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概论课程简述
通信概论讲义-第十二章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9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20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双工方式分:可分为单工、双工、半双工系统, 目前绝大多数移动通信均是双工系统,一般又可 分为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两种。其 中.频分双工的收发频率分开,接收和发送通过 滤波器来完成,能够合理的安排频率资源;时分 双工的收发共用同一个频率,接收和发送通过时 隙划分来完成,收发之间存在时间间隔。 按多址方式分:可分为FDMA、TDMA、CDMA 等几种,实际中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常采用以上 几种方式的组合。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以 TDMA、CDMA技术为基 础,窄带系统,数据提供能力可达115.2kbit/s
GSM 欧洲,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采用增强型数据 速率(EDGE)技术,速率可达384kbit/s。 D-AMPS 美国 PDC 日本 CDMA 码分多址系统 WCDMA 欧洲、日本 cdma2000 北美 TD-SCDMA 欧洲、中国
22
蜂窝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蜂窝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23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4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5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
• 移动通信无线服务区由许 多六边形蜂窝小区覆盖而 成,通过接口与公众通信 网(PSTN、PSDN)互联。
• 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完整 的信息传输系统,包括以 下几个部分: • 移动交换子系统(SS) • 操作维护管理子系统 (OMS) • 基站子系统(BSS) • 移动台(MS)
3
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如基地台、移动台的收 发信机设备、移动通信交换局的程控交换机。基站与交 换局之间的联系可用有线或无线(采用微波)线路。由 于近几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射频单片硅及 砷化镓集成电路、声表面波(SAW)器件以及数字信号 处理、程控交换技术的进步,使移动通信趋于相当完善 的程度。 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涉及的范围很广,凡是固定 点与移动体,或是移动体之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实时地 直接的通信联系,都属于移动通信范畴。
通信概论课程认识

通信概论课程认识一、引言通信概论是一门探讨通信相关概念和技术的课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通信概论课程的内容和认识。
二、通信概论的定义通信概论是一门介绍通信原理、技术和应用的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了解通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为进一步学习通信领域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1 通信的基本概念•信号:信息的传输载体,可以是电磁波、电流等形式。
•噪声: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信号的过程。
•解码:将信号转化为原始信息的过程。
2.2 通信的基本原理•香农定理:描述了判断信号是否能够正确传输的极限条件。
•信道容量: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信息量。
•调制技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多路独立的信号。
三、通信概论的重要性通信概论课程对于学生学习通信领域的其他课程具有重要作用。
3.1 打下基础通信概论课程通过介绍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3.2 培养思维能力学习通信概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通信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3.3 提供实践机会通信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通信设备,实践所学的知识。
3.4 促进创新通信概论课程介绍了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为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
四、通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通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1 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通信概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向学生介绍通信的基本知识。
4.2 实验操作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通信设备,亲自体验通信的过程和技术。
4.3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五、通信概论的应用领域通信概论涉及的知识和技术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5.1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通信概论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无线信号的传输、调制和解调等技术。
【VIP专享】通信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授课时间 课程性质 先修课程
二、课程定位
0510005 第 2 学期
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
《通信概论》课程标准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 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 建立对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使学生产生对通信行业和通信技术的兴趣,通 过对通信全程、全网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通信网的结构、分类、现状与发展趋势有一个 整体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电路基础
学时
适用专业
基本能力课程
后续课程
84
学分
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移 动通信技术
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优化、4G LTE 技术
4
1)职业素质目标: ① 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 科学态度。 ②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操作规范的要求,为学生步入社会和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1、认识通信系统的概念、技术组成与特点;掌握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与发展方向;了 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方式与指标参数。 2、认识通信行业的话音业务、宽带数据业务的概念,了解网络视频(IPTV)业务概 念 3、熟悉光纤波分复用基本概念、系统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掌握 SDH 信号的多路复用 成帧原理;熟悉 SDH 光传输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 SDH 系统的组网结构与使用特点;熟 悉光电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特点。 4、熟悉移动通信的概念、系统结构、基本技术、网络覆盖方式。 5、熟悉 ADSL / FTTX 有线接入网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 6、熟悉时分、空分交换系统的概念、掌握数字电信号的 TST 时隙交换原理与方式, 以及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三种交换方式的概念;下一代交换技术(NGN 与“软交换”)的 原理与特点。 7、认识光联网系统(OTN)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的概念、系统组成与工作 原理。 8、熟悉下一代通信交换系统(NGN)的概念、软交换系统概念、组网结构与工作方 式。
通信概论课程简述

通信概论课程简述通信概论课程简述通信概论是以门通信的基础课。
这门课程简单地概述各类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工作方式,各类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等内容。
学习通信概论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通信领域的技术概况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名词的基本含义,掌握各类通信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
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人们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击鼓传声、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电子等技术手段使得通信更加迅速、准确、可靠。
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对通信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在通信中,人们传递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能借助电信号(含光信号)实现从一地向另一地对消息、情报、指令、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消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通信业务可分为语音业务(audio) 、数据业务(data)、图像业务(image) 、视频业务(video)。
通信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最初的语音和文字通信阶段进入了电通信阶段,有发展到了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
未来的通信将向着BIDP(B:Broadband、I:Intelligent、D:Digital、P:Personal)和5个W(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可以和其他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的方向发展。
在通信中,信号主要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感知的,在时间和幅值上都是连续的物理量称为模拟信号,如流星的速度、流星的速度、朋友的声音等。
它的电信号及其参数(幅度、频率或相位)是随着消息连续变化的信号的。
而数字信号则是在时间上和幅度上均取有限离散数值的电信号,它的幅度离散,在时间上也是离散的。
通信概论课程标准

《通信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使学生产生对通信行业和通信技术的兴趣,通过对通信全程、全网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通信网的结构、分类、现状与发展趋势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的理念是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校企共建为途径,通过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设置从专业职业能力入手,分析岗位群行为能力需求,设计知识结构,整合相应的课程。
通信概论课程是针对了通信网络优化、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对通信基础知识的需求,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移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的分析,确定本课程的建设思路是: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实训三大部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三部分内容有机融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包括网络与数据通信基础,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接入网技术等,使学生具备通信网络基本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在素质、能力和知识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职业素质目标:①培养独立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操作规范的要求,为学生步入社会和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1、认识通信系统的概念、技术组成与特点;掌握通信系统的主流技术与发展方向;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衡量方式与指标参数。
2、认识通信行业的话音业务、宽带数据业务的概念,了解网络视频(IPTV)业务概念3、熟悉光纤波分复用基本概念、系统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掌握SDH信号的多路复用成帧原理;熟悉SDH光传输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SDH系统的组网结构与使用特点;熟悉光电转换器的工作原理与使用特点。
通信概论课程认识

通信概论课程认识一、课程介绍通信概论是一门介绍通信技术的基础课程。
它主要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通信技术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目标1.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掌握通信系统组成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3.学习常用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4.掌握数字传输系统和数字接收机的工作原理;5.了解无线通信系统及其特点。
三、教学内容1.通信技术概述:包括通信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等方面。
2.模拟调制解调技术:包括模拟调制方式、频谱分析、模拟解调方式等。
3.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包括数字调制方式、码型及其性质、误码率等。
4.传输系统:包括传输线路参数与性能指标、常用传输介质及其特点等。
5.接收机:包括接收机参数与性能指标、超外差接收机结构与原理等。
6.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无线信道特点、调制解调技术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参考书目1.《现代数字通信》(第四版)作者: Simon Haykin2.《数字通信原理》(第三版)作者: Bernard Sklar3.《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第二版)作者: Shan-Hwei Nienhuys-Cheng, Wai-Kai Chen七、总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用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了解传输系统和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特点。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信概论1章--通信概述.ppt

2021/6/14
《现代通信概论》第1章 通信概述
33
1.2.1 通信网的构成 1.2.2 通信网的分类 1.2.3 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1.2.4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1.2.5 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及动向
2021/6/14
《现代通信概论》第1章 通信概述
34
1.2.1 通信网的组成(1/5)
构成通信网的基本要素: 终端设备、传输链路、交换设备。
17
1.1.4 通信系统的分类(5/7)
数字通信
❖ 数字通信系统框图
加入用于差错检测和控制
的监督码,以提高数字
传输系统的可靠性。
模拟信号
信 信源 源 编码
信道信 编码源
调 制 器
信道
解 调 器
信道 宿译码
信源 信 译码 宿
经过模/数变换(即A/D变换)
形成数字序列,以适宜在数 字系统中的传输。
噪声 数字调制
2021/6/14
《现代通信概论》第1章 通信概述
23
1.1.5 通信系统的质量要求(4/7)
有效性
❖ 频带利用率是指单位频带内的传输速率,通信系统 占用的频带越宽,传输信息的能力应该越大。
单位频带内传输速率
符号传输速率
η=
频带宽度
或
η=
信息传输速率 频带宽度
2021/6/14
《现代通信概论》第1章 通信概述
几个重要的标准化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2021/6/14
《现代通信概论》第1章 通信概述
28
1.1.6 标准化组织(2/2)
《通信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英文) :通信原理概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Principle学时:36学分:2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Signals and Systems适用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各专业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材、教学参考书:英文教材: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Sixth Edition),Leon W. Couch II,Prentice Hall, 2002.教学参考书:Communi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Second Edition),John G.Proakis and Masoud Salehi, Prentice Hall, 2001.中文教材: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第六版),Leon W. Couch II著,罗新民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教学参考书:通信系通工程(第二版)John G.Proakis and Masoud Salehi著,叶芝慧,赵新胜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通信原理(读本),韩声栋。
通信原理简明教程,南利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二、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包括通信工程专业及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是后续通信课程学习的基础,对非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本课程自成体系,对现代通信相关基础知识作较为完整的介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和通信技术基本原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模拟及数字通信系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本课程主要介绍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对模拟与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数字通信信号的选择以及模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的一般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概论课程简述
通信概论是以门通信的基础课。
这门课程简单地概述各类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工作方式,各类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等内容。
学习通信概论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通信领域的技术概况和通信网络的整体架构,理解各种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名词的基本含义,掌握各类通信网络的结构和特点。
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指由一地向另一地进行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其目的是传输消息。
在古代,“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人们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击鼓传声、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电子等技术手段使得通信更加迅速、准确、可靠。
时间、地点、空间、距离的限制对通信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在通信中,人们传递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能借助电信号(含光信号)实现从一地向另一地对消息、情报、指令、文字、图像、声音或任何性质的消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通信业务可分为语音业务(audio) 、数据业务(data)、图像业务(image) 、视频业务(video)。
通信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最初的语音和文字通信阶段进入了电通信阶段,有发展到了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
未来的通信将向着BIDP(B:Broadband、I:Intelligent、D:Digital、P:Personal)和5个W(任何人(whoever)在任何时间(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可以和其他任何人(whomever)进行任何形式(whatever)的通信)的方向发展。
在通信中,信号主要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感知的,
在时间和幅值上都是连续的物理量称为模拟信号,如流星的速度、流星的速度、朋友的声音等。
它的电信号及其参数(幅度、频率或相位)是随着消息连续变化的信号的。
而数字信号则是在时间上和幅度上均取有限离散数值的电信号,它的幅度离散,在时间上也是离散的。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不像模拟信号那样直接与消息相对应,而数字信号在传输、存储、运算等方面比模拟信号简单得多。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各有优缺点,在现代电子技术中,人们将两种信号结合起来使用,用模/数转换器实现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
在传输过程中,模拟消息和数字消息都可以用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来表示,可以用其中任意一种形式传输。
为了信息传递的安全与简单,我们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调制。
于是,通信系统分为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然而,模拟通信在信道上传输时容易受到噪声等外来因数的干扰,数字通信正好弥补了这些弊端,数字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易于保密、灵活性高、设备简单经济、便于集成等优点,数字通信是数据通信的技术基础,数据通信是数字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成果。
正因为这些,我们可以说,通信方式从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发展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通信,就是信号的传输,而传递是需要时间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信分为了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双工通信。
单工通信是指在两个通信设备间,信息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被传输的通信方式。
如广播、遥控、无线寻呼等,这里,信号(消息)只从广播发射台、遥控器和无线寻呼中心分别传到收音机、遥控对象和BP机上。
当通信双方需要交换信息时,单工通信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这时,人们使用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
半双工通通信与全双工通信的差异在于,全双工通信在时间上可以同步的,而半双工通信不能达到同时的效果。
传递信息是通信的主要目的,那么,在传递过程中就需要通信的媒介。
通信就分为了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在有线通信中,主要应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来传递信息;在无线通信中,应用微波、红外线、激光和卫星线路使得信息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在自由空间中传播。
如今,信息的传递量、传递速度越来越快,对线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合理的通信线路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显然,我们不可能对任意两个通信双方专门设计一条通信线路,因此,就涉及了数据交换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通信的双方通常通过通信子网中的中继节点的转发,将数据从源站点发送到目的站点。
中继节点通常为交换设备,具有多个端口,分别连接不同的传输线路。
中继节点把数据从一个端口交换到另一端口,继而传输到另一个中继节点,直至到达目的地。
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被称为数据交换过程。
中继节点转发数据的技术就是数据交换技术。
从通信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所谓“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数据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两种。
电路交换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直接交换方式,是实电路交换,它要求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通路,并且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独占该通路。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建立电路连接,在数据传输后拆除电路连接。
电路交换具有数据传输可靠、迅速、保证顺序、通信实时性强的优点,适用于交互式会话类通信。
存储转发交换利用传输链路中继节点的存储器来转发数据。
中继节点由具有存储能力的计算机担任,用户信息可以暂时保存在中继节点上。
在中继节点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
信源节点和信宿节点之间无需建立专用通道。
信息传输的路径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动态确定。
存储转发交换分为报文交换与分组
交换两种方式。
在报文交换中,不管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当作一个逻辑单元发送;在分组交换中,限制一次传输数据的最大长度,如果传输数据超过规定的最大长度,发送结点就将它分成多个报文分组发送。
由数据交换技术,人们就想到了建立通信网。
在许多场合下,有若干设备需要相互通信。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将若干需要通信的设备引至同一地点,在该点设立交换设备。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通信,需要将各交换设备用线路相连,于是形成了网络。
通信网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以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为点,以传输链路为线,按一定顺序点线相连形成的有机组合的系统,它可以完成多个对多个用户间的通信。
通信网的基本元素有: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
终端设备将输入信息变换成为易于在信道中传送的信号,并参与控制通信工作,是通信网中的源点和终点,对应于通信模型中的信源/信宿及部分变换/反变换设备。
传输链路是网络节点的连接媒介,是信息与信号的传输通路,由传送信号的传输介质和各种通信装置组成,其中通信装置对应于通信模型中的另一部分变换/反变换设备,具有波形变换、调制解调、多路复用、发信与收信等功能。
交换设备(交换机)是通信网的核心,起着交换、控制、管理的功能,它根据终端要求与传输链路的转接能力,完成信源与信宿之间的接续转换,同时,依据通信流量的状态,有效地选择中继路由、进行通信流量控制和差错恢复等。
为了通信的双方在这个实体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形成了通信网协议。
它要求每个节点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了所交换的数据格式以及事件实现顺序的有关问题。
通信网协议通常是按照协议体系结构(即分层结构)来设计的。
在分层结构中,网络分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首先必须打包,打包的过程成为封装。
封装就是在数据前面加上特定的协议头部。
数据自上而下递交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封装的过程。
到达目的地后自下而上递交的过程就是不断拆封的过程。
当这些具备后,用户就可以将它传到互联网中去,然后通过网络转发给接收端。
互联网是主要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互联互通的一种信息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互联网产生于1969年,它的前身是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
它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将各个终端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IP的协议规范RFC 791和TCP的协议规范RFC 793于1981年出现,并在1983年成为ARPNET的正式标准,这使ARPNET 的规模迅速扩大。
当今,由于互联网规模迅速膨胀和各种新业务不断出现,使以TCP/IP协议体系为基础技术支撑的互联网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现有IPv4协议存在着诸多设计上的缺陷,包括:地址空间不足、配置复杂、不能很好的支持语音和视频服务、安全性不高、移动性支持差。
虽然,提出的IPv6协议有利于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但还需继续完善。
总的来说,通信概论是一门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程,对我们掌握通信很有帮助。
通信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快捷。
学习通信概论使我认识到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贡献,在认识到它并不神秘的同时也认识到它的不足。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让通信系统更加完善,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