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

合集下载

小学生对联故事

小学生对联故事

小学生对联故事对联创作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编在这里精心整理了小学生对联故事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对联故事一1.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

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

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2.守一台电脑,两个知己,三味人生,四海朋友,五子对弈,溜来溜去,七赢八输,久久不睡醒来已十时3.看十人通宵,九个传奇,八个私服,七星北斗,六个冲极,吾看吾身,四斗三胜,而而鼾声俯桌睡一人4.一幅对联是这样写的:上联白天没吊事下联夜里吊没事横批无比痛苦5.苏东坡到某染布访染布,被认出,求对联一幅。

苏东坡写到:上联:不论粗细长短,一律欣然接受;下联:且看干进湿出,只论深浅要钱。

横批:好色者来。

小学生对联故事二6.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

除夕夜,这位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

村上有位老学者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7.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

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

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对联的小故事

对联的小故事

对联的小故事关于对联的小故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国文人雅士常以对对联切磋作乐,因此产生许多关于对对联的小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一)明代文学家杨慎幼年时才思敏捷,出言不凡。

有一年元宵节,杨慎的父亲大宴宾客,当夜恰逢乌云满天,不见星月光辉,有位来客便出一联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

众人拍掌称妙,可一时间竟无人续出下联。

正在为难之际,杨慎想到当天恰好是惊蛰,又听到隔壁传来阵阵鼓声,于是上前对出下联。

众人听了,称为佳对。

到底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请你猜一猜。

(答案: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二)明代文学家杨慎,自幼勤奋好学。

一次,他遵旨随父进京面见皇上。

时值寒冬,火盆中炭火正红,皇上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说完,笑望群臣,等候回答。

顿时,殿前一面沉寂。

杨慎沉思片刻,想起家中的白米饭,便说:“我来对!”只见他上前施礼,从容对出下联。

皇上听了拍手叫好,众臣也齐声夸赞。

请你猜一猜,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答案:谷黄米白饭如霜。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三)清代文学家李调查元年轻时即能应声作对,随口吟诗。

一年春天,李调元随父亲李化楠出外散步。

父亲有意考考儿子,便对儿子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对看。

”随即念道:蜘蛛有网难罗雀。

李调元以为父亲问他的抱负,便以蚯蚓为题对出下联。

李化楠听了,不禁点头微笑。

你猜猜,李调元对的下联是怎样的?(答案:蚯蚓无鳞欲成龙。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四)申时行是明代江苏长洲人,曾受聘为塾师。

主人见他贫寒不想用他,还出句讥讽说:何方野鸟,敢从梅树借栖身。

申时行不甘受辱,便以“蛟龙”自比,怒而作答。

主人一听,觉得他不仅有才学,而且抱负不凡,于是谢罪请他留下来。

请你想一想,申时行的对句是怎样的?(答案:有志蛟龙,偏向海门来现爪。

对联的故事大全3则分享

对联的故事大全3则分享

对联的故事大全3则分享大家能立马说出哪些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的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的故事大全(一)谢觉哉撰联嘲绅士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

1905年7月,在湖南宁乡县为山区肖家湾这个僻静小村里,人们奔走相告:“谢焕南中秀才了!”谢焕南是谢觉哉青少年时代的名字。

他自幼学习勤奋,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21岁时,他承父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中国最末一科的秀才。

谢觉哉的父亲很自豪,他决定办几桌酒席庆贺。

这一天谢家热闹十分,道喜的宾客络绎不绝,其中,也来了一些绅士。

父亲忙叫谢觉哉出来陪客。

但是寻遍屋里屋外,连他的人影都不见。

这时,一位绅士发现收礼的地方贴了一副对联,忙叫道:“你们快来看对子!”大家跑去一看,原先是谢觉哉亲笔书写的: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这副对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道贺的绅士。

他们顿时像泼了一盆冷水,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原先谢觉哉很厌恶这帮绅士,对考中秀才这事,又极冷漠。

因此,当父亲为他办酒庆贺时,他便写出这副对联,让绅士们自讨没趣。

谢觉哉中秀才后,一向不愿做官,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之后,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对联的故事大全(二)1、官官受管何必多管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

此刻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

”说罢,便念出了上联: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2、慧童嵌字联戏知府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

对联经典故事

对联经典故事

对联经典故事以下是 6 条关于“对联经典故事”:1. 那郑板桥和他的对联故事可真是精彩绝伦啊!话说有一次,郑板桥去茶馆喝茶,店老板见他气度不凡,就恳请他赐副对联。

郑板桥欣然应允,提笔就写下“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这简单的几个字,却把那老板以貌取人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啊!你说妙不妙?2. 还有林则徐小时候的对联故事呢。

有一回,他去参加童子试,父亲怕他走路累着,就背他进考场。

主考官见了,随口说了句上联“以父作马”,这可多刁难人啊!但林则徐马上回对“望子成龙”,哇,这反应够快吧!这对联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3.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的对联互动那也是相当有趣哟!有次他们在花园散步,乾隆看到一株梅花,就出上联“老梅逊雪三分白”,纪晓岚马上接“雪却输梅一段香”。

他们这样的才思敏捷,不正像高手过招吗,难道不让人佩服?4. 听说过苏小妹和秦少游的对联趣事吗?有次秦少游想考考苏小妹,就出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可把苏小妹难住了。

但她灵机一动,扔了个石子到水缸里,灵感就来了,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是多么巧妙呀,你难道不想了解更多?5. 关于祝枝山的对联故事也很值得一听呢。

有个富绅请他写副对联,要求是夸他家大富大贵。

祝枝山就写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那富绅一看差点气晕,可祝枝山一读,断句变了样,“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哈哈,是不是很绝?6. 以前有个秀才,过年时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别人都看不懂,懂的人却知道这是在暗指“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呢。

这对联故事是不是充满了巧思,让人不禁感叹呢!结论:这些对联经典故事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让人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越发着迷和喜爱呀!。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楹联故事 1苏轼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

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

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

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

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

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楹联故事 2同名巧对李梦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

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

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

”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

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

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对联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对联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对联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等等的对偶语句。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背后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背后的故事(一)月明星稀宁子夜;云淡风轻静午天。

“石洲待月”乃公安古八景之一,明朝时,洲上有学塾,塾师据“石洲待月”景意,撰上联命群生属对,联曰:“月明星稀宁子夜”;众生竟莫能续,塾师甚觉惘然。

因书之悬塾馆门前,以待来者。

数年后,袁中道求学来此,援笔书对下联云:“云淡风轻静午天”。

对句取宋程颢《春日偶成》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易“近”字为“静”尤妙。

对联背后的故事(二)饥鸡争豆斗;暑鼠上梁凉。

袁中道游郊外,见农舍前群鸡因争食豆粒而斗,一老农笑谓之:久闻汝聪明善对,吾有上联求属,对成后当以肥鸡一只为赠。

于是出上联:“饥鸡争豆斗”;中道构思间,瞥见农舍梁上潜伏一鼠,触景生情,旋对曰:“暑鼠上梁凉。

”老农听后大赞,果以肥鸡赠之。

对联背后的故事(三)杨涟对考官童子无知波作镜;书生有志砚为田。

杨涟幼慧,8岁能诗联,12岁考秀才。

入场前,考官出上联相试,杨涟应声对下联。

考官奇之。

再与互对云:泥鳅跳龙门,心有余焉力不足;大鹏飞霄汉,志自伟矣品尤高。

考官惊服不已,场试后,杨涟竟列榜首。

[简注]杨涟(1572--1625),应山(今广水市)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

天启四年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次年被魏诬谄,惨死狱中。

对联背后的故事(四)官民改联针锋相对明万历年间,魏忠贤专权恣肆,卖官鬻爵,党羽遍天下。

均州知州也属魏党,为搜刮民脂献媚魏奸,竟不择手段。

均州百姓恨之入骨。

某年除夕,一穷书生题联讥之曰:酷法严刑,爱财如命;高官厚禄,竭泽而渔。

次日,州吏乡绅均携礼物给知州拜年,见此联十分惊骇,知州也气得大发雷霆。

正欲撕下,一乡绅建议将其稍加修改,使其成为:峻法缓刑,爱民如子;高官薄禄,膏泽及鱼。

众官吏看毕,皆拍手称好。

于是命人将此联贴盖于原作之上。

对联故事5则_对联大全

对联故事5则_对联大全

对联故事5则一、老秀才巧写(改)从前,有一位老秀才经常乐于助人,常给乡亲们写,喜联,寿联,等对联,乡亲们找他从不推辞,再加上他根据你的家景,事由编写的妙趣横生。

有一次,村里过春节,他更忙的不可开交,到大年三十晚上,有一家景特别贫困户连门联都没贴,心想大过年的,在穷也得贴付对联啊,于是就请老秀才去写。

老秀才根据他的家竟情况,提笔编写了一付对联。

上联:吃一升,籴一升,升升不断。

下联:花一个,借一个,债债无穷。

横批是:一贫如洗,穷人很满意的谢过了。

还有一次,村里一位双目失明的青年经人介绍找了个对象,也是双目失明,倒是门当户对,条件相当,择日要拜堂成亲。

于是便找到老秀才写婚联。

老秀才略加思索写了一付婚联。

上联:恩爱夫妻难见面。

下联:到了晚上省灯油。

横批是:瞎摸。

大家一看都感到妙不堪言。

又有一次,一家给儿子结婚,就请他写了婚联,谁知刚拜完天地,家中年过八十岁的老爷子就咽气了,接下来红事,白事同时出现,怎么办?管事的说:“红事照常进行,暗中筹备白事”。

于是就急忙搭灵棚,准备办丧事,显然大门的婚联不太适当。

于是老秀才灵机一动,又写了一付对联,将原来的婚联换了下来,上联是:“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

” 下联是:“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

” 横批是:“悲欢离合”。

大家一看都拍手叫绝。

再有一次,有家想做卖豆芽的生意,开业时便让老秀才写了一付对联。

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 此对联是同字不同音,如何读法,自有妙处。

开张之后,人们好奇,都来看对联,人来人往,生意非常红火,再加上他本人有佳,工艺严格,质量第一,为此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

原来妙联也是财富啊!二、三句话不离本行春节期间,张·王·李·赵四位老干部聚在一起,饮酒聊天,谈古论今,甚是快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都有些醉意。

有人提出:咱们喝酒是否行个酒令,以便活跃活跃气氛,大家都说可以;又有人提出咱们吟诗作对,对好了奖一杯,对不好罚酒三杯,大家一致表示同意,于是就借着酒兴对起了对联。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

关于对联十个有趣的小故事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机智古代的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富含智慧和幽默。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在门上贴上一副对联,以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十个有趣的小故事,展示古人的机智和智慧。

1. 孔融让梨相传,公元253年,当时9岁的孔融因为心地善良而被人称为“小圣人”。

一天,他和一个比他小的朋友一起分梨吃。

孔融向朋友提议:“你先挑一颗,我再挑一颗。

”朋友高兴地挑起了最大的一颗梨,孔融却毫不犹豫地挑了剩下的两颗梨。

他笑着说:“我的意思是,你先选,然后我选两颗。

”这个故事中的对联“贤儿少年得所知,愿让梨与他人”一瞬间就走红了。

2. 春联难题古人对春联的创作非常讲究,不仅需要富有意境,还需要字数和字形相对应。

相传明朝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对联写得非常工整,但却总是缺字。

有一年春节,他特意将这个缺字的问题放大,写下了这样一句对联:“红旗招展挥金椎,年朝贺礼添福寿”。

大家看到后纷纷发问:“字都不全,怎么能算是一副对联呢?”这时,书法家拿出一叠厚厚的红纸,红纸上写满了那个缺掉的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3. 英雄难过美人关南朝时期,刘备攻下荆州后,与周瑜结为联盟。

刘备的对联“英勇奋发图太平,英雄难过美人关”颇有胆识之意,而周瑜则以“奴之胆气,可见一斑”形容刘备的决心。

在这个对联中,既有双方的敌意,同时也展现了彼此的尊敬和互相借力的意愿。

4. 鹦鹉学舌相传唐代时,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非常受人喜爱,人们称其为“书法鹦鹉”。

这位书法家要贴对联,却总是陷入思考搭配的困境。

于是,他决定请人给他出对子。

结果这位书法家全部都背下来了。

这段趣事儿也成为了“鹦鹉学舌”的典故。

5. 莫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写过一篇小说,主角是江小姐,她以聪明机智而著称。

有一天,她的父亲找了一位亲戚来提亲,但江小姐并不满意。

于是,她写下了这样的对联:“门前只有平谷翁,莫须有难嫁公孙”。

这副对联以意味深长的隐喻方式表达了她的不愿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故事
导读:对联大全对联故事
【篇一:《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
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篇二:《昆明大观楼对联》】
作者是清代康乾时诗人孙髯,着有《永言堂诗文集》,三原县人,后迁居云南。

他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腐败,不参加科举,终身贫困潦倒,晚景更惨。

他写的大观楼联寓意深刻,为人所爱。

联云: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里就凤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却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篇三:《左宗棠比联招亲》】
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战功赫赫,位列极品,赢得“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誉。

左宗棠大器晚成与一位恭端贤良的好女人——清末才女周诒端的鼎力相助分不开,他们的婚姻并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一段“比联招亲”的浪漫佳话。

道光十二年的春天,三湘大地万物复苏,草长莺飞。

二十岁的“大龄青年”左宗棠因家境贫寒,尚未婚配。

一天,罗泽南、张声玠等一帮好友找到他,告诉他一个大好消息,湖南湘潭县有家周姓大户,要比联招亲,公开为大小姐招赘女婿。

好友们说:“季高兄,你才高八斗,若去应擂,必能高中,这也算为兄弟们长脸面。

”没料到,左宗棠连连摇头,断然拒绝,说:“此非君子所为。


左宗棠聪颖好学,德才兼备,吟诗作对是信手拈来。

五岁时,父亲就领着他到长沙读书,开始诵读儒家的经典《论语》、《孟子》和朱熹的《四书集注》,八岁学做八股文章,十四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十八岁时,江苏布政使兼学者贺长龄对他的评价是:“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

”他也恃才傲物,是湘潭一带有名的狂生。

少负大志,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以
铭心志。

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先立业再娶妻,加上男尊女卑思想作祟,入赘为婿、寄人篱下为男儿所耻。

好友们深知左宗棠的才学根底,个个极力相劝,促其应擂。

请将不成,便激将,说周小姐才高貌美,择偶门槛高,你自恃才高,却未必能入其法眼!左宗棠拗不过他们,又年轻气盛,便抱着权当一试诗词功底之心,在一帮好友的陪同下,启程前往湘潭比联招亲。

周家是湘潭名门望族,仕宦人家,为明朝“湘潭六周”之一的周之命后裔。

周家在湘潭的大院子名叫“桂在堂”,三进五开,占地十余亩。

大门口竖立一块大青石,皇帝御笔钦书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之神道”。

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都落轿下马,叩首而拜。

周家更是书香门第,诗书之家,男女同辉,满门文采。

周家的女人们个个有才学,周家大小姐诒端,知书达理,容貌姣好,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她欲择俊才而嫁之,是以芳龄二十,尚待字闺中,在当时算是“剩女”。

她父母十分开明,便以比联为她公开挑选佳婿。

左宗棠来到了周府“桂在堂”,一见果然豪门大族,气派不凡。

全院四十八口天井,按八卦图形排列,院内曲折逶迤,迷宫一般。


来比联招亲的富家才子接踵而至,个个“羽扇纶巾”,谈笑风生,甚为热闹。

周家择婿标准主要考核外貌体形、处世应对、才学根底,主考官是周夫人王慈云,周大小姐则躲在屏风后暗中观察,一旦相中意中人,便让丫鬟添茶为号。

轮到左宗棠出场,已经是比联招亲的第三天上午了,之前尚无一人中意,周家母女已有些疲惫和失望。

左宗棠本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来,神态轻松,举止潇洒,应对自如。

周母对左宗棠才情学识早有耳闻,见他虽不高大魁伟,但五官端正,鼻坚梁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谈吐不俗,尚未比试出题已心存好感。

周母想全面仔细考察一番,暗地里加大了难度,随口出上联:鸿是江边鸟;左宗棠应声答道:蚕为天下虫。

周母出上联:凤凰遍体文章;左宗棠不急不慢道:螃蟹一身甲胄。

周母出上联:解解解元之渴;左宗棠略一思考道:卜卜卜士之命。

周母心中大喜道: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左宗棠沉思片刻道: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此时,在屏风后窥观的周诒瑞大小姐,已芳心暗许,忙命丫鬟出庭添茶。

一时间,周家上下为觅得佳婿喜悦无比,张灯结彩,大宴宾朋。

左宗棠也被周家女子的才气和诚意所打动,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二年,正式入赘周家。

婚后,左氏夫妇蛰居“桂在堂”,吟诗唱和,谈经论史。

夫妇又一道深钻方舆学和农学。

左宗棠在此度过了三试不第、充满坎坷的十三年,这十三年,也正是他夯实基础、蓄锐待发的十三年。

周诒端不
仅给了左宗棠大量的资助,也给他莫大的精神慰藉。

【篇四:《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

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

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篇五:戏答乾隆】
朝乾隆年间,刘凤诰殿试考中进士。

当时第一名进士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刘凤诰中的是第三名,也就是探花。

乾隆召见进士们时,见刘凤诰是个独眼,不觉心里有些厌恶,便出了一个上联戏弄他:“独眼怎登龙虎榜。


刘凤诰当即答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一听,此人还真有些才学,对句气魄这么大,倒像是个人才,于是想想,又出一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是摘星汉。


刘凤诰又随口答道:“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乾隆上联以四方星辰为题,刘凤诰下联以四时花卉相对。

乾隆自称“摘星汉”,刘凤诰对以“探花郎”,既合联意,又暗合君臣身份,十分工整。

乾隆大喜,从此对刘凤诰另眼相看。

【篇六:《斗鸡山上得绝联》】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

他在山上
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

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

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

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

因而高兴万分。

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

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

"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