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浅析《回延安》

浅析《回延安》一梦回延安祖国热土延安,一座中华文明发祥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有轩辕黄帝安寝的桥山之巅;我们有“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边塞气势;我们有安塞腰鼓的热血奔腾;我们更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重要的一页,从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到毛主席进京登上天安门,这十三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宝贵精神支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作者贺敬之先生1940年历尽艰险来到延安,再到1956年从回延安,这十六年间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贺敬之先生的豪迈之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梦回延安以意逆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贺敬之先生的《回延安》,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感触,1956年诗人回到延安——这片曾经养育他多年的红色土地。
如今再一次见到她,见到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心中感慨万千,激动澎湃。
延安的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世人眼中是这样的亲切与可爱;更重要的是延安的亲人们,是这样的可亲可爱与可敬!诗人把延安比做母亲,是她哺育了我们,心中的感激之情,使诗人“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是对延安母亲的感恩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将诗人养育,“树梢树枝树根根”诗人将自己比作树梢,而延安的“树根根”在默默地滋养着“树梢”。
诗人早已与延安血脉相连。
诗人既是对延安的爱,又是对祖国的热爱,更是对党的热爱。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延安在党的领导和亲人们的努力之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延安换新衣”。
诗人对于延安这样的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是1940年初次到延安,1940年的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侵华日军的铁蹄在摧残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千难万险来到延安来到心中的圣地是因为“我们是文艺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
浅析《回延安》

浅析《回延安》
《回延安》是一首十九行格律杂诗,以祖国的延安曲为诗的主题,感叹故土的美好和
辛酸,对祖国深情厚谊表达异常明显。
孔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礼乐正是人之常情”,
这首诗可以说极具文化底蕴,也是老一辈中国人的思想的集中表现。
首联“山高谷深水旋涌,钟情归乡奔延安”,作者用“山高谷深水旋涌”,可以想象
到祖国大好河山,以自然配景营造出深情乡恋萌发,这一首诗便可见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次联“夕阳填海照九垓,楚歌哭尽玉关关”,在这里,作者用“夕阳填海”来形容晚
上日落时分,这种斑斓夕阳深深划伤着他内心深处惆怅的痕迹,再用“楚歌哭尽玉关关”,历史,歌传的楚歌里有许多让人心伤的故事,让人如痛如痒。
三联“流沙穿心伤方寸,泪水环日坠双荒”,作者把自己的“流沙”伤心而不可断的
眷恋一直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泪水环日”似乎看似永远不能断。
最后回延安,他的思
念便变成强烈的想念。
末联“想飞头入人间雪,望看心里千里山”,泣血苦旅中仍抱有对祖国的向往,用
“想飞头入人间雪”描写想要离开自己而又不能离开的人间天堂,“望看心里千里山”,
祖国自然风光看似弥漫在他的心间,由内而外诉说着强烈的乡愁。
《回延安》这首诗以回家的情怀表达,感叹故乡的辛酸美景,让人充满怀念之情,更
能使人的爱国心被深深感动,真正唱出伟大祖国的英雄气概。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完整版)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真挚的情感 独特的意象──重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真挚的情感独特的意象──重读贺敬之的《回延安》
贺敬之的《回延安》,为人们带来深刻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大学生返回家乡延安的
场景,表达出作者蓬勃的热情,深深的眷恋,以及热切的期待。
诗歌的语言表达十分真挚,令人动容。
诗的开头,作者用几句流畅的语言描绘出抵达延安的景象:“苍苍竹林寺,碧碧洱流水。
”诗人用“苍苍”来形容竹林上的荫凉,“碧碧”来表达洱流水的碧绿。
这一细腻的画面,
显示出作者对家乡充满眷恋之情。
接下来,作者将诗中的视角转移到家乡一座座挺拔的山
峰上:“潜移暗合千峰唤,巍巍田家烟火连。
”这里,作者用“潜移暗合”比喻山峰的和
谐美。
作者还将田家的烟火与小镇的延安联系起来,把它们放在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宁静
又热情的画面。
下文中,作者继续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满眼春色宿命恋,醉卧沙场君莫笑。
”作者
用“恋”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并且借助写景手法,将自己放在春天的沙场上,满怀期待
地望着延安,让人感受到作者真挚深情的情感。
最后,作者用几句简短的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回延安!回延安!但愿梦里
不复还。
”诗中的这句话表达出作者的心情,他深爱着家乡,但又不敢去寻觅,不敢去追求,只能在梦中远远地回望着家乡,望它的一切都能永恒的保持原样,不会改变。
贺敬之的《回延安》,深深的感动着人们的心。
诗中朦胧而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家
乡的热忱。
诗中独特的意象,完美地展现了作者酣畅淋漓的情感,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
对家乡的热爱。
《回延安》

三、话延安:欢聚话今朝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 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 情谊。
真挚、亲切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排比、拟人
展现延安欣欣向荣 的新姿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3、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主题思想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记叙重回阔别 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 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 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 无限热爱。
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 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 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自己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பைடு நூலகம்塔山是革命圣 地延安的重要标
回 延 安
贺 敬 之
导入新课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4年版)。1956年,诗人贺 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 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 的乡亲们,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 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 这首诗。诗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诗歌所 要表现的对象,一个“回”字,写出 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 血肉关系 (感激,怀念)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解决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贺敬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一、原文:
一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二.作者贺敬之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回延安》已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1939年到1940年就读于国立六中(现绵阳南山中学)。
抗战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土改、支前等群众工作。
1947年参加青沧战役,立功受奖。
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理事和中
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在中央戏剧学校创作室工作。
后任《剧本》月刊、《诗刊》编委,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
1997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先后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三、赏析: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
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
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
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
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
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
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
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