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对联趣事
识遍天下字的故事

识遍天下字的故事
苏轼是宋代的大文豪,年少时便才华横溢,享有盛名。
他曾经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贴于门上自我欣赏。
然而,一位老翁的出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狂妄自大。
老翁拿出了一本小册子,苏轼打开一看,竟是些从未见过的字体,一个字都不认识。
苏轼顿觉惭愧,认为自己过于骄傲自大,并向老翁虚心请教。
老翁走后,苏轼便把对联加以修改,加上了“发奋”和“立志”四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谦虚为人,不骄不躁,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关于苏轼对对联的故事

关于苏轼对对联的故事苏东坡对联趣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
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
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
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
使者笑问东坡:“这……”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
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
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
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
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
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
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耐人寻味的对联故事

耐人寻味的对联故事趣味语文1022 1304一、船上戏对苏东坡与秦少游经常一起出游。
这天,他们同乘小舟,沿江而下,饮酒吟诗,好不痛快。
这时,苏东坡看见岸上有个醉汉,骑着一头毛驴,走走停停,东倒西歪,样子十分可笑,就出了个上联:醉汉骑驴,颠头晃脑算酒账这对联十分形象,秦少游一时无以为对,正思考时,忽然看见船尾的艄公,这艄公一仰一俯地摇橹,引发了他的联想,于是对出下联:艄公摇橹,作揖打恭讨船钱艄公听见“船钱”二字,赶紧说:“不忙,不忙,下了船再说!”苏东坡和秦少游二人大笑不已。
二、妙对难新郎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才女,她后来和年轻的才子秦少游成亲了。
新婚之夜,苏小妹紧闭洞房大门,让丫环给新郎送出三道题目,并传话说,全答对了,才许进屋。
第一题是藏头诗,第二题是人名谜,对于秦少游来说,没费事就答对了。
拆开第三个题封,是个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一看,正中下怀,因为他是对对子的高手,而且出句并不难,用不着各种修辞。
他心想:既然出句普通,我得对个奇句,让小妹也知道知道我秦某的才华。
越想对出佳句,越觉得出句不一般,便越加对不出来,到这会儿,灵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这会儿着急的不止秦少游一个人。
还有谁呀?苏东坡。
他知道小妹的脾气,常办些奇奇怪怪的事。
怕今夜难为秦少游,特地出来看看。
果然,秦少游在廊下转来转去,嘴里不断地念叨:“闭门——推出——窗前——月——”,两只手又推又拉,还直摇脑袋。
苏东坡琢磨出来了,这是让对对子呀!我得助他一臂之力。
又不能去跟前告诉他,怎么?小妹肯定在窗内盯着呢!他一看离少游不远处有一口大金鱼缸,心里有了主意。
他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子,一挥手,扔进水缸里。
缸里清水一下子溅出来,夜深人静又传出“扑嗵”的声音。
秦少游往水缸里一看,只见波纹荡漾,天光月影随之摇动,一会儿便复原了。
他一下子明白过来,大声对道:投石冲开水底天声音刚落,“吱呀”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走出来说:“小姐有请!”秦少游向后一拱手,转身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出了洞房。
对联趣事

1苏东坡因贬值在乡下教小孩子们读书,被当地的蛮横之人得知,想为难苏轼,并决定出对联难为他的学生。
于是便出一上联曰:独塔巍巍,七级四方八面;因为学生大多学的是四书五经,并没有吟诗作对。
所以每当被喊起,都只是摇手。
那人便对苏东坡说:怎麽样,他们答不出吧?东坡边说,他们已经回答了:玉手摆摆,五指两短三长。
2节气联拾趣明代江南有一位进士出身的知府,颇有文才,善对联。
一日,他出外郊游,有一位农民手扶犁杖,在道旁出一上联求对:“一犁耕破路边土,今日芒种。
”知府沉思片刻,对出下联:“双手捧住炉中火,明朝大寒。
”还有对联如: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现重阳。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3 佛印巧对苏小妹。
佛印与苏东坡交谈常常得意忘形,苏小妹有意想讽刺一下这个和尚,便出个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想了想便对道:“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苏东坡连声叫好,真是出得好,对得也针锋相对。
4丘浚师:细雨肩头滴丘:青云足下生权贵的父亲: 谁谓犬能欺得虎丘: 焉知鱼不化为龙权贵之父: 小子无知,竞敢江边卖水丘: 书生有志,特向山头凌云5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
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土,并进并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刘凤诘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
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议论“以貌取人”。
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
乾隆皇帝的上联是:独眼不登龙虎榜;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
一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刘凤诰马上对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苏东坡对联趣事

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
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去接待他。
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
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
我的上联是——“三光日月星;”这个上联看着不难,说了三样发光的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其实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可一细琢磨,一点也不简单。
对句的第一个词,开头得对上个数字,这个词又得跟后边的三样东西,有直接联系。
要不,这个上联在辽国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呐。
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
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四诗风雅颂。
”对句里的“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一共有305 篇,是由《风》、《雅》、《颂》组成的;《雅》又分成了《大雅》和《小雅》,合到一块儿正好是四部分,这就叫“四诗风雅颂”。
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
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佩服,实在佩服。
”说来也巧,这会儿屋外忽然电闪雷鸣,来了暴风雨。
苏东坡朝窗外一看,灵机一动,对辽使说:“你的上联还可以对——“一阵风雷雨。
”辽国使臣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辽国好长时候没人能对的难联儿,苏学士不大工夫,一气对上了两个,果然名不虚传。
还没等辽使称赞,苏东坡又对了一句:“两朝兄弟邦。
”这两朝就是指宋朝和辽国,苏东坡的这个下联是说宋朝是汉族政权,辽国是少数民族政权,应该友好相处,成为兄弟邻邦。
辽国使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说:“对得好,说得对!”据宋·岳珂《桯史》卷二。
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
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
苏东坡一路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歇歇脚。
对联故事 4、苏东坡联语趣事

对联故事4、苏东坡联语趣事4、苏东坡联语趣事(一)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苏东坡年轻时候,仗着自己聪明机敏,又常被人夸奖,便渐渐骄傲起来。
有一年春节,他作了一副春联贴在门上。
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
过往行人看了,有点头的,也有摇摇头的,多数人还是觉得他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见了苏东坡,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坐,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也忘了送客。
缓过神后才恍然大悟,便赶忙去改写门联。
改写后的门联如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说到做到,后来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这是满招损,谦受益的典范。
(二)见面有戏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情很深,常以联对成趣,他们之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苏东坡跟佛印踏雪赏梅,佛印出上联,苏东坡对下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
一个“翻”字,把风声竹影写得活灵活现,“风翻绿竹”这种动态描写比起上联的“雪映白梅”的静态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尤胜一筹。
有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
厨师把鱼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子想吃,看到窗外人影一闪,知道是佛印和尚来了。
苏东坡心想:“嗨,好一个不吃斋的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就赶来了。
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已经看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向你请教一个字。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苏轼改对联的故事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
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苏东坡谐音趣对的历史故事

苏东坡谐音趣对的历史故事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也就是苏轼,现在还有很多关于苏轼的诗,那么你除了关于苏轼的诗之外还知道关于苏轼的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苏东坡谐音趣对的历史故事吧!苏东坡谐音趣对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经常与好友佛印和尚诗文往来。
一天傍晚,他们二人在长江上泛舟,对坐饮酒促膝长谈。
当时正是深秋时节,两岸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喝到半醉时,苏东坡偶然间向河岸望去,只见一条大黄狗正在啃一块骨头。
他便借着酒兴,随口吟出一联,请佛印对。
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知道东坡这是在取笑他,于是略加思索,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扔入水中,同时应声道:水流东坡诗(尸)。
吟罢,两人相视大笑。
不久后,苏东坡到寺中去拜访佛印和尚。
进门后,他就闻到了一股鱼腥味和酒味。
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十分喜欢吃鱼饮酒,并且每次都会给他留一份。
但这次佛印和尚却没有一点邀请他的样子。
东坡明白这是佛印在故意逗他,便在屋子里仔细观察,想找出鱼来下酒。
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大罄以外,再没有可藏东西的地方。
东坡断定那鱼就在罄里边,但却没有明说,他冲着佛印笑道:“今天要你对一联,如果对得上,我就吃鱼;对不上,我就不吃。
”说完,吟出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这是一副大户人家常用的对联,尽人皆知,佛印不明白东坡的用意,便脱口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听完,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为何不拿给我吃?”佛印这才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以上两联,都巧用谐音,平添了许多情趣。
人物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对联趣事
趣味语文
1022 1105
(一)
苏轼朋友甚多,其中有个诗僧佛印。
这人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
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
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之下。
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心生一计,故意说: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便说:谁不知下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
话音刚落,苏轼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一道吃吧”
(二)
一次,苏轼与弟苏辙去见佛印。
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
苏轼即对:“何叶能如荷叶圆”。
苏辙听了,对兄长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何水能如河水清’是否更好些?”
佛印与苏轼听了,都表示赞同。
(三)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筑堤,颇有政绩。
他写过不少盛赞西湖的诗篇,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相传苏轼与其父苏洵及小妹,就有过一次“深浅随所得”的撰联比赛。
这日,他们来到五云山之西的的云栖。
此地因五彩云霞飞集停伫而名,向以清凉幽静、花香醉人著称。
“云栖竹径”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苏洵见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联,并限定收尾之字为“冷”和“香”苏轼思维敏捷,当下说道:“拂石生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说:“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
苏洵听了,连连摇头说:句子都还不错,就是与此间景致离得太远了些。
你们听我的:“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
苏轼和小妹不得不叹服,直夸此联是神来之笔。
(四)
相传,苏轼有次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阿兄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
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
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風”,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小妹听了,又气又羞,要不是有客人来,真想过去捶阿兄几拳。
(五)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
笼芍药。
”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
住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
(六)
苏东坡乘船出川,赴京赶考,因风急浪大延误了时辰,主考官自然不准入场应试。
苏东坡诉说了延误时辰的原因,请求主考官破例。
主考官觉得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有心网开一面,但又觉得不可轻易放过,便出一上联为难于他:
一叶孤舟,载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上联嵌进数字一至十,对应难度甚大。
苏东坡才华横溢,稍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誓一定要进。
上联以顺序嵌数,下联以倒序嵌数,不落槽臼,对得工巧,主考官其为满意,准予他入场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