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五则
有趣的对联故事67则

有趣的对联故事67则有趣的对联故事搞笑的对联故事精选(一):(1)州官放火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还蛮不讲理。
他不许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
他叫田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而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一律是“禁字”,比皇上还厉害。
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立刻叫人拉下去打一顿板子。
这年正月十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
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样过。
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怎样“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敢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
老百姓看了,又笑又气: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有人就借此编了副对联: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敢贴出去呀,老百姓就在下边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向传到此刻。
(2)纪晓岚祝乾隆寿联乾隆是清代帝王中年寿最高、在位最久的皇帝。
他25岁起当皇帝,整整60年。
他同纪晓岚相处最长,纪20岁就当他的侍读学士,常陪他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乾隆和纪晓岚文字唱和故事甚多。
那里介绍二副纪晓岚纪乾隆的祝寿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是献给乾隆50岁大寿的,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下联是祝80十岁的大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这是两构思奇巧的数字联,工整自然,无懈可击。
(3)诸葛亮一生数字对过去,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
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
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民间趣味对联故事(精选11个)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对联吧,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那么你有了解过对联吗?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民间趣味对联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 1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小乔一人娶相传,古时有位教书先生,学识渊博,其七个弟子都中了进士。
为了给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选择佳婿,他出了一个上联: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厘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要求七个学生应对招亲,条件是下联倒序嵌入十个基数。
众人冥思苦想,从上午直到月出,终未成对,其中六位先后悒悒而归。
最末一位百思不解,正欲离去,忽闻更鼓声声,顿时触景生情,悟出下联: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选。
终于成就了一桩文字姻缘,师生皆大欢喜。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十学士,九进士,八家文豪七家贤,六国五霸四公子,三鼎二汉一统晋民间趣味对联故事 2廿日小孩岂称大三两木头不成官唐代的莫宣卿,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因此被称为神童。
有一个姓梁的知县,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
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
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
”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廿日小孩岂称大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
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就对了个下联:三两木头不成官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
知县由此明白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楹联故事大全

楹联故事大全1、孔夫子妙对农夫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
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
大家一合计,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
农夫们出的上联是:一担重泥拦子路;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
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
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
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
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
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两边夫子笑颜回。
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
2、王羲之夜贴对联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3、苏轼黄庭坚戏对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挚友黄山谷在松树下对棋,一阵风吹过,松子落在棋盘上,苏东坡捡起松子笑着说:“我有一联,你如在三步棋内未对上,罚酒三杯。
黄山谷笑道:“你有此雅兴,我定当奉陪,如不能对,甘愿受罚。
”苏东坡笑着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山谷举棋在手,抬头望见湖边有人持竿钓鱼,心里已得一联,故意装着一副为难的神色。
苏东坡以为他真的对不上,便拿起酒杯准备罚他。
突然黄山谷把酒杯一推,随即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傍晚,苏东坡和黄山谷回家,只见晚霞映天,赏心悦目,黄山谷异常兴奋,对东坡道:“昔日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你我三步一联如何?如对不上,当罚后退七步。
15个对联故事,机智又有趣!

15个对联故事,机智又有趣!1、宦官自讨没趣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2、唐寅嘲商人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3、进退两难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4、穷秀才改联抱不平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
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5、郑板桥联辱知府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6、舒铁香讽李鸿章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
对联故事大全5篇精彩荟萃

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荟萃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荟萃,供⼤家参考。
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荟萃1⾖芽店的对联这天,⼩布布和爷爷逛市场的时候,看见集市上⼀家⾖芽店为了招揽顾客,在店门两侧贴了⼀副对联。
这副对联可真是奇怪啊!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
⼩布布读了⼀遍⼜⼀遍都不明⽩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芽店⽼板:“叔叔。
你门上贴的对联写的是什么呀?我怎么读不懂呢?”店⽼板⼗分得意,马上站出来⼤声朗读了⼀遍,然后还进⾏了⼀番详细的解释。
听了店⽼板的话。
⼩布布和爷爷都觉得这对联写得真是妙极了。
正适合这家⾖芽店。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读法吗?没错,这副对联妙就妙在利⽤了“长”字是个多⾳多义字。
“长”读chang时,是长短的长;读zhang时,是⽣长的意思;另外,在古⽂⾥,“长”字读chang时⼜与“常”通⽤,表⽰经常的意思。
所以,这副对联正确的读法是:上联——长(常)chang长zhan9长(常)chang长zhang长(常)chang长(常)chang长zhang;下联——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chang长zhang长zhang长chang。
横批——长(常)chang长zhang长zhang长chang。
原来,店⽼板贴这副对联是希望他店⾥的⾖芽长得⼜快⼜好,⽣意兴隆。
多⾳多义字有意思吧,⼀定要掌握好它们,否则就容易闹笑话了。
对联故事⼤全5篇精彩荟萃2⼀联对了⼆⼗年郑板桥是扬州⼋怪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可谓⼤清朝的头号怪才。
可谁能想得到,这位怪才却为了⼀副对联冥思苦想了整整⼆⼗年……有⼀年,郑板桥去潍县⾦阳⼭上游玩。
正值阳春三⽉,⾦阳⼭上“春来⼭嫩鸟鸣歌”,好⼀派⽣机盎然的秀美风光。
郑板桥⼀路观赏美景⼀路赞叹,不知不觉⾛到⼀座寺庙前,他停住了脚步。
原来,寺庙门⼝居然只挂着半副对联:“⼨⼟成寺,寺内有僧,僧⼈背柴哭问师,师⽈:柴重!”郑板桥眉头⼀皱,他看得明⽩这个上联,是说佛家的⼀段典故。
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1、李白戏权臣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刚刚好。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花甲串对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
这上联是个串“花”对: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联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
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持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3、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对联故事5则_对联大全

对联故事5则一、老秀才巧写(改)从前,有一位老秀才经常乐于助人,常给乡亲们写,喜联,寿联,等对联,乡亲们找他从不推辞,再加上他根据你的家景,事由编写的妙趣横生。
有一次,村里过春节,他更忙的不可开交,到大年三十晚上,有一家景特别贫困户连门联都没贴,心想大过年的,在穷也得贴付对联啊,于是就请老秀才去写。
老秀才根据他的家竟情况,提笔编写了一付对联。
上联:吃一升,籴一升,升升不断。
下联:花一个,借一个,债债无穷。
横批是:一贫如洗,穷人很满意的谢过了。
还有一次,村里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经人介绍找了个对象,也是双目失明,倒是门当户对,条件相当,择日要拜堂成亲。
于是便找到老秀才写婚联。
老秀才略加思索写了一付婚联。
上联:恩爱夫妻难见面。
下联:到了晚上省灯油。
横批是:瞎摸。
大家一看都感到妙不堪言。
又有一次,一家给儿子结婚,就请他写了婚联,谁知刚拜完天地,家中年过八十岁的老爷子就咽气了,接下来红事,白事同时出现,怎么办?管事的说:“红事照常进行,暗中筹备白事”。
于是就急忙搭灵棚,准备办丧事,显然大门的婚联不太适当。
于是老秀才灵机一动,又写了一付对联,将原来的婚联换了下来,上联是:“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 下联是:“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 横批是:“悲欢离合”。
大家一看都拍手叫绝。
再有一次,有家想做卖豆芽的生意,开业时便让老秀才写了一付对联。
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 此对联是同字不同音,如何读法,自有妙处。
开张之后,人们好奇,都来看对联,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红火,再加上他本人有佳,工艺严格,质量第一,为此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
原来妙联也是财富啊!二、三句话不离本行春节期间,张·王·李·赵四位老干部聚在一起,饮酒聊天,谈古论今,甚是快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都有些醉意。
有人提出:咱们喝酒是否行个酒令,以便活跃活跃气氛,大家都说可以;又有人提出咱们吟诗作对,对好了奖一杯,对不好罚酒三杯,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就借着酒兴对起了对联。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古代的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富含智慧和幽默。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十个有趣的小故事,展示古人的机智和智慧。
1. 孔融让梨相传,公元253年,当时9岁的孔融因为心地善良而被人称为“小圣人”。
一天,他和一个比他小的朋友一起分梨吃。
孔融向朋友提议:“你先挑一颗,我再挑一颗。
”朋友高兴地挑起了最大的一颗梨,孔融却毫不犹豫地挑了剩下的两颗梨。
他笑着说:“我的意思是,你先选,然后我选两颗。
”这个故事中的对联“贤儿少年得所知,愿让梨与他人”一瞬间就走红了。
2. 春联难题古人对春联的创作非常讲究,不仅需要富有意境,还需要字数和字形相对应。
相传明朝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对联写得非常工整,但却总是缺字。
有一年春节,他特意将这个缺字的问题放大,写下了这样一句对联:“红旗招展挥金椎,年朝贺礼添福寿”。
大家看到后纷纷发问:“字都不全,怎么能算是一副对联呢?”这时,书法家拿出一叠厚厚的红纸,红纸上写满了那个缺掉的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3. 英雄难过美人关南朝时期,刘备攻下荆州后,与周瑜结为联盟。
刘备的对联“英勇奋发图太平,英雄难过美人关”颇有胆识之意,而周瑜则以“奴之胆气,可见一斑”形容刘备的决心。
在这个对联中,既有双方的敌意,同时也展现了彼此的尊敬和互相借力的意愿。
4. 鹦鹉学舌相传唐代时,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非常受人喜爱,人们称其为“书法鹦鹉”。
这位书法家要贴对联,却总是陷入思考搭配的困境。
于是,他决定请人给他出对子。
结果这位书法家全部都背下来了。
这段趣事儿也成为了“鹦鹉学舌”的典故。
5. 莫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写过一篇小说,主角是江小姐,她以聪明机智而著称。
有一天,她的父亲找了一位亲戚来提亲,但江小姐并不满意。
于是,她写下了这样的对联:“门前只有平谷翁,莫须有难嫁公孙”。
这副对联以意味深长的隐喻方式表达了她的不愿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对联故事五则
趣味语文
1022 1212
一、古代人名趣联
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
我国古
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
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
联文是: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
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二、渔璜联语三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
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
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
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
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
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
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
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
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
”接着,念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三、和尚应考
从前,有个和尚,每见读书人应考回来,有的中状元、进士,有的中举人,有的中秀才,荣宗耀祖,好不光彩,很是羡慕,乃决定去试他一试。
第一场考试,是口试对对。
主考官出上联:
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去;
和尚答:
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
主考官点点头,认为还可以。
又出一联:
子曰:克己复礼;
和尚想了想,回答说:
佛道:回头是岸。
主考官一听,心里有点火,抓起惊堂木一拍,喝道:
旗鼓!
和尚用手做了一个敲的姿势,高声答道:
木鱼!
主考官再也忍不住了,佛手起身道: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和尚以为考试完毕,连忙合掌道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主考官一看,和尚还站在那里,转身大喝道
快滚!快滚!
和尚不知是什麽意思,以为还要对对,忙说
善哉!善哉!
四、磊桥戏对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任时,每日上、下衙门,都要经过一座石桥,这座桥,由三块巨石砌成,故名“磊桥”。
有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路过磊桥,正巧有一个孩童,在桥上玩耍,用三块小石头,模仿磊桥的样子,搭成一座小石桥。
由于轿夫走得快,那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小石桥踏倒了。
孩童拉住轿夫,嚷着要赔。
当孩童得知,轿内是学政大人时,便高声说道:“我要和李大人对对。
若他能对上,就放他过去,对不上,就得还我桥来。
”李调元从轿内,探出身来,见孩童天真可爱,便笑着说:“你且出上联。
”孩童手指着石块说:
踏倒磊桥三块石;
“这……让我想想。
”李调元苦思良久,未能成对,便对孩童说:“我一时对不上来,待我回去,想出后,明早在桥上答你。
”李调元回家后,左思右想,仍未想出来。
“唉!明早要交卷,如何是好?”边想边在房间踱方步,显得心事重重。
李夫人见状,便问明原由。
李夫人笑道:“这有何难,‘剪开出字两重山’,不就对上了!”李调元一听,心中大喜。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经过磊桥时,对着早已等在桥上的孩童说:“我已对上,你听着:
剪开出字两重山。
不料,孩童摆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你平时不常用剪刀,哪会想到剪字。
”李调元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孩童识破。
李调元问孩童:“那么,你猜是谁对的?”孩童拍手笑道:“是尊夫人对的!”李调元高兴地抱起孩童,捋髯哈哈大笑。
五、兄弟巧联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
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
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
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
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
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