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联故事
名人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名人故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很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逐步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逐步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能够说到了“学富五车”的水准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理解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理解,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协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理解。
这个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个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关于苏轼对对联的故事

关于苏轼对对联的故事苏东坡对联趣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
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
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
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
使者笑问东坡:“这……”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
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
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
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
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
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
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楹联故事 1苏轼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
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
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
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
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
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楹联故事 2同名巧对李梦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
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
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
”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
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
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名人故事】名人读书:苏轼改对联_350字

【名人故事】名人读书:苏轼改对联_350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饮食家、医学家,以及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评论家,后世称苏东坡。
苏轼幼年聪慧异禀,勤奋好学。
他常常饱览诗书,对于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说,苏轼小时候就熟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大部头的书籍。
而且,他还从小就懂得读书养性,乐于享受这种阅读的乐趣。
有一次,苏轼正在读书,读到了一幅对联:“楼阁流云锦,帘栊落叶金”。
苏轼仔细品读了半天,感觉这个对联不够完美,于是决定改写。
他仔细思考了几个小时,最终想到了一句更好的词:“楼阁流云绣,帘栊落叶金”。
苏轼觉得这个改写后的对联更加优雅、富有诗意。
短篇对联故事(精选12篇)

短篇对联故事(精选12篇)短篇对联故事(精选12篇) 对联,⼜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头、柱⼦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整,平仄协调,是⼀字⼀⾳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化瑰宝。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短篇对联故事集锦,欢迎阅读。
短篇对联故事篇1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论诗作联,也常常互相取笑,从中得到极⼤乐趣。
佛印虽是出家⼈,却顿顿不避荤。
⼀天,他炖了鱼,正要吃,抬头⼀看,苏东坡进了寺门。
⼼想:早不来,晚不来,⼀吃鱼他倒来了,先不给他吃。
急中⽣智,顺⼿把敲的磬翻过来扣在鱼盘上推到⼀边。
苏东坡⼀进庙门就闻到⾹喷喷的鱼味,⼼想: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可以享⼝福了。
挑帘进门⼀看,佛印吃着⽶饭,桌上只有⼀碟咸菜。
佛印也很⼤⽅:“学⼠驾到,与贫僧⼀起吃粗饭吧!” 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饭。
他边吃边琢磨,这鱼放在什么地⽅呢?发现不远处有⼀个倒放的磬,⼼⾥明⽩了,可怎么把磬⾥的鱼拿出来吃呢?忽然⼼⽣⼀计。
苏东坡说:“前⼏天,你让我给⼀位善⼈写对⼦,我⼀直没写出来。
后来想,索性⽤⼀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 佛印问:“哪⼀副?”苏东坡告诉他,就是常见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家…… 说到这⼉,苏东坡装作忘记的样⼦:“下边是什么来着?”佛印说:“庆有余。
” 苏东坡赶忙接过话岔⼉:“什么?'磬有鱼’,那为什么不拿出来吃呀?”说完,⼀⽋⾝,把不远处的磬翻了过来,“果然有鱼,吃呀,吃呀,不要粗茶淡饭了。
”佛印也笑了:“这个学⼠,真够机灵的。
” 短篇对联故事篇2 宋朝有个州官叫⽥登,欺压百姓,横⾏霸道,还蛮不讲理。
他不许别⼈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说这是不尊敬他,叫“犯上”。
他叫⽥登,不但“登”字不准说,不准写,⽽且像“灯”、“蹬”、“噔”什么的,也⼀律是“禁字”,⽐皇上还厉害。
谁要是不留神犯了“禁”,马上叫⼈拉下去打⼀顿板⼦。
这年正⽉⼗五要到了,这是民间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叫做“放灯”。
对联1

模块一
——走进对联
——学生自学
1、什么是对联? 2、对联的组成? 3、如何区别上下联? 4、书写对联时应注意什么? 5、如何张贴对联? 6、对联的种类?
对联常识
• 对联也叫楹联、 楹帖、 对子 、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可谓源远流长。 •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 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 • 对联讲究平仄,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仄 声, 平 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声。 •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 竖行 书写,从上写到下, 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 行款整齐。 • 对联张贴时,按传统习惯,上联在 右 边,下联在 左 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 对联分为 名胜 类、 喜庆 类、 哀挽 类、谐讽 类、 文艺 类、 行业 类等。
( 柳暗花明 )又一村 行成于思毁于随
8、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精益求精 )。
猜一猜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 书店 保险公司 钟表店
万千星斗心胸里 十二时辰手腕间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裁缝铺 人受冻寒非我愿 世皆温暖是予心 扇子店 右军五字增声价 诸葛三军听指挥 澡塘 金鸡未唱汤先热 旭日初临客早来
最早的对联
嘉 节 号 长 春
新 年 纳 余 庆
模块二
——欣赏对联
佳联欣赏:
①春联 ②婚联
③挽联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友人在鲁迅逝世时写的挽联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并蒂新开幸福花 同心永结富裕果
上联: 门前碧水环绕 下联: 院后青山耸出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学士,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聪明过人,7岁知书,10岁能文,同龄伙伴无人能及。
然而,他年少时有些骄傲自满,这在某一天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
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苏轼对联趣事

苏轼对联趣事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秦观和柳永都是苏东坡的好朋友。
秦观有一首《满庭芳》写得很好,首句为“山抹微云”,苏轼便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
秦观的女婿范温对岳父有这个名字引为自豪。
他常自我介绍说“我是山抹微云的女婿。
”人们确也投以羡慕的眼光。
柳永在屯田员外郎的职位上退休,因此人称柳屯田,那时柳永的《破阵子》词中也有一句为人传颂的名句“露花倒影”。
于是时人也称柳屯田为“露花倒影”。
有一次,苏东坡同秦观、柳屯田同席而饮。
酒至半酣,苏东坡诗兴大发,随口将二人的名字和绰号联成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秦柳二人一听,同声大笑,深服东坡诙谐的捷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喜作慢词,曾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这三个别致的句子,得了个“张三影”的雅号。
他晚年退居乡间后,年逾八十,家中尚蓄有歌妓。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他,赠了一副对联,对张先进行戏嘲。
对联写道: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联中引用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元代发展成为杂剧《西厢记》)故事,将张先比做拈花惹草的秀才张珙。
张先得联,亦制一联写道: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这副对联,对自己作了表白,且韵词俱佳,深为东坡所赞赏。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和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大吹什么佛力无边、佛法无边。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帘子后面偷听着,便想刺他刺,就写了一句拆字联,叫使女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一看连说:“有意思,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最后对上了这个拆字联。
写出来,交给了东坡,东坡看后又交了苏小妹,苏小妹一看是: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一天,苏小妹正和苏东坡吟诗作对,不料,佛印走了进来,她急忙躲藏帐中。
佛印见此情形,即口占一联:碧纱帐里坐佳人,纱笼芍药小妹想:这和尚真是恼人,人家兄妹正谈得起兴,被你冲散,你还吟诗戏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联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
他少年得志,不免有些飘飘然。
曾书一联贴于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正当他洋洋得意时,被路经此地的某翁难住,顿时满面通红,羞愧万分,忙施礼认错,并立即将原联上下句前各加两字变作: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知府,政绩显著,奉旨回京供职。
恰逢辽邦所派使臣出句要宋人答对,上联是:三光日月星;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
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
还是苏轼有办法,巧妙对上:四诗风雅颂。
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
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
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氏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看是四字联,中间却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作“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轼文思最快,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接对: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则填: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苏氏对联故事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
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
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就是——何水能如河水清
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好在对仗更加工稳。
不过,出对句都有些偏执。
苏轼兄妹对联故事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
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
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云栖。
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
“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
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
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
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