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对联鉴赏

合集下载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岳麓书院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轻功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岳麓书院本有古老且经典的对联,展现了这所书院的学术底蕴和人文精神。

下面是关于岳麓书院经典对联的内容:上联:岳麓子规下联:九霄龙吟解读:《岳麓子规》是明代文学家杨文强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下,因此以岳麓山中的子规鸟命名,寓意着书院源远流长的学术背景。

九霄龙吟则寓意着学院内涵深厚,学风雄奇。

这句对联揭示了岳麓书院在中国文化和学术领域的高度声望。

上联:安心命运磨砺下联:修身学问卓越解读:安心命运磨砺意味着岳麓书院通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学问修养,能够培养学生花好月圆、人生品质的修炼。

修身学问卓越则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群、美”全面素质的重要性,鼓励学子在追求学术进步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

上联:修有园林、修有诗魂下联:修有师长、修有鸟籁解读:修有园林意味着岳麓书院拥有独特而美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学府培养师生的理想乐土。

同时,岳麓书院强调文学与诗歌的传承,学院内涵浓郁的文化氛围令学生具有深厚的诗魂。

修有师长则说明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修有鸟籁则象征着岳麓山中的自然美景和书院中的悠扬鸟鸣。

上联:经典之书藏古今下联:学子之心照曦月解读:经典之书藏古今意味着岳麓书院秉承经典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从经史到文学、哲学等多领域的全面知识教育。

学子之心照曦月则表明了学生在书院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

上联:百代艰辛创学基下联:千秋荣耀展英才解读:百代艰辛创学基意味着岳麓书院承袭了前人的努力和智慧,为学子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千秋荣耀展英才则强调了书院的历史积淀和人才培养的长远影响力。

岳麓书院经典对联集中体现了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对联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形象的意象,向人们展示了岳麓书院以及在这里求学的学生们追求学问的精神,以及书院对于师生培养的承诺。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楹联赏析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楹联赏析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楹联赏析
长沙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立。

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

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大门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大门联
注释:
上联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即楚材晋用的典故。

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之鼎盛。

作者简介:
清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惟楚有材”句让门生们应对,贡生张中阶以“于斯为盛“为对,遂成此联。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

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对联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该对联位于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对联的意思是说,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对联表达了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美之情。

另外,岳麓书院二门的对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出自《尚书·舜典》,上联“纳于大麓”,指舜帝南巡至岳麓山,将岳麓山脚下的这片土地赐给了大禹治水有功的禹的后裔,意指岳麓书院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联“藏之名山”则指将岳麓书院藏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之中,寓意着岳麓书院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风光,是一处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以上对联都彰显了岳麓书院的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的卓越成就。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书院之一,也是湖南最古老的机构之一。

早在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就开设了儒家文化、政策研究课程,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学术中心。

伴随着岳麓书院不断发展壮大,其历史上最长的对联也流传开来。

该对联共有50句,每句两个字成对,语义密切,对对联也被称为“莫莫言莫”,代表了岳麓书院的探索开拓精神。

以下为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正】皮肉入贴,泰山北斗福祉家悦,烟尘长城鹰典捍卫,群贤缤纷求真追拙,鹤立鸡群【释】皮肉入贴:不求物质的报酬,心无旁骛地专心从事写作和研究泰山北斗:博远见识,深谋远虑,凭借一己之力实现大业福祉家悦:力求大众安宁福祉,让家悦乐极烟尘长城: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投身到变革中鹰典捍卫:把握传统文化精髓,唤醒被淹没的文明理念群贤缤纷:集结多英才,相互更新,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求真追拙:一心追求真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鹤立鸡群:突出重围,自成一体,努力活出自己的价值。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把岳麓书院的探索开拓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用形象生动、富于哲理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岳麓书院为求真追拙、鹤立鸡群的努力和拼搏精神。

《岳麓书院最长的对联及释义》说明了岳麓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源头,以及它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还把岳麓书院的核心价值观,即“求真追拙、鹤立鸡群”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至今仍然传承着,以其发展壮大的历史、可贵的文化传统及深邃的哲学思想,岳麓书院一直保持着其独一无二的地位,牢牢占据着中国古老教育机构的第一位,吸引着众多朝圣者前来参观。

岳麓书院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重要的建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向世人致敬。

它将继续向后代传承,传递更新的精神,开拓更新的领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中国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
岳麓书院门口的对联是“学达性天,文章有本;忠孝神仙,事业无穷”。

这幅对联表达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追求。

上联的“学达性天,文章有本”强调了学问的本质和目的,即是通过学习达到对天性的理解,探寻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也表达了岳麓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强调学术的根本在于探究人类精神的内在性和超越性。

下联的“忠孝神仙,事业无穷”则强调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忠诚和孝道。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孝”代表了人们对于国家、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神仙”一词则代表了道德和精神的高尚境界,表达了岳麓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此外,这幅对联还表达了岳麓书院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通过不断追求学问和理解人性,学生可以拥有无穷的事业和发展机会,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这幅对联充分表达了岳麓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追求,以及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祝愿。

它不仅是对联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更是岳麓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历史见证。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 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 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 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 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 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书院文化中,对联又是一个重要部分,是千载中华人文思想的积淀。

今天,历史妞就和各位一起回顾一下古代著名书院——岳麓书院的那些经典对联。

1、大门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公元976年,至今已有长达1041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一直挂着一幅非常大气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是清嘉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袁名曜和贡生张中阶吟就的。

当时,有人请袁名曜撰题大门联,袁名曜便以“惟楚有材”为上联,并嘱咐诸生应对。

正当大家还在沉思的时候,张中阶来了,弄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张中阶应声对出了下联“于斯为盛”。

实际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均取自古语。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汇聚。

可惜的是,这副千古名联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对联是1984年根据历史照片复制而成的。

除此之外,在大门的两壁还有一副对联,联曰:“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幅对联当中的“朱张”即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儒;“毛蔡”则指当时名冠潇湘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当时毛泽东与蔡和森常聚会在岳麓书院的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治理国家的急迫任务是培养人才,切不可忽视世界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治学要掌握传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把握如何变化才是英雄人物,试想一想,朱熹张栻的治学精神和毛泽东蔡和森的经世风格不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吗?2.头/前门1985年,在修复岳麓书院院前围墙时,在院前增设了头/前门(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且便于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书院对联鉴赏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大门门厅)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门厅)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门厅)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赫曦台)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书生(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讲堂侧门)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意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文庙庑廊)
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锆;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讲堂)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百泉轩)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百泉轩)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时务轩)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吹香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