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工业和区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Hoover)和约瑟夫·费雪 (Fisher)于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认为:任何区域 的发展都存在着“标准阶段次序”。这种标准阶段次序为: (1)自给自足经济阶段 ) 在这一阶段,区域投资和区域间贸易很少,区域产业几乎全为农业, 区域人口绝大部分为农业人口,经济活动均随农业资源而分布。 (2)乡村工业兴起阶段 )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展,贸易往来和专业化生产也在区域中发展 起来,乡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随之产生。由于乡村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市场和劳动力全部来源于农业区域和农村人口,因此,乡村工业的分布与 农业人口的分布直接相关。 (3)农业生产结构转移阶段 ) 随着区域间贸易的日益扩大,区域产业开始趋向于由原来粗放的畜牧 业转向发展集约型系列农作物产品,如种植水果、生产日用农产品和发展 蔬菜农场等。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惠特曼·罗斯托(whitman 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 济成长的阶段》和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两本书中,依据工业 发展水平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 具有以下特征:①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极低。②产业结构单一,只有原始 农业,进行单一的作物栽培。③社会生产组织以家庭、民族、种族和集团为 单位,以此维系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生产组织难以创新。④人 们的价值观是典型的“宿命论”,对进入更高等级和增加收入失去信心,缺 乏现代产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2)起飞准备阶段 ) 主要特征为:①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家庭手工业、商业等逐 渐发展起来。②人们开始摆脱“宿命论”,树立起追求高生活水平的价值观, 向往现代化生活。为此,人们的储蓄欲望开始增强,资本市场逐渐发育。③ 产业活动出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④以劳动技能为基础的雇佣 关系不断发展,而且不顾风险并不懈追求利润的企业家势力增强,因此,投 资和就业机会也开始增加。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经济起飞所必需的条件。
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

治理环境 区域整治的措施:如 调整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区域核心,内部发 区域发 展差异,网络系统,开放程度) 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发 展阶段
传统农 以第一产业 ①缺少区域核心 业为主 为主(工业化起 ②内部差异小 ③现代化交通线路稀少 体阶段 步) ④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工业化 阶段
高效益 综合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初期阶段——凭借某一优势因素,推动区域的初步发展
不平衡 加速发 展阶段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成长阶段——充分利用优势因素,区域加速发展
思考、讨论P12页“活动”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东北部受到资 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 响,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 减少,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匹兹 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 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 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对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 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的问
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失业率升高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使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4、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 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 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不同意。理由:由于区域之间具有联系 性,在环境较差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利 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结 合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利 用当地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一样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 发展阶段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二战前的意大利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地域差异,无论人口密度、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还是在文化教育、就业比率 等方面,南方都落后于北方。鉴于政治上的强大压力和经济上的总 体考虑,在完成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意大利政府决定对南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大 规模有计划的特别干预,并于1950年成立了南方基金局,负责对南 部落后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南部的开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 一阶段开发重点是农业和基础设施;第二阶段的开发重点是通过建 设“工业发展区”和“工业发展核”(增长极)来促进该地区的工 业化;第三阶段是将南部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国经济发展规划中, 并将各项工程的实施逐步移交给地方政府;第四阶段是重点发展中 小企业,改善其技术装备,致力于工业企业的地方化和普遍化。经 过30多年对南部落后地区的开发,从纵向比较,南部地区经济结构 有了改善,农业得到改造,文化教育等有了较大发展。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1979年日本的《国土六法》中有关落后地区开发与利用 的法律就有126种,在立法先行的基础上,对落后地区 实行有计划开发。同时也采取了高投入政策。具体做法 是国家和地区按事业计划拨出专款,以无偿扶持为主, 辅以低息长期贷款,并发动私人开发。国家设置专门的 金融机构为落后地区筹集资金,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或 为开发作担保。 日本政府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开发和国土综合 开发政策,将立法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 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一 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布局的“过密”和“过疏”问题。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此后又发展了旅游等服务业。经过50多年的综合开发与 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流域经济 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域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 灾害频繁、贫困落后的穷乡僻壤,今天已成为沃野千里、 百业兴旺、经济繁荣、航运发达、环境优美的发达区域。 这里既是美国电子、炼铝、军工、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 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1、五六十年代:(1)表现:美国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2)原因:①美国大力拓展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高新产业。
③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七八十年代:(1)表现:①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
②80年代调整,经济开始复苏。
(2)原因: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
②受到危机严重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3、九十年代:(1)表现:①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
②率先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2)原因:①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
②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
③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④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
二、欧洲联盟:1、经济的恢复:(1)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2)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
(3)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2、欧洲的联合:(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联邦德国等先后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组织。
(2)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组成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
(3)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1)战后美国在日本强制推行民主改革,并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3)日本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表现:(1)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2)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问题:存在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苏联的改革与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时间:从1953年起开始改革。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袁惊柱日本北海道的冰雪旅游。
美国:总统直接领导贫困地区的综合开发美国典型的区域协调发展案例是西进运动,西部地区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初步开发、以工业为主的高速发展和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深度开发阶段后,实现了均衡发展。
概言之,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包括有7个主要措施的均衡战略:实行优惠税制,政府组建开发区,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金融手段引导私人企业投资,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美国政府的扶持重点是阿拉巴契亚地区、田纳西河流域等问题最严重的连片贫困地区。
主要方式为选择一些发展水平较高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增长中心,进行政策扶持,通过增长中心的发展带动周围腹地的增长,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
在法律法规方面,1933年,美国通过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由罗斯福总统直接领导,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使得田纳西河流域成功摆脱贫困。
20世纪60年代,又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经济开发署等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1965年,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帮助阿巴拉契亚区域脱贫。
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成为美国第一个系统解决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
欧盟: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多个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欧盟在促进成员国之间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均衡战略措施,主要有: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如1994—1999年的“六年规划”、2000—2006年的“七年规划”和2007—2013年的“七年支出计划”。
形成了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多个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形成了分层治理的区域政策治理结构。
如在超国家层面,有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等重要机构,针对区域协调发展设立权威的区域管理机构;欧盟下设了24个部,其中的第16部为区域政策事务部,主管区域协调。
在欧盟的预算中,有2/3都用在区域政策里。
纽约湾区介绍

纽约湾区介绍纽约湾区是由31个县市组成的,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2000万人。
其中包括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等中心城市以及一些次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带。
凭借着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纽约湾区集聚了美国7%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9%的生产总值,并拥有58所世界著名大学、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机构。
其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成为世界金融核心枢纽和国际商业中心,被公认为全球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湾区。
纽约湾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纽约市政局通过城市工业园区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向型服务业等战略,及时对三次产业比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使得纽约市较早转向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兴的国际金融贸易大都市和崛起的全球金融中心,继而推动形成以纽约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圈。
从早期港口经济起步,到成为全美工业制造中心,再到目前的全球金融及创新中心,纽约湾区呈现出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阶段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纽约湾区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大量流入,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
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后,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为纽约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中,拥有世界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纽约港发挥了关键作用。
港口群的兴起催生了港口城市群,推动纽约成为并一直保持全美第一大港口城市,也促进了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等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
通过200多条水运航线,以及稠密的铁路网,公路网通腹地扩大至美国东西部,使港口货运总量超过___西洋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0%,由此带动湾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心城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阶段。
纽约市不断地推进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同时,纽约市的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之一。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部地区
石油、航天等
休斯顿(石油化工、航 天研究和发展中心)
旧金山(“硅谷”电子
西部地区
航天、电子、 飞机制造等
工业中心,华人最多的 地区)、洛杉矶(美国 西部最大城市,好莱坞
影视中心)
匹兹堡
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阶段
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空间结构(区域核心,内部发
展差异,网络系统,开放程度)
不平衡 加速发 展阶段
高效益 综合发
第二、三产
展阶段 业比重大,
第三产业为
①区域均衡发展
②内部差异逐渐缩小,
高水平
③现代化的交通和信)④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展阶段
传统农 传统农业占 业为主 有较大比重
体阶段 (工业化起步)
①缺少区域核心 ②内部差异小 ③现代化交通线路稀少 ④对外开发程度较低。
工业化 阶段
第二产业为 主,第三产 业加速发展
①出现一系列较大区域核心。 ②内部差异变大。 ③交通运输建设加快, ④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区域发 展状态
低水平 均衡发 展阶段
美国的工业和 区域发展阶段
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制造业带” 传统工业区
南部工业区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石油化工 航天中心
西部工业区
旧金山
世界高新技术 产业基地
三大工业区的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
工业区 工业部门
主要工业中心
东北部地 区
钢铁、汽车、 化学等
纽约(美国最大的金融 中心和港口)、华盛顿 (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