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一、继盛巧对趣话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继盛拉起来。
从此,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有趣的对联故事67则

有趣的对联故事67则有趣的对联故事搞笑的对联故事精选(一):(1)州官放火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还蛮不讲理。
他不许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
他叫田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而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一律是“禁字”,比皇上还厉害。
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立刻叫人拉下去打一顿板子。
这年正月十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
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告示,规定正月十五怎样过。
那告示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怎样“放火”呢?本该写“放灯三日”,那“灯”字不是不敢写吗?起草告示的只好写“放火”了。
老百姓看了,又笑又气:大过节的,连灯字都不准说,这是什么世道!有人就借此编了副对联: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不敢贴出去呀,老百姓就在下边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一向传到此刻。
(2)纪晓岚祝乾隆寿联乾隆是清代帝王中年寿最高、在位最久的皇帝。
他25岁起当皇帝,整整60年。
他同纪晓岚相处最长,纪20岁就当他的侍读学士,常陪他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乾隆和纪晓岚文字唱和故事甚多。
那里介绍二副纪晓岚纪乾隆的祝寿联: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是献给乾隆50岁大寿的,歌颂之诚,对仗之工,前所未有。
下联是祝80十岁的大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至,嵩期五十有五年。
这是两构思奇巧的数字联,工整自然,无懈可击。
(3)诸葛亮一生数字对过去,有人用数字,作诸葛亮一生的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这上联作出后,很久无人能对,成为有名的“绝对”。
经过多少年代,许多人曾去研究,终无结果。
直到清代,一秀才姓伍,仍以诸葛亮一生业绩,用五方五行对了出来。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卦,水面偏能用水攻。
15个对联故事,机智又有趣!

15个对联故事,机智又有趣!1、宦官自讨没趣明嘉靖年间,有个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两位户曹喝酒,仗势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同饮的一个绅士打抱不平对道: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上联揭露户曹贪赃枉法,下联嘲讽宦官卖身求荣,读来令人痛快。
2、唐寅嘲商人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3、进退两难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4、穷秀才改联抱不平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
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5、郑板桥联辱知府郑板桥任县令时,知府孙嘉新派人求字,郑知孙搜刮民财便写了一联: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横批前程金修。
6、舒铁香讽李鸿章舒与李是同榜举人,李任两湖总督期间,舒多次登门遭拒。
历史上有趣的对子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有趣的对子故事有哪些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下面店铺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对子小故事,一起读一读,涨知识吧!历史趣对小故事1、纪晓岚和乾隆的妙对纪晓岚在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陪伴乾隆皇帝读书。
时间长了,不免思念起河间老家来。
乾隆皇帝也看出纪晓岚的心事,便说:“纪晓岚,看你面色悒郁不乐,必有心事在怀,让我替你猜详一下如何?”纪晓岚问:“陛下如何猜详?”乾隆说:“我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立刻跪下说:“皇上说得很对。
如蒙陛下恩准,给假回乡省亲,纪晓岚衷心感戴圣恩。
我便: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对仗工整,应答如流,不觉圣心大悦,恩准假期,让纪晓岚回乡省亲。
2、李调元妙对唐伯虎清代,蜀中才子李调元到山中寺庙游玩。
长老说有事相求。
原来,寺庙里有幅荷花图,是长老师傅所画。
恰好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
唐伯虎就提笔写下了一句题词:画上荷花和尚画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一看,便发现了这上联的妙处:它属于回文对联又兼用谐音,字的读音反读正读完全相同。
最后他在唐伯虎上联旁写出了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这七个字反过来读,字的读音和正读完全相同,与唐伯虎的上联珠联璧合,长老拍手称奇。
从此,这幅画成了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
3、诸葛亮还击周瑜相传,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呤道: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瞅”的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诸葛亮听罢微微一笑,即刻对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
这种传说是否真实,就不得而知了。
4、郑板桥见联济贫郑板桥当县令时微服私访,见一户人家的破旧大门上贴的对联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又是一年郑板桥见联,忙令随从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户主得济含泪道谢。
趣味对联故事

趣味对联故事1、李白戏权臣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刚刚好。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花甲串对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
这上联是个串“花”对: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联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
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持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3、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古代的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富含智慧和幽默。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十个有趣的小故事,展示古人的机智和智慧。
1. 孔融让梨相传,公元253年,当时9岁的孔融因为心地善良而被人称为“小圣人”。
一天,他和一个比他小的朋友一起分梨吃。
孔融向朋友提议:“你先挑一颗,我再挑一颗。
”朋友高兴地挑起了最大的一颗梨,孔融却毫不犹豫地挑了剩下的两颗梨。
他笑着说:“我的意思是,你先选,然后我选两颗。
”这个故事中的对联“贤儿少年得所知,愿让梨与他人”一瞬间就走红了。
2. 春联难题古人对春联的创作非常讲究,不仅需要富有意境,还需要字数和字形相对应。
相传明朝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对联写得非常工整,但却总是缺字。
有一年春节,他特意将这个缺字的问题放大,写下了这样一句对联:“红旗招展挥金椎,年朝贺礼添福寿”。
大家看到后纷纷发问:“字都不全,怎么能算是一副对联呢?”这时,书法家拿出一叠厚厚的红纸,红纸上写满了那个缺掉的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3. 英雄难过美人关南朝时期,刘备攻下荆州后,与周瑜结为联盟。
刘备的对联“英勇奋发图太平,英雄难过美人关”颇有胆识之意,而周瑜则以“奴之胆气,可见一斑”形容刘备的决心。
在这个对联中,既有双方的敌意,同时也展现了彼此的尊敬和互相借力的意愿。
4. 鹦鹉学舌相传唐代时,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非常受人喜爱,人们称其为“书法鹦鹉”。
这位书法家要贴对联,却总是陷入思考搭配的困境。
于是,他决定请人给他出对子。
结果这位书法家全部都背下来了。
这段趣事儿也成为了“鹦鹉学舌”的典故。
5. 莫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写过一篇小说,主角是江小姐,她以聪明机智而著称。
有一天,她的父亲找了一位亲戚来提亲,但江小姐并不满意。
于是,她写下了这样的对联:“门前只有平谷翁,莫须有难嫁公孙”。
这副对联以意味深长的隐喻方式表达了她的不愿意。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关于对联⼗个有趣的⼩故事,不得不佩服古⼈的机智⼩⼩的⼀幅对联,虽貌不惊⼈,却传承了华夏⽂明。
古往今来,流传下来不少与春联有关的趣闻趣事。
1。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偷⾛,某年除⼣,他想出了⼀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副对联:福⽆双⾄祸不单⾏偷联的⼈到王宅前⼀看,都摇头⽽去。
初⼀清晨,王羲之⼜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幅佳作:福⽆双⾄今朝⾄祸不单⾏昨夜⾏ 2。
北宋⽂学家王禹偁幼时家贫,放学后常帮⼤⼈磨⾯。
12岁那年,⼀位师爷命他以磨⾯为题做联⼀副,王禹偁即道:但取⼼中正⽆愁眼下迟⼀⽇,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鹦鹉能⾔难似凤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消息传开。
王禹偁知道后,当即对出下句:蜘蛛虽巧不如蚕3。
宋⼈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位穷苦⼈请他代写⼀副春联,吕写道:⼆三四五六七⼋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数⼈围观。
众⼈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下联少“⼗”,正是“缺⾐少⾷”的谐⾳: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法写尽了穷⼈的⽣存窘相。
4。
宋代词⼈晏殊路过扬州时在⼤明寺⾥⼩憩,⽆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王琪,便请王来⼀起⽤饭。
饭后⼆⼈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个佳句,⽐如我曾做出过这么⼀句:⽆可奈何花落去⾄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久,这⼀联句被晏殊写⼊他的词《浣溪沙·⼀曲新词酒⼀杯》中,成了千古名句。
5。
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底⽉为天上⽉众友⽆句答对,杨⼤年刚好赶到,对⽈:眼中⼈是⾯前⼈众友皆齐声喝彩。
6。
宋⼈刘贡⽗善对,王安⽯出句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四诗风雅颂王安⽯拍⼿叫好:“此天造地设也!”对句的妙处在于以“四诗”概括“风雅颂”:因为《诗经》中的“雅”诗⼜可分为“⼤雅”和“⼩雅”,与“风”、“颂”合起来恰成“四诗”。
有趣的对联故事

有趣的对联故事有趣的对联故事1、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
众无以相对。
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
众皆喝彩。
2 、刘贡父善属对。
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
刘对道:四诗风雅颂。
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3、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
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
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胸中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
苏东坡见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
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
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击破水底天。
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5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
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6、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7、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
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8、徐晞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
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
守令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诸生面面相觑,无人能对。
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9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
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对联故事|古代趣味对联故事|关于对联小故事大全以下关于对联故事内容由为您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趣的对联故事一、杨继盛巧对趣话杨继盛是明代一位以“巧对”著称的名人。
出生于河北容城,嘉靖进土。
相传他“每作对,人辄称善”。
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他的巧对佳话。
传说,杨继盛刚刚入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年纪较大的学生,私塾先生,看见这麽大年纪的人,也来求学,就出了一个对子相嘲:老学生谁知话一说完,就被坐在一旁的杨继盛不假思索地接过来:小进士那位嘲笑“老学生”的先生听后,大吃一惊,说:“此儿小小年纪,竟聪颖如此,将来必有出息!”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学生们,学生们作阵交战的游戏玩耍。
正玩在兴头上,不料先生突然回来,大家慌忙四处藏匿。
先生大怒,挨个地罚跪,并出对;藏形匿影;叫学生对,先对出者免罚,对不出的继续罚跪。
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答对:显姓扬名。
先生脸上的怒气,顿时一扫而光,惊呼:“此乃绝对也!”伸手将杨继盛拉起来。
从此,杨继盛擅对出了名。
在私塾从师十年间,杨继盛还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对联。
如有一次,他的表叔辛体元来做客。
刚好家里没有酒,到酒店去买,凑巧酒也卖完了。
辛体元出了上联戏道:无酒是穷主;只听见一个略带稚气的声音回答:有儿为名臣。
辛体元眼光一扫,原来应对竟是小继盛,不禁啧啧称赞。
杨继盛长大后,果然成为明代名臣,官至兵部员外郎。
当时奸相严嵩专政,杨继盛因为忠苜敢言,一年之内四次被贬。
最後一次,被贬途中,他草疏“十罪五奸”弹劾严嵩,结果被陷害入狱,受尽酷刑后,惨遭杀害。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副传颂千古的名联,就是杨继盛在狱中写下的。
对联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
二、卖柴童妙对进家塾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
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
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
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
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
”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
”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
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
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
”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三、切瓜分客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来访,他们围坐在客厅吟诗、联对,忽然乌云密布,接著,括起大风,一会儿,就下起大雨,雨点“劈哩拍啦”地打在窗户上。
客人中,有一人看见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触景生情,出一上联求对: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雨点。
从文字上讲,巧就巧在“冻雨”的“冻”字,是由“东”和两点组成,“洒窗”的“洒”字是由“西”和三点组成。
这样,联意既说明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洒”两字的组成。
这样,下联就不大好对。
要求后半句说的事,与前半句说的事,互有关联,还得拼成前半句的第一、三两个字,可真够难的。
在座客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难以应对,客厅一时沉默。
这时,仆人送上瓜来,蒋焘的父亲,连忙切瓜分片,请客人吃瓜。
站在一旁看父亲切瓜,客人们吃瓜的蒋焘,即景生情,高声说:“我来对下联”。
接着吟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一语既出,满座惊叹。
蒋焘对下联的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是当时吃瓜的事。
后半句“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又跟前半句有直接关系。
同时“七”、“刀”左右横看,合起来,是前半句的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是第三个字“分”。
真是妙语双关,兴趣盎然。
客人们皆赞叹不已。
四、小于谦答对显文才于谦,(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水乐进土,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幼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向高远。
读书过目即诵,对句出口皆成。
有一次,于谦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上学,一天,被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了。
兰古春针对他的模样,就戏弄他说: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立即应对:狗嘴何曾出象牙。
兰古春自讨没趣,匆匆而去。
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今后不能再替我梳双髻了。
过了数日,兰古春恰巧又路过学堂,看到于谦的头发梳成三岔,于是再次戏道:三角如架鼓;于谦随声就应: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赞其才思敏捷,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是国家的楝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家中大人去祖坟扫墓,路过凤凰台时,他的叔父,出了个上联让他对,联文是: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马上应对:他年独占麒麟阁。
大人们听了,对这一抱负甚大的对句惊喜不已,他的叔父说:“此小儿,乃是我们家的千里驹啊!”扫墓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座牌坊,上面写著三个字:癸辛街于谦的叔父说:这三个字的地名,前面两个字属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要对个地名对,恐怕不容易。
”不料,小于谦用(三国演义)中,所写到的陕西地名,对道:子午台他的叔父和族人们,听了更加惊讶欣喜,因为这一地名,前两字正好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的两个字,与(癸辛街)恰成一佳对。
过了两年,于谦成了县学生员。
当时,有一巡按,到他家乡的一座寺院游玩。
随从官员中,有一人指着殿中佛像道: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一时无人对出。
于谦刚好也在场,他随口应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众人无不拍手称妙。
注:(1)明正统十四(一四四九)年秋,瓦刺(蒙古一部落)入侵,英宗被俘。
当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并亲自督战,击败瓦刺军,使当时局势转危为安,故称其为民族英雄。
五、焉知鱼不化为龙明代学者邱浚,(一四一八--一四九五)字仲深,琼山(今广东琼山)人。
幼年在学堂念书,一天,大雨滂沱,有的座位漏雨,大家争坐不漏雨的座位,当时和邱浚争座位的,是一个当地显贵的儿子,两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老师看见了说:“你俩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上的坐好位。
”接着念道:细雨肩头滴;显贵的儿子一听,目瞪口呆,对不上来,邱浚却胸有成竹地,对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听了,只好把不漏雨的座位,让给邱浚。
显贵的儿子不服气,放学回家,将争座位的事,向父亲哭诉。
显贵听了大怒,即差人把邱浚叫到家里来,一见面,就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显贵一听,吓了一跳,知小邱浚非等闲之辈,长大后定有出息,无话可说,只好放他回去。
邱浚长大后,果真大有出息。
他于景泰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成化年间为国子祭酒。
孝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他天性好学,反对“文尚险怪”,熟悉国家典故。
他认为夏德秀编写的《大学衍义》中,治国平天下的条目不够完备,于是博采群书(1),加以补充,称为《大学衍义补》。
晚年右目失明,乃坚持阅读,披览不辍。
注:(1)夏德秀(二七八--三三五)南宋大臣,学者。
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庆元进士。
其哲学观点继承二程、朱熹之说,主张:“收放心,养德性”。
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等。
六、杨溥巧对免父役杨溥(一三七九--一四四六),字弘济,石首(今湖北石首)人。
明建文进士,授编修(1)。
为明代有名学者。
曾任翰林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和杨士奇、杨荣、历事四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合称内阁(三杨)。
杨溥幼年家贫,父亲年老多病。
在这样的家境下,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纪虽小,文才却不凡。
有一次,县官派人捉他的父亲去服劳役,当时,他的父亲有病在身,杨溥到县衙里,再三恳求,请求免除劳役,县官看他是个小孩子,就刁难说:“我出个对子,如你对上了,我可以释放你的父亲。
”接着,出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这个上联,构思奇妙,县官利用“图”字的结构,折字起意,乃是说:“在我统治的范围内,百姓就必须服从我的管辖。
”小杨溥听了,得知这个县官喜欢人奉承,稍思片刻,就投其所好,对了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杨溥这个下联,也是运用“析字法”,拆开“伞”字,既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又恭维了县官,而且对仗工整,表达适切,因此,县官不得不点头称赞,终于赦免了他父亲的劳役。
注:(编修:(1)官名。
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亦无实际职务。
负责修国史、实录、会要等。
七、许将童年妙对许将(一O四五--一一一一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宋仁宗喜佑八年(一O六三年)中首名状元。
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九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
篱笆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
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下联: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
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
“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
”心想,再出一对试试。
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让我再赐教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
但还是耐著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
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