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中的6个经典对联
古代四大书院的千古经典对联,尤其是白鹿洞书院

古代四大书院的千古经典对联,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大书院的千古经典对联吧:第一个是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历史及解析: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第二个是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且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亲任洞主,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它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至此,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
白鹿洞书院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历史及解析:南宋大儒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题联云:“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认为读书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日月两轮天地眼,比喻的手法,开天眼,看凡尘是也。
第三个是嵩阳书院。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书院对联集锦(一)

书院对联集锦(一)2020年的高考刚刚过去,莘莘学子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挥洒着汗水、激情、智慧、坚强。
各大考场校门外,通道上、教学楼前也悬挂起了大幅标语、对联,鼓励着学子们奋进前行。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教育机构,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书院文化中,对联承载着古代文人先贤的智慧与思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古代著名书院的那些经典对联。
胥绳武题江西金鳌书院到门不敢题凡鸟;入海终为戴角鱼。
愚公孙题江西庐山仰天坪云中书院天工巧夺石遍岭;地力奇花开满枝。
史致昌题河南彝山书院奎星阁近北阙之辉光,人占星聚;焕中州之文物,岁纪河清。
台湾登瀛书院玉尺量才,造就四科多学士;峰峦耸秀,诞生六馆尽文人。
蒋益澧题浙江诂经精舍,广东学海堂亦有此联希贤希圣希天,尚友诗书,其揆则一;立言立功立德,名山俎豆,不朽者三。
贵州龙渊书院,位于黄平,创建于清乾隆年间龙虎际风云,有志竞成,诸生岂让凤池麟阁;渊源溯濂洛,相观而善,此地何殊鹿洞鹅湖。
广东陈氏书院发祥溯东汉之年,文范炳千秋,仰征士风高、群贤星聚;启宇在南天而外,秀灵钟百粤,看石门返照、珠海回澜。
许子伟题海南玉阳书院道凝碧玉尘缘净;春到青山法眼开。
金焕丰题韩国武城书院莞尔劄鸡千载后;俨然遗像一祠中。
郭以隆题福建南溪书院文公祠道若揭日月而行;功不在孟子之下。
岳和声题福建共学书院求我轩往来童冠还知尔;上下鸢鱼共作人。
康基田题江苏南京尊经书院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
王凯泰题广东应元书院仰山轩岳峙层霄,海内斯文尊北斗;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
唐登瀛题海南玉阳书院学辨危微,唤醒迷复,人心常存正气;功崇格致,阐明几希,道脉远绍真传。
戴凤仪题福建诗山书院南溪毓传,南邑应魁,同衍五百年斯文命脉;四字传心,四门助教,实开千万世后进津梁。
邹鸣鹤题河南彝山书院讲堂励志肇童蒙,溯彝山挺秀,汴水流芳,中土英贤归手授;储才先士习,况孟氏遗风,程门立雪,千秋正学着心传。
书院对联大全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意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
道假设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百泉轩)
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吹香亭)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赫曦台)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讲堂)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下面是为大伙儿搜集的生意对联大全,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望能够帮忙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讲堂)
书院对联大全
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成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大门门厅)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门厅)
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
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门厅)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赫曦台)
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历代书院楹联

历代书院楹联历代书院楹联天作君师,门罗将相。
天门书院联。
书院在湖南省石门县(清朝时属澧州),清乾隆十九年建。
作:造就。
罗:聚集。
庐橘夏熟,桂树冬荣。
越秀书院联,陈钟麟题。
书院在广州越秀山麓。
庐橘夏熟:司马相如《上林赋》“庐橘夏熟,黄柑橙榛。
” 桂树冬荣,南齐王融《游仙诗》“五芝多秀色,八桂常冬荣。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岳麓书院门联,程颂万题。
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理学家朱熹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讲学。
纳于大麓:《尚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纳,藏入。
麓,山脚。
藏之名山: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钟山书院联,陈澧题。
书院在金陵(今南京)。
博学于文:广泛地学习古代文化典籍。
《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行己有耻:自己的行为要符合羞耻之心。
《论语·子路》“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白鹿洞书院联,李秀峰题。
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此联系集《白鹿洞歌》碑字为联。
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丰湖书院联,宋湘题。
丰湖书院原名惠阳书院,清嘉庆年间改建时易名,在广东惠州城西。
宋湘,字焕襄,号茝湾,清嘉庆进士,著名学者。
邹鲁: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
喻文化发达之地。
蓬瀛: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和瀛洲,此处喻丰湖之美。
丰湖,在惠州城西,现名西湖,是著名风景区。
九澧百派合,太华一峰高。
渔浦书院联。
澧:澧水,在湖南省。
百派:喻支流很多。
太华:即华山。
川光初媚日,野气欲沈山。
信江书院联。
上联为杜牧诗句,下联为李商隐诗句。
夕阳无限好,秀色难为名。
信江书院夕秀亭联。
上联为李商隐诗句,下联为李白诗句。
云山六时变,深树一楼藏。
信江书院春风亭联。
上联为清蒋苕生诗句,下联为清袁枚诗句。
文章阐道德,石室蕴光辉。
文石书院联。
书院在台湾省澎湖县,清乾隆三十二年建。
书院的对联最经典的

书院的对联最经典的稿子一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书院的对联,那些经典得让人拍案叫绝的对联!书院啊,那可是充满了书香和智慧的地方。
而书院的对联呢,就像是一扇扇通向知识宝库的神奇小门。
比如说有这么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哇塞,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气势!它告诉我们读书可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得关心天下大事呢。
还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
多实在呀!就好像一个亲切的长辈在你耳边唠叨,告诉你想要在知识的山上爬得高,在学问的海里游得远,就得勤奋刻苦,没有捷径可走。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也很棒哟!它是在说做学问要有耐心和定力,不能浮躁,写文章更是要有真材实料,不能瞎糊弄。
这些经典的书院对联,就像一个个智慧的小精灵,时刻提醒着我们好好学习,不断进步。
每次看到它们,都感觉充满了力量,有没有?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觉得书院的对联很有意思呀?稿子二嘿,大伙!今天咱们专门来聊聊书院那些超级经典的对联哈!你想想,走进书院,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幅幅对联,多有韵味呀!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副,听起来就特别大气!好像在鼓励我们要有一身正气,向古今的完美之人学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是大家都熟悉的啦。
就是告诉咱们要多读书,读得多了,写起文章来那灵感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
书院的对联呀,有的激励我们勤奋,有的教导我们做人,每一副都藏着深深的智慧。
每次读起来,都感觉像是有位老师在身边耐心地教导。
比如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提醒我们做事要认真勤奋,多思考,可不能随便乱来。
书院的这些经典对联,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求学的道路。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喜欢这些对联呢?。
关于书院的对联大全

关于书院的对联大全“书院”是收集储藏书籍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宝库的存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书院对联大全,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讲堂)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御书楼)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书生(御书楼)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讲堂侧门) 惟楚有才,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半学斋)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大成殿)觉世庸民,诗书意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大成殿)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大成殿)道若*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大成门)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文庙庑廊)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锆;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教学斋)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讲堂)教同化雨绵绵远,泉似文澜汩汩来(百泉轩)学忆宋张绵圣脉,书传虞夏刻螭虬(百泉轩)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成德堂)胸怀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时务轩)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吹香亭)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大门门厅)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二门门厅)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二门门厅)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赫曦台)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赫曦台)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沅生芷草,澧育兰花(讲堂)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磋道终同(讲堂)岳麓学府传千载,书院育才有良规(讲堂)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讲堂)。
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

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对联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治国之道、应举准备之策;大师也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自己的学术主张,而且地方书院一般还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
对联则是书院有形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一副含义隽永、文字精工的对联,往往是一座书院的画龙点睛之作。
徜徉古代的书院,此类佳联可谓是琳琅满目。
书院中的对联多与当地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如湖南澧县澧阳书院有联云:“故老说宋玉、屈原。
自六经以来,骚坛影响;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此联便是以楚地著名的诗赋大家屈原、宋玉来做文章的。
明代贵州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改阳明祠,仍书书院名,到清代又改名为王文成公祠,其中有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题写的对联两副云:“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
一宵觉悟,文经武卫是全才。
”(一)“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
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
”(二)再如清代贵山书院,雍正年间由阳明书院改名而成,光绪六(1880)重修之际,贵州巡抚岑毓英乃撰联云:“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
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这几副对联都是以明代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而大悟良知之道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主题展开的。
广西阳朔寿阳书院有联云:“科名开自大中,更期继起有人,议谥当如祠部直;山水甲于天下,何幸宦游到此,论文因悟史迁奇。
”其中首联说的便是桂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曹邺的事迹。
《唐诗纪事》记载,曹邺,唐桂林人,大中四年进士及第,著有《祠部诗集》。
咸通初年,为太常博士,这是一个专管国家祭祀礼仪方面的官职。
曹邺当时是以“直”闻名的。
而书院用地方上的名人为典故人联,也多含有勉励学子继承先人优秀品德、学识的用义。
书院对联的另一个主题便是宣扬自家的学派源流及办学思想,教导学习方法。
如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开张之日张之洞亲自为书院“无邪堂”撰联云:“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为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理学宗旨,同造圣贤。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无锡东林书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书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江南地区最重要、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之一。
它曾经是明代儒学的重要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和读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以下是一些关于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松含秀气,风雨如青云。
天地接大众,山河迎客人。
2. 翠竹亭中对高山,白墙黛瓦值清风。
文朝处处闻啼鸟,书院人间学问宫。
3. 明月流光照书殿,碧水涟漪拂径源。
知音能到心犹暖,文化之邦立教园。
4. 博宇琳琅讲学堂,文化苍穹众栋梁。
林立松柏声声响,夜读文章乐未央。
5. 桂香清菉傲寒霜,新阳东升美姿良。
古韵书香闪红蕉,华章映彩助飞扬。
6. 一方瓦屋净禅寺,数束茶香滋儒林。
学书读史修身本,梅干薪水永难林。
7. 冷鱼詈咏舟,折柳叫眠瓢。
蟠桃无岁月,黛玉有初招。
8. 书院梅花似锦帆,春来仲雨满林峦。
讲学楼阁随云影,翠竹清泉醉听弦。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以其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闻名于世。
这些对联既点明了书院所承载的儒家学问的重要性,又体现了学书读史修身的价值观。
同时,对联中还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绘,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对联中的意象与文化背景相映成趣,堪称一种艺术,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些对联,我们可以感受到无锡东林书院作为中国传统书院的独特风采和它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它承载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后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不仅是书院的象征,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中的6个经典对联岳麓书院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报,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微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怎么评价黄仲则呢?可以打个比方。
如果清朝词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只能是纳兰性德;如果清朝诗人只选一个,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黄仲则。
清朝有许多大诗人、大词人,但他们的创作完全比不上这两个人用情之深。
许多女生都喜欢纳兰性德,因为其词情真,其词凄美。
我要说纳兰词有多让人意乱情迷,黄仲则的诗就有多让人意乱情迷。
这两人很相似。
虽然他们地位迥异,一个是满族贵胄,一个是布衣诗人,但却都是极其深情的人,这种人一般不会享年太久,纳兰也只活了30岁。
【讲解】此联是清代旷敏本题湖南岳麓书院讲堂的对联,是古代关于个人修养的绝好座右铭。
广雅书院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
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讲解】这副对联为广东广雅书院开张之日张之洞为“礼堂”题的对联,可用作广雅书院的“教学大纲”了。
贵山书院
大任从劳苦得来,愿诸君皆以天下为己任;
酬知在居恒造就,效曩哲勿忘性内之良知。
【讲解】此联出自清代贵山书院,雍正年间由阳明书院改名而成,光绪六年(1880)重修之际,贵州巡抚岑毓英撰联。
这副对联是以明代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而大悟良知之道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主题展开的。
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对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名人爱国名言大全,欢迎阅读。
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言警句栏目!
龙岗书院
十三郡人文,此为根本;
五百年道统,得所师承。
【讲解】此联出自明代贵州著名的“龙岗书院”,后改阳明祠,到清代又改名为王文成公祠,这是道光年间贵州布政使罗绕典题写的对联。
桂林书院
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讲解】此联出自广西桂林书院,对联语境阔大,当可激励学子的士气。
南菁书院
七十子六艺兼通,文学溯薪传,北方未必先于吴会;
九百里群英毕萃,礼仪表茅,东林以后乃有君山。
其很多村民便于将本地区的农作物土特产、用筐担挑出去到城镇集市去售卖,在沟洼不平的道路上长途跋涉,担夫带鞭杆以防身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担,减轻脚力,还能将鞭杆大头握在手中,小头撬在扁担下,减轻其肩部受压重量。
其三,近来,挑担者们在鞭杆小头处,套按上一种形似双股叉的U型铁器件,这样一举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劳卸肩休息时,用这种U型叉卡在扁担中间撑起)。
鞭杆上装置铁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对象,这在鞭杆史可谓是一大发明。
现在在城市肩挑售卖者,偶而还能见到这种装置U型铁叉的支棍。
关于古代打仗,先秦,特别是春秋,打仗可是要身份的,可不是谁想打就能打,再加上那会人少,一个国家也就那几个城池,甚至有些国家就只有个都城,打个仗几千人已经算是大仗了,出现致师单挑不足为奇,到后来,随着战车,弓弩,骑兵,乃至后来的火枪大炮在战争中的大规模使用,战争整个追求的是排兵布阵以及各种兵种的配合,各种环境因素的
利用,主将神马的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战局胜败,所谓“中军”防守严密,就可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阵前单挑不是没有,只是极其少见,一人身系千万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慎重呢,即使是对阵占优,像朱棣常遇春年这样带队冲锋的猛男也是很少见的。
【讲解】此联出自江苏江阴南菁书院,是黄以周撰写的对联。
此联以继承邻近的东林书院(地址在明代无锡)遗风为主题,对本地的文化传统有极大的自信。
抛开情感的因素不讲,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忠臣良将始终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不变命运呢?究其原因,实际上还是离不开“猜忌”二字。
这是一个让所有领导者永远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最终导致了结局上的不尽相同。
但从本质上看,其结果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