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3.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二、【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源头,记载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看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1.划分层次。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2.概述内容。

第一部分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第二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前的紧张准备的气氛,有条不紊。

旦辞---不闻---: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时间的改变,地点的转变。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三>合作探究1.人物形象。

木兰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三月,苏轼游览清泉寺时,见溪水西流,有感而作。当时他贬居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疾病初愈,身体不太好。这次短途旅游使他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写下了这首呼唤青春的《浣溪沙》。
【导学提纲】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浣溪沙(huàn)蕲水(qí)萧萧(xiāo)啼(tí)
2.熟读《浣溪沙》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分析:江中日早,残冬立春,虽是寻常意思,但诗人锤炼字句,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活动三:《赤壁》中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二句,这两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建功立业需要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个案补充】
【盘点收获】
【课堂反馈】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迁移创新】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你知道哪些描写思乡之情的句子?请你写下来。
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熟读诗歌《赤壁》三遍,借助文下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展示交流】
活动一:朗读诗歌《次北固山下》、《赤壁》,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活动顺序:小组采用齐读或个别读的方式朗读,标出停顿——组内讨论批注——小组展示)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独立解决字词。

2.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观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真挚的感情,倾听诗人对祖国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学习现代诗歌,要紧是通过朗读来品位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因此本课要紧通过朗读、品位、感受和体会诗歌来完成。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明白得,教师依照情形及时鼓舞。

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能够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

要紧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要紧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顺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包蕴的形象。

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依照实际情形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差不多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困难的相持时期。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

(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

(苏教版)《现代诗三首》教案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 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 任感。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 ,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现代诗的认知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 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文本分析
总结词:深入解读
详细描述:通过对三首现代诗的文本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语言特点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 力。
增加课堂外的拓展活动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 外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激发 学生的参与热情。
THANKS
感谢观看
知识的掌握上存在欠缺,需要加强巩固。
教学方法改进
引入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多媒 体教学、诗歌朗诵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 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 果。
力。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 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有
见地的观点。
诗歌理解能力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 生对诗歌主题、意象和修辞的 理解程度。
朗读技巧
在朗读环节中,注意学生的语 音、语调和节奏,看是否能够 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写作表达能力
布置与诗歌相关的写作任务, 观察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让学生了 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现代诗歌,拓宽 视野。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精品学案:第24课 古代诗词三首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精品学案:第24课 古代诗词三首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机杼.(zhù)鞍鞯.(jiān)辔.头(pèi)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傍.地(bàng)2.读准多音字(1)可.汗:kè其他读音:kě组词:可以(2)可汗.:hán 其他读音:hàn 组词:汗水(3)燕.山:yān其他读音:yàn 组词:海燕(4)胡骑.:jì其他读音:qí组词:骑士(5)挑.灯:tiǎo其他读音:tiāo组词:挑选3.找出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同贴,意思是: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同伙,意思是:伙伴(3)小麦覆陇.黄:陇同垄,意思是:田埂,本文泛指麦地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1)鞯:马鞍下的垫子。

(2)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铜制器具。

(3)理红妆:装饰,打扮。

(4)著:穿。

(5)挑灯:拨动灯火,点灯。

亦指在灯下。

(6)霹雳:形容弓弦的响声。

2.一词多义辨析3.词类活用解释策.勋十二转活用词语:策解释: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4.古今异义区分(1)赏赐百千强.古义:指有余。

今义:指健壮,有力。

(2)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指步行。

(3)策勋十二转.古义:勋级升一级叫一转。

今义:转动,转身。

(4)吏禄三百石.古义: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今义:石头。

三、关于乐府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其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大了乐府的规模。

这种风尚沿袭到南北朝时期后,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了。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有了《乐府》专章,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下)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七下)

课时教案教学课题《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的1、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3、适当介绍有关诗词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重点难点背诵诗词教学方法体会诗词的意境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木兰诗》教学重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一、导入《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机杼: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hán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教师范读全诗。

四、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五、.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

二十四现代诗三首(苏教版)

二十四现代诗三首(苏教版)

二十四现代诗三首教学目标.1.独立解决字词。

3.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2.品味、感受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1.教师导人。

请同学们背诵《冰心诗三首》或者其他的现代诗,并请学生谈谈对自己所背诵诗歌的理解,教师根据情况及时鼓励。

然后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板书课题。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罗洛,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

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等。

刘湛秋,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等。

师:诗歌的学习要注意多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形象。

下面自学课文中第一首诗《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

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

诗人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是他产生灵感和联想的现实基础。

要理解这首诗,还需要知道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过去曾经有外国人侮辱我们民族是“东亚病夫”和“一盘散沙”。

这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也的确反映了在列强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时我们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现象。

艾青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才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

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诗歌,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课文。

七年级语文24.古代诗三首 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24.古代诗三首 教案苏教版

《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

然后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现代诗三首》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3)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明白得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明白得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明白得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制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咨询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见笑,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讲:"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往常的事,我如何明白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讲讲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一辈子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颂扬祖国,颂扬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一辈子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

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

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

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讲及报告文学等。

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奇异"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美、沃土的宽敞、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如何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漂亮"?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那个地点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查找美词、美句,品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明白得"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重量繁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

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明白得"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那个地点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以后的期待,更是对充满期望的以后的烈火欢呼。

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奇异,更加漂亮,更加充满生气。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

花美、山美、水美、土美,
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如此就幸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因此"奇异"、"漂亮",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坚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显露。

七、诗歌诵读竞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惯例句,以"人一辈子"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坚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

题目«土地情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