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解析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

解析阅读理解题中的修辞手法在解析阅读理解题时,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是十分重要的。
修辞手法是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技巧。
通过揭示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图和目的。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修辞手法角度来解析阅读理解题。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来进行描述和说明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理解题中,如果我们发现作者在描述某个概念或对象时使用了比喻,那么我们应该仔细分析比喻的作用。
比喻常常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增强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通过比喻,作者也可以传达一种情感或情绪。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能使用了比喻来描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他的思维像一条活泼的小溪,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想法。
”通过这个比喻,作者可能想表达这个人思维活跃且充满创意。
2.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和渲染来达到某种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理解题中,夸张常常用来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使其更突出和生动。
夸张有时可以用来增加文章的幽默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一篇新闻报道中可能使用夸张来描述某个事件的影响:“这场暴雨造成了城市的瘫痪,街道上积起了数米高的洪水,交通几乎陷入了瘫痪!”通过夸张手法,作者强调了暴雨的严重影响,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3.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对同类型的事物、观点或成分进行并列排列,以增强表达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理解题中,排比常常使用在作者列举事实或展开论述的时候,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逻辑更清晰,同时也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可能使用了排比来强调一个观点:“勤奋、坚持、努力,这些是成功的关键。
”通过排比,作者将这三个词语并列在一起,突出强调了这些品质与成功之间的紧密联系。
4. 比较比较是一种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来展示它们之间相似或不同的修辞手法。
在阅读理解题中,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题训练 - 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题训练 - 修辞手
法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修辞手法运用能力。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来达到表达方式生动、形象、有效果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比喻是指用“像”“如”等词语将所要表达的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相似地比较,以便于更生动形象的表达。
例如,春天的风穿过树林,像是一位温和的母亲在给吹拂婴儿。
2. 拟人。
拟人是指将一个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思考或行为方式,使其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花儿含羞带怯,小草竞相迎着阳光伸展。
3. 夸张。
夸张是通过夸大描述的手法,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例如,一支小蚂蚁推动一个沉重的大石头,很不可思议。
4. 修辞问答。
修辞问答是通过作者的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变化传
达所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举个栗子,你知道吗?研究是一种快乐。
以上几种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使读
者更好地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的学习中,小学生需要注重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更好
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021年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初中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阅读理解技巧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区别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表示说明 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
个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拟人 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 事物以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强 调了向日葵美丽/积极向上的特点,发 人深省,语气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引用答题格式: 这句话引用了……既形象地描绘了……,又使 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表达了作者 xx 的思想感情。
古人也曾为向日葵对太阳的喜爱咏叹过“更无柳絮因风 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句话引用了古诗“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 倾”,既形象地描绘了向日葵向阳而生的特点,又使文 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向日葵 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之 修辞手法的作用
目录
content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三、常见题型 四、例题讲解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反复
引用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就是打比方。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如:甲像乙。 暗喻:只出现本体、喻体。喻词以隐晦的形式出现, 如“是、成、成为、变为”等。 如:甲是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但是通过句意理解能分析出本体。
拟人答题格式: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xx 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xx 的 xx 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xx 的xx 之情。
向日葵尽情地舒展着她婀娜的腰肢,笑意盈盈地看着太阳, 拼命地展现自己刚穿上的金黄色衣裳。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向日葵拟人化,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向日葵的 外形特点,表达了作者对 向日葵的喜爱之情。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修辞手法: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揭示其含义。
拟人: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其更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程度或影响,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它们的不同或相似之处,以加深读者对其中一方的理解。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反问: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引导读者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借代:用一个概念、符号或代表性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传达某种意义或引起共鸣。
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并逐步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观点。
反复强调:通过反复使用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和印象。
比较与对照: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详细比较和对照,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这些修辞手法在阅读理解中经常被使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
阅读时,注意识别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目的。
1。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题训练 - 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题训练 - 修辞手法什么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一种表达技巧,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示例: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作为另一个事物的形象描述,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他是太阳,光芒四射。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花儿微笑着迎风开放。
”3. 对比: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例如:“黑夜中,星星闪烁,城市灯火辉煌。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加语言的鲜明度和节奏感。
例如:“快乐、幸福、欢笑,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5. 借代:用代指的方式来表达具体事物,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绿色代表希望,红色代表爱。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理解?当遇到包含修辞手法的文章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阅读理解:1. 仔细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2. 确定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对于文章中比较生疏的修辞手法,可以进行查阅和研究。
3. 注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达方式。
4. 分析修辞手法对文章整体效果的影响,如是否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5. 总结修辞手法带来的效果,并与作者的意图进行联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不断的练和积累,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技巧专题训练中修辞手法的介绍,希望能帮到您。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关键信息项:1、修辞手法的种类2、修辞手法的作用3、不同文体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4、修辞手法运用的常见误区5、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能力的方法1、修辞手法的种类11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111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
11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113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1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3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14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5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16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17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18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2、修辞手法的作用21 比喻的作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1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212 使描写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事物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221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亲切感。
23 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231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氛围。
24 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条理性更好。
241 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5 对偶的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
251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26 反复的作用:强调某种情感或意思,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
261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技巧

阅读理解中的修辞手法分析技巧关键信息项:1、修辞手法的种类2、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3、分析修辞手法的方法4、修辞手法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5、如何准确识别修辞手法6、常见修辞手法的实例分析1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范围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111 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112 拟人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13 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114 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115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116 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117 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118 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12 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比喻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生动的喻体来描绘本体,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
拟人赋予非人的事物以人的行为、情感,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感染力。
排比增强语势,使表达更有节奏感和说服力。
对偶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反复强调重点,加深印象。
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启发思考。
反问语气强烈,表达坚定的态度。
13 分析修辞手法的方法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留意文中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语句。
然后,判断这些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可以从语句的形式、用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比喻,要找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分析其相似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
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 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 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 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 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 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主要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13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 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 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 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 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 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着。 6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 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 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 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4 7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
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
赵玮芳
1
运用各种方式,修饰文字词句
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2
1.分类 2.答题步骤 3.习题练习
3
1.分类
比喻(生动形象) 1.明喻<甲像乙> 例:妹妹红红的脸蛋像苹果。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没有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 例:猫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
4
• 注意 • 本体和喻体是两种不同事物,相似 • 比喻要合乎事理 • (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 不是所有的“像”都是比喻句 • –Johnny Appleseed • (他好像走了。)
5
拟人(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本质,渲染气氛,引人联想和想象)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扩大 2.心眼儿小的像针眼二。——缩小 3.看到绿油油的苗,闻到了面包的香味。——超前
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
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
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
!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
,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
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 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 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 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 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 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 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 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 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 9 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
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
。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
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
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
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
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
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
薄呢!
10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
• 分析: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 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做老井,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深邃,表达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6
排比(增强语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例: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例:
7
设问(启发思考) 例: 反问(增强语气) 例:
8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 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 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 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 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 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 ,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 。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 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15
11
总结: 常出题型
1.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析句子的含义/作用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2
答题步骤: 1.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物......的特点 2.(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的心情
……的情形 3.表达了作者/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