[医学]新型载药系统

合集下载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近年来,肿瘤的疾病对整个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在国内的疾病结构中,癌症已经成为了首位的杀手。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也在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形态,这为全球的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治疗传统的化疗方式无论是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使患者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而靶向治疗是一项新型抗肿瘤药物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化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

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进行的,比如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都适用的,一些肿瘤没有明显的靶标,如此就无法对其施行靶向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而言可以减少一些。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可以启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疗法有多种,比如癌症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以“解封”免疫疗法的一把“钥匙”而声名大噪。

它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再次开始对肿瘤发动攻击。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种PD-1/PD-L1抑制剂,如PD-1筛选和筛选白蛋白(PAAS)、宝珀德(pembrolizumab)等。

此外,广泛运用于中国肿瘤临床的PD-L1产品包括:山东鲁抗PD-L1单抗(李莲英亦为发明人之一)、展盛PD-L1单抗、阳晟PD-L1单抗等。

三、新型载药系统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药效不稳定、溶解度差等缺点,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

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突破近年来,癌症化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与突破。

这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学界和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癌症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突破。

1. 靶向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特定分子、信号通路或细胞表面受体来干扰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突变基因的分析,科研人员找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以在特定的癌症患者中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接受Trastuzumab(赫赛汀)治疗,这是一种能够抑制HER2蛋白的药物,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免疫疗法的突破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增强或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其中,最为重要的突破之一是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

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是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抑制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免疫系统恢复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这些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等。

3. 精准医疗的发展精准医疗是一种个体化的医疗策略,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等生物学信息的综合分析,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在癌症化疗领域,精准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例如,BRCA1和BRCA2突变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高风险遗传变异,通过对这些基因的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化疗药物选择。

4. 药物联合治疗的应用药物联合治疗是指通过同时应用多种抗癌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的策略。

近年来,随着对多药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发现通过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可以克服单一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例如,经典的FOLFOX方案是结直肠癌的标准化疗方案,该方案包括了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

药物联合治疗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美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美开发出新型靶向纳米粒子载药系统
或替代物 。 这 种 “ 米 毛 刺 ”会 锁 定 一 种 被 称 为 基 纳
主 持 该 项 目的 科 学 家 表 示 , 研 究 团 队 将
专 注 于 综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方 法 , 该 方 法 是 利
底 膜 的特 殊 结 构 , 这 种 结 构 只 有 在 动 脉 壁 损 坏 时才 会 暴 露 出来 。 因 此 , 该 载 药 系 统 可 用
系 统 , 该 系 统 不 仅 能 高 效 地 生 产 液 态 和 固 态 生 物 燃 料 ,还 能 从 大 气 中捕 捉 并 储 存 碳 , 扩 大 栖 息 地 以增 加 生 物 多 样 性 , 同 时 能释 放 出 具 有 更 高 使 用 价 值 的淡 水 ( 用 水 、 工 业 用 饮 水和食 品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全 球 最 大 的 “ 用 综 利 合 海 水 农 业 系 统 支 持 航 空 生 物 燃 料 及 其 衍 生 产 品 的 发 展 及 商 业 化 ”计 划 近 日在 阿 拉 伯 联 合 酋 长 国 首 都 阿 布 扎 比 启 动 。 预 期 5 内进 年 入商业化应用 阶段 。
据 海 外 媒 体 报 道 , 美 国麻 省 理 工 学 院 和
哈 佛 大 学 医 学 院 的 研 究 人 员 近 日开 发 出 了一 种 新 型 靶 向纳 米 粒 子 载 药 系 统 ,该 系 统 可 紧 贴 在 动 脉 壁 上 缓 慢 释 放 药 物 。据 介 绍 , 该 系 统 呈 球 形 , 直 径 为6 纳 米 , 由三 层 组 成 : 最 0
壁 上 , 如 同植 物 苍 耳 一 般 ,这 种 纳 米 粒 子 又 被 称 为 “ 米 毛 刺 ( a o U r ) ” 。 由这 纳 n n b r S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

药物运输系统的研究探索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药物递送系统是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并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

近年来,随着纳米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的前沿技术也迅速涌现。

1. 纳米递送系统纳米递送系统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并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此外,纳米递送系统还可以利用纳米载体的渗透力,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目标组织或细胞内,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靶向递送系统靶向递送系统是一种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或配体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的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中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设计和合成具有高靶向性的靶向分子,以实现更精确的药物递送。

3. 智能递送系统智能递送系统是一种根据环境变化或信号刺激来调控药物释放的系统。

通过在载体或药物中加入响应特定刺激的材料或结构,智能递送系统可以根据目标组织的pH值、温度、酶活性等环境参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机。

这种系统能够实现药物的定点释放,有效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内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4. 脑药物递送系统脑药物递送系统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技术之一。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很难穿过该屏障进入脑组织。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脑药物递送系统,如纳米颗粒、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载体等。

这些系统能够改善药物在血脑屏障上的渗透性,实现药物在脑组织中的高效递送。

5. 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利用生物传感器作为信号检测器和信号发生器,实现对目标疾病的敏感检测并及时释放药物。

这种系统结合了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能够实现药物的个体化递送和调控,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未来,生物传感器递送系统有望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
9
最适宜人群
急症 患者 ED患者 胃、肝损坏性大患者 胰岛素、干扰素 、疫苗实现口服 儿童、老年患者 野战军人、野外工作者 精神病患者 被强制戒毒者 其它特殊病人
.
10
临床治疗方式的改变
➢ 注射剂改为口服后交叉感染没有了,热源问题也不存在了 ➢ 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 ➢ 更多的药品患者可以自己服用了 ➢ 肌肉注射被取代了…不用肌肉注射或与输液配伍了 ➢ 服用方便,不用水送服亦易吞咽了 ➢ 改善患者的顺应性,而且还可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显著提高疗效,节省医疗费用
在市场差异化越来越小的今天 您的市场又在何方? 还有什么理由不跳跃出困惑 还有什么理由不考虑新的市场盈利机会
这已经不是天方夜谈
.
21
水溶性药物
2005年8月17日申请专利 (200510090503.3)
生物黏附性 处方
掩味矫味
包装材料
2005年12月13日申请专利 ( 200510129939.9 )
2005年2月5日申请内包装国际专利 (PCT/CN2005/000166)
2005年12月19日申请外包装专利 (2005101299990.0)
.
19
市场的迁移
新释药系统将不断扩大药品市场中的份额,仅 2005年全 球释药系统的市场销售额就达到1000亿 美元……
解决了由于专利过期产品导致的市场竞争力下 降的问题
通过冻干速释给药系统的改进抢占市场,从而 避开了仿制药品的激烈竞争
.
20
…如果
➢ 医院临床兑费禁止越来越严格… ➢ OTC产品的同质化循循渐趋… ➢ 普药市场的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在临床上 就有了独特的作用与用途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界已经开始重视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

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和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组成的微粒,其粒径在20-500纳米之间。

它能够在体内稳定传递包括多肽类、核酸类、多种非水溶性药物及药物类固醇等在内的各种治疗剂。

本文就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做出阐述。

一、脂质体的构成脂质体主要由磷脂、胆固醇及表面活性剂等成分构成,而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及非离子型三种。

脂质体的内核是由水性环境包围着的非水溶性药物。

脂质体的组成决定了它的药效学特性及应用价值。

二、脂质体的优点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脂质体载药系统具有多个独特的优点:1.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传统药物治疗通常会出现毒副作用,而脂质体可减少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分布,从而减少药物与正常组织的接触,降低其毒副作用。

2.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脂质体的保护下,药物可以更有效地通过生物膜,使药物在体内吸收率更高,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半衰期。

3. 可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脂质体可实现以时间或环境刺激为输入变量的药物释放。

例如,当脂质体进入肿瘤细胞时,由于其较高的代谢活性,可以导致脂质体的磷脂组分极易丧失,从而使药物被释放出来。

4. 靶向性强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进行修饰或加入配体,使其具有针对性靶向,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脂质体的应用随着药物输送技术的不断进步,脂质体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

1. 解决药物难以溶解的问题脂质体能够增加药物在水相介质中的可溶性,使药物更容易分散在人体内,从而更容易被利用。

2. 肿瘤治疗脂质体可以被定向输送到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含量,降低药物在正常细胞中的含量。

3. 脑部疾病治疗脂质体能够通过脑血管中的小孔径使药物输送到脑部,使得治疗目标更为明确且疗效更强。

4. 透皮吸收脂质体内的药物可以被输送至皮肤下层,更好地发挥其外用治疗效果。

四、脂质体的未来脂质体的综合使用必将带来预期的效果。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

新型纳米抗癌武器——纳米载药系统作者:齐菲菲聂广军来源:《新材料产业》2016年第11期一、强大的敌人——“癌症”世界上首部医学著作《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Edwin Smith Papyrus,公元前1700年)中第1次出现关于肿瘤病人的描述。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最早将癌症称为“螃蟹(Karkinos)”,因为癌组织与周围血管的形状很像长着8条腿的螃蟹。

随后,古罗马博学家塞尔苏斯(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将其译作“癌症(Cancer)”,这个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癌症的病因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发展出了不同的学说,直到1858年,德国医生鲁道夫魏尔啸发现了癌细胞,提出癌细胞是正常体细胞不正常复制的结果,从而奠定了现代癌症研究的基础。

随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证明癌症一种基因病。

从人类最早记载癌症至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但是尽管有4000年的抗癌史,人类仍未找到有效的对抗癌症的方法。

这主要由于癌症发生、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个体间的差异化,人们至今没有更好地了解癌症,从而未找到抗癌的有效手段。

最新研究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29万例,平均每天约有1.2万新诊断病例,即每7.2s诊断1例;因癌症死亡病例约为281万例,平均每天约有7 500人死于癌症,即每11.5s死亡1例。

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诱因,并且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寻找能够有效治疗癌症的手段已刻不容缓。

二、传统抗癌武器传统抗击癌症的三板斧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

19世纪中叶,麻醉剂和消毒术的发现使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成为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体创伤,极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利用X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开启了放射肿瘤学时代,但是放疗是一把双刃剑,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杀伤患者的正常组织,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

新型载药系统

新型载药系统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粘膜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智能型给药系统
缓控释制剂-1、定义-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控释制剂系指药 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 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7、微乳-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 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 药制剂和注射剂。
图1冰片微乳电镜照片和-图2冰片微乳
三、应答式给药-应答式给药系统-脉冲式给药系统-自调式给药系统-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通过自身 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渗 压-结肠释药-pH、酶-环境敏感型-包衣脉冲-胶塞脉冲
新型载药系统[医学]新型载药系统
★目录★-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应答式给药系统-纳米载药系统
药物剂型发展-传统制剂:丸、-丹、散、膏剂-5-五代-普通制剂:普-应答式给药系-通片剂,胶囊-统:时间脉 -给药、症状自-剂,液体制剂,-丸剂,颗粒剂-调试给药-等等-靶向制剂:脂-4-缓释制剂:骨架缓释,-质体 磁性制-包衣缓释,缓释乳剂、-剂,微囊,乳-微囊,膜剂等。-剂,前体药物-控释制剂:渗透泵片,-制剂等-胃 留片
3、脂质体-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 又称人工生物膜。-优点是可以通过包裹不同化学性质和大小的物质,-使药物既能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 繁殖,-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癌药物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包合纳米粒
The carrier increased CUR solubility by 3200-fold and stability at pH 6.5 and 7.2 by ten- and 45-fold,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argeted ability due to FA
三式给药系统
(利用外部的变化因素来控制药物释放) 按照时辰药理学的原理释放药物
自调式给药系统
(通过自身的信息反馈来控制药物的释放) 在病理状态下即在发病高峰期利用体内自动释放药物
渗透压
结肠释药
包衣脉冲 胶塞脉冲
pH、酶 环境敏感型
四、纳米给药系统
1、分类
纳米乳剂 纳米脂质体
范围的制剂。
前者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后者则以零 级速率释放或者被控制在作用器官等特定部位释放。
Control release Sustained release
缓释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血浓平稳
2、分类 2.1、物理阻滞型
骨架型(基质型)缓、控释制剂 膜控型(包衣型)缓、控释制剂 其它:渗透泵控释制剂
脂质体
4、微球 微球指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基质骨架的球形
或类球形实体。 将药物制成微球,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液态药
物固态化,便于药物的储存,也可以将药物制备成缓控释 制剂,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5、微囊
微囊系指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
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 药库型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会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固化液态药物,以方便其使用;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 化。
2、分类
被动靶向制剂
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 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 发挥作用
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 物理靶向制剂
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 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 区浓集而发挥作用
如pH敏感脂质体,酶敏感性制剂,药物-抗体交联物
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 位发挥作用
含药 渗透芯
半渗透膜(水不溶性聚 合物CA、EC、EVA等包 衣)
Drug
H2O
单室
激光打孔、 加入致孔剂
1、定义
二、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TDS)系指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 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 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 药系统。
新型载药系统
★ 目录 ★
缓控释制剂 靶向制剂 应答式给药系统 纳米载药系统
药物剂型发展
1
传统制剂:丸、 丹、散、膏剂
5
应答式给药系
统:时间脉冲
给药、症状自 调试给药
靶向制剂:脂
4
质体,磁性制
剂,微囊,乳
剂,前体药物
制剂等
五代 剂型
2
普通制剂:普
通片剂,胶囊
剂,液体制剂,
丸剂,颗粒剂
等等
3
缓释制剂:骨架缓释,
包衣缓释,缓释乳剂、
微囊,膜剂等。
控释制剂:渗透泵片,
胃滞留片
新型药物传递系统 缓控释制剂 靶向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智能型给药系统
一、缓控释制剂
1、定义
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
物达到延长药效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 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
如磁性制剂,生物粘附制剂,纳米机器人
3、脂质体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
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 又称人工生物膜。
优点是可以通过包裹不同化学性质和大小的物质, 使药物既能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又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抗癌药物的载体。
6、磁性制剂
磁性制剂是将药物与铁磁性物质共同包裹于高分
子聚合物载体中。用于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的效应 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中,主要用作抗癌 药物载体如氨基多肽、多糖类、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等。
7、微乳
微乳(microemulsion)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
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 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 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 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纳米粒药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纳米囊与纳米球
磁性纳米药物 温度敏感性、pH敏感性、光敏感性纳米药物 免疫纳米药物
2、粒径
3、常见聚合物纳米粒
3.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PBCA)纳米粒:应用于脑部给药
3.2 纳米晶体-混悬液 :用于提高溶解性、稳定性
CUR-loaded nanocrystal dispersion was obtained by wetmilling and a subsequent freeze-drying method
2.3、综合阻滞型
比较常见的类型有骨架-包衣、微囊压片-包衣、药树脂包衣及多层膜包衣给药系统。
3、原理
EC
水不溶性包衣膜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EC+MC
骨架型的药物扩散
Fick’s第一定律
dM ADKC
零级
dt
L
dM ADC
零级
dt L
Higuchi方程
Q kH t1/2
非零级
水溶性药物、 水溶性聚合物、 电解质等
3.4 其他纳米载药系统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壳聚糖及其修饰物 固体脂质纳米粒 聚合胶束 白蛋白 尤特奇s100
谢谢
植入型缓、控释制剂
亲水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等
微孔包衣片 肠溶膜控释片 膜控小片 膜控小丸等
2.2、化学阻滞型
通过化学的方法延缓为+控制药物释药。其中包括: 前体药物延缓药物释放制剂,主要有难溶性酯类和难水解 酯类,制剂中药物释放速度前者受溶解过程控制后者受水 解过程限速;药树脂制剂释药过程受离子交换和扩散速度 制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