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法他汀对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DOI:10.16096/ki.nmgyxzz.2021.53.05.014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李玲(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临河015000)[摘要]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类型,常用的有阿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其临床治疗涉及多种机制,通过作用于不同的组织而发挥作用,临床研究也证实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预防治疗一二级心脑血管事件,对改善高血脂纤溶活性有不错的价值,从而减少心脑血管梗死等不良事件。
此外,将该类药物应用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也可保护肾脏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甚至有抗骨质疏松与抗癌的增敏等效果。
为了进一步探究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进展,以便为临床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本文进行了相关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21)05-0558-03血脂指标异常是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而血脂指标异常主要指的是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水平。
高血脂在临床上多指的是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研究⑴发现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其所致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之一,且高血脂所致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高血脂除了是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还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同时还可能加重糖尿病、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进展⑵。
为此,针对高血脂应积极治疗,选择有效的药物干预,尽早纠正血脂异常现象。
临床上可用于降血脂的药物较多,比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等,但疗效不一。
1976年有学者从菌代谢产物提取首个他汀类分子Meuasbatin,自此标志着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问世,成为高血脂治疗的一个新进展⑶。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已有数十年,随着不断发展与创新,出现了多种药物,因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连 续 服 用 3个 月 。
地预 防高 血 压 病 合 并 阵发 性 心 房 颤 动 患 者 心 房 颤 动 再 发率 和 转 为窦性 心 律 的发生 率 , 以探 讨 辛 伐 他 汀在
00 .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 1 两 组 治疗 前后 血 压值 比较 治疗 后 两组 血 压 值 . 均达标 , 异无 统计 学意 义 ( 差 P>0 0 ) . 5 。见 表 2 。
表 2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血 压 比较 ( 士s )
急性 炎症 的病 人 。将 1 0例 病 人 随机 分 为 辛 伐 他 汀 9 组 ( 疗组 ,3例 ) 常规 治疗 组 ( 照 组 ,7例 ) 两 治 9 与 对 9 ,
起 的 心 房 颤 动 。 ② 肿 瘤 、 液 病 及 呼 吸 道 、 肠 道 等 血 胃
随诊 日出现 心 慌 、 闷 等 任何 不 适 , 即来 院行 心 电 胸 立 图检 查 , 以检测 是 否心房 颤 动复发 。 1 4 统计 学 处理 . 计 量 资料 以均数 ±标 准差 ( ±s ) 表示 , 采用 t 检验 , 窦性 心 律 维 持率 采 用 。检 验 , P<
西部 医学 21 0 0年 1月 第 2 2卷 第 1 期 Me s C ia J n ay 2 1 , 12 , o 1 dJ We t hn ,a u r 0 0 Vo. 2 N .
辛 伐 他 汀 对 高 血压 并发 阵发 性 心 房 颤 动 患 者 的影 响
蒋 少华 , 李 洪
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天津药学TianjinPharmacy2009年第21卷第5期综述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影响的研究进展‘范耀东(天津市第二医院,天津300141)摘要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下调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抑制房颤的发生与复发等作用,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抑制房颤发生与复发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约物,房颤,炎症中圈分类号:R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09)05-0048-03RecentStudiesontheEffectofStatinTherapyoRAtrialFibrillationFanYaodong(TheSecondHospitalofTianjin,Tianjin300141)ABSTRACTStatintherapyhasbeenfoundtobeeffectiveinanti—inflammation,oxidationresistance,reninangiotensinreduc‘tion,andatrialfibrillationreduction.Thisreviewcoversrecentstudiesonthereductiveeffectofstatintherapyontheincidenceandrectm-enceofatrialfibrillation.KEYWORDSstatintherapy,atrialfibrillation,inflammation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具调脂作用外。
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应激、抗增殖和稳定斑块、调节一氧化氮依赖的内皮舒张功能、调节神经张力以及下调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
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还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心房纤颤(Af)的作用综述如下:l心房颤动与炎症Af主要由单个或多个异位兴奋灶快速发放冲动及多子波折返引起,异位兴奋灶快速发放冲动及多子波折返分别构成Af的始动机制和维持机制。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基础医学2005级张迪刘璐陈霁晖郑森峰[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不齐,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可达30%,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发生率更是高达60%,房颤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中风,血栓形成,因而增加了致死率。
术后的房颤还跟长时间的住院相关,从而更增加了额外的开销。
所以预防房颤,尤其是对心脏手术的病人来说,是很重要的[1]。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水平,是非常有效的降脂药,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
近年来的临床和试验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了通过降低胆固醇外,还能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影响氧化应激,瘢块形成,炎症以及血栓,从而成为潜在的预防心房颤动的药物[2]。
1.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的生化机制他汀类药物预防房颤主要是抑制了胆固醇合成途径中一些重要的异戊烯化产物,如图1所示。
他汀类药物通过侧链与HMG-CoA还原酶结合从而抑制了底物与酶的结合,进而直接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甲羟戊酸合成下降抑制了Akt/PI3K通路,导致eNOS合成下降。
同时,他汀类药物还抑制了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其他一些重要异戊烯化中间产物如法尼焦磷酸、Geranylgeranyl-PP,这些中间产物对Ras,RhoA,Rac1等蛋白的翻译后修饰有重要影响,后者导致eNOS的合成下降,NAPDH氧化酶升高,氧化应激加剧[2]。
2.1 内皮NO与房颤很多研究发现房颤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甚至在非高血压和心衰的病人中也有关联[3]。
最近的数据表明,心内的NO合成酶表达下降和心房NO生物利用度的下降直接与房颤的发生相关[4]。
他汀类药物能改善心衰动物模型的内皮功能,心房的缺血导致房颤,提高NO合成酶的表达和功能可以提供心房更好的血供,预防房颤的发生。
2.2 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明显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并发现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的改善早于血清中胆固醇水平的下降[5]。
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心房颤动的影响余强【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房颠)与炎症、氧化应激关系密切.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神经激素激活等作用机制使形成房颤的病理基础减少.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具有降低房颤发生率的作用.该文对最近几年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21【总页数】4页(P3941-3944)【关键词】心房颤动;他汀类药物;炎症;氧化应激【作者】余强【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上海20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约为0.9%,可增加血栓疾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发现房颤产生和维持的机制、预测因子及改善治疗措施的方法。
近年来研究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房颤是心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项研究表明,房颤可能由于急性炎性反应致心房结构改变而诱发[1-3]。
因此,有抗氧化应激、抗炎性反应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非甾体类消炎药等都被证实对预防房颤的发作和复发有利,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所具有的多效性,包括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和稳定斑块等,被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具有降低房颤发生率的作用[4]。
该文就近年来有关房颤与炎症的关系,尤其是他汀类药物降低房颤发生率的最新研究综述如下。
1 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的研究在对房颤发生和维持机制的研究中,目前有多种学说,其中多发子波折返学说和局灶激动学说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前者主要反映了房颤的维持机制,而后者更多地反映了房颤的触发机制,这两种机制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有时反而是共存的。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分析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没有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实验组患者入院前已规律服用过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对两组患者心梗后房颤发生率和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心梗后房颤发生率和阵发性房颤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他汀类药物能让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率有效降低,同时能对阵发性房颤的再发生和阵发性房颤发展成永久性房颤进行有效预防。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房颤;作用心肌梗死是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患者都可能并发心律失常,而房颤则是心肌梗死后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1]。
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房颤后,心房会失去有效收缩功能,血液流动和心室率出现异常,从而加重患者病情。
所以有效预防心肌梗死患者房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我院在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时采用他汀类药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的临床诊断标准:肯定性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浓度序列变化以及典型或者不典型病史。
全部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2.5±2.1)岁。
房颤的入选标准为发病前没有房颤史,心肌梗死后连续心电监护3~7d出现房颤。
排除瓣膜病、肝肾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患者。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前没有服用过他汀类药物,实验组患者入院前已规律服用过他汀类药物。
辛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

A s a tO jcie ou drt dte ee o - eci rt n C PJ f ai t t ao yma ar b l tn(— bt c: bet n e a h vl f rat epoe ( R t n hprx s l ta f rl i a r vT sn l C v i o p e wi i i i ao l
t a f r l i ) n e f c mv s t t t i t a f rlt n Meh  ̄ 1 0ar biai t t wee r b l t n a dt f t f i at i o p i t a i b l i . to 2 i f r l o p i s r i i ao l i h ee os a n na e w h r ii a o n l t a i l t na e l n
rno yd i t mvs t ru ( ru - =6 ) dcn et nl ru (Igo p =5 )T ept t o adml i d i os at i gop I go p ve n i d an 2 a v i a op I ru - n o n o g 8 . h i s f a e n
组, =5 ) I 8 , 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每晚 口服辛伐他汀 4 m , 0 g 同时对各患者分别于心房颤动发作 时 及转 复窦性心律后 1d 2 d时检测血 清中的 C P水 平 , 4 、8 R 并统计各患 者心房颤动发 作次数及每 次发作 的持续 时间 , 随访 时间为 1年。结果 各 患者心房 颤动发作 时的 C 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的 C P水平 ( R R P<O0 )试验终 .5 ; 点时 I 患者 心房颤动 的累计发作次数及发作 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少于 Ⅱ组( 组 P<00 ) .5 。结论 阵 发性 心房颤动 的发生与复发 可能与炎症有关 , 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发生和复发 的作用 。 辛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他汀类药物对于大家来说都是陌生,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汀类药物是什么,更加不知道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那么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1 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1]。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C提高8%~13%[2]。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
2 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4]。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5]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 mm 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 mm 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 mm 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3 治疗肺高压的作用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最严重而且具有潜在破坏力的慢性肺循环疾病,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减轻甚至逆转PH及肺血管重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法他汀对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辛法他汀对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
方法入选78例伴有房颤的认知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治疗组连续服用辛法他汀12个月,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 E)评估两组入选时及入选12个月后的认知功能情况。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筛选时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3.52;20.46±3.17 P>0.05);随访12個月后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55±3.91;19.17±4.02 P<0.05)。
结论辛法他汀可改善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示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改患者认知功能。
标签:辛法他汀;房颤;认知功能障碍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
近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房颤与痴呆有明显相关性,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1]。
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源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少有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辛伐他汀改善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心房颤动发作频繁(>2次/w)的患者;发病时有胸闷、气短、心悸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所有患者经外院CT/MRI排除脑卒中和进行二维心脏彩超检查。
排除标准:①既往卒中相关的神经病学体征和症状;②入选前3个月内心肌梗死病史;③既往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④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⑤伴随其他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收集入选患者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文化程度、NYHA 分级等相关病史。
所有入选对象均在禁食12h后采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空腹血糖、甘油三脂(TG)、低密度胆固醇(LDL)。
1.2.2认知功能评价使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入选对象的认知功能评估,分别在入选时及入选后12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初次评估时MMSE评分在17~23分。
1.2.3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共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均有39例。
治疗组连续服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服用,连续服用12个月;对照组未服用辛伐他汀,两组服用其它基础药物相同。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纳入病例78例,对照组有1例出现心肌梗死退出,1例因脑梗塞退出;治疗组有5例患者退出,3例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退出,2例合并肝功能不全退出,见表1。
表1说明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房颤发病时间、吸烟以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2.2入选与随访MMSE评分比较入选时两组MMSE评分无明显差异,12个月后,治疗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治疗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LDL和甘油三脂在入选与随访9个月后比较,LDL和甘油三脂在入选时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汀类药物干预后12个月后LDL和甘油三脂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LDL和甘油三脂随访时有所升高,但与入选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较治疗组明显偏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伴有房颤患者痴呆发病率明显偏高。
伴有房颤患者可以通过量表早起筛查进行药物干预治疗。
Kalantarian等[1]人采用回顾性分析房颤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痴呆关系,结果也证实认知功能下降与房颤有明显相关性。
最近研究表明在中年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出现痴呆发病率并不高,而在老年患者,特别是合并房颤的患者,由于影响了心输出量和脑灌注压,痴呆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早期干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阻止痴呆发生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本研究中,79例老年房颤患者均由不同程度减退,进一步表明房颤可以影响认知功能。
血脂与胆固醇对认知功能发挥重要作用,高血脂或高胆固醇者可增加痴呆的易感性。
动物实验中,在过度表达其前体蛋白的转基因tg2576大鼠中他汀类治疗可减少At3聚积和神经斑形成。
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利于降低痴呆的的发生,May等人对美国2949人服用他汀类药物跟踪随访,结果表明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痴呆发生的风险,同样Cramer等以非认知功能障碍老年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期间服用他汀类药物,5年后服用他汀药物使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
另外,通过减少膳食中胆固醇的摄入对血浆和脑组织中脂质进行调节,有助预防MCI的发生,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率。
本研究表明,房颤患者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认知功能,治疗组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后MMSE评分明显增加,而LDL与甘油三脂水平均明显下降,说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前面研究报道一致。
房颤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与他汀类药
物降低血脂以及胆固醇有关,其药理机制由于高血脂与胆固醇可加速β-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化为β-淀粉样蛋白,促使β-淀粉样蛋白与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β-淀粉样蛋白反过来破坏胆固醇的平衡,但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增加细胞表面LDL受体数目来促进对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使血浆LDL水平下降,进一步减少β-淀粉样蛋白产生。
总之,对于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早期服用与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桂云,潘玉红.阿托伐他汀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2007,2(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