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

涉江采芙蓉(人教版)

整体感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你认为 这首诗主要 表达了什么 思想感情?
鉴赏品味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 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心”者。
赏析对比
作业
• 背诵全诗; • 预习《归园田居· 其一》。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 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 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 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 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
鉴赏品味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 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 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 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 “荷”为香草, 把香草比喻成高洁 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 的意境.
诗三首
涉 江 采 芙 蓉
《涉江采芙蓉 》选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 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 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 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 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 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 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 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 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静女》《涉江采芙蓉》基础知识要点复习

《静女》《涉江采芙蓉》基础知识要点复习

《静女》、《涉江采芙蓉》基础知识要点《静女》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爱而不见2.说怿女美3.自牧归荑4.匪女之为美二、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1.静女其姝2.俟我于城隅3.搔首踟蹰4.静女其娈5.贻我彤管6.彤管有炜7.说怿女美 8.自牧归荑9.洵美且异三、情境默写1.《静女》中,“,”两句运用“双关”来赞美姑娘。

2.《静女》中,“,”两句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了爱屋及乌的情感。

3.《静女》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未见恋人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4.《静女》中说茅草是女主人公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的两句是“,”。

四、文学文化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收录自到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

”2.《诗经》开创了文学的源头。

《诗经》六义“”、“”、“”“”、“”、“”。

3.“风”即,是,为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和,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大雅为,小雅多;“颂”即,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诗经》中的“赋”是,即直接铺陈叙述,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是,即比喻;“兴”是“”,即起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风骚”是两个词,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风”是指《诗经》的。

“骚”是指屈原的。

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和传统。

《涉江采芙蓉》一、情境默写1.在《涉江采芙蓉》中,“,”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2.《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与爱人分隔两地、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3.《涉江采芙蓉》中,采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是:“,”。

写采莲人自问自答的句子是:“,”。

二、文学文化常识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文选》(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诗。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是《昭明文选》中《古诗十九首》中一首。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课文解读涉江采芙蓉①,兰泽②多芳草。

(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花的沼泽。

)[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荡一叶小舟,在江中泽边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

她采呀摘呀,心里喜滋滋蜜甜甜,她要将鲜花送给心上的人哪!诗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得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 采之欲遗①谁?所思在远道②。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夜想的心上人呀远在天边。

①遗:wèi,给予,赠送。

②远道:犹言“远方”。

)[三四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而转为悲哀。

抒情女主人公怅立船头,突然一声浩叹:我手中的鲜花送给谁呀?心爱的人儿远在天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也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这是诗的第一幅画面,女主人公思夫心切,涉江采莲,但是想到丈夫远在天涯,悲从中来,不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浩叹。

脑海中同时也浮现出丈夫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有了下面第二幅画面。

还顾①望旧乡②,长路漫浩浩③。

(回过头眺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①还顾:回顾,回转头向后看。

还,xuán,通“旋”,掉转头。

②旧乡:故乡。

③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五六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天涯海角。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涉江采芙蓉》课件—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
殊的表现手法。 ❖特点:
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双方的行为在诗中同时出现。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 古涉 诗江 十采 九芙 首蓉 》
本诗写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 象,意境高洁优雅。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 采摘芙蓉的情景,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 感情的纯洁、美好。
找诗眼,抓主旨;
2.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 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有一个争议的地方,即内容是谁对 谁的相思? 请大家思考并说出理由。
“涉江”者是女子/男子? “还顾”者是女子/男子? “所思”的是男子/女子?
忧长还 伤心路顾 以而漫望 终离浩旧 老居浩乡 。,。,
所采兰涉 思之泽江 在欲多采 远遗芳芙 道谁草蓉 。?。,
这种手法叫——
❖“对写法”/“悬想” : ❖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1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课件(共21张PPT)

• 内容上: •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 柏》 写离别、相思,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

• 诵读——感悟 •
叙述的转折点,本来采芙蓉,忽然转 还顾:
折 ,远行的男子蓦然回首想到各在天 一涯的妻子,错愕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 1.2句起兴,以采芙蓉引发主人公内心的怅然遥 想之情。情景交融,叙事开端,语气平静缓和。 • • 3、4句叙事转折,描写主人公沉吟低思,乐景衬 哀情,更显忧伤。 • 5、6句空间转换,男子和女子相去万余里,无法 相聚不免悲伤。 • 7、8句最后两句痛苦而真实的哀伤,黯然销魂。
• • 虚实相生(对写法):抒情主人公撇开自己 从想象对方入手,把“我思人”想象折射为 “人思我”,明明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 思念自己,给人“代为抒情,其情更远”, 以虚衬实,使得感情表达更为深沉,余味无 穷,含蓄深挚。 •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分角色朗读
女生(1——4) • 男生(5——6) • 齐读最后两句

莲 子 清 如 水 。
低 头 弄 莲 子 ,
莲 花 过 人 头 ;
采 莲 南 塘 秋 ,
制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以芙蓉比喻自己的忠心,政治上坚持自我,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芙蓉象征了屈原的清高不俗的品 格。
芙蓉的意象表达的是纯洁坚贞的品质, 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ppt(32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ppt(32PPT)


马茂元先生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 子的虚拟。” 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 “虚拟”方式,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 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 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 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 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 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 念自己。
司马相如
两无亿(意)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谁知过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那是一个热闹的 季节,也是一个 风流的季节。
采莲的热闹场面。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联系我们曾学 过的诗歌,想想芙 蓉(荷花、莲)这 个意象的深意。
有关莲(荷花)的诗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之君子者也。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必修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必修
自古至今,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赞誉不断, 钟嵘评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透过《涉江采芙蓉》我们可略窥《古诗十九首》的精妙。
【对面落笔】
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 作者不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而是反弹琵琶, 从对方着笔,简单说就是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 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一种手法。 这样,就使得作者的怀远或思归之情, 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形式上,常用“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主 (女子) 涉 江 采 芙 蓉 , 兰 泽 多 芳 草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语 (男子) 还 顾 望 旧 乡 , 长 路 漫 浩 浩 。
(女子) 同 心 而 离 居 , 忧 伤 以 终 老 。
分析: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 “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遗(wei) :赠。以义定音。 谁(shul) :口语与书面语区分开。还(huan) 顾:回头看。
【读懂大意】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长着很多香草。 采摘荷花想要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鉴赏品味】
涉江采芙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
主讲人:宇神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
时间:东汉末年 作者:无名氏 最早记载:梁代萧统所编《文选》
《古诗十九首》主要的思想内容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 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 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只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因此,《古诗十九首》 主要抒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 或闺房怀远,其次是人生易逝的感叹,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在高考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在激烈的角逐中,一分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文言文上丢分,那就太遗憾了,今天我们学习《涉江采芙蓉》,先来欣赏一下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阅读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gt;gt;重点字词解释:
涉:意为步行过水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长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词意:即香草。

亦比喻美德。

遗(wèi):赠予
远道:意思是遥远的道路,犹言“远方”。

还顾:寓意回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语,多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深厚。

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gt;gt;gt;译文参考: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长兰草的沼泽地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生活过的故乡,路途遥远又看不到尽头。

两心相爱却分隔远方,忧愁哀伤直到老去。

gt;gt;gt;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成为士人是大家所追求的,于是众多学子离乡游学求官。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来说,官府机构的容纳力实在太有限了,形成一种你争我夺的局面。

因此,一个失意的文人群体就产生了,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失意的游子在没有前途、朋友不爱的孤单失意中,自然就会想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了。

gt;gt;gt;品读鉴赏:
请大家先诵读全诗,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B.这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主人公涉江采芙蓉的情景,营造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C.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主人公高雅的情怀,纯洁、美好的感情。

对眼前的美好景象充满爱恋。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A.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语气?“远道”一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表达了自问自答,语气缓和的氛围。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信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芙蓉背景中,表达独自思念爱人的忧愁,具有以“乐”衬“哀”的对比效果。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A.“还顾”“漫浩浩”运用巧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还顾”画面感和动作感很强,仿佛让人看到了作者孤单、忧愁的望向故乡。

“漫浩浩”读起来给人感觉路途绵延无尽的。

把迷茫痛苦到极点的情感表现到了极致。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痛苦的情怀,而是表现出了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

” 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对写法”又是这种手法中比较常见的。

“对写法”又可以叫做“主客移位”,它是从思念的角度来落笔,衬托诗人思乡怀亲的感情,含蓄婉转,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

这首《涉江采芙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主人公无尽忧愁的根源,是忧伤至老的根本原因。

gt;gt;gt;同步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填空:《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纯洁美好的诗句是( ),( )。

2.加粗字注音并释义:采之欲遗( )谁( )
3.指出错别字:(1)采之欲为谁________ (2)长路慢浩浩________
4.知识运用填空:《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的( 《》)。

二、阅读练习
阅读古诗《涉江采芙蓉》,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简明扼要写出诗人为何忧伤?
答:( )
(2)概述本诗的主旨。

(不超过50字)
答:( )
gt;gt;gt;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习
1.填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加粗字注音并释义:wèi赠送
3.指出错别字:(1)为→遗(2)慢→漫
4.知识运用填空:《文选》
二、阅读练习
(1)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却不能相聚。

(意对即可)
(2)诗人借江上的芙蓉与芳草起兴,梳露出对爱人的
思念,并抒发了欲归不得的哀伤和惆怅之情。

(意对即可) 在学习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之前,我们以为,生与死的距离,就足以隔开两个人了。

读了这首诗,我们才知道,有的距离不是用眼睛来衡量的,有的人近在咫尺,心却相隔千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从千年前传来,被这种伤痛折磨的古人发出的那一声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