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知识介绍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部分知识考点

西方经济学部分知识考点

一、概念类1、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2、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指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3、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支持价格总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均衡价格4、无差异曲线是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相同效用水平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所形成的点的轨迹。

5、边际效用: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增加或减少的效用。

6、总效用:是指某一消费者在特定期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

7、需求价格弹性:是指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之间的比率,通常用价格弹性系数加以表示8、机会成本:指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取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的存在是与资源的稀缺性紧密相连的。

9、显性成本:指企业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所花费的货币支付,包括雇员工资,购买原材料、燃料以及添置或租用设备的费用,折旧,利息,保险费,广告费以及税金等。

10、隐性成本:指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所花费的成本。

这种成本之所以称为隐含成本,是因为看起来企业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不用花钱,即不发生货币费用支出。

11、总产量是指在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可表示为:Q AP TP •=12、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

可表示为:QTP MP ∆∆= 13、替代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因为功能差不多而可以互相代替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即一种商品的P 与另一种的Q 呈同方向变动。

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品14、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或居民户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合理安排各种消费行为,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西方经济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垄断市场: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或者:垄断市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中,该商品的销售者仅仅只有一个,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又是该行业内唯一的生产者,而且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不存在相近的替代品,这个单一的销售者和生产者(垄断者)控制了整个市场。

)2、需求的价格弹性: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3、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完全垄断、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等。

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4、供给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它是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5、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此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通称为均衡数量。

6、帕累托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交换的最优条件;2、生产的最优条件;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资源数量及技术水平既定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资源用于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的最高收益,叫做资源用于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3.西经研究的出发点:资源稀缺下的资源配置问题。

4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6.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在消费一定数量的资源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7.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的商品的不同的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上拟合的一条曲线如图8.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由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所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9.商品边际替代率,就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如果用RC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则计算公式为:MRS=MU2/MU1=-(ΔX2/ΔX1)=P1/P21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在其他要素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

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3.价格歧视;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就是价格歧视。

1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经济社会在不影响其他成员境况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情况。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一讲导言★稀缺、机会成本、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什么是经纪人?★稀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和手段总是有限的。

稀缺不仅包括物质资源的有限性,也包括劳务和时间的有限性。

★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另外一种选择的收益,即选择的代价。

了解方法:实证方法、规范方法(实证方法就是举例子是错误的,举例子是例证方法。

)实证方法:是一种避开了价值判断,只着眼于证明事实真实性的研究方法,它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明确问题,明确问题的因果关系)规范方法:是从一定价值判断出发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认识观点的研究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我国是否允许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存在是否要控制,或者通货膨胀3%合理,8%就不合理等等)什么是西方经济学?狭义的西方经济学,是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指西方国家经济学界有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证的和规范的经济理论。

什么是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配置和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最大化需求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第二,怎样生产?第三,为谁生产?第四,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什么是经济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

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

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人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经济人是理性的人;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第二讲微观经济学(一)★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均衡价格需求量变化与需求变化是一回事吗?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市场机制是如何产生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供求关系: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去理解认识?这就涉及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对消费者的分析、生产者分析)★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价格水平下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西经的研究对象1: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2:经济体制①自给自足②计划经济③市场经济④混合经济需求供给和均衡价值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微经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实线——需求关系,虚线------供给关系)第二节: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是经济参与者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经济信息的机制,并且,价格机制也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需求函数1、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指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2、影响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消费者的人数等。

①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②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需求量。

③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

④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下一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需求量。

⑤关于消费者人数的变化。

一个商品市场上消费人数的增减会直接影响该市场上需求数量的多少。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价格是决定价格的最基本因素)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1、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判断题)1、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地理区域名词)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内生产净值: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及新增加的产值。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净值的简称,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所有常住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3、个人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年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

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

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

4、名义GDP:Nominal 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1]。

这里的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意愿的有效需求,而不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现实总需求。

6、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重点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重点

第一章导言重点掌握:1. 稀缺性的含义2. 选择的含义3. 机会成本的含义4.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5.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6.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掌握: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3. 实证分析方法了解: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2.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重点掌握:1. 需求的定义2. 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3.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4.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掌握:1. 供给理论2. 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1. 价格上限及其影响2. 价格下限及其影响第三章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3. 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5. 如何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与薄利多销掌握: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3. 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了解:1. 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重点掌握:1. 效用与边际效用2. 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3.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4. 消费可能线5. 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掌握:1. 消费者剩余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了解:1.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3.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4. 消费者的投资决策第五章生产理论重点掌握:1.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3. 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掌握:1.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2. 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3. 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了解:1.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2. 不同形式企业的优缺点3. 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第六章成本与收益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2.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3. 短期成本分类4. 各种短期成本变动的规律5. 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6. 长期平均成本的规律与形状7.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1.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2. 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3.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4. 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了解:1.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2. 短期成本与停止营业点的关系3. 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重点掌握:1.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3. 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4.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1.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2. 寡头市场的特征3. 垄断市场上的单一定价4 各种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决定的比较了解:1.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2. 围绕垄断的争论第八章分配理论重点掌握:1. 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2.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与效率3•收入分配政策4•工资的决定掌握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制度原因了解:1•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2•生产要素的供给决定3. 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4. 围绕收入分配政策的争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重点掌握:1.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3. 垄断与市场失灵4. 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掌握: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2. 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了解:1. 政府失灵的产生2. 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重点掌握: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 失业率的计算掌握: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 失业的含义3. 失业与GDP的关系4. 经济周期的含义5. 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1. 宏观经济学中两个学派的争论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3. 哈罗德-多马模型4. 自然失业及其原因掌握:1. 货币数量论了解:1. 其他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重点掌握: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4.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5. 不同的总供给曲线6.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7.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8. 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实际GDP 与物价水平9. 如何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掌握: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重点掌握:1. 消费函数的含义2. 投资函数的含义3. 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4. 乘数原理掌握:1.消费函数稳定的原因与意义2.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了解:1.投资波动性的原因2. 加速原理3. 总需求分析的局限性第十四章货币与经济重点掌握:1.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2.IS 曲线的含义3. LM 曲线的含义4.IS 一LM 模型的含义掌握:1.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2. 货币需求理论了解:1. 金融机构的基本知识2. 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重点掌握: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3.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4. 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5.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掌握:1.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理2.不同流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3. 引起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了解:1.经济周期的含义2.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掌握:1.财政政策的运用2.赤字财政政策3. 货币政策的运用掌握: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3.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了解:1.各派在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争论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3. 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第17 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国际金融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3.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均衡4.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掌握:1.自由贸易理论2.保护主义贸易理论3. 汇率理论4. 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了解:1.国际收支理论2.国际资本市场。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要点汇总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要点汇总

西方经济学考试知识要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国家,并成为这些国家经济政策理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

2、市场均衡的概念: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恰好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3、寡头:寡头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种类型,在寡头市场中,少数几个大的企业控制着全部或者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4、GDP: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产出的宏观经济指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5、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财政政策是指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二、选择题1、需求规律表明(C)A随着汽油价格的提高,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下降B药品价格的上涨,会使药品的质量提升C计算机的价格的下降,会引起其需求的增加D乒乓球价格的下降,会引起乒乓球拍的需求增加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D)A物价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物价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物价水平上升时,进出口会减少D以上都是三、填空题第一章主要学习的是价格机制和价格调节的作用,价格调节自发的对需求量供给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是市场行为,一个是政府行为,作用与价格都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政府的限价有两种分为:最高限价(公租房的限价)和最低限价。

消费者行为理论(1-10小点):1、效用的含义:效用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效用是人们的心理评价,每个人的心里评价不一样。

2、无差异曲线的含义(等效用线):效用是相等,但是商品组合不等。

也就是说,不同的商品组合,它等效用,这就是无差异曲线。

3、消费者的均衡分析:根据有限效益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综合运用对它进行分析,它是相切,相切的情况就满足切点的斜率相等,满足预算线的条件这就叫做限制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济学习网
西方经济学
中华经济学习网
• 1.充分就业:指所有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均达到最高效率的 使用状态。以劳动力为例,指在现行工资水平条件下,凡 是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雇主愿意雇用 所有愿意就业的劳动力的情形。(常乐提供的答案:消除 了由于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 2.摩擦性失业:具有某种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短期失业。原 因:1.工人自愿转换工作。2.由于某种产品的市场 供求变 化而引起的从一个企业,部门或地区向另一个企业,部门 或地区的工作转换.3.信息不对称 • 3.结构性失业:就是指由于社会、经济、产业等结构性原 因产生的失业,经济产业的第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 应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 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吻合,由此导致结构性失业。(常乐 提供的答案:由于某个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产 生的失业)
中华经济学习网
• 提高到r1 ,移动后的IS’曲线上对应r0利率的投 资应当在B点,由于利率提高,人们会减少投资, B点向新的均衡点A’逼近,货币需求量(Md)上 升,私人投资被挤掉一部分,造成投资(I)下 降,减少的部分即为Y1Y2。 • 用模型表示:G↑→Y↑→ Md↑→r↑→ I↓(G代表 政府支;Y代表国民收入;Md代表货币需求量; r代表利率;I代表投资)
中华经济学习网
• 17.用IS-LM曲线来说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要描述挤出效 应) •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民经济处于失业或通货膨胀时,政府才 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目标是使均衡的国民收入 (Y)水平尽可能保持在即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的水平上。 在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设法通过减税和 增加政府开支(G)提高有效需求,消除失业,称之为扩 张财政政策。 • 根据IS__LM模型,最初宏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A点,均 衡国民收入为Y0,均衡利率r0。但此时还存在失业,根据 估算,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假定为Y1,在货币 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为此要加大采购开支或采取减 税政策,由于加大了总支出,宏观经济处于新的均衡状态, 总需求就会随之上升,货币需求量必然加大,IS会右移到 IS’,均衡利率也会攀升到r1 。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挤出效 应,由于利率由r0
中华经济学习网
• 16.IS曲线推导和解释: • 在投资是自主的情况下,投资决定均衡的国民收 入。但投资又取决于利率。因而不同的利率将决 定不同的均衡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资本市场)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函 数就是IS曲线。公式推导:IS表示投资等于储蓄, 即I=S, 是资本市场均衡的轨迹。根据Keynes的 • 储蓄函数 S=S(Y) • 投资函数 I=I(r) • 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S(Y)=I(r )即为IS曲线 的方程。
中华经济学习网
Hale Waihona Puke • 4.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中 的比重。公式表示为:APC= C/ Y • 5.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 占的比重 MPC= △C/ △Y • 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 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APS= S/Y • 7.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MPS= △S/ △Y • 8.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发行行/货币政策的 8. : / / / 执行者/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来控制货币的总供给 量。 • 9.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 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 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为:稳定物价、充 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常乐提供的答案: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控制货 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 到经 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中华经济学习网
• 10.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为达到某种经济目标(如经济增长 或稳定等),而采取的政府开支或税收政策,内容包括商 品和服务的购买及转移支付等支出,税收的数量和种类。 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动财政政策两类。 (常乐提供的答案: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 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 的措施。) • 11.乘数:指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 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动情况(如GDP或货币供应)。 乘数Keynes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发展 出来的概念,主要是说明当消费支出、或投资支出、或政 府支出等每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会以倍数增加,此倍数 即是乘数。但若社会已处于充分就业情况下,则以上任何 一项支出增加只是提高物价,并不会增加收入。表达总需 求的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其原理是一个人的支 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一个人的支出越多就是另一个人的 收入越多,所有人的收入加总就是
中华经济学习网
• 国民收入,人们的支出越多就是国民收入增长的倍数越大。 所以乘数就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也就是a=1/(1- c),c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等两种需 求的增加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越多。(常乐提供的答案: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 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 1/(1-β) 倍。投资增加△I,投资增加△I,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Y=△I/(1-β)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 12.货币需求:就是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货币的要求, 简言之,就是人们的持币要求,也叫“流动偏好”,用以 解释个人和企业为什么要持有货币余额。持有货币的主要 动机是:(1)交易需求,表示人们需要用货币去购买物 品;以及(2)财产需求,即人们需要持有一种流动性强、 无风险的资产。 (常乐提供的答案:货币的需求源于人 们对货币的偏好动机而需求货币。第一,交易动机;第二, 谨慎或预防动机; 第三,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可以概括 为:L=L1(Y)+L2(r)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人 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 以免证 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 于无穷大,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 阱”)
中华经济学习网
• 13.浮动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 化来维持稳定的制度。 • 14.固定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按固定比价同某种货币或混 合货币单位相联系的汇率制度。 • 15.LM曲线推导和解释: • 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供给都等于货 币需求。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货币需求,从 而决定不同的均衡利率。在货币市场上,不同的国民收入 与不同的均衡利率对应函数关系就是LM曲线。公式推导 如下:假设前提:货币存量和价格水平是给定的(货币供 给是一个既定的常量) • 货币供给函数:MS/P=MS1/P+MS2/P • 货币需求函数:MD=MD(Y)+MD(r)=MD(Y, r) • LM曲线函数:MD(Y, r) =MS/P(在货币市场上供给和需 求是所有实际收入和利率结合点的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