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1.图片展示。
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2.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答案提示: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教师讲述明朝建立的概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教师简要介绍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提出问题: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
答案提示:巩固统治。
3.分组(中央、地方、军事、特务)讨论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答案提示:(1)中央组: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4.教师总结这些措施带来的结果。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1.史料解读。
材料一: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4课 《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明朝前期,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明朝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此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喜欢直观有趣的史实。
但是他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少,逻辑思维尚待发展。
因此,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难以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
因此,在课堂上要贴近他们的实际状况,创设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境,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导他们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道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史实。
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探讨其利弊,逐步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认识到朱元璋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专制制度是明王朝政治腐败的根源,并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难点:八股取士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小活动:猜猜他是谁?出身贫农,从小就是一个放牛娃;为了活命被迫剃度为僧;因为闹饥荒,被迫云游化缘;为了改善生活,参加起义军造反;造反成功,当上了皇帝。
以小活动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和教学主题中。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明朝的统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明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明朝,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明朝的统治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明朝的宫廷音乐、展示明朝的服饰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辅助材料,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如: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发展?明朝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14课明朝的统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情境,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等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 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音乐欣赏、问题导入(3分钟)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设问朱皇帝是谁?教师简要简要介绍朱元璋,那么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怎样巩固统治呢?导入新课,出示课题环节二:整合课本,问题探究创设人物,话题引导人物档案姓名:丁阳生活年代: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呈现问题情境:穿越时空去了解丁阳人生的沉浮。
跨越时空,重回明朝1、草根逆袭—建立明朝(5分钟)情景一:一张皇榜丁阳是元朝末年的一名书生,饱读诗书,一心想去朝廷做官,治国安邦。
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他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好多人都围在一起看什么东西,他也凑了上去,原来是一张皇榜皇榜朕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建元洪武设问:皇榜上的“朕”指的是谁学生:自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
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树立权威—强化君权(30分钟)情境二:一场考试(10分钟)丁阳决定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来实现他做官的梦想,但是在备考中他遇见了新的烦恼、父亲建议他熟读百家的书籍,叔叔建议他写文章观点要独特创新,舅舅建议他文体要灵活多样。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明朝的历史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纠正。
此外,学生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难点:明长城的修筑原因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你们知道明朝的一些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太祖、明成祖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明朝的统治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八股文》视频、《举子看榜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秋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朱元璋起义时写的一首诗。
《咏菊花》一诗充满豪气,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自主探究:为巩固统治。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导入二】他出身贫寒,是中国历史一位极富争议的开国皇帝,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这位被凤阳花鼓广为传唱的朱皇帝,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主人公,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希望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戏唱段●新课讲解一、明朝的建立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生: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2.师:那么明朝是由谁建立的呢?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定在哪里?生: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元末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爆发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3.师:想一想,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哪些?生: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等。
师:建立明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巩固明朝统治,加强君主专制的?皇权加强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生思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改革行政机构(多媒体显示)(1)师: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他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生: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2)巩固皇权胡惟庸案: 蓝玉案:官职:丞相官职:大将军罪名:谋反罪名:谋反牵连3万余人牵连1.5万人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害功臣名将?生:害怕功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教师指出:“胡惟庸案”是朱元璋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暴力行动。
师: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生:行省制度始于元朝。
它统一管辖区域内的行政、财政和军事事务,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
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六部直属中央,达到了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出示图片:(3)废丞相,设三司①中央:撤销中书省,废丞相②地方:废行省,分权于三司③军事:设五军都督府: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调兵权授予兵部。
④影响:秦朝以来沿袭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现象被打破,君权、相权合而为一,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设立特务机构(1)出示材料:一个叫宋濂的官员请客吃饭。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喝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
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
”师:朱元璋怎么知道宋濂请客的详细情况的?厂卫机构的职责、作用是什么?生:通过特务机构锦衣卫知道的。
职责:监察官民,侦缉官民的言行。
作用: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师:①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②锦衣卫的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③评价: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2)锦衣卫印教师指出:锦衣卫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
它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和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案。
皇帝利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使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师:联系现实,根据你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的设立侵犯了人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生: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
影响: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朱元璋又是怎样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的呢?3.科举考试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1)师:明朝科举考试的范围是什么?考试要求是什么?试卷文体是怎样的?这样的考试出现了怎样的后果?生:考试范围:“四书”“五经”;考试要求: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随意发挥自己的见解;试卷文体: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结果:导致知识分子读死书、死读书,成为服服帖帖、合乎统治者需要的、驯服忠顺的官僚,所选人才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八股取士的含义:这种凭着八股文才能中举做官的途径被称为“八股取土”。
(2)八股取士的危害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惨相师:结合材料和图片,讨论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土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3)比较: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的异同。
明朝八股取士唐朝科举制度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诗赋、政论不能发表个人见解可发表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不限文体股文,僵化呆板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4)师: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开始八股取士,最终废除于清。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生: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
师: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创设怎样的社会环境?学生讨论回答:自由、民主、开放、创新、法制等。
三、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学习。
1.农业发展的表现师: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出示材料:材料一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高达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材料二甘薯者,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陆耀《甘薯录》材料三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三省边防备览》师:(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生: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非常快。
(2)材料二、三反映了引进的农作物有何特点?生:引进的外来物种易种植、产量高。
师:明朝引进农作物有何意义?生: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经济作物的引进,可以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原料。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师:棉纺织业: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最为有名。
师:说说明代手工业有何特点?生:技艺精湛。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商业的繁荣特点:(1)明代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2)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3)许多富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师:明朝商品经济的活跃,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四、课堂小结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
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明朝经济继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本课注意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PPT课件,来尽可能地再现历史,让学生能够直接、直观地感受历史,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本课涉及内容较多,教学时也可安排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知道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识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物种的引进、商帮的出现探究明代的社会经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增强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