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第二章

一关键概念

1、名义GDP和实际GDP比较:

(1)名义GDP是根据核算期价格计算的购买核算期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实际GDP是根据基期价格计算的购买核算期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2)实际GDP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对各时期的GDP进行了调整,是对各时期总产出更为真实的衡量。

(3)GDP平减指数,也称GDP(GN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比率。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设基期的物价指数为100)。该指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映经济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

2、潜在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的总产值。

3、GNP、NNP、NI、PI、PDI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新创造的产值,即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后的产值。ND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期内用于生产的所有生产要素应获得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NI=NNP-间接税。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在某一时期内实际获得的全部收入。PI=NI-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交纳的社会保险税(费)-企业所得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国债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在某一时期内实际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消费+储蓄。

4、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的关系:

(1)支出法:支出法是用各种经济主体在某一时期内购买某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GNP=C+I+G+NX (2)收入法:收入法是用一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GNP=所有企业支付的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中间产品成本

(3)产出法:产出法是用一国的所有企业一定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的货币价值的总和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通常采用增值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值法是用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销售收入-中间产品成本)之和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GNP=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中间产品成本。

(4)用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计算GDP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是货币在经济中循环流转的结果。每家企业出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一定会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或税收流向居民或政府;每个居民所获得的收入会以购买消费品或储蓄(储蓄会转化为企业购买资本品的投资支出)的形式流向企业,或者以税收或购买新发行的政府债券的形式流向政府;政府从企

业或居民那里获得的资金又会以政府购买、补贴、利息或转移支付的形式流向企业或居民。

5、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比较:

(1)最终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和服务。

(2)中间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3)最终产品价值包含用于生产它们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4)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例如,如果面粉由面包厂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由家庭购买,则面粉是最终产品。

6、消费支出:居民购买用于当期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主要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和服务。

7、、投资支出:企业购买或建造的用于生产未来消费品的资本品的支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在核算期内新增的存货的货币价值(企业存货投资)、居民购买新住房和新公寓的支出(居民住房投资)。

8、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9、净出口:外国居民购买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减去本国居民购买外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计划总支出:各种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国民收入(产出)水平下愿意并能够用于购买某一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11、计划总支出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主体在每一国民收入(产出)水平下愿意并能够用于购买某一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

的总支出。

12、自发支出与引致支出的比较:计划总支出包括自发支出和引致支出;自发支出是计划总支出中不受国民收入影响的那部分支出;引致支出是计划总支出中随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支出。

13、边际支出倾向: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所增加的计划总支出。

14、自发支出乘数:国民收入(产出)增加额与自发支出增加额之间的比率。

二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获得的利息计入GDP,而从政府债券中获得的利息不计入GDP?

(1)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总产值。

(2)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得的资金是用于购买资本品,因此,公司债券的利息是对资本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应记入GDP。

(3)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而融得的资金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政府债券的利息是用税收来支付的,因此,政府债券利息被看作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记入GDP。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1)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总产值。

(2)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公务员的劳动是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因此,公务员的工资应计入GDP。

(3)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是政府转移支付,不涉及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不计入GDP。

3、为什么间接税应记入GDP?

间接税虽然是由出售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缴纳的,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为了使用支出法计算出的GDP与用收入法计算出的GDP相一致,应将间接税计入GDP。

4、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的支出;(4)购买一块地产的支出。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不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在第一次出售时已记入GDP。

(3)购买普通股票的支出不计入GDP,因为股票是虚拟资产,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4)购买一块地产的支出不计入GDP,因为原始地产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通过投入资本和劳动来增加新价值。但如果地产上面有新建的建筑,或对建筑进行维修和扩建,那么,这部分新增价值要记入GDP。

5、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社会保险税对GDP、NI、PI、PDI中哪些指标有影响?为什么?

社会保险税对GDP和NI无影响,对PI和PDI有影响。社会保险税按企业工资支付额的一定比率征收,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NI,但影响个人收入,从而也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6、以GDP为核心核算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存在哪些缺陷?

(1)经济中的一些数字无法真实计算

国家在进行国民收入统计与核算时,经济中的一些活动经常无法真实计算,所以还有很多经济活动没有被计入国民收入,主要包括:

a)非法活动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DP。

b)地下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地下经济是指为了逃避政府监管所

从事的活动,这类经济活动虽然合法但未进行申报。

c)经济中的一些不进行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如家务

劳动。

(2)GDP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福利状况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个人与家庭的福利,社会福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更主要是取决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GDP 的衡量没有将一些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主要包括:

a)GDP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

b)GDP不能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

c)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

7、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的主要内容

(1)总需求AD=总支出=消费 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总供给AS=总产出=总收入=消费C+储蓄S+税收T

(2)国民收入均衡条件:AD=AS

当AD>AS时,国民收入扩张;当AD<AS时,国民收入收缩。

(3)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S

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G=S+T

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G+NX=S+T

8、简单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的主要内容

(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说明,在存在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且工资、利率和物价既定的情况下,什么因素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出)及其变动。

(2)计划总支出AE=C+I+G+NX=(a+I+G+NX)+b(Y-T),其中,(a+I+G+NX)是自发总支出,b(Y-T)是引致总支出,b表示边际消费(支出)倾向,T表示税收。

(3)计划总支出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比45°线平坦,斜率为b,纵截距为

(a+I+G+NX)。自发支出的增加引起计划总支出曲线向上平行移动。

(4)从原点出发的45°线表示实际总支出=国民收入(产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时,国民产出随实际总支出的增加(减少)而发生相同幅度的增加(减少),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

(5)国民收入(产出)达到均衡的条件是:国民收入(产出)=实际总支出=计划总支出,在图中表示为计划总支出曲线和45°线的交点,对应的国民产出为均衡的国民产出。在均衡点的左边,即当实际国民产出低于均衡的国民产出时,计划总支出大于国民产出,国民产出将不断扩张,直至均衡水平;在均衡点的右边,即当实际国民产出高于均衡的国民产出时,计划总支出小于国民产出,国民产出将不断收缩,直至均衡水平。

(6)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表明,当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时,均衡的国民产出由计划总支出曲线的位置和斜率决定:边际消费(支出)倾向越高,自发总支出水平越高,均衡的国民产出水平就越高;反之,亦反之。比如,政府

增加购买支出或减少税收(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会使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导致均衡国民产出的增加。

(7)经济达到“计划总支出=国民产出”的均衡状态,是通过存货变动机制自发地实现的。(可能出的考题:用存货变动机制说明,在一个经济中,实际产出为什么总是趋向于均衡产出?)

1)企业持有的存货包括计划(合意)存货和非计划(合意)存货两部分。

2)当计划总支出小于国民产出时,多出的这部分成为非计划存货。由于非

计划存货并不是企业想要的存货,因此,企业会通过减少产量来减少非

计划存货,直至国民产出=计划总支出。

3)当计划总支出大于国民产出时,企业就会出售计划存货,或在计划存货

出售完后增加产量,直到国民产出=计划总支出。

(8)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解释凯恩斯提出的节俭悖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时,节俭(储蓄)倾向的提高(储蓄曲线向上方转动,总支出曲线向下方转动)会引起国民收入(产出)的减少。

10、如何理解乘数效应?

(1)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乘数效应是指均衡国民产出的增加额大于自发总支出的增加额。乘数K=国民产出的增加额与自发总支出的增加额之间的比率=1/(1-b)。由于0<b<1,因此,K>1。边际支出倾向b越大,乘数效应就越大。

(2)自发总支出的增加之所以会产生乘数效应,是因为经济各部分是互相关联的,某一类支出增加会引起社会总收入增加,反过来引起消费支出的增加……通过一系列反馈,最终使国民产出的增加大于最初的自发总支出的增加。

(3)只有在经济中存在大量过剩生产能力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产生乘数效应,使国民产出的增加大于自发总支出的增加。

(4)乘数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国民产出的增加大于自发总发出的增加;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国民产出的减少也会大于自发总支出的减少。

11、在宏观经济均衡中,政府的税收发生变化会对宏观经济均衡产生什么影响?

(1)假设政府税收与国民收入无关,则计划总支出AE=(a+I+G+NX)+b (Y-T)。均衡的国民收入随政府税收的增加而减少,且具有乘数效应,政府税收乘数=-b/(1-b)。亦即,政府税收减少(增加)ΔT将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增加(减少)bΔT/(1-b)。

(2)假设政府按收入的一定比率征税,税率为t(0<t<1),则计划总支出AE=(a+I+G+NX)+b(1-t)Y。政府提高(降低)税率,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增加),且使乘数减小(增大)。

三计算题

1、现有如下资料:

要求计算:

(1)把空格填上;(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多少?

(3)如果不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按各个阶段的产值计算,总产值是多少?

(4)在各个阶段上增值共为多少? (5)重复计算即中间产品成本为多少?

2、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万元),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1)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万元)

(2)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消费+储蓄+政府税收”,得:投资+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储蓄

将数据代入得:投资+200-100=300

从而:投资=200(万元)

(3)由GDP=C+I+G+NX,得:

5000=3800+200+G-100

从而:政府支出G=1100(万元)

3、根据以下数字,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2)国内生产净值;(3)国民收入;(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

4、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

1998年1999年

数量价格数量价格

书本

面包(条)100

200

10美元

1美元

110

200

10美元

1.5美元

菜豆(千克)500 0.5美元 450 1美元

试求: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 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6)以1998年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第三章

一关键概念

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

2、有保证的增长率:在维持资本品充分利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

3、自然增长率:由自然因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增长(而非人造机器的增加或技术进步)而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速率,它是在维持劳动力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

4、潜在增长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在维持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5、刀刃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实际增长率偏离有保证的增长率,那么,这种偏离不能被自动纠正,还会累积性地产生更大的偏离。

6、稳态增长:资本存量、消费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以不变的速率增长的经济状态。

7、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指的是从经济福利角度看的最优资本积累量,亦即,是使消费最大化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水平。

8、动态无效率:当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会增加所有时点上的消费,使每一代人的福利都提高,这种经济状态被称作“动态无效率”。

二复习思考题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主要内容。

(1)重要假设:

①生产函数Y=min[K/v, L/u],其中v表示资本-产出比,u表示劳动-产出比,二者均为常数。

②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的折旧,从而ΔK=I。

③劳动力L以不变的、外生的速率n增长,n=ΔL/L。

(2)经济长期均衡增长条件:

①由于净投资支出会增加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其生产能力,因此,如果资本品得到充分利用,产出会增长,产出增长额ΔY = ΔK/ v =I/ v=sY/v,产出增长率G= ΔY /Y=s/v 。

②假设消费函数是稳定的,即消费支出只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那么,只有自发投资支出的增长才会引起总支出的增长。因此,为了实现与生产能力的提高相匹配的产出增长率,投资必须增长,必需的投资增长额△I= sΔY =Is/v,从而投资增长率△I/I=s/v。

③有保证的增长率GW定义为在维持资本品充分利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由①、②得,GW = ΔY /Y= △I/I =s/v。

④自然增长率Gn定义为在维持劳动力充分就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率。Gn=n,其中,n为人口(劳动力)增长率。

⑤维持所有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长期均衡增长条件是:实际增长率GA=GW=GN =n。

⑥存在性问题。哈罗德认为,经济沿着保持所有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均衡路径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储蓄率、资本-产出比和劳动力增长率分别是由各不相同的若干因素独立地决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这种保持充分就业的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可能性是极小的。

⑦哈罗德“不稳定性原理”。哈罗德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均衡增长路径,则不仅不能自行纠正偏离,而且还会累积性地产生更大的偏离。

2、哈罗德模型与多马模型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什么?

(1)相似性:①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中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公式是极为相似的:前者的计算公式是Gw= ΔY /Y= △I/I =s/v,后者的计算公式是Gw

=ΔY /Y =△I/I=s·δ;后一公式中的δ表示资本生产率△Y/I,是前一公式中的v(表示资本产出比K/Y=△K/△Y)的倒数。②哈罗德模型和多马模型都得出了下述结论:保持资本品充分就业的稳定经济增长条件是s/v或s·δ,这一条件很难满足,且一旦投资没有以有保证的比率增长,经济会发生累积性的收缩或扩张,导致失业或通货膨胀。

(2)差异性:哈罗德模型定义了自然增长率,并提出保持所有资源充分就业的稳定经济增长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多马模型则没有。

3、基本的索洛-斯旺模型的主要内容。

(1)假设生产函数为Y=F(K, L),并假设不变规模报酬,则Y/L=F(K/L, 1)。因此,可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人均变量的形式:y=f(k),其中,y=Y/L表示人均产出,k=K/L表示人均资本存量。

(2)f(k)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并且,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随着k的增加,f(k)曲线变得越来越平坦。

(3)对于两部门经济,人均投资i=sy=sf(k),其中,s表示储蓄率,为常数。

(4)假设折旧率固定为δ,则每年的资本折旧额为δK。因此,资本存量的变动ΔK=I- δK,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动Δk=i-(n+δ)k=sf(k)- (n+δ)k,其中n表示人口增长率,n=ΔL/L。

(5)存在一个惟一的人均资本存量k*,使得Δk=0。满足该均衡条件的k*称作稳态人均资本存量。在k*的左方,人均投资大于人均折旧,人均资本存量将增加,直到k*。在k*的右方,人均投资小于人均折旧,人均资本存量将减少,直到k*。

(6)当人均资本存量达到稳态水平时,人均产出也达到稳态。当经济达到稳态后,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总产出增长率为n。

(7)储蓄率变动对稳态的影响(作图说明)。一个经济的储蓄率较高(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水平就较高(低)。但是,当一个经济达到稳态后,储蓄率的高低不影响其人均产出增长率和总产出增长率。这是因为,考虑一个处于在开始时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储蓄率为s1,稳定人均资本存量为k1*;如果将储蓄率从s1提高到s2,那么,sf(k)曲线将向上移动,在原来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k1*处,人均投资大于人均折旧,人均资本存量将上升,直至经济达到新的稳定状态k2*;反之,如果储蓄率下降为s3,那么,人均资本存量将下降,直至新的稳态k3*;当经济达到稳态后,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总产出增长率为n,与储蓄率的高低无关。

(8)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对稳态的影响(作图说明)。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较高(低),稳定状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产出水平就较低(高)。当一个经济达到稳态后,储蓄率越高,总产出增长率就越高,但人均产出增长率都为0。这是因为,考虑一个处于在开始时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人口增长率为n1,稳定人均资本存量为k1*;如果将人口增长率从n1提高到n2,那么,(n+δ)k曲线将向上移动,在原来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k1*处,人均投资小于人均折旧,人均资本存量将下降,直至经济达到新的稳定状态k2*;反之,如果人口增长率下降为n3,那么,人均资本存量将上升,直至新的稳态k3*;当经济达到稳态后,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总产出增长率为n。

4、在索洛-斯旺模型中,投资率与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如何影响稳定状态的产出水平?

(1)如果一个经济的投资率较高,那么,稳定状态的人均产出水平就较高;如果投资率较低,那么,稳态的人均产出就较低。

(2)如果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较高,那么,稳定状态的人均产出水平就较低;如果人口增长率较低,那么,稳态的人均产出就较高。

5、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稳定状态的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影响稳定状态的总产出增长率:人口增长率越高,稳定状态的总产出增长率就越高。

人口增长率不影响稳定状态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当经济达到稳定状态时,人均产出增长率为0。

6、在索洛-斯旺模型中,什么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黄金律是如何运作的?(作图说明)

(1)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指的是从经济福利角度看的最优资本积累量,亦即,是使消费最大化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水平。

(2)黄金律的运作:

①经济达到黄金律稳态的条件是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②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于黄金律稳定状态。如果我们想要一个黄金律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这通过引入一个政策制定者来实现。

③当一个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水平时,政策制定者可以将储蓄率降低到Sgold,使经济趋向黄金律水平的稳态。在向新稳态转移的过程中,人均消费先增加后减少,但都高于原来的稳态水平。达到黄金律稳态时的人均消

费也高于原来的稳态。也就是说,当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会增加所有时点上的消费,使每一代人的福利都提高。因此,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制定者应将储蓄率降低到黄金水平。

④当一个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时,政策制定者可以将储蓄率提高到Sgold,使经济趋向黄金律水平的稳态。在向黄金律稳态趋近的过程中,人均消费先减少后增加。达到黄金律稳态时的人均消费高于原来的稳态水平,并且是最高水平。政策制定者在决定是否要实行达到黄金律稳态的政策时,需要权衡不同世代人的福利。那些更关心当代人福利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决定不实行达到黄金律稳态的政策,而那样对各代福利同样关心的政策制定者将选择实行。

⑤有理由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同样重视各代人的福利。因为圣经中的黄金律告诉我们,“对待别人要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在这种情况下,黄金律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是最优的,这就是它被称作“黄金律”的原因。

7、为什么一个经济决策者会选择黄金规则的资本水平?

(1)经济决策者的目标是使所有世代的社会成员的福利最大化,这用消费最大化来衡量。

(2)经济达到黄金律(消费最大化)稳态的条件是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3)当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从而降低稳态人均资本存量)会增加所有时点上的消费,使每一代人的福利都提高。

(4)当一个经济的稳态人均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时,提高储蓄率(从而提高稳态人均资本存量)会使人均消费先减少后增加,且达到黄金律稳态时的人均消费高于原来的稳态水平。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如何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2、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3、GDP(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4、GNP(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流量:特定的时间段中发生的经济量值。 6、存量:特定时点上现存的经济量值。 7、GDP、GNP的区别: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产值,而不管生产的产值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则是一国国境内所有产出的总产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8、奥肯定律: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实际GDP变化的百分比=3%-2*失业率变化率 9、黄金率:在索洛模型中,长期消费水平最高的稳定资本存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水平率”,记作K g 10、费雪效应:通过费雪方程i=r+π可看出,通货膨胀率π和名义利率i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即π上升一个百分点,i也上升一个百分点,这一关系称为费雪效应。 11、IS曲线:是投资和储蓄的代称,代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投资等于储蓄,利率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12、LM曲线:是流动性即货币的需求和货币供给的代称,代表货币市场的均衡,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13、牺牲率:反通货膨胀时期产量的总损失与由于反通货膨胀而赢得的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百分数二者的比率,换句话说就是每降低1%的通货膨胀率必须降低的实际GDP的百分数。 14、时滞:政府在试图稳定宏观经济运时,其采取行动的时机以及这些政策行动的最终生效,往往会滞后于实际经济的运行,因而常常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15、时间不一致性:在特定时点上作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的状况。 16、挤出效应: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 17、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非线性逆向关系。 18、自动稳定器:在经济繁荣时期,实际收入Y会不断扩张,税收不断增加从而使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减少(增加);当经济衰退时,预算赤字(盈余)不断增加(减少)。这相当于在宏观经济中置放了一个自动稳定器。 19、通胀:普遍的、持续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百分比是通货膨胀率 20、凯恩斯失业:又称为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或者经济周期而产生的失业。 21、铸币税:中央政府通过发行货币为其预算开支进行融资,融资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公众手中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发行货币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广大货币持有者征收了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一年级考试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年级考试数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要点整理 1.通过复习整理,牢固掌握第一、二单元的数学知识。 2.通过生活中有时间顺序的“先加后减”或“先减后加”的连贯情节,建立加减混合的数学模型,会熟练进行10以内加减混合计算。 3.能够进行11~20数的计数与表达;能把数分拆成“十和几”;掌握20以内数的序列,了解单数和双数,会一组一组地数。 4.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5.会通过实际操作,建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算法模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6.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7.能阅读和理解描述情节的文字,口头编应用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8.巩固前两个月已养成的数学学习习惯。 9.两步计算式题要先在下方写出第一步的得数。 10.会对应用题进行分析。 一年级的数学学习知识 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正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19 18 17 ······

2个2个的数:0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正数、倒数或从指定中间数开始数都要会) 5个5个的数:05 10 15 20((正数、倒数都要会)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注:0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双数,0是偶数。在生活中说单双数,在数学中说奇偶数。)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10个“一”就是1个“10”,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11里有(11)个一。2个“1”表示的意义不同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12里有(12)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记重点归纳

经济学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考研笔 记重点(5)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1、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增长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2、货币中性原理断言,货币量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中性近似地描述了长期中的经济行为。 3、政府可以简单地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货膨胀税时,结果就是超速通货膨胀。 4、货币中性原理的一个应用是费雪效应。根据费雪效应,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名义利率等量上升,因此,实际利率仍然不变。 5、许多人认为,通货膨胀使他们变穷了,因为通货膨胀提高了他们所买东西的成本。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通货膨胀也提高了名义收入。 6、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更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性加剧,由于税规非指数化引起的税收负担的不合意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性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许多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的这些成本大小并不清楚。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一、复习课文 1、《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 2、《那一定会很好》详细地讲述了一粒(种子)变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不断(树立新目标)、努力(实现愿望)的形象,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追求)、(不断努力),才会有所收获的道理。 3、《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主要写了(红头)和(青头)在玩捉迷藏游戏时,被一头大黄牛吞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进行了一次“旅行”,(青头)不顾自己的安危,(鼓励)和(帮助)红头,最后(红头)终于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飘扬之间要(互相帮助),遇事要(沉着冷静)。在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游路线图:牛嘴——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巴4、《一块奶酪》写了蚂蚁队长在搬运粮食前下达了(不许偷嘴)的禁令,后来在搬运奶酪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将拽掉的奶酪渣分给(年龄最小的蚂蚁)的故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弱小)和蚂蚁们(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背诵 背诵:1、《卖火柴的小女孩》第4、5、11自然段;2、《那一定会很好》第2、7、12自然段;3、《在牛肚子里旅行》第7、11、13自然段;4、《一块奶酪》第5、6、11自然段。 三、听写 火柴围裙可怜几乎哪怕暖和火焰蜡烛亮光烛光告诉离去温和赶紧 寒冷痛苦清晨乖巧旧年饥饿富人喷香橱窗明晃晃蜷着努力手推车 缩成茎叶锯子斧子吱吱嘎嘎拆了旅行要好咱们草堆作声答应做梦救命 来得及救命拼命大吃一惊消化当然刚才知觉光亮眼泪偷偷地一骨碌 牙齿细嚼慢咽胃悲哀笑眯眯算术流泪管理等等打扫宣布处罚嘀咕诱人 舔一下毅力强大奶酪渣犯禁令稍息犹豫跺脚聚到申请祖宗介绍乙方召开孝顺 四、比较组词

人大802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精)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 I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 一、导言(第1、2章 1、宏观经济学科学(第1章 (1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后面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的、本书框架(有利于加深对宏观体系的认识。 (2价格黏性与伸缩性。短期和长期,价格情形,也是不同学派分析的角度或出发点。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下即可。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总产出。重点掌握:概念和内涵;核算中的特殊处理;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指标的缺陷和改进。 (2国民收入核算。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GDP与其他国民收入指标(GNP、NNP、NI、PI、PPI的关系。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点掌握:CPI的含义。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 说明:第1、2章比较基础,初级宏观看过的考生,可以直接看讲义,教材直接略过就行。 二、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4、5、6章 重点章节在4、5、6。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4章。

1、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第3章 (1国民收入的分配。重点掌握: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欧拉定理。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该函数的性质必须掌握。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点掌握: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利用储蓄和投资曲线分析问题。 2、货币与通货膨胀(第4章 (1货币数量论。重点掌握: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数量论,表达式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数量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12年真题 (2通货膨胀与利率。重点掌握: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3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重点掌握: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VS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5古典二分法。重点理解古典二分法含义,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含义与区别。 说明: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章的比较重要,建议能在这些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下,本章不难。 3、开放的经济(第5章 (1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2小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掌握:①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②各种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而不被用作投入品以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消费性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耐用产品。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3.奥肯定律:由于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而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4.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5.GDP消胀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6.CPI:以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为样本,比较根据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得到的比值 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GDP. 3、比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答:(1)名义GDP a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b造成名义GDP变化的原因:物质产量的变化,市场价格的变化。 (2)实际GDP a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的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这个用不变价格测算的GDP就称为实际GDP。 b实际GDP可以用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 (3)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的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4、解释GDP为什么不能成为总体福利或幸福感的良好衡量尺度? 答:1.GDP中只包括了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有时很难区分。 2.GDP是由本期所生产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GDP应该排除过去生产的。 3.一国经济中有些经济活动不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因而没有市场价格。 地下经济与黑市,为了逃税或逃避政府的最低工资法、劳动保障法等,这些所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易躲过了政府的记录,没有计入GDP中。

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总结大全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要点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 春夏秋冬 春(春风)(春雨)(春天)(春日) 风(风雨)(风云)(大风)(东风) 冬(冬天)(立冬)(冬日)(冬雪) 雪(大雪)(风雪)(雪人)(雨雪) 花(开花)(花白)(雪花)(白花花) 飞(飞鸟)(飞天)(飞虫)(飞机) 入(入学)(入口)(出入)(入门) 2 姓氏歌 姓(姓名)(姓李)(姓王)(姓吴) 什(什么)(干什么)(为什么) 么(多么)(什么)(好么)(对么) 双(双手)(双目)(双耳)(双人) 国(中国)(国画)(立国)(国学) 王(国王)(王后)(王子)(大王) 方(对方)(大方)(比方)(东方)

3 小青蛙 青(青蛙)(青天)(青鱼)(青年)清(清水)(清明)(清早)(清白)气(天气)(力气)(和气)(正气)晴(晴天)(晴好)(晴日)(晴空)情(友情)(同情)(心情)(人情)请(请问)(请人)(回请)(申请)生(学生)(花生)(生气)(出生) 4 猜字谜 字(生字)(字画)(名字)(字体)左(左右)(左手)(左耳)(姓左)右(右手)(右耳)(左右)(山右)红(红花)(火红)(口红)(红木)时(小时)(时间)(有时)(四时)动(生动)(动心)(开动)(动手)万(万里)(万国)(万年)(十万) 二、易写错的字 春:下面是“日”,不要写成“目”。 雪:上面是雨字头,不要写成“雨”字。入:撇短捺长。姓:左边不要写成“忄”。

双:左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国:里面是“玉”,不要写成“王”。 方:上面有“丶”,不要写成“万”。 气:共四笔,不要写成“乞”。 晴:左边是“日”,不要写成“目”。 字:下面是“子”,不要写成“于”。 左:被包部分是“工”,不要写成“土”。 万:上面没有点,不要写成“方”。 三、会认字 霜吹落降飘游池入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清晴眼睛保护害事情请让病相遇喜欢怕言互令动万纯净阴雷电阵冰冻夹 四、多音字 落的降什少好重相 五、反义词 出——入降——升好——坏 清——浊晴——阴左——右 凉——热爱护——伤害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数学1-6年级所有重点知识点汇总》

1.笔算两位数加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加起; C.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2.笔算两位数减法,要记三条 A.相同数位对齐; B.从个位减起; C.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 3.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A.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B.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C.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四位数的读法 A.从高位起按顺序读,千位上是几读几千,百位上是几读几百,依次类推;

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除数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9.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A.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个位对齐; B.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十位对齐; C.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10.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A.从被除数高位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B.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面写商; C.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11.万级数的读法法则 A.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B.万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C.每级末位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12.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A.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B.读亿级或万级时,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往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C.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13.小数大小的比较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14.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要知识点

二十三章 1.GDP的组成部分 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C+I+G+NX 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投资:是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服务的物品的购买。 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2.GDP平减指数P15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平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 =

二十四章 1.计算消费物价指数P30 消费者物价指数= 2.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两个差别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 购买的所有物品的价格 2.消费物价指数比较的是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 的价格 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3.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 今天美元的数量= 4.指数化和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当某一美元量根据法律或合同自动地按物价水平的变动校正时,这就称为通货膨胀化的指数化。 衡量美元数量变动的利率称为名义利率 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称为真实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二十五章 生产率时如何决定的4个点

人均物资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存量称为物质资本。 人均人力资本: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一个术语。人均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 技术知识:对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最好方法时了解。 二十六章 金融市场是想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 债券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所以也代表企业所获利润的索取权。 国民收入账户储蓄与投资 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国民储蓄S、家庭收入Y、税收T、 GDP:Y=C+I+G+NX 国民储蓄:Y-C-G=I 储蓄等于投资S=I 或S=(Y-T-C)+(T-G) 私人储蓄(Y-T-C)公共储蓄(T-G) 如果T大于G预算盈余;如果G大于T预算赤字,公共储蓄是负数。 对整个经济而言,储蓄必定等于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名词解释:5*3’ 3.简答:6*6’ 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 2 , 3 P116 二、7) 5.论述:1*14’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 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 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全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

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综合知识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得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在人通过感觉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马克思关于物质的科学定义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在意识产生和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实践。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得客观的,联系得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是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的原因在于,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会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会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识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表现在,第一,法用普遍联系观点看世界,形用孤立观点看世界。第二,法用变化发展,形用静止不变观点,第三,法认为茅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否认矛盾的存在。其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复习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它们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其辩证关系表现在:第一,量变时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得积累就不可能发生质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引起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方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辩证发展的环节,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发展是不断的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