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之道

合集下载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道家之祖”,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间世》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他对处世之道的独特见解。

通过阅读《人间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进而探索他的处世之道。

《人间世》是一篇包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的文集,通过描绘人间世的各种境遇和处境,庄子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庄子认为,人间世是缺乏真理和道德准则的,人们活在其中常常面对挫折、苦难和无常的境遇。

庄子认为,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追求权力和财富来追求幸福,而应该用一种超越尘世的眼光看待人间世,以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他主张人应该适应和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放下执念、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内心的平和。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而依据内心的真实需求来生活。

庄子称这种境界为“无为而治”,他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人才能真正地活在自由、宽容和安静之中。

庄子还强调了对自我真正的认知和理解。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观察内心,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本质和真实需求。

他写道:“汝不能自择,所欲何欲?欲求于彼。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名利和虚荣,却忽视了内心真实的需求。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认清自己的真实欲望,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虚幻。

只有真正认识自己,人才能在人间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困惑和迷茫。

庄子还强调了对世间事物的超然态度。

他认为,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困扰,而忽视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他写道:“念物者劳,观情者伤。

”庄子认为,人们对外界的执念和情感会使自己疲惫和伤害。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对物质世界的关注,而注重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只有放下对外界的执念,人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庄子的《人间世》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态度和处世之道。

他主张人们放下执念和欲望,通过观察内心,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庄子认为,只有达到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人们才能真正活在世上。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为《庄子》。

在《庄子》这部著作中,庄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人间世。

从《人间世》这一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提倡的一种处世之道,即超脱生死、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放弃功名利禄。

庄子主张超脱生死的态度。

在《人间世》这一篇中,庄子通过描绘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世界,强调了“天地合其德,生死同其门”的思想。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没有必要过于执着于个体的存在,而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使人们能够摆脱对生死的恐惧和束缚,从而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人间世》中,庄子通过描述人间世的自由乐土,表明他对自然的赞美。

他认为大自然是自由而和谐的,人们应该效仿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提倡人们放松自我的束缚,放下人为的欲望和追求,回归到自然的本性中去。

只有与自然相融合,人们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庄子主张追求自由的态度。

在《人间世》这一篇中,庄子多次强调追求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间世可以实现一种人人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社会的约束和规范,追求真正的自由。

他以自由乐土为例,来说明他对自由的追求。

他主张人们应该摆脱一切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宽广。

庄子主张放弃功名利禄的态度。

在《人间世》中,庄子通过描述人间世中的人们不追求功名利禄的状态,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质疑。

他认为功名利禄是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和束缚,追求功名利禄只会使人们心力交瘁,失去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相反,庄子主张人们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和宽广。

从《人间世》这一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提倡的一种处世之道,即超脱生死、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放弃功名利禄。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规律,摆脱人为的欲望和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宽广,摆脱一切的束缚;最终放弃功名利禄的追求,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做到庄子之道的例子

做到庄子之道的例子

做到庄子之道的例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倡的思想主张“道”,即追求
自由、自在、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那么,要如何做到庄子之道呢?
以下是一些做到庄子之道的例子:
1. 不追求物质享受
庄子认为,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只会带来烦恼和忧虑。

因此,做到庄子之道的第一步是不追求物质享受。

例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节约开支,不随意购买不必要的物品,尽量减少对物质的依赖。

2. 不为名利所累
庄子主张的是追求自在自由的生活,而名利只会束缚人们的心灵。

做到庄子之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为名利所累。

例如,可以尝试放下对名利的追求,不计较得失,只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在生活中尽可能地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3. 保持心灵的平和
庄子认为,保持心灵的平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关键。

因此,做到庄子之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持心灵的平和。

例如,可以尝试经常进行冥想或者瑜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冥想,进而达到自由自在的生活。

4. 重视自我修养
在庄子的哲学中,自我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无为而治。

因此,做到庄子之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视自我修养。

例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
小事开始,从做起,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与自我修养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

总之,做到庄子之道需要不断地追求自由自在,保持心灵的平和,重视自我修养,以及不为名利所累。

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庄子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的治国之道聊聊庄子的治国之道,那叫一个高深莫测,却又贴近咱老百姓的心窝子。

要说这老庄啊,人家讲的是“无为而治”,听起来玄乎,其实你要是细细咂摸,嘿,还真有那么几分道理。

咱先说说这“无为”。

可不是叫你啥也不干,往那儿一躺,等着天上掉馅饼。

那不成,那成懒汉了。

庄子的意思呢,是说要顺着自然规律来,别老想着用你那点儿小聪明去逆天改命。

就比如说种地吧,春天该种啥,秋天该收啥,这都是老天爷定好的规矩,你非得冬天去种玉米,那不瞎折腾嘛。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得顺着民心民意来,别老想着搞那些个花里胡哨的政令,把老百姓折腾得晕头转向。

再来说说这“而治”。

咱也不能光顺着自然规律啥也不干,那国家不就乱套了?庄子说的“而治”,其实就是要咱们聪明人学会放手,让下面的人自己动脑子。

皇帝老爷子坐龙椅上,别老想着啥事儿都得自己说了算,你得相信下面的大臣,相信老百姓,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这样一来,国家大事儿小情儿的,都能得到妥善处理,皇上您也能落得个清闲自在。

这“无为而治”的好处啊,多了去了。

首先一条,那就是省钱。

你想啊,那些个繁杂的政令,哪个不是得花钱去执行?减少这些政令,不就是变相给国家省钱嘛。

再说了,老百姓也能少受点折腾,安安心心过日子,这不是皆大欢喜嘛。

还有啊,这“无为而治”还能激发老百姓的创造力。

你想啊,要是你啥事儿都替老百姓想好了,他们还用动脑子吗?时间长了,脑袋瓜子不就生锈了嘛。

可你要是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嘿,那创造力可就出来了。

什么新发明、新技术,那都是小菜一碟。

这样一来,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嘛?当然了,这“无为而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得有个过程,得慢慢培养老百姓的自治能力。

一开始啊,你可能得手把手教他们,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等他们学会了,你就得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

这个过程啊,就像养孩子一样,你得有耐心、有爱心,还得有智慧。

其实啊,这庄子的治国之道,说白了就是一句话:顺应自然、相信人民。

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以《庄子》一书闻名于世。

《人间世》是《庄子》中的一篇篇章,全文共有七篇,每篇都以一个故事或寓言的形式展现庄子的思想。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在《人间世》中,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与自然对抗,也不要过分追求功利。

庄子在书中说:“人在世上无所依赖,不期功名利禄,不期所亲,不恃所长,不仰渊明。

”他主张人们应该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以蝉为例,说明了蝉不以个体的生死为忧虑,而能够在自然中顺畅地循环生长。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蝉一样,不追求名利,不计较得失,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提出了“知足常乐”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满足所有的欲望。

庄子提醒人们要知足,要学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不要贪得无厌。

他在书中说:“知丧之足矣,知止之所矣,可以保全其所爱。

”庄子认为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够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会陷入无尽的追求中。

庄子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和放松。

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自由的心态,不被外界的约束所困扰。

他在书中说:“吾生也完全,吾与天地游,而无可奈何。

平旦抱着生之泰然,竞翬弄风,骋望于巴天翥季焉。

”庄子希望人们能够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游弋,享受生活的轻松和自由。

他反对人们过分追求名利,过分拘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在《人间世》中,庄子提出了“大同”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相互对立。

他主张人们应该放下私欲,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大同的理想,即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不可争夺,不可强求。

他在书中说:“万物各以其类相从,而不我以反相控也,是故弥洁。

”庄子认为只有人们能够放下私欲,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自由。

从《人间世》这篇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与自然对抗,不追求名利,要知足常乐,保持自由放松的心态,追求大同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解密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解密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解密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一直对庄子的思想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了解了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并在此分享我的研究心得。

首先,庄子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才能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庄子的修身观念与儒家的修身观念有所不同。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而庄子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个体应该放弃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修身,个体可以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其次,庄子关注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的个体。

庄子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关爱,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家庭的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了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家庭成员应该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然后,庄子关注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基于道德和仁爱,而不是权力和利益。

庄子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反对权力集中和专制统治,主张君主应该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保障人民的福祉。

庄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庄子关注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天下万物应该和谐共存,而不是相互争斗和压制。

庄子主张个体应该摆脱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当个体达到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平衡。

庄子的平天下思想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庄子》的研究,我深入了解了庄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注重个体的内在和谐与平衡。

他主张家庭的和谐与平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

从《人间世》看庄子的处世之道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辩手,他的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世》一书中,庄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处世之道的思想,对我们了解庄子的思想和学习他的哲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认为,人生存在着许多的纷争和痛苦,而这些都是因为人们对于外在的世界有着过于追求的欲望,只有放弃这些欲望,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自由。

首先,庄子强调了放弃利欲和名利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对于名利和富贵的追求会让我们处于一种非常不好的境地,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因此,他主张让人们不要追求这些虚无的东西,而是要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比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自己真正的灵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享受到人生的美妙和逍遥自在。

其次,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人们应该采取一种不干预的态度,不要过于强求,而是应该让事情自然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像“大树之杪不动”一样,保持自身的平和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万物皆虚”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心世界才是真正有意义和值得探索的。

因此,他主张让人们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世界上,而是要注重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探索。

最后,庄子还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应该尽量地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要过度侵犯自然,而是应该尽量地尊重自然,与之相互融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庄子的处世之道主张人们从内心出发,放弃浮躁的欲望和纷扰的事物,注重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探索,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些思想不仅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读_庖丁解牛_浅谈庄子之道

读_庖丁解牛_浅谈庄子之道

大 众 文 艺大138摘要: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他对于道的理解和感悟,在中国古代是最具开放性和艺术性的。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塑造许多的艺术形象,并常常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暗喻其“道”。

庖丁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庖丁解牛之道,比较真实的表达出庄子对道的体悟。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来谈一谈对庄子之道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庖丁解牛;道“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文章大致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并告诉文惠君由“技”入“道”的道理。

而文惠君在听取庖丁的陈述之后,却只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

在文章最后,文惠君总结性的说出了“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因此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篇关于养生的文章,实则不然。

庄子是借庖丁之口,讲述自己的“道”。

通过仔细阅读分析,庄子之“道”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大概有这样几个特点:一、道无处不在《庄子•知北游》中曾经记载,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由此可见庄子的道不分高低贵贱,也无处不在。

同样,这样的思想在庖丁身上也有体现。

关于庖丁的身份,历来有许多争议,有的版本译为“厨师”或者“厨子”,也有翻译为“姓丁的厨子”,也有人认为是“屠夫”。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君子远庖厨”的说法,可见在孟子时代,即有庖与厨的职业区分。

由此可见,“庖”翻译成厨师是不对的。

庖丁解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庖丁解牛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

因此,庖丁的身份应该是比较接近屠夫的。

总体而言,庖丁的身份地位并不高,与高高在上的文惠君相比,自然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人物。

身份地位低位的庖丁尚且能悟道,而文惠君却不能悟道,只能领略到养生的道。

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在庄子看来,“道”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区别只在于悟性的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庄子之道
庄子,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谈到庄子,我们或许会想到高中时曾经学到过的《逍遥游》,文中所讲大多为生死之道:“且举世誉知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护荣辱之境,斯已矣”。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读庄子之言,我们或许会对生死之道增加几分认识;思庄子之理,我们或许会对人生得失看得更为明澈;悟庄子之道,我们或许会对生活琐碎看得并不杂乱。

庄子的道法在现在着高速发展的社会仍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意义。

我们不必为了那所谓的“幸福生活”而每天加班加点,熬夜工作,最终换来的可能是心灵上的负重,庄子的“日出而作,日
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便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处世之法。

我们也不必为人生苦短而焦愁叹息,每日生活在忧虑不安中,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便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

当我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我们或许可以从庄子的“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

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读到解决之法。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庄子半身像大无用就是有用。

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

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认识境界。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庄子画像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

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

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

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

”伴君之难,可见一斑。

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

《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
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

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

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