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

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习随想《个人随笔》天高云淡2009-06-12——曾奇峰精神分析中级班学后随想曾奇峰主讲的精神分析中级班昨天下午就结束了,但是我现在也还沉浸在一种离情别绪之中,以至于十分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从何写起。
在分离的时候,小组里一些女性成员潸然泪下。
我对于分离倒确实没有太大的感受,在我记忆中,离别(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都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一种新生的感觉,没有什么值得难过的。
同组的老大妈说,那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如此?未必尽然!我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轻松面对离别,但是很久以后,还会常常想起那些与我离别了的人。
精神分析:越学越快乐“搞心理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这是很多人调侃心理咨询师说辞,实际上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与很多同行一样,做心理咨询,我也是半路出家,在“出家”之前,我也深感一些搞心理咨询的人奇奇怪怪的,说话都是非常人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我被学校调到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我还一度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学心理咨询学的太深以至于自己也变成不正常的人。
那时我非常好奇,是这些人学了心理学才变成不正常的呢,还是本来这些人就是不正常的呢。
在这次精神分析中级班上,曾老师在和一个同学做演示的时候,我又产生了类似的问题——某些人是因为本来就疯了然后才学的精神分析呢,还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后才变疯的呢。
我想,肯定有不少同学与我有同样的困惑,而且有很多同学甚至认为是因为学了精神分析之后才变疯的,所以他们一再表白不愿意深入学习精神分析。
应该说,在课程结束之前,对于“疯”和“学习精分”之间的关系我已经有了初步答案,没想到曾老师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足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使我更加清晰明白起来。
曾老师说,学习精神分析之后,应该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愉快,尤其重要的是,学习了精分之后应该能够让别人快乐。
而学习精神分析走火入魔的表现则是,自己越来越不稳定,越来越痛苦,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书笔记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书笔记《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能使我们更客观的去了解心理治疗对病患的意义。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读书笔记是本人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本心理学的书籍,是从心理咨询师那借来的,虽然读不懂,但是很有意思。
我看到很多人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也抱着从这本书里寻找自己存在的问题的意愿。
我想知道那些焦虑的、不安的情绪都来自于哪里。
我想知道我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把生活中的状态调整到更好,但是显然我失败了。
我的能力还只能停留在字面的了解的程度。
不过我想我还是有一些收获的,因为我正在试着去面对更真实的自己。
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为被需要的,温暖的,有力量的人。
我们会避开脆弱的,不那么让人满意的自己。
尤其是在年龄日益增长以后,或者是处于需要更多表现自己的工作环境和情境的时候。
我们希望是得到认可的,希望自己是被夸赞的。
但是实际上不是每一个时间我们都可以表现的那么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沮丧,进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情绪。
这也是越来越的人会触及的问题,找到内在的以及舒适的“我”,比成为受关注的“我”,更有意义。
在心里咨询的个案中,有很多都是自我焦虑引起的。
他们担心自己不够称职,不知道如何与上司和同事相处,担心自己的情绪会失控。
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着出色的工作表现,或者是不错的口碑评价。
但是他们仍旧更期冀于能找到一个可靠地人来帮助自己,并且相信可以通过别人的指导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可是实际上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也会因个案的情绪而产生情绪的波动,并游走在情绪的边缘,变得易怒或者沮丧。
所以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救赎”或者“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们所感知到的情绪,远比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更早。
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我觉得是可以被认同的:“根据当代客体关系理论,分裂在生命最初的几天甚至几小时便开始。
这个过程开始于婴儿的原始分裂,即将世界分裂成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感觉:充足是好的,空乏是坏的;温暖是好的,冷淡是坏的;被抱着是好的,不被触碰是坏的。
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大全五篇]
![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dce94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b.png)
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大全五篇]第一篇: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曾奇峰讲课文稿精神分析弗洛依德当年说过这个世界上有3种不可能的职业:第1种是治理国家的统治者,你不管怎么做,都有一部分人会反对你。
有一个阿拉伯谚语说: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遭到50%的人的反对,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第2种不可能的职业是做父母亲,你不管做得多好,都会有毛病。
而且,孩子也会挑剔你。
比如你让孩子练钢琴,你逼得厉害了,孩子肯定说你小时候虐待他;你不逼他,他也肯定把你和其他人比,说你做得不好。
所以说,做父母不可能做得很完美。
第3种是做精神分析师或做心理治疗师,你也不可能做得完美。
但是,从关系的角度看,不是做得太好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有人问“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三者有什么区别?从属性上来说,根本就没有心理医生这个说法。
我们现在口头上所说的心理医生是用来科普的。
像我们做专业的人,以后强烈建议大家不要使用“心理医生”这种说法。
只有三种准确的说法: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其实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极其微小,如果硬要说它们的区别就是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具有很多的引导、指导、劝告和教育的味道。
而心理治疗是非治疗性的,是直接重建一个人的人格的。
它们的区别是前者搞得浅点,后者搞得深点。
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一样也可以做心理治疗,因为这个治疗并不是药物治疗。
你只要心理学的知识学得多,而且经验比较丰富,帮病人搞得深的时候,这就叫心理治疗。
实际上是如果心理咨询师做得足够熟练的话,你说帮别人做心理治疗也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就像《走西口》的歌里唱的“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
有句话儿要对你说,走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
”因为大路上人多些,赚钱的机会也多些。
所谓正宗的心理治疗的大路就是三个:第一个是精神分析,真正的明门正派;还有行为主义;然后是人本主义。
现在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听说过哪个学派是第四思潮。
虽然有好多学派都说自己是第四思潮,像认知治疗。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曾奇峰精神分析案例督导记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案例督导记录根据网上录音整理案例报告:(资料是来自青岛的ooo女士提供ooo女士04年三级证现在考了二级业余有两年经验)案例:女求助者,21岁,大四。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她不喜欢)单纯、清秀,身高1.76.运动装,衣着整齐,有人陪同。
因为9月份开学,她严重失眠、焦虑、情绪低、非常害怕,恐惧,所以来求助。
咨询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第一次咨询,一个男生陪同)9月29日老师开完药(罗拉希德)来访者:老师,这可以了么?这就可以了么?我希望找个人谈谈,我们就要放假了…我不知道应该考研还是工作,考研又要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工作吧,假期时参加过实践,感觉社会非常复杂,现在这个心态,面临社会压力大。
咨询师:你可以列一下考研与工作的优劣势在哪?分析一下来访者:想清楚了,考研,不知道时药的作用,还是咨询的作用片段二:(第二次,还是那个男生陪同)10月9日来访者:不想吃饭,思维不受控制,矛盾念头,感觉有一个出口,眼前黑暗,立体越来越少咨询师:你的家庭情况如何?来访者:爸57岁 1.7左右从农村参加部队到青海胜利油田后到食堂,最后是单位门卫妈55岁 1.65左右跟随着爸爸一路走来姐26岁 1.58左右师专毕业到胜利油田食堂,先怀孕,部队出生我21岁 1.76左右在油田出生,没有分开记忆,但爸爸常不在家咨询师:你以前有上述感觉么?来访者:我从小学习好,高中有那种感觉。
我高中在重点学校,成绩在前二十名内,但高三时,最后一次摸底考试考第一名,感觉就变了,以前看题很容易,现在觉得不对。
现在背书一个字都不准错……在老师同学帮助下,还行,也不当回事。
高考考得不好,在青岛上大学,学的专业不喜欢。
现在要考英语证,但是很害怕。
英语过八级也很少有人考过。
片段三:(第三次和一个女生一起来)10月17日咨询师:为什么每次都和别人一起来访者:我不敢出门,怕控制不住自己,想往汽车上撞,身体不听话……咨询师:你用一幅画描述你的心情来访者:我感觉在一个海边,傍晚六点左右,太阳慢慢落下,我感觉孤独、害怕,感觉礁石后面有不知道什么的可怕的东西。
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这是从生物角度来讲,6岁时中枢神经已经发育成熟。
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后来,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者患者。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得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
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的冲突,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和向外的过程。
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自卑-攻击性,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客体关系理论:概论1、客体关系是什么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就是指人类客体,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说是外在的,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
它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传统的精神分析里有关客体这一概念是指原欲驱动的目标,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只要他们拥有释放能量的潜力。
2、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归纳总结客体关系理论是针对弗洛伊德本能驱力的动机概念做出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反应,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这不仅说明了人类行为是与关系有关之物推动着,而且说明了人类的精神本质基本是关系的。
心灵的构成材料多与关系的内化有关,而与原欲冲动和精神能量没什么关系,要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以及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了解关系是如何被内化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转变成自体感的。
在人类生活领域中各种的不同关系中,最重要的便是与早期抚养者的关系了,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早期关系是与母亲建立的。
因为这种关系占据儿童早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它与情感的满足(剥夺)密切关系,因此客体关系学家认为它构成了所有后续关系的模板。
将重点从父亲身上转移到母亲身上,是与传统精神分析在强调点上的一个主要转变,也意味着在重要概念上的重新定位。
首先,它叙述了正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验和冲突类型。
其次,在另一个层次上,它又提出了有关恋母冲突的重要性颇具创新性的内容。
对客体关系理论家而言,前恋母期发生的事件对个性的发展的影响比恋母期的发生的事件更为重要。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所说,塑造人们生活的关键事件并非发生在五六岁时,而是发生在五六个月大时。
所有的理论客体学家都努力地描述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儿童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
所有的客体关系理论者似乎都注意到在自体内部深层动作的好与坏的动力,这种动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形成了“分裂”的基础。
婴儿世界充满了坏的和好的体验这一事实导致了内在世界的分离,这种分离对后来的功能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曾奇峰讲《自体客体》

曾奇峰讲《⾃体客体》1、⼩孩⼦因为⽗母的情绪反应⽽改变⾃⼰的内在情绪经验。
2、真正起作⽤的,可能不全是那些诠释的内容,⽽是诠释时的⽓氛和治疗师的⽅式。
3、⼈啊,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病?——基尔·凯郭尔4、⾃恋程度⽐较严重的标准——经常有⽐较重的羞耻的和屈辱的感受。
5、有严重的超我缺陷——⼀个完全没有羞耻和屈辱感的⼈,他在⽣活当中可能会做出⾮常糟糕的事情,⽽没有丝毫的⾃责和内疚——⽆情性性格障碍——不可以被⼼理治疗。
6、⾃恋性⼈格障碍特点⼀: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他是⼈际利⽤的。
他跟他⼈在⼀起不是为了享受⾮功利性的⼈与⼈在⼀起的愉快。
⽽是他跟⼈在⼀起,就会想到怎样利⽤别⼈,来处理⼀点⾃⼰现实⽣活中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会⽤他的热情来掩盖他的功利性需要,但时间⼀长,会被别⼈看透,他难免陷⼊孤独⽆助。
7、⾃恋性⼈格障碍特点⼆:缺乏同情⼼,看别⼈受苦受难,却没有⼀点怜悯之⼼或者悲悯之⼼。
8、⾃恋性⼈格障碍特点三:对他⼈过度的羡慕或者是嫉妒。
——对某⼈羡慕嫉妒恨,本质上还是他在⾃恋。
9、⾃恋性⼈格障碍特点四:对某⼈或者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感受——使⾃⼰处在⼀个被别⼈⾼度理想化并且通过跟他⼈的接近,⽽使⾃⼰遗忘⾃⼰因为不完美⽽导致的屈辱感。
(学⽣对曾奇峰的攻击,最终满⾜了⾃已的⾃恋)10、从精神分析⾓度来说,把他⼈理想化,是为了攻击做准备的。
因为他⼈永远也⽆法满⾜⾃恋者内⼼的完美要求。
如果他⼈⽆法满⾜⽽⼜离⾃恋者太近的话,就可能会使之⾃恋受挫。
11、以吃罕见的动植物为荣的⼈,也是在满⾜⾃⼰⾃恋的需求——它很贵,它很稀罕,可以⽤来填补我内⼼的空洞——内在不够外在补。
12、⾃恋性⼈格障碍的病⼈,会将治疗师视为⾃⼰的延伸——他没有办法利⽤别⼈的反馈,来增加⾃⼰对⾃⼰的了解。
(让治疗师承认⾃已的特殊性,但治疗师怎么回答都不会得到病⼈的满意)13、成⼈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婴⼉⾝上观察到,没有什么东西是成⼈独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奇峰--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学习笔记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不被人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自己。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的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的发展。
33.解释无所谓对和错,只要能整合病人的经验就是对的。
34.心理治疗是一种人造的非自然的关系。
35.说出对病人的诊断就是对病人进行贴标签暗示。
36.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37.性的需要是追求快乐和繁殖,攻击的需要是证明比别人优秀,这是内驱力理论的两个基本点。
38.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关系,是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39.一个人宁可在心理装一个对自己的迫害者,也不愿意自己没有关系。
40.一切心理障碍都是关系的障碍。
41.每个人都倾向于活在过去,精神分析是要人们活在当下。
42.性交是用女人的存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43.看到父母做爱留下的创伤是嫉妒和孤独。
44.性行为合理性三要素是成人、私密、自愿。
45.自我防御机制的失败带来心理症状。
46.人一生都是超我和本我的斗争。
47.健康的人是在现实层面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人。
48.总是让自己不平衡就容易让自己生病。
49.心理治疗就是帮助病人找个合适的理由骗自己。
50.如果一个女人叫床不好的话,她在生活中就乱叫。
51.女性的性冷淡是性压抑。
52.欲望得不到宣泄叫憋着,应该有的欲望而没有叫压抑。
53.男人过度肥胖是拒绝自己吸引女性。
54.男孩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是攻击性压抑。
55.肥胖的男孩有一个很小的生殖器,因为他拒绝它长大。
56.男人的成就是男人性功能的延长。
57.歌德名言:永恒的女性,指引我们向前。
58.女人喜欢年龄大并成功的男性。
59.男人一辈子的任务就是把攻击性象征化。
60.过度上网是在现实层面的攻击性被压抑的结果。
61.反移情是探测病人内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62.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构成自我防御机制。
63.心理咨询师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把保护自己的措施变得成熟而坚固。
64.看一个人就看他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65.一切影响治疗关系的言行都叫阻抗。
66.好的精神分析师必须具备保持沉默的能力,坚决不先说第一句话。
67.要不顾一切地保护病人的面子,让他优雅地改变。
68.慢,语言才有渗透力。
69.在快节奏的社会提供慢节奏的享受似乎很奢侈。
70.心理咨询中最浪费时间的是快。
71.永不直接回答问题。
72.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双性恋者。
73.不愿意面对曾经的伤害才进行情感隔离。
74.人必须一定限度生活在自己投射的世界里,太多会造成冲突,太少就活不下去。
75.安全感从来不是外面的,而是自己内心的。
76.自做多情是不当投射。
77.禁欲是拒绝快乐,是对愉快的否认,以此来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
78.强调孩子学习是害怕自己被抛弃。
79.“大人不记小人过”是用理性代替情感,是理智化防御。
80.“挂羊头卖狗肉”是反向形成防御机制。
81.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是大人在表达仇恨。
82.洁癖的本质是喜欢脏东西。
83.画画是涂抹大便欲望的升华。
84.一切过度的情感都是反向形成,有外遇的丈夫会突然对妻子好。
85.转移防御就是把攻击性转移到安全方面来。
86.抑制防御就是为避免焦虑而缩小活动范围。
87.合理化防御就是为错误找个理由。
88.被动攻击防御一般是用自己生病来惩罚别人。
89.否认是人们常用的防御机制。
90.孩子撒谎一定是父母给孩子制造了一个不撒谎活不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