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对联故事十五则
趣味文学

(九)、复字诗
• 复字诗,是在每句诗中重复嵌用同一个字, 而且可以复用两三次,可以置于句首,也 可以嵌于句中。
• 嘲柳州柳子厚 [唐]·吕 温 柳州柳太守,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
(十)、一字诗
• 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 “一”字,而每一个“一”字后面一般都 是跟一景一物或一个动作。按诗法论,一 诗中出现重字(即一个字重复出现)乃大 忌,但作为一种游戏之作,“一字诗也别 有趣味。
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
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
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如山海更悠哉。
(三)、拆字诗
• 拆字诗,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合体字拆成独体 字,或拆成相关的部件(偏旁加独体字),敷衍 成篇。
• 1、龟与鳖的故事 王笔云: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
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杨贵云: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 字谜诗,是以字为谜底的诗,也称 瘦语诗、隐语诗。它的谜面主要是 将字形分解,而将谜底隐藏其中。 所用诗句多数着眼于字形,有的则 兼释字义,有的字谜诗全篇同一谜 底;有的则是一句诗一个谜底,全 篇组成一句隐语。
半边有毛半边光,半边有味半边香, 半边吃的山上草,半边还在水里藏。
鲜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
1.标题。写成 "祭xx文"、"xx"表示死者的辈份
或与生者关系。
•
2."维"起。
•
3.死者逝世的情况。
•
4.祭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5.死者生平及事迹。
•
6.表示哀痛之情。
•
7.结语用 "伏食尚飨"。
元宵节对联及赏析

元宵节对联及赏析元宵节离春节很近,门楣上不必另换楹联,元宵节对联及赏析。
但历史上元宵节也有一些对联流传下来,下面是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元宵节对联,供大家参考借鉴。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因为正月是农历元月,所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日”,古人称夜为“宵”,故正月十五日晚上被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该节日主要活动是在晚上,所以称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喜庆的延续。
相传该节与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迷信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正月十五日晚上,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南北朝早期,“三元”(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节”经久不衰。
元宵节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元宵节的主要风俗活动有:合家团聚吃元宵(又称“汤团”或“汤圆”)、踩高跷、猜灯谜、出门赏月、“走百病”、燃灯放焰、荡秋千、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离春节很近,门楣上不必另换楹联。
但历史上元宵节也有一些对联流传下来,可以凭此想见当时人们过元宵佳节的所作所为及社会风气。
无边春色;有庆年头。
“无边”与“有庆”之对,饶有趣味,工稳之外,意蕴吉祥喜庆。
“年头”一般指整年,“头”为虚饰之辞,此处则为开端之意。
此词组也由此成为偏正结构,由“年”修饰“头”,指一年的开端,与“春色”相对,恰好妥贴。
至于上下联的平仄也能相谐,颇有可赏之处。
月光皎洁;银烛辉煌。
此联描写元宵夜月色之美与人之秉烛行乐。
皎洁与辉煌都是双声词,所以成对。
一般对联中要求连绵词(双声与叠韵)相互对举,这是一例。
金吾不禁;玉漏莫催。
金吾,汉置官名。
专题十五 妙语天地(春联、歇后语等)

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事 黄鼠狼的腚——放不出什么好屁来 耗子啃皮球——客(嗑)气 豁牙子嘴照镜子——当面出丑 姐妹俩赛钱——比富(夫) 叫花子过烟瘾——讨厌(烟) 叫花子扭秧歌——穷快活 饺子皮太薄——难免要露馅 京戏走台步——慢慢蹭 脊梁长疮,胸口贴膏药——不顾后患 见了火的蜡烛——软不拉耷 沸水锅里煮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副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上联:绿竹别具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 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 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上联:内外平安好运来 下联: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五 2017年(鸡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联 上联:猴跃鸡鸣逢盛世 下联:莺歌燕舞庆新年 上联:猴舞中华山水美 下联:鸡唱大地晓光新 上联:猴归花果前程美 下联:鸡唱神州世纪新 上联:猴入水帘清玉宇 下联:鸡鸣曙色亮神州 上联:猴年送旧家家乐 下联:鸡历迎新处处歌 上联:金猴留恋丰收年 下联:彩凤欢啼盛世春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 贾宝玉看西厢——戏中有戏 王熙凤的为人——两面三刀 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 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贾宝玉游魂——误入迷津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的典故和趣事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的书法艺术形式。
对联字数不等,字数相等的为工整联,字数不等的为参差联。
一、对联的典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用于驱邪避害的物品,由两块桃木板制成,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两位门神的名字。
到了汉代,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人们在桃符上写上吉祥的文字,用来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二、对联的趣事
关于对联,民间流传着许多趣事。
1.苏小妹打趣苏东坡脸太长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一次写了一副对联: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他的妹妹苏小妹看了之后,笑称:“哥哥的脸太长了,这副对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你的脸。
”苏东坡听了,哭笑不得。
2.乾隆皇帝的对联趣事
乾隆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他也非常喜欢对联。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来到一家酒楼。
他看到酒楼门口的对联写道:天下第一楼
乾隆皇帝觉得这副对联太过于狂妄,便提笔写了一副新的对联:
地下第二泉
酒楼老板看到乾隆皇帝的对联,顿时哑口无言。
对联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于数字的对联带横批

关于数字的对联带横批【第一则】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这是一副流传千古的巧趣联,巧嵌数字又兼用隐字法。
相传为宋代的布衣宰相吕蒙正所作,吕蒙正少时家贫,常常食不果腹。
有一年,他独出心裁,创作了这一副由数字组成的春联来抒发自己对贫穷现状的愤愤不平。
上联缺一(缺衣),下联少十(少食),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第二则】从前有一个县官,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
某年大年三十晚上,便在县衙门上贴了这样一副自我标榜的对联:上联:一心为民,二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下联: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居得范,十分廉明。
横批:福荫百姓。
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联上,贴上重新写的白对联。
白对联写道:上联: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下联: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批:苦熬万民。
【第三则】上联:一叶孤舟,坐二三个墨客,启用四浆五帆,经过六滩七弯,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下联:十年寒窗,进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
明代才子徐渭,赶考迟到,主考官给徐渭出此数字顺序排列的上联,若能对出,方允许入试。
徐渭略加思索,对出数字逆序排列的下联。
主考官阅后,点头称妙。
徐渭入试,果然考中。
【第四则】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下联: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第五则】上联:三干里外一条水下联:十二时中两度潮——杭州碧波亭【第六则】上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古代的“冰”左边上面是一点的,即:“氷”;“丁”字的头=百字的头(一),“香”字的头=千字的头(丿),“花”字的头=万(萬)字的头(艹)。
【第七则】上联:万瓦干砖百日造成十字庙;下联: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通桥。
【第八则】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上联的算式:2×60+3×7=141;下联的算式:2×70+1=141。
2011年语文趣味故事

语文趣味故事不会说话的主人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财主。
他从不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天,这个财主设宴请客。
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
客人来了不少,可能是他希望来的几位客人还没有到,于是他非常失望,就不加思索,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呢?”客人们一听,心里凉了一大截:“什么叫该来的没来,难道我们是不该来的吗?”。
一半的客人坐不住了,于是他们连饭都没有吃就走了。
财主一看,这么多人不辞而别心里十分着急,又随口说道:“哎呀,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听了,心里十分生气“…不该走的走了‟。
这么说来,我们这些该走的反而赖在这儿了?”于是,又有2/3的客人不辞而别。
这下可没剩下几个客人了,财主一看更着急了:“这!这!我说的不是他们啊!”最后的3个客人听到主人这么说还能坐得住吗?“…不是说他们‟,那当然是说我们了!”他们也气冲冲地打道回府了。
结果,宾客全都走光了,只剩下财主一人站在那儿干着急。
财主无意间气走了所有的客人。
真是不会说话惹的祸呀!妙对羞官僚明朝的大学士解缙,少时家贫,由于苦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后来终于当了大学士。
他年轻的时候,尽管很有学问,一些官僚仍然看不起他,甚至奚落他。
一次,有个大官蓄意拿他取乐。
当着很多人的面,那大官冲着解缙说:“我听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句给你对对吧。
”随后,他大声念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也敢对锯(句)。
”显然,这是讽刺解缙不会对句了。
而且,他的“出句”很刁:上句叙事,下句议论,结尾用“锯”来谐“句”,用的是谐音双关。
大官念完,得意地笑着,说:“解缙,你对呀!”解缙性情刚直,才思敏捷。
他略加思索,张口念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
”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只羞得那老官僚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解缙对得工整极了。
从字数说,是十五个字,上句七个,下句八个。
从词性来看“二”对“一”,数词对数词;“马”对“猿”,名词对名词;“陷”对“断”,动词对动词;“足”对“木”,又是名词对名词;“污泥内”对“深山中”,都是方位结构;“老”对“小”,形容词对形容词。
对联技巧

对联的技巧有许多,但总归一个字"趣",还要掌握丰富的词汇,下面就对技巧做一些解答: 一、嵌字——把某些自成系统的字分别嵌入相关的成分里,使对联意中有意。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这副对联乃曾国藩与左宗堂戏做,上联含左宗堂(字季高),下联含曾国藩。
再如悼秋瑾女侠联:悲哉,秋之为气;惨哉,瑾其可怀。
在下所做有两联求下联,也属此类:1、尔等才疏学浅,形只影单,居然敢称雅士?(含疏影居士名)2、金、名、权、色、利,庸人自扰;(含金庸名)二、谐音——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三、切意——使内容与特定的事物或特别的规定相切合。
例如: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这副对联系宋时一客人某年除夕为京口韩香所做。
擒虎,指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指唐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上下联均切韩姓。
再如:泪滴湘江流满海;嗟叹嚎啕哽咽喉。
其它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塘城”,上下联都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以及限制在一篇文章或一本碑帖中取字成联,等等,都属此类。
四、回文——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循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
例如:情亲由得意;得意由情亲。
再如: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在下与疏影居士于电视剧场所做一联也是回文联,中国藏宝玉,玉宝藏国中;龙潭蕴活水,水活蕴潭龙。
五、两兼——让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直接组词连讲。
例如: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
这副对联中,“李东阳”是人名,用他的“阳”字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春光),则他的上联的意思是:李树东边春光暖。
“柳下惠”也是人名,用他的“惠”字同后面的“风”字组成“惠风”(和风),下联的意思就变成了:柳树下面微风和。
六、拆拼——把字拆开,重新组合。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单元找字谜古诗对联歇后语故事还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三单元找字谜古诗对联歇后语故事还有哪些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回文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奇葩(pa)中的-朵。
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
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之一、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其一:河南省境内有一座山名叫鸡公山,山中有两处景观:“斗鸡山"和龙隐岩"。
有人就此作了一副独具慧眼的回文联:上联:斗鸡山上山鸡斗下联:龙隐岩中岩隐龙其二: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水茫茫,远接云天。
于是,一副饶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数字联,含义:在对联中嵌入数字作用: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等效果:启迪思维智慧,激发兴趣爱好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吕蒙正题春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是一副巧嵌数字又兼用隐字法的巧趣联。
传说宋代吕蒙正对贫穷现象十分愤慨,常用对联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
有一年,他独出心裁,创作了这一副由数字组成的春联。
上联四个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但缺“一":下联也是四个数字,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但缺“十";横批两个方位词,则少“东西二字。
用谐音读出来,就是缺“一(衣)少“十食)"无东西”。
联语手奇巧,幽默有趣中无嘲弄了当时社会黑暗,揭示了人们缺衣少食的现状,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
叠字联在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山东济南千佛山趵突泉,观澜亭上的叠字联:上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下联: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对联故事十五则一、李调元幼年趣对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
清乾隆年间进士。
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
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
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
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
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
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
联文是: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
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
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
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
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抓抓痒痒,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
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
小甄从小博览群书。
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
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
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
”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甄广才接口就答: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
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
”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炉捧胸前暖;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南生考神童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
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
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
于是更瞧不起他了。
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你是赵南星?”“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
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
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
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
”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赵南星针锋相对: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
河北高邑人。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万历进士。
官至吏部尚书。
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
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
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
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
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
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
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
李秀才急忙吟道: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刘秀才立即对上: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
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
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出门远观山山翠;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
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
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
”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
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
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
”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乐有余。
(1)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
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
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
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
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
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
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
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
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
”于是脱口便说: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
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
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
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
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
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
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
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
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
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
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
宴席上,梁启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