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言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9
第一版序言
尽管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竭力反对科学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但是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用 却是他们无法扭转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 级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发展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不 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 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Ⅰ10-13)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4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在学习《资本论》之前,需要对《资本论》的历 史背景、写作过程、理论地位、理论结构等作出全面 的了解。关于这些内容,《〈资本论〉导读》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该部著作进行学习。在这里, 我们主要就《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第二 版跋”及其他版序言中的重要思想进行介绍。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4
第一版序言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上的主观能 动性
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中内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必然趋势,是经济本质的实现方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 客观性。但是在客观的经济规律面前,人们并非只能听天由 命,人们可以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目的,并能动 地利用规律推动目的的实现。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9
第二版跋
“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资产阶级在法国和 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 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 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 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 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 (Ⅰ1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 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 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 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 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 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Ⅰ16)
《资本论教案》课件

第二部分:资本论基础概念
1
资本的概念与本质
深入探讨资本的定义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2
资本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3
资本循环的过程
阐述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揭示资本运作的机制。
第三部分:资本的产生和积累
怎样产生资本
深入剖析资本的产生过程,解释 为什么资本可以不断积累。
资本的积累与扩大
第五部分:资本的历史演变
1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
追溯资本主义起源并解读其历史演变过
资本主义危机和发展的波动
2
程。
探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波动和危机。
3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展望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未来走向。
第六部分:资本论与现实社会
1 资本主义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探讨资本主义对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资本论教案》PPT课件
“资本论教案”PPT课件将帮助您深入了解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社会意义。本课 程将以清晰的大纲和精美的图片展示给您。
第一部分:导言
引言和背景
介绍资本论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引发学习兴趣。
目标和意义
探讨学习资本论的目标和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内容概述
简要概述本课程将涵盖的主题和内容。
探讨资本如何积累和扩大,以及 其中所存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
深入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 内在矛盾和困境。
第四部分:资本的运动和危机
资本的运动
阐述资本在市场中的运动规律 和路径。
资本的市场和竞争
分析资本主义市场和竞争对于 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本主义危机的内在 原因
探究资本主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并寻求改造之道。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
(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
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 …P …W’—G’ ?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
(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精品]《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024c2f5a58da0116c17493f.png)
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 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 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 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 原因”。
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 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 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 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 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 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 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资本论.人民出版 社2004.3:499-500)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1):199
•
如果说这种全民透支消费的热潮集中
体现了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
现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泛
滥,这只能归功于资本社会中人的存在方
式就是如此。
• 这正是典型的《资本论》中所说的“商
品拜物教”现象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单纯原 子般的关系,从而,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的 不受他们控制和不以他们的有意识的个人活 动为转移的物的形式,首先就是通过他们的 劳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这一点而表现出 来。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教的谜, 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2007年,房利美公司接管了这笔抵押 贷款,随即申请了止赎权,也就是要收回 无力还贷者的房屋。2008年10月1日,当警 方来到她家送达驱逐令时,老人不堪面对 现实而向自己开了枪。
因屋主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截至 2008年9月,已有超过100万所美国住宅遭 银行没收。
次贷危机是透支消费模式惹的祸吗?
《资本论》思维导图

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二重作用
促进优化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
• 通过股票债券发行,集中社会闲置货币资金用于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生产力) • 股票买卖和产权交易,是实现企业重组和经济结构调整 的有力杠杆(僵滞资产--活跃资产) • 减少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 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转移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 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I (v+m) = II c I (c + v + m) = I c + II c II (c + v + m) = I(v + m) + II(v + m)
《资本论》第三卷的五大原理
商业资本和
商业利润理论 产业资本和
产业利润理论
借贷资本
和信用理论
各阶级收入
及其源泉理论
土地所有权 和地租理论
(三) 《资本论》中的地租地价理论与我国现实
1、土地等级与级差地租
• 对肥沃的土地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收取较多的地租 是级差地租I。
• 而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 转化来的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期内归土地租种者, 在租约期满后收回土地再出租时,提高的地租归 地主所有。 •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级差地租 Ⅰ主要应用在经营城市上;级差地租Ⅱ主要应用 在土地的家庭承包期的长短上。
商品
货币
资本
剩余 价值
资本 积累
资本循环和周转
商业资 本和商 业利润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借贷资 本和股 份公司 土地所 有权和 地租 三种收 入和三 大阶级
产业资 本和产 业利润
“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 个艺术整体”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35页。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 (四)一般价值形式。 • 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 • • • • • •
值关系。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两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价值形式两极的发展关系是: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 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3.一般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因而它必然向货 币形式过渡。 (五)货币形式。 1.当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最终地同金这种商品的特殊自然 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就转化为货币形式。 2.商品金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价格形式是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
• •
• 二、第一卷的结构
• (一)第一篇,阐明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 (二)第二至第五篇,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狭义上的剩余价值理
论)。 • (三)第六篇,阐明科学的工资理论。 • (四)第七篇,阐明资本积累理论。
• 三、第一卷的意义
• 第一卷从本质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趋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 (一)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
• •
•
• • • •
学的枢纽。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区分不同质的 劳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它是人类 生存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的倍加的简单劳动。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会引起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 3.劳动二重性的概括性表述。
•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这与第一章第二节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引言第二至第六篇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
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利息和地租,因此,首先应当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考察。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以及企业理论的主要部分。
剩余价值无非是剩余劳动或经济剩余的特殊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理论对市场经济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方法与结构2.基本内容剩余产生条件理论,剩余生产理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理论。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研究对象: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即要素的特定的社会结合方式。
这一篇与第七篇第24章第1——6节从逻辑与历史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问题。
方法:比较分析、矛盾分析。
结构:首先分析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上的区别;其次,分析资本运动形式中产生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一、资本的总公式1.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P167——168.1)。
2.货币与资本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P168.2——177.2)。
货币的运动形式与资本的运动形式(两种不同的流通)。
两种流通在形式上的共同点与区别两种流通在内容上的区别3.资本总公式(P177.3——4)。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P177.5——179.1)。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P179.2——186.2)。
[对四种典型情况的分析。
“零和博弈”。
]3.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现代基本形式(P186.3——188.1)。
4.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P187.5——188.1)。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解决条件(188.2——189.1)。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P189.2——19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 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范畴作了新的说明, 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本专著。按1880年 马克思自己的评价,在这本书中,已包含着未来 的《资本论》的胚芽。
第一个时期1843年到1847年
• 1843年底,马克思被迫迁居巴黎,以后 又移居布鲁塞尔。在这时间,马克思开始搜集 并认真阅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主要是 古典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 著作。在1843年到1847年的四年内,马克思 摘录了七十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二十四本 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全部份量大约相当于 《资本论》的两倍,当可想见马克思的勤学和 深思了。
• 马克思在这时期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取得 的显著成就是:
第一,1843年夏,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 学批判》,同年年底,又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导言》。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论证了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政治经 济学对于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在《巴黎笔记》中,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已 取得了第一批成果。
二、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 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五个 时期:
• 第一个时期是1843年到1847年。 • 第二个时期是从1850年到1853年。 • 第三个时期是从1857年到1859年。 • 第四个时期是从1861年到1863年。 • 第五个时期是从1863年8月到1865年底。
集和阅览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和经济资料,全面探讨了政 治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批判地研究了前人的理 论,详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经济生活 中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和事实。从早到晚,他都坐在大 英博物馆的图书室里重新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包括亚 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的著作;重读了欧文的著 作;阅读了英国经济学家富拉顿、图克、托伦斯、加尼 尔、西尼尔等人的著作;探讨了关于货币、信用、财政 和货币史等问题;研究了土地所有制问题、殖民地问题、 人口问题及其他问题;还系统地查阅了《经济学家》杂 志,等等。1850—1853年间,他又抄了十八本厚厚的 笔记,还有几个笔记本把摘录按专题作了分类,如分为 货币问题、地租问题等等,并对其中的摘录作了简单的 评注。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原因。
•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时,学的专业是法 律,他研究得最多的是历史和哲学,从未接触 过政治经济学。1841年3月,马克思在柏林大 学毕业后,和左派分子创办了一种反对派的报 纸——《莱茵报》,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 编。这时候,“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 表意见的难事”。此外,关于法国社会主义思 潮的辩论,更使他感到仅凭过去所学的法律、 哲学知识还不能对现实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评论, 必须从物质的生活关系中去穷根究源。由于这 些原因,促使他从一八四三年开始,转而研究 政治经济学,一直到一八八三年病逝。
第三个时期1857年到1859年。 从1857年8月到1858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写
下了七个笔记本的经济学手稿,篇幅达五十多个印张。 这个手稿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价值、货币等问 题的各种观点,第一次详细而系统地研究了商品、劳动、 价值、货币和资本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商品以及创造商 品的劳动二重性,研究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从货币到 资本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研究了剩余价值 的来源、本质、转化形式和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的历史趋势。现 在这一部分手稿,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 卷,总标题改为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 年)》。在第四十六卷中,包括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的《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草稿)等七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1857-1858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的不朽巨著。马克思为 了写这部书,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他逝世, 花了整整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 精力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在他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第 二、三卷,是他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至于第四卷, 起初是由考茨基根据马克思的遗稿,于1905—1910年,以 《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书名单独出版的,后来,1954— 1961年,又重新按照马克思的手稿次序,编辑出版了《剩 余价值理论》的俄文新版本。
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 的三卷本,就是根据这个新版本翻译的, 成为《资本论》第四卷。思格斯在谈到这 部著作的伟大意义时说:“自地球上有资 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我们面前 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社会体系 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 次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卷第269页)
《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
•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原因 • 二、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 三、《资本论》创作历史背景 • 四、《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 五、《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 六、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普 鲁士邦莱茵省特利尔城。1853年秋,他进入 波恩大学,次年转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 分时间用来自己研习历史和哲学,并加入“青年 黑格尔派”。1841年大学毕业,以《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这篇出色的学位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大 学毕业后,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后 因从事革命活动,先后流亡法国、比利时,18 49年秋定居英国,直到1883年3月14日 在伦敦逝世。
第五,1847年在布鲁塞尔给德国工人所作的 讲演《雇佣劳动与资本》,以及和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这个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中,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提出了消灭 私有制、剥夺剥削者的革命任务,其中包含了一 系列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第二个时期从1850年到1853年。 从1850年到1853年期间,马克思工作首先是,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