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分析

合集下载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革命性突破及前景展望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革命性突破及前景展望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革命性突破及前景展望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突破,特别是在药物递送系统方面。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疾病部位,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并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首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革命性突破在于其在药物递送方面的精确性。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整其尺寸、形状和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精确控制。

通过纳米技术的手段,药物可以被封装在纳米颗粒中,从而避免在体内过早降解或者被清除,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可以使其具有特异性靶向性,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到疾病局部,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

这种精确性的药物递送系统为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定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革命性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有助于克服多种药物递送的难题。

药物递送的效果往往受限于生物膜的穿透性以及药物的稳定性。

而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中,使其在穿越生物膜时更加容易,从而提高药物的递送效率。

此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合适的表面修饰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递送系统的效果。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药物递送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首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这种靶向性的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准确地送达到疾病部位,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此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缓释,实现长效治疗,减少患者的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这些应用前景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纳米颗粒的合成和制备过程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应用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安全性和毒副作用,确保其对人体的生物相容性。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递送系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而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将药物载体制成纳米级别,从而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轻副作用,并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

本文旨在介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概念、分类、优缺点、制备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封装成一定尺寸的纳米粒子,并利用纳米载体(如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玻璃)进行载药,以达到提高药物溶解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加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渗透性、提高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等目的的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二、分类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有机类和无机类。

有机类主要指化学合成的高分子纳米粒子和生物活性产物修饰物两种。

其中高分子纳米粒子主要有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和PCL(聚己内酯)等。

生物活性产物修饰物主要是将药物与蛋白质、碳纳米管等进行复合,以加强药物的生物活性。

而无机类的载体有二氧化硅、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

其中金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有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光热性能,成为了一种有潜力的肿瘤治疗药物载体。

三、优缺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主要优点在于:1、增强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通透性2、缩小了药物颗粒尺寸,增加了药物的渗透能力,从而减少了药物副作用3、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药物在递送系统内的分布4、生产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其主要缺点在于:1、对药物自身的稳定性有要求2、与载体材料存在的毒性问题(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存在的潜在毒性问题)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影响尚待细致评估四、制备方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制备法和化学制备法两个方面。

物理制备法包括超声波乳化、真空喷雾、超高压均质等,采用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控性差,易污染。

而化学制备法包括沉淀法、微乳液法、反相微乳液法等,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备可控性和纯度,但消耗较多的制备时间和成本。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磁性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磁性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磁性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纳米磁性技术对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纳米磁性技术结合了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和磁性的响应性,为药物递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围绕纳米磁性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一、纳米磁性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原理及优势纳米磁性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具有磁性的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这种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高度靶向性:纳米磁性药物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高度靶向递送。

通过合理设计载体的表面修饰,如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靶向分子结合,可以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提高药物的疗效。

2. 控释性能优越:纳米磁性材料可以通过调节外界磁场的强弱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位置。

这种可调控的控释性能使药物递送系统更能保持恰当的药物浓度,避免过量用药或药物在体内过早降解的问题。

3. 可视化追踪:纳米磁性技术可以结合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实现对药物递送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准确定位。

这为药物递送过程的定量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纳米磁性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癌症治疗是纳米磁性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目前,已有多种纳米磁性治疗药物递送系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1. 磁性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磁响应性。

在磁场的作用下,药物可以被精确输送到靶细胞处,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2. 磁性纳米粒子联合光热疗法:将具有光热效应的纳米材料与磁性纳米粒子结合,可以实现联合光热疗法。

在外界磁场和激光的共同作用下,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精确的热疗,杀灭癌细胞。

3. 磁性纳米粒子导引肿瘤靶向治疗:通过外加磁场的导引作用,磁性纳米粒子可以被定位于肿瘤部位。

这为高效药物递送、低剂量治疗提供了可能。

三、纳米磁性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癌症治疗,纳米磁性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显示出潜力。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人们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都愈发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成为了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什么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药物递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将药物精确的输送到病变灶处,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纳米颗粒的载体作用,将药物有效包裹起来,并将药物输送到人体内部。

这种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和靶向性,还可以避免药物被肝脏和其他器官代谢,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优势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

人体消化道中的酶可以降解许多药物,并使得药物损失大量,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则能够将药物制备成纳米颗粒的形式,有效保护药物,增加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

其次,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传统药物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精确的传递药物,这就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到达病变部位,效果欠佳。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使药物到达目标组织和细胞的概率增大,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另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毒副作用。

药物在体内产生副作用一方面是由于药物的本身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达到的器官不是治疗目标,从而引发毒性反应。

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载体,调整药物容积分数等方式,实现药物作用靶向性,避免对非靶向者的有害影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实现医学的远景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样的系统是将来医学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新型药物的研发、医疗用药质量的提高及健康事业发展的推进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早在2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

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下面我们将就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用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大多数以口服或注射的方式进行,但这些传统的给药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往往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不均、药效不彰、样品散失等问题。

为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给药方式,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运而生。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出的一种新型药物给药系统。

相比于传统的给药方式,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更好的药效、更低的毒性和更高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纳米技术是制备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关键技术,要充分利用纳米技术的优势,制备出纳米级别的药物递送系统。

目前,制备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方法较多,包括乳化法、溶剂挥发法、凝胶化流动法、沉淀法、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优缺点。

在研究药物递送系统的过程中,药物的载体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目前主要的载体有: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纳米乳液、纳米微粒等。

这些载体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在选择药物递送系统的时候需要根据药物自身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载体。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在肿瘤领域,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增强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同时能够通过调整药物的结构和组成,提高药物疗效。

此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也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免疫细胞工程等领域。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

同时,新的载体和疗效更为显著的药物递送系统也将相继被开发出来。

三、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挑战和机遇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递送系统的稳定性、药物的负荷量、递送系统的毒性等问题。

同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转化到实际临床应用中也需要进一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利性的验证。

但不管面临的挑战有多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机遇。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药物传递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药物能够改善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在体内循环时保持稳定,避免被免疫系统破坏,同时还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

2.靶向药物传递纳米药物可以通过靶向药物传递技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纳米药物可以通过物理特性和化学修饰,与靶细胞的特定受体或细胞器结合,实现靶向输送。

3.缓控释制剂纳米药物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实现药物的缓控释作用。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释药行为的制剂,如脉冲释药、间歇释药等,以满足不同疾病的治疗需求。

4.基因治疗载体纳米药物还可以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将治疗基因输送到病变细胞中,实现基因治疗。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载体材料,以提高基因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新型纳米药物的开发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开发出更多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材料,如磁性纳米材料、光敏纳米材料等。

这些新型纳米材料将会为药物传递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如磁导航药物输送、光热疗法等。

这些新型纳米药物将会为肿瘤、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精准医疗的实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医疗已经成为未来医疗发展的趋势。

纳米技术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药物输送系统的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输送系统将会越来越智能化。

前沿探索: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前景

前沿探索: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尺度的载体中,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以下是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一些前沿探索和应用前景:
1. 靶向药物递送: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整它们的大小、形状和表面功能化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递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并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

2. 缓释药物递送:纳米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在体内释放药物,并控制其释放速率和时间。

这种缓释系统可以有效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使用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减轻副作用。

3. 多功能纳米载体:纳米技术可以集成多种功能于一个纳米载体中,如靶向诊断、药物递送和治疗监测等。

例如,将荧光染料或放射性同位素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4. 纳米基因递送:纳米技术可以用于基因递送,将基因材料包裹在纳米粒子中,通过靶向递送到特定细胞,实现基因治疗。

这种方法有望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和癌症的个体化治疗。

5. 自组装纳米载体:自组装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兴的纳米技术,可以根据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自行组装成为纳米粒子或纳米结构。

这些自组装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药物递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仅可以改善已有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可以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

然而,纳米技术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稳定性、制备成本和大规模生产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前景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传统药物的改进和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过程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以及药物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

在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

常见的纳米材料包括纳米粒子、纳米纤维和纳米薄膜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药物载荷能力。

其次,需要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药物与纳米材料进行载荷和包封。

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蒸发法、沉淀法和电化学沉积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确保药物与纳米材料的有效结合,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最后,需要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性能评价和安全性检测。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释放速度、稳定性、靶向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关键性能指标。

同时,还需进行生物毒性测试,以确保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安全性。

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治疗癌症和炎症等疾病方面。

首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和功能化修饰,可使药物精确地富集在疾病区域,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

传统药物在体内释放速度较快,难以满足长期治疗的需求。

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通过改变药物与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力,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用药频率。

此外,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还可以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稳定性。

许多药物由于其物理化学特性的限制,往往在体内难以溶解和稳定。

而通过纳米材料的作用,可以使药物以纳米尺度分散,增大与生物体液的接触面积,提高药物的可溶性和稳定性。

然而,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纳米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尚需优化和改进,以提高载药量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实了网状内皮系统对纳米粒肝靶向分布起主导作用

改变传输方向
如抗C-erbB-2单克隆抗体免疫米托蒽醌白蛋 白纳米球
抗体
白蛋白毫微球
免疫毫微球
SK-BR-3 细胞
免疫毫微球
图 免疫纳米球的制备及其与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免疫纳米球与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结合
• 胞内靶向
•Rolland 氨卞青霉素纳米粒 •庆大霉素纳米粒
• 增加局部靶向
热敏性--邓英杰教授、科学院成都分院、 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天 津大学 pH敏感性--裴元英教授,纳米脂质体 表面化学修饰--如交联半乳糖白蛋白纳米球
如糖蛋白受体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球
A. 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球 B. 米托蒽醌联糖白蛋白纳米球
70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
纳米递药系统 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张志荣
2009.9. 6于天津医科大学
+
目 录
一、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 二、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三、进入实用的可能性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五、靶向递药系统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发展过程
线性方程
IDL(%) = -16.996+0.9756ZP(r=0.9996)
本法的应用效果 --------------------------------------------------------------药物 载体 载药量(%) 作者 --------------------------------------------------------------阿克拉霉素 PIBCA 44.9 蒋学华 庆大霉素 PBCA 41.7 张强 两性霉素B PBCA 38.6 郭平 柔红霉素 PBCA 30.2 彭应旭 阿克拉霉素B LP 40.5 王章阳 万乃洛韦 PBCA 26.3 何勤 氟脲嘧啶 LP 36.5 于波涛 氟脲核苷 LP 48.9 王建新 ---------------------------------------------------------------
65 60 55 50 45 40 5 10 15 25 60
DHAQ-AM Gal-DHAQ-AM
360
720
Time(min) Fig 2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of Liver after DHAQ-MA and Gal-DHAQ-AM iv administration
米托蒽醌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药---时曲线
• 药效学研究
Courveur(1984)、Kubiak(1989)、Verdun(1990) Bartoli(1990)、证实可提高抗癌药的治疗指数, 降低耐药性和毒性。
张志荣(2000,2009),米托蒽醌纳米粒,羟基 喜树碱脂质纳米粒抗肝癌效果提高26%。
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除 了脂质体外,还没有高分子材料作为载 体的纳米制剂上生产和临床。

阻碍微粒类TDDS上生产和临床的关键问题
载药量小:0.1%--14% 工艺复杂:除了喷雾干燥法以外 稳定性差: 胶体注射剂的物理稳定性 药动学模型:需要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载体材料问题:需要静脉注射的高分子材料
如米托蒽醌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
纳米粒
药物分子
载药纳米粒

米托蒽醌纳米粒的扫描电镜照片
米托蒽醌纳米粒Zeta电位与载药量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rm Na2S2O3+NaCl Na2S2O3 Na2S2O4 NaCl KCl
• 口服纳米系统:
Alpar等3只大鼠结果,1.1m纳米粒, 39%出现在血循环中。 Nefzger、Spenlehauer放射标记测15%左右, 但来源于降解碎片。 Jani、Kukan 4%在肝、脾中。 Florence(1999),用狗实验,仅3%进体内。 •
眼部给药 纳米粒:Wood、Fitzgerald等人
二、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几个重要的进展
制备工艺:乳化固化、界面缩聚、乳化 聚合喷雾干燥等 载药量:达40%以上 载体材料:不可降解---可降解 体内靶向性:粒径、表面状态 药效和毒性:载体体内降解途径 临床研究:1993年德国阿霉素毫微粒 1996-2000年中国108纳米递药系统

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应用于药学领域产生了纳米给药系统, 包括纳米载体与纳米药物 纳米粒(Nanoparticles,NP), 纳米球(Nanospheres,NS), 纳米囊(Nanocapsules,NC),纳米胶束(Nanomicelle,NM), 纳米脂质体(Nano-liposomes,NL)和纳米乳剂(Nanoemulsion,NE)等
匹罗卡品
三、进入临床的可能性
纳米递药系统的基础和应用 基础研究已相 当清楚。一些难关已攻克或接近攻克。 磷脂构成的纳米给药系统可望在近年内推 上临床。 高分子材料构成的纳米给药系统要上临床 和生产,还需要走漫长的路。
载药机理:包裹、吸附 1985年Dougles: 温度、搅拌、浓度、 酸化剂、电解质 1989年Lenaerts: 用SO2,粒径10-20nm, 1990—现在,张志荣课题组通过控制Zeta电 位达 -50mv以上,使载药量达到46%。
载药量进展情况
-------------------------------------------------------药物 载体 载药量(%) 研究者 -------------------------------------------------------胰岛素 PIBCA 3.12 Damge 氟脲嘧啶 PBCA 2.52 潘卫三 斑蟊素 白蛋白 1.28 程宇慧 阿霉素 PBCA 6.35 Gasco 伯 喹 PBCA 4.56 Douglas 羟氨苄 PBCA 14.3 Rolland --------------------------------------------------------
in rabbit plasm after i.v. Administration
Parameter Alpha beta V(c) t1/2 alpha t1/2 beta K21 K10 K12 AUC CL(s) Unit l/h l/h (mg)/μ g/ml h h 1/h 1/h 1/h (μ g/ml )*h mg/h (μg/ml ) Values 4.776599 0.004716 3.548185 0.145113 146.992081 0.445371 0.050688 4.286256 27.800825 0.178751 Standard Error 2.58E-01 3.38E-03
几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扩大载药种类:疫苗类、蛋白类、治疗基因
Kreuter(1991): HIV1Ag、HIV2Ag E.Esposito(1999): cationic microspheres N.J.Zuidum(1999): DNA-lipid complexes 陆彬(2002): 载基因腺病毒纳米囊 Leaf. Huang(2003): 载基因LPD (2008)载SiRNA LPD 张志荣/孙逊(2006):载基因PELGE纳米粒 孙逊 (2008):载腺病毒脂质纳米粒
0.8
0.6
0.4
0.2
0.0 0 3 6 9 12 15 18
Time (months)
Fig.1 Overall survival of HCC patients treated with DHADPBCA-NP or DHAD injection The median survival of DHAD-PBCA-NP group and DHAD injection group were 5.46 months and 3.23 months.
•万乃洛韦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vacv np(2mg/ml vacv(2mg/ml) vacv-pbcanp(1mg/ml vacv(1mg/ml) vacv-pbcanp ( 0 vacv(0.5mg/ml)
Fig 1 In Vitro uptake of VACV-PBCA-NP and VACV by rat hepatocytes
• 延长循环时间
表面活性剂包裹:Illum等 带正电荷的物质包裹,肝脏摄取减少, 脾和肺增加。 亲水性物质包裹,肝、脾摄取减少。 Dougles, 对可生物降解的纳米粒改变 不明显。 IgG包衣改变不显著 缓释作用,如羟基喜树碱
如羟基喜树碱纳米粒:
Table 1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aters of HCPT-PBCA-NP
NP一般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度在纳米 级的(1-1000nm)固态胶体微粒


纳米递药系统的主要特点
增加药物的吸收:由于NP高度分散,表面积大,并具有特 殊的表面性能(如生物粘附性、电性、亲合性等),有利 于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加之NP对 药物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故可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 用度; 控制药物的释放:由于载体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如分子量 和比例等)的不同、制备NP的工艺不同以及NP的结构等不 同,可以使药物具有不同的释药速度;
图 iv万乃洛韦纳米粒后小鼠肝细胞的电镜照片 创新点: 在国内初步证实了毫微粒可透过肝细胞
•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性质纳米粒释药系统
2008年度国家973项目—张强教授 张志荣教授等:喜树碱衍生物、水飞蓟滨、石蒜碱、细辛 脑等脂质纳米粒,均申请 发明专利。其中羟基喜树碱 脂质纳米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正在进行安全性评 价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