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形式特征及分类
诗歌鉴赏范文3篇

诗歌鉴赏范⽂3篇诗歌鉴赏之隔诗,是最精炼的语⾔⽂学。
诗歌鉴赏,是⼗分复杂的精神活动。
因此,即便是浅易凡近的诗,⼀般的学⽣仍然视鉴赏为畏途,深感⽆从措⼿。
何以故?约⽽⾔之,在⼀“隔”字:隔于语⾔、⽂字,隔于时代、思想。
诗在语⾔、⽂字上有何特点?须从诗的特殊性说起。
诗(中国古诗),主要是抒情性作品,叙事诗乃是少数。
既是抒情,则⾃求其所抒之情也能感染他⼈。
然则直接抒情吗?抒得好固然是好,如《⼈间词话》所举数阕,“⽢作⼀⽣拼,尽君今⽇欢”,“换我⼼为你⼼,始知相忆深”,所谓“专作情语⽽绝妙者”;但抒得不好的则不知所⾔。
盖主观的情感宣泄只有个⼈的意义,要能感染他⼈,最有效之⽅式还是托物起兴、借景抒情,借景物为中介以求他⼈亦能了解⾃⼰所抒之情。
由此,带来诗在语⾔、⽂字上第⼀个特点:极重含蓄。
重含蓄,则读诗之⼈需揣摩。
刘禹锡《乌⾐巷》“寥寥⼆⼗⼋字,写尽华屋⼭丘,沧海桑⽥之感”[1],所凭藉不过“野草花”、“⼣阳斜”等简单字⾯,遂以寄其深慨,令后⼈吟诵⾄今。
此其⼀。
其⼆,中国诗既以抒情写意为特⾊,篇幅亦⼤都随之较为短⼩,后来更⾛上格律化的道路,字数、句式、平仄、押韵都受严格限制,这就带来诗在语⾔、⽂字上的另外两个特点:重⾳乐性,语词⾼度凝练。
如何使语词⾼度凝练?既在结构上采取跳跃法:意象的组合只遵循情感、想象的逻辑,“春风桃李花开⽇,秋⾬梧桐叶落时”,超越了时间,并跨越了空间;在⽤词、造句上则是“改变词序、颠倒语序、省略句⼦成分”[2]等等,如习见的“春风⼜绿江南岸”(“绿”⽤作动词)、“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六种意象不⽤任何介词、连词连接)、“多情应笑我,早⽣华发”(上句为“应笑我多情”之倒装)等皆是。
再如李清照《⼀剪梅》中上⽚开头三句:“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何以“独上兰⾈”之前须“轻解罗裳”?不少读者感到费解,专家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是。
周啸天教授认为,应从诗词的特殊语序上着眼,“红藕⾹残”写户外荷塘,“⽟簟秋”写室内之物。
试论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及其基本形式

试论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及其基本形式诗歌语言是一种艺术形式,其节奏和韵律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因素。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对语言的掌控和运用,创造出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具有表现力和美感。
节奏是诗歌语言的基本元素之一,它指的是诗歌中音节的重音和轻音的交替排列,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律动感。
在诗歌中,节奏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强弱、长短和停顿的安排,表现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节奏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感和节奏感,从而使诗歌更加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韵律是指诗歌中韵母的对应关系,是诗歌语言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韵律有助于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加美妙动人。
在诗歌中,韵律可以分为押韵和纯韵两种形式。
押韵是指诗句中相邻的两个或多个韵母相同,而纯韵则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中的韵母相同。
通过使用不同形式的韵律,诗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感觉,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
基本的诗歌形式有许多种,如古代的七言、五言等,以及现代的自由诗等。
不同形式的诗歌有着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其创作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古代的诗歌创作中,许多诗人都注重节律和韵律,通过精心的安排和运用,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诗篇。
而现代自由诗则更加注重诗人的个性和表现力,常常打破传统的节奏和韵律模式,创造出更加多变和自由的诗歌形式。
总之,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以及其基本形式都是构成诗歌的重
要因素,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具有表现力和美感。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应该注重语言的运用和创新,创造出独特和富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

文学体裁知识归纳(一)散文1. 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经历以下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3)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
两晋散文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为代表。
北朝的《水经注》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描绘山水风光的散文著作,为散文开拓了新的领域。
(4)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5)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6)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 现代散文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与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汉书·艺文志》“诗”之分类略论

《汉书·艺文志》“诗”之分类略论《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艺术文化的文献著作,其中关于“诗”这个篇章详细介绍了汉代以前的诗歌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类型的诗歌形式。
本文将以《汉书·艺文志》为基础,对其所述的诗歌类型进行略论。
首先,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最早的诗歌形式是丘陵之歌。
这种诗歌形式是最早的祭祀歌曲,通过歌颂丰收和祈求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信仰。
这类诗歌通常以简短的形式呈现,用韵脚来增强其韵律感。
其次,《汉书·艺文志》还记载了乐府诗这一重要的诗歌类型。
乐府诗是汉代以前在乐府部门创作的歌谣,通过丰富的音乐伴奏和柔美的歌词传达各种主题。
这类诗歌形式受到广泛欢迎,具有强烈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它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汉书·艺文志》还介绍了赋这一独特的诗歌形式。
赋是一种富有韵律和修辞的骈文体,以其绚丽的描写、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于世。
赋的题材广泛,可以表达人情世故、自然景象、历史典故等各类主题。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模仿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汉书·艺文志》还列举了其他多种诗歌形式,如雅颂、辞章、赞颂等。
雅颂是一种庄重而典雅的诗歌形式,常用于宴会和祭祀等场合;辞章是一种琅琅上口,言简意赅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演讲和宣言;赞颂则是一种表达赞美之情的诗歌形式,常用于赞美国家、英雄和名士等。
总结起来,《汉书·艺文志》所述的诗歌类型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主题,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多元性和繁荣发展。
这些诗歌形式不仅在当时得到普遍发展和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古代诗歌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并在创作中汲取灵感,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汉书·艺文志》对中国古代诗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了戏曲、赋、雅颂、辞章、赞颂等多种类型。
诗歌形式分析

诗歌形式分析诗歌是一种使用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作品。
它通常包含抒情、描写、叙事和议论等元素,同时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结构。
本文将针对诗歌的形式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诗歌形式的特点之一是韵律。
韵律是诗歌的独特之处,通过将特定音节的发音形成和谐的音韵效果。
韵律可以分为押韵和定型两个方面。
押韵是指在诗句的末尾或内部使用相同韵脚的音节,形成协调的韵律效果。
定型是指诗歌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进行构造,比如定量诗中将诗句分成特定的音节和音质组合,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双调等。
其次,诗歌的形式还包含节奏和音调。
节奏是诗歌中一种特定的语言节制,是由音节的重音位置、声调的高低以及音节的长度和音韵等要素构成的。
节奏可以使诗歌具备一种特殊的音乐感。
音调是指诗歌中的音高和音色变化,可以通过语调的变化和音节的重音来表现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诗歌形式还可以表现为句式和句法的独特运用。
句式是指诗歌中诗句的结构形式,可以从韵律、音节、词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些常见的句式有对仗句、并列句、倒装句等。
句法是指诗歌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
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运用会影响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此外,诗歌形式还可以通过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进行表现。
词语是诗歌中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事物的名称,更是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影响诗歌的含义和感染力。
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音韵、意象、比喻、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段的使用。
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作品更接近读者的心灵。
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其具备了丰富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
诗歌可以以鲜明的形式特点和丰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生活的方方面面,抒发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无论是古典的五言绝句还是现代的自由诗,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通过对诗歌形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总结起来,诗歌形式的分析包括韵律、节奏、音调、句式、句法、词语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认识常见的诗歌形式

认识常见的诗歌形式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传递美感,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不同的诗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结构和特点,深受诗人和读者的喜爱。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诗歌形式,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它们。
一、四行诗 - 四行诗,又称为短歌,是一种简洁有力的诗歌形式。
通常由四行组成,每行有特定的音节或节奏。
四行诗可以自由组合,没有固定的押韵规则,但常常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感情和思想。
例如:春风吹绿枝,鸟鸣寄乡思。
花开万紫红,人间最美丽。
二、五言绝句 - 五言绝句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由四行组成,每行有五个音节。
它严格遵循平仄平仄的对仗押韵法则,通过选择恰到好处的词语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五言绝句要求字数和音节的呼应,极富韵律感。
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七言绝句 - 七言绝句是一种比五言绝句更为宽松的诗歌形式,每行有七个音节。
它与五言绝句相似,同样要求平仄平仄的对仗押韵结构,但由于字数较多,表达更为广泛,思想和情感的延展性也更强。
例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对联- 对联是一种以对仗押韵为特点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春联、门联等年节或庆典活动中。
它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字数相等,音节对应平仄,并通过字义对应或呼应的方式表达主题。
对联注重用词的精准和对仗的美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例如:红日当空照,碧水映山眠。
五、现代自由诗 - 现代自由诗以自由的创作形式著称,打破了传统的格律要求。
它不受特定音节和押韵的限制,灵活运用自由的词序、排列和换行方式,以更为自由的形式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现代自由诗具有很高的个性化和创造力,旨在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风吹过远方,带来秋的气息。
我凝望远方,感受生命的意义。
总结起来,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使得诗歌作品在表达情感、思考人生、传递美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毕业论文范文目录一、内容简述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文献综述 (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概述 (7)(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定义与特点 (8)(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发展历程 (9)(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的分类与风格流派 (11)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主题研究 (13)(一)爱情主题 (14)(二)友情主题 (16)(三)亲情主题 (17)(四)哲理主题 (18)(五)自然景观主题 (19)四、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艺术手法研究 (20)(一)象征手法 (22)(二)隐喻手法 (23)(三)比喻手法 (25)(四)夸张手法 (26)(五)对比手法 (28)五、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风格研究 (29)(一)豪放风格 (30)(二)婉约风格 (32)(三)田园风格 (33)(四)边塞风格 (34)(五)现代风格 (35)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比较研究 (37)(一)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比较 (38)(二)不同时期诗歌的比较 (39)(三)国内外诗歌的比较 (40)七、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创作实践与思考 (42)(一)诗歌创作过程分享 (43)(二)诗歌创作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44)(三)对未来诗歌发展的展望 (46)八、结论 (47)(一)研究成果总结 (48)(二)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49)(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的展望 (51)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古代、现代诗歌的分析与比较,本文将从诗歌的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揭示汉语言文学专业诗歌研究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诗歌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唐诗、宋词等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在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以及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本文还将对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
语句一般分行排列。
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关键词:诗歌;特征;分类
一、诗歌的形式特征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风”“骚”并称
中国文学史上以“风”、“骚”二体并称,源自《诗经》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
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编纂。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禽之思偶鸣叫引出男子对美女的思慕。
《诗经》的主要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楚辞,亦称“骚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
这类作品篇幅、旬式较长,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抒情气氛浓,有南方地域色彩。
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定名为《楚辞》。
2.赋、乐府与歌行
赋,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沿用其名至今,成为一种文体名称。
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是赋的表现形式;刻画客观事物,抒写作者情怀,是赋的内容。
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陈其事,讲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隔三夹五押韵。
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故汉赋也称古赋,与唐诗、宋词并称。
其特点是篇幅长、多问答,韵散夹杂。
喜用生僻字。
六朝时称俳赋,也称骈赋,其特点是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
唐宋时用于科考,称律赋,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不超过四百字。
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成为文赋,其特点是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行文流畅,与散文接近,越来越离诗歌远了。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赋分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歌行又称“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
歌词音节较长的称“长歌”,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妇孺皆知。
歌词音节较短的称“短歌”,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诗慷慨悲凉,堪称千古绝唱。
又如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
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格律诗和律诗绝句
格律诗,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
所谓“篇有定数,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
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
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每句是几个字(言)就叫做几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就叫排律(长律):每首是六句的话,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绝句,如五绝、七绝。
唐以前已有绝句,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
律诗和绝旬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4.词
词,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约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宴乐)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
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叫做“填词”(依声):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与音乐分离,就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词有词调,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不同的词调,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5.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
狭义的曲,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
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分戏曲(杂剧、传奇)、散曲(小令、套数)。
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体式相近,但曲比词更为灵活。
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较自由,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二、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
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
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
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
例如李清照的《武林春》,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
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套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跳跃性强,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
如白易的《长恨歌》就是上乘的叙事诗。
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3.哲理诗,
哲理诗重在哲理的揭示,通过形象的比拟开掘生活中的道理与规律。
以往是把它归入抒
情诗的。
如卞之琳的《断章》,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群体的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