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1.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包括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所创造的总收入,而国民生产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实际产出总值的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技术进步和增加投资等方式实现。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是货币供应增加、需求超过供应、成本推动等。

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财富重分配和经济不稳定等问题。

4.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导致的一种经济现象。

失业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失业的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个体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变迁导致的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而引起的失业)。

5.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和能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市场均衡。

6.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金融市场等。

7.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波动的现象。

经济周期包括扩张阶段、高峰阶段、衰退阶段和底部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技术进步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8.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买卖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财富的行为。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益和扩大市场规模。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个体或群体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

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2.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名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3.总需求: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4.资本边际效率:它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由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工资粘性: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6.充分就业量: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7.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8.宏观经济政策: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9.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曲线。

11.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或只会跌落。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2.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13.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14.古典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水平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

它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 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流量不是存量)名义GDP:当年的价格计算实际GDP: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以基期价格计算。

2 衡量一般价格水平方法:1.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所有,国内生产的产品)2.消费价格指数(CPI):现期价格下产品成本/基期价格成本*100(消费者购买,国内外购买都可以)3 核算GDP方法:1.生产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2.收入法: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3.支出法:GDP = C + I + G +(X-M)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X出口、M进口。

4 国内生产总值(GNP):GDP+本国人国外收入-外国人本国收入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国民收入(NI):NN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5 GDP的缺陷:(1)GDP对经济增长的衡量是有限的。

(2)GDP无法衡量国民财富和福利。

(3)GDP无法统计地下经济。

6 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基本原理:古典经济学:供给决定需求“萨伊定律”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在长期中决定作用凯恩斯主义:经济萧条下有效需求起决定性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有效需求决定均衡国民收入、长期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7 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如收入的增加快。

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影响人们消费量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心理特征、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而后二者在短时期内不会有重大变动。

客观因素包括利率与财政政策的变动等,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消费与收入和就业量呈同增同减关系,但其波幅较后二者小。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它表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数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通过GDP的增加来衡量。

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社会进步。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普遍上升的现象。

它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减弱。

政府和中央银行通常会采取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如提高利率和调整货币供应量。

4.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高失业率会导致经济不景气和社会不稳定。

政府通常会采取措施来降低失业率,例如刺激经济增长和实施就业计划。

5.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改变利率、购买和销售国债以及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调整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通常会增加支出和/或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政府会减少支出和/或增加税收以遏制通货膨胀。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发展。

国际贸易的重要概念包括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关税和贸易自由化。

8.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汇率的变动可以影响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采取措施干预汇率,例如购买或出售外汇储备。

9.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周期,包括衰退、复苏、扩张和繁荣。

经济周期的起伏通常与投资、消费和就业水平有关。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征,并提出政策建议来管理经济周期。

10.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和管理方式。

常见的经济体制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宏观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扩大。

宏观经济学中关注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和驱动力。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人们普遍担心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减少购买力,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宏观经济学关注失业率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

高失业率会导致经济活动减少,消费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4.贸易和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对于国家的汇率和经济稳定都有一定影响。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就业。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6.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的原因和特征,以及政府如何通过宏观调控来平稳经济周期。

7.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宏观经济学研究汇率的变动和对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对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8.经济不平衡: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不平衡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不平衡、财富分配不平衡,以及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经济不平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治问题,需要通过政策调控来解决。

以上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等。

对于理解和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1、萨伊法则:就是一种产品得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得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得需求,整个社会得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

因此,普遍得生产过剩就是不可能得.2、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得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得视角,运用一些新得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得运行进行了重新得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得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得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得常态③政府得作用3、宏观经济得目标:①持续得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学:就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得现象与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就是宏观得基础.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4、公共产品:就是政府向社会与私人提供得各种服务得总称.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她性”与非“争夺性"②具有“排她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就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得产品与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特征:①具有“排她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得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得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与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得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得经济效率.8、转移支付:就是指从整个国家得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得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就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得曲线。

瞧图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得就是绝对平均曲线。

对角线上得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得人口所拥有得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得百分比。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P487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 —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 — 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体整体层面的现象和规律。

它关注宏观经济变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宏观经济体的整体运行规律和政府政策对经济体的影响。

下面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目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运行的学问,涉及整体经济体系的总体、平衡和发展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宏观经济学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价格稳定、降低失业率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2.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行原理-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行原理: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行主要由需求、产出和物价三大要素决定,通过供给和需求的调节来实现经济的平衡和增长。

3.宏观经济变量的测量与分析-GDP(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通货膨胀率:衡量物价水平总体上的上涨速率。

-失业率:有效劳动力中没有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消费:个人和家庭在短期内为获得满足需求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投资:企业用于购买固定资产或存货等长期资本品的支出。

-净出口:一个国家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4.宏观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衰退: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总体活动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变化的过程,包括扩张(经济增长)和衰退(经济衰退)两个阶段。

-供求冲击:外部冲击(如自然灾害、战争等)或内部冲击(如流动性冲击、政策冲击等)对经济体的影响。

-圆形流量图模型:展示宏观经济体系中企业、家庭、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和货币流动。

5.宏观经济政策与管理-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体的整体需求和收入分配。

-自由放任政策:主张由市场自由调节经济的政策,强调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

-平衡增长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平衡增长,即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收入分配公平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一关键概念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较:(1)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与关系:,其中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 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比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而不是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

(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第二章一关键概念1、名义和实际比较:(1)名义是根据核算期价格计算的购买核算期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实际是根据基期价格计算的购买核算期生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2)实际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对各时期的进行了调整,是对各时期总产出更为真实的衡量。

(3)平减指数,也称()折算指数,是名义与实际的比率。

平减指数=(名义实际)*100 (设基期的物价指数为100)。

该指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映经济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

2、潜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的总产值。

3、、、、、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是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新创造的产值,即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后的产值。

折旧。

国民收入()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期内用于生产的所有生产要素应获得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

个人收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在某一时期内实际获得的全部收入。

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交纳的社会保险税(费)-企业所得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国债利息。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国家的所有个人在某一时期内实际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全部收入。

个人所得税- 非税收性支付=消费+储蓄。

4、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的关系:(1)支出法:支出法是用各种经济主体在某一时期内购买某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2)收入法:收入法是用一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所有企业支付的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 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 中间产品成本(3)产出法:产出法是用一国的所有企业一定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的货币价值的总和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通常采用增值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增值法是用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产值(销售收入- 中间产品成本)之和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 中间产品成本。

(4)用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是货币在经济中循环流转的结果。

每家企业出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一定会作为生产要素的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或税收流向居民或政府;每个居民所获得的收入会以购买消费品或储蓄(储蓄会转化为企业购买资本品的投资支出)的形式流向企业,或者以税收或购买新发行的政府债券的形式流向政府;政府从企业或居民那里获得的资金又会以政府购买、补贴、利息或转移支付的形式流向企业或居民。

5、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比较:(1)最终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包括资本品和消费品)和服务。

(2)中间产品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3)最终产品价值包含用于生产它们的中间产品的价值。

(4)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区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例如,如果面粉由面包厂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由家庭购买,则面粉是最终产品。

6、消费支出:居民购买用于当期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主要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和服务。

7、、投资支出:企业购买或建造的用于生产未来消费品的资本品的支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在核算期内新增的存货的货币价值(企业存货投资)、居民购买新住房和新公寓的支出(居民住房投资)。

8、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9、净出口:外国居民购买本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减去本国居民购买外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

10、计划总支出:各种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国民收入(产出)水平下愿意并能够用于购买某一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11、计划总支出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主体在每一国民收入(产出)水平下愿意并能够用于购买某一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12、自发支出与引致支出的比较:计划总支出包括自发支出和引致支出;自发支出是计划总支出中不受国民收入影响的那部分支出;引致支出是计划总支出中随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支出。

13、边际支出倾向:增加一单位国民收入所增加的计划总支出。

14、自发支出乘数:国民收入(产出)增加额与自发支出增加额之间的比率。

二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获得的利息计入,而从政府债券中获得的利息不计入?(1)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总产值。

(2)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得的资金是用于购买资本品,因此,公司债券的利息是对资本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应记入。

(3)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而融得的资金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政府债券的利息是用税收来支付的,因此,政府债券利息被看作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记入。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1)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总产值。

(2)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总产出的一部分,公务员的劳动是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因此,公务员的工资应计入。

(3)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是政府转移支付,不涉及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换,不计入。

3、为什么间接税应记入?间接税虽然是由出售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缴纳的,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收入,但毕竟是总支出的一部分,因此,为了使用支出法计算出的与用收入法计算出的相一致,应将间接税计入。

4、下列项目是否计入,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的支出;(4)购买一块地产的支出。

(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不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因为卡车在第一次出售时已记入。

(3)购买普通股票的支出不计入,因为股票是虚拟资产,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4)购买一块地产的支出不计入,因为原始地产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通过投入资本和劳动来增加新价值。

但如果地产上面有新建的建筑,或对建筑进行维修和扩建,那么,这部分新增价值要记入。

5、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社会保险税对、、、中哪些指标有影响?为什么?社会保险税对和无影响,对和有影响。

社会保险税按企业工资支付额的一定比率征收,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但影响个人收入,从而也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6以为核心核算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存在哪些缺陷?(1)经济中的一些数字无法真实计算国家在进行国民收入统计与核算时,经济中的一些活动经常无法真实计算,所以还有很多经济活动没有被计入国民收入,主要包括:a)非法活动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b)地下经济活动无法计入。

地下经济是指为了逃避政府监管所从事的活动,这类经济活动虽然合法但未进行申报。

c)经济中的一些不进行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无法计入,如家务劳动。

(2)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福利状况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个人与家庭的福利,社会福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所消费的产品数量,更主要是取决于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的衡量没有将一些影响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主要包括:a)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

b)不能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

c)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

7、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的主要内容(1)总需求总支出二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总供给总产出=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T(2)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当〉时,国民收入扩张;当V时,国民收入收缩。

(3)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8、简单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收入-支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说明,在存在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且工资、利率和物价既定的情况下,什么因素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出)及其变动。

(2)计划总支出()(),其中,()是自发总支出,b()是引致总支出,b表示边际消费(支出)倾向,T表示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