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神分析 第一讲 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1400分钟音频整理(DOC)

曾奇峰精神分析初级1400分钟音频整理-2第二天为什么作心理治疗要有理论倾向?首先心理治疗是一种不自然的人工的关系,而且不同的理论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比如精神分析重点是移情反移情和阻抗;行为主义重点就是人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层面的表达;人本主义看中的人内在的潜能。
在不同的观察背景下,设置也不一样,比如行为主义10次8次就把一个问题搞定了,而精森分析我搞了50次才慢慢觉得有味道。
最多的单个案例治疗时间能达到六百次,这么多次泡下来,病人内心的每个角落,什么东西都涉及的到了。
所以精神分析要搞得比别的理论要深一些。
另外,治疗理论是对一万个病人治疗的说明书,那么你在处理单个病人的时候,能够避免走一些弯路和犯重大的错误。
二十多年前,我刚做咨询的时候,相信无招胜有招(受金庸的毒害),其实这事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按照理论套路来作会比较有效和省力气。
另外,需要知道具体某一个咨询师的理论背景。
继续说压抑,压抑是在意识层面的对某一个冲动有意识的控制。
潜抑就是把病人意识之内的冲动幻想压到意识之外。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遗忘,只有不记得。
现代的科学研究表明,所谓不记得不是把这些冲动和幻想整体打包压到意识之外,而是把它切成碎片,分散到不同的细胞,然后没办法进行整合,所以就显得不记得了。
(回答问题)女人压抑可能会表现得的很唠叨,男人压抑的表现阳痿早泄、事业上没有成就,过分的严肃。
没钱也是压抑的表现,只要是某种能力出现了问题,多半跟两个东西压抑有关系,一个是性,另一个时候攻击性。
一切艺术形式都是性的升华,比如歌唱家唱歌是叫床,画家是好色;2,情感隔离,我们有意的不跟情感保持接触,以避免焦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的变傻和麻木的过程,例如外科医生手术切肉切脑袋不影响他吃肉就是明显的情感隔离。
咨询师过分隔离和过分的不隔离都不好,我们不可以表现的比病人更悲伤。
一个例子,个案:十四位咨询师听一个悲惨的故事,很痛苦。
另外一位,哈哈大笑。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课笔记1-2课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1~2课)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三、精分是什么?1、对精分的态度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
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
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潜意识内容有:情结和症结。
它们的关系是:情结:一般是比较美好的。
女生喜欢一类男孩,是因为喜欢父亲的情结的体现。
症结:一般是压抑的内心冲突。
一般是一堆、一大束。
对症结的比喻:放在地下室的包、长了一个包刺。
神经症的症结特点是:被打碎的结,弥散性的。
如何来理解症结:第一,不被觉察、被意识排斥第二,痛苦的经历,不想被知道,被压抑在内心深处。
如何来识别症结:一般的来说,来访者在谈话时,咨询要仔细观察,一般不要打断。
当来访者诉说过程中,发生了:语速的改变、表情的改变、流眼泪、突改话题,这些都是识别创伤和症结的标志。
一个比喻:症结有了,冒出了,杀毒软件就开始运行,机器运行速度就会缓慢。
个案:一女生,2~4岁父母为了要第二个小孩子,把她送到姑姑家。
在咨询前5、6次,只要谈到父亲,就会流眼泪。
精神分析就是研究我们不能意识到潜意识。
给来访者做精神分析,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觉察自己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二、精神分析是什么?第一,从临床来看,精神分析是观察学。
所谓的观察学,即把我们所观察的东西告诉知病人。
这种观察看我们内心的感受来实现的。
精神分析三阶段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我对部分 “曾奇峰”语录的简要解读(一)

我对部分“曾奇峰”语录的简要解读(一)首先声明,虽然读过曾奇峰的书,而且非常喜欢。
但这篇语录不是我亲自从曾奇峰的书上摘得,而是从网络上搜到了材料。
我不能肯定这些句子就是曾奇峰写的,而有些句子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我也不是很能理解或者接受。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解读,这里就选我能够理解的来解读一下,希望大家一起来获得一些启发。
很多人,常常问我,自己的有些行为,自己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希望在这里,你能有一些答案。
我也愿意在这里跟大家探讨。
(因为豆瓣也没有编辑文字的功能,为了区分原文和我的解读,我用破折号引出我的解读。
)1.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人的很多问题和困扰,都是在成长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有时候是错误的思维模式,有些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而成长的环境,家族的教育方式,是促成这些的最大元凶。
如果要彻底的解决问题,得往根儿上捣。
2.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逆反几乎是人的天性之一,但为什么有人严重些,有些则很轻微。
这就跟父母或者教养者的教育方式大为相关了。
比个喻,如果像挖渠引流来对待雨季里的河水那样去对待孩子,他的所有合理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和顺通,而不是被压抑和扼制,他不可能成为一个非常逆反的人。
逆反往往是对过度束缚和压制的反抗。
到了后期,甚至变成一种习惯。
3.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现阶段国内的催眠,更多地还是用于深度放松,不要跟影视剧里那些神叨叨的催眠、让被催眠者跟梦游一般不自知而无法控制自己,是不一样的!我只见过一场现场催眠,有点魔术的样子。
但毕竟见得太少,不便多做评论。
4.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这个把精神分析说的太牛逼了,不是我的言论,请注意!但是每一个理论的倡导者都必须抱着无比信仰该理论的心态,才能持久而深入对其进行研究并宣扬。
精神分析有时候真的蛮神的。
曾奇峰2录音提纲

曾奇峰2录音提纲一、精神分析特点1.决定论2.意识分域——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强迫性重复是潜意识二、三句话说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防御机制(一)移情是精神分析第一重要的概念,其次,反移情和阻抗1.移情辨别移情不是病人爱上治疗师移情是转移关系移情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出现在一次亲密关系之中。
2.只要是在处理移情、反移情和阻抗,就是在搞精神分析。
3.精神分析是识别和处理移情、反移情和阻抗的工作。
4.移情的定义:过去在现在的重现。
把过去和父母(重要他人)的关系,带到当前与他人的关系中,包括与治疗师的关系中。
移情是时间的错位。
移情是一种人格的气味。
精神分析师与来访者浸泡了上千小时后,就可很敏锐地闻到来访者人格的气味,甚至能粗略闻到他在哪一个发展期出了问题:如口欲期、肛欲期。
5.现在开始要学的一招。
侦察别人的内心世界:今天开始抛弃猜别人的坏习惯,而是问自己对这个人有什么感觉。
比如我肚子疼、头痛、或者想把他乱棒打出去。
从自己的反应去推测对方投射给了自己什么。
6.在和来访者感受到有压力(无论好受还是不好受),需要在这种感觉中呆一段时间,滑动一段时间。
呆一段时间后,找一棵树停住,探索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把自己和对方呆在一起的感觉反馈给他,并请对方告诉你为什么。
7.举例说明移情、反移情第16分钟开始。
反移情是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最好工具。
是上帝给我们了解他人的最好的仪器。
8.一切与胖瘦有关的,都与嘴有关,一切与嘴有关的,都与焦虑有关。
太严肃的人,是对自己的欲望防范太严。
用性建立关系的人,生活缺乏爱,除了性,就没有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资源。
9.反移情的运用:我体验我和他在一起的感觉(快乐或不开心),然后我去探寻他做了什么让我产生了这个感觉。
10.受的训练不好的咨询师,话比较多。
好的治疗师会让来访者多说。
11.好的治疗师还需要有忍受沉默的能力,训练不好的治疗师会一沉默就率先说话,打破沉默。
12.反移情还要觉察,是咨询师的主观反移情(自己的投射造成的,治疗师的移情),还是客观反移情(被来访者勾起的反移情,所有人对来访者的这个行为都容易产生类似的反应。
核心人格的形成——曾奇峰j精神分析课程笔记1

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这个年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成熟。
这是从生物角度来讲,6岁时中枢神经已经发育成熟。
克莱因和科胡特等人认为核心人格是在前语言(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了。
后来,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第4-6个月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精神分析的四个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自闭状态:从初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上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它人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这就是临床上所见到的孤独症者患者。
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得阶段中出现重大的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
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对客体的寻找”,即人际关系的发展。
而非弗洛伊德所说的“对快乐的寻求”。
精神分析师眼里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精神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神经症的冲突,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面对成功之后所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的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和向外的过程。
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中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
自卑-攻击性,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朝向了自己。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力比多的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他们跟世界的链接还通过嘴巴,他们的那种唠叨实际上是用语言对孩子进行心理强奸。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

《精神分析初级》笔记整理第一节:精神分析是什么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1.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中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一个人教会的。
我们可以利用跟他在一起时的感受,即反移情,来了解这个人的人际交往模式。
3.每个人从出生到现在,都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机制。
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就是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了人为什么活着(仅仅是生物学)。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两个驱力分别是力比多与攻击性的满足。
新精神分析,是在反对两个驱力的基础上出现的。
经典精神分析与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是克莱因,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6岁时就已经形成了。
在这个年龄,大脑基本发育成熟。
(6岁之前的孩子最好不吃皮蛋,因为皮蛋含铅,会影响中枢神经发育。
)科胡特认为核心人格在前语言期(两岁以前)就已经确定。
克莱因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的4-6个月,就已经完成某种重要的心理整合。
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婴儿在出生一个月内,绝大多数时间在睡觉,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自恋状态,基本没有客体指向。
如果个体下一阶段的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就会导致病理性自闭,即临床上的孤独症。
人活着的四个基本驱动力: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三类人:神经病,人格障碍,神经症(正常人)。
俄狄浦斯冲突包括: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
关于俄狄浦斯冲突,主要研究的是对成功的渴望,以及潜意识里对成功之后可能受到惩罚的恐惧。
成长就是把与生俱来的两个驱动力——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投注的过程,象征化即不仅仅用原始方式满足快感。
让小孩学习好,就是让他们的攻击性更加象征化。
父母亲对孩子的唠叨,是他们的力比多表达还停留在口欲期。
所有艺术都是力比多的升华。
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

2008.01.29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一天1、需要:{a性,广义快乐、b攻击,动力学理论}2、精神分析的历史:经典精神分析(三元,三角关系)--客体关系(自我和我的关系)--自体心理学3、精神分析的特点:{a宿命论,强迫性重复,6岁以后无新鲜事,20%人格弹力的部分可作为。
b意识的分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4、人格层面的骄傲是让人进步的-赏识教育。
5、研究潜意识的技术:自由联想、口误、笔误、成功与失败、语言的模式。
6、道德绑架-满足自恋、双重勒索。
7、精神分析是一门观察的学科,看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告诉别人。
8、精神分析的满与病人要求的快的矛盾?病人要求的快是父母的否定、不接纳自己和内化的父母,把父母的关系移情至治疗师,想让医生尽快的改变自己。
9、一个器官的压抑会致使另一个器官的过渡使用。
10、一个女人的性得到满足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宽容的。
11、压抑:在潜意识层面里,意识不到的需要。
12、压制:在意识层面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
13、一个人的人格是父母塑造的,所有的问题是关系的问题。
2008.01.30曾奇峰经典精神分析--第二天1、初始访谈所占精神分析全程的20%。
2、遵守设置即保护了病人又保护了咨询师。
3、初始访谈;a目前的求医动机、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缓解、诱因、求医经过、为什么是现在、事件地点......以症状和问题为核心和平台提问。
b回到过去的事件进行收集。
c过去和现在串联。
d把治疗目标拉到将来的平面。
4、在治疗中治疗师要有抱持的态度,使用节制的技术(医生学会倾听、病人学会说话)。
5、精神化的层次:a躯体化-低级的表达方式b行动-初低级的表达方式c图象-次高级的表达方式d语言-高级的表达方式6、躯体化:头-对父的不满乳-对母的不满脖子、颈椎-关系的问题糖尿病-对爱的持疑晕车晕船-控制强度大7、自卑的本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
8、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部分是我们自己教会了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精神分析是什么
曾氏语录:
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经典精分与新精分是平行的,两者可整合为精分理论的整体,而不是互为表里,一深一浅;或者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是关系”;
4.精神分析的价值:育儿学&人格鉴赏学;
5.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
但是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活在21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勇敢的和智慧的人,他们已经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然后我们自己也保留一些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Note:
1:精神分析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三句话说清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阻抗)
1.1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之间是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以及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关于移情
1.2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那另一个人教会的;——关于反移情
1.3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自我防御机制(阻抗)
1.4 与其他心理学派相比,精神分析的特点:
1.4.1决定论的观点;——移情、强迫性重复;早年的经历和关系决定了潜意识的活动方式,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方式;
1.4.2意识“三分法”——意识、前意识(preconsiousness)、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三者相互渐变,界限模糊,不截然可分——精分是唯一研究潜意识的学问;
前意识——活动时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稍加思考后可意识到;
潜意识——活动时和思考时都不为人所意识到,在精神分析方法引导下可被意识到;
1.5与进化论及有关演化的理论相比
进化论、进化心理学:时间跨度——数量级大(万年或百万年);关注群体;
精分:时间跨度——人的一生(几十年);关注个体;涉及治疗方法;也涉及进化心理学理论;
2:流派:
2.1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
经典精分创始人和初学者;生物还原论倾向较强;
贡献:内驱力理论(力比多&攻击性);
Special Note:
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等美好“感受”。
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2.2 新精神分析:
2.1.1霍尼(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德国)
2.1.2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国):
倾向于对精分与马克思的理论整合;
2.1.3沙利文(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美国):
贡献:将精分社会化;
2.1.4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
3.30-1960.9.22,奥地利)
经典精分与新精分的分水岭;
贡献:儿童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关系”是人的驱力)——“使精神分析真正地成为了心理学”(曾奇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