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变形测量技术总结(★)

变形测量技术总结(★)第一篇:变形测量技术总结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第一部分、测量项目概述一、任务来源为了保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物安全,小组接到了对10、11宿舍楼建筑物垂直度监测的任务。
该几栋楼建筑地基为中密卵石土,属中压缩土,地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变形测量的级别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第3.0.4条的规定为二级,沉降观测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
”测区概况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4)测区内地势平坦,地形并不复杂,但杂草较多。
(5)黄河水院内设有小卖部食堂开水房洗浴中心理发店住宿区,基本符合一般城市生活标准。
测量现有2011年生产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其坐标北京坐标系,高程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经现场踏勘,该地形图内测区现有地形基本没改变,可作高程基准点点位设计用。
二、测量项目内容按照委托方要求,测量项目内容为:10#、11#楼施工期、使用期头三年的建筑物沉降测量:沉降测量周期为两天,每两天观测一次,工期为一周共测量测量2次。
三、测量项目所执行的技术标准建筑物沉降测量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执行;建筑物垂直度测量依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8.3.11相关内容执行。
第二部分设计方案一、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设计1、高程基准点应距建筑物施工场地有一定距离,又能保证用较短的水准路线连测到高程工作基点,更重要的是要稳固和安全。
根据现场踏勘,建筑物施工场地东面为宿舍区,人员较复杂,很难保证点位稳固和安全,水准路线增长,宿舍区内人员较复杂,点位安全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将高程基准点选择在西面的环路边,且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高程基准点点位与邻近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的要求。
2、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案及点位埋设要求闭合的水准路线组成高程控制网,为什么我们要布似乎多于的宿舍楼高程基准点呢?一是宿舍楼东面无可靠的布点位置,二是多一组高程基准点能使基准点更安全,不致于发生被破坏后无法实施沉降观测的情况,三是便于对基准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

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总结引言基坑变形监测是在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对基坑工程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保证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将总结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的实施过程、结果及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施过程基坑变形监测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初步调研和准备工作在进行基坑变形监测前,需要进行初步调研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基坑工程的施工方式、施工地质情况及监测要求进行了解,并进行监测设备的选型和准备工作。
2. 安装监测设备根据基坑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并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安装。
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等,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基坑的位移、应变等变形情况。
3. 数据采集和处理在监测设备安装完毕后,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
采集数据的频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通常建议在施工过程中每天进行一次数据采集。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通过相关算法得出基坑的变形情况。
4. 数据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得出基坑的变形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和临界值,可以对基坑的变形进行预警和判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结果汇报和总结在基坑变形监测工作结束后,需要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报和总结。
将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撰写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汇报。
结果与问题经过基坑变形监测工作,我们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结果通过基坑变形监测,我们得到了基坑的变形情况,包括位移、应变等数据。
根据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了一些变形异常问题,确保了基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2. 问题在进行基坑变形监测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在基坑的深部进行监测时,由于设备的限制,无法实时获取到准确的数据,这给我们的监测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建筑变形观测年终总结

建筑变形观测年终总结1. 引言建筑变形观测是一种对建筑物结构和地基变形进行监测和评估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建筑物变形的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本文将对建筑变形观测的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工作总结2.1 建筑物选择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多个建筑物进行了变形观测。
这些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桥梁、隧道以及其他重要的基础设施。
通过观测,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变形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2 观测技术我们采用了多种先进的观测技术,包括全站仪、测距仪、GPS等。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测量数据,并且能够实时监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通过与以往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判断建筑物是否存在变形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处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筛选和校正,排除了可能的误差因素。
然后,我们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生成了各种图表和报告。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4 问题解决与建议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建筑物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同时,我们也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定期进行变形观测、加强建筑物维护等,以提升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
3. 发展方向3.1 技术创新建筑变形观测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新的观测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测量精度和观测效率。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观测,能够实现更广泛的覆盖和更高的分辨率,为建筑物的管理和维护提供更多的信息。
3.2 数据分析与预测除了观测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我们还将致力于对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和预测。
水库变形监测年度总结

水库变形监测年度总结概述本文将对水库变形监测工作的年度总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归纳。
水库变形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及时了解水库的变形情况,确保水库的稳定运行和安全供水。
本文将从监测方法、数据分析和监测结果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水库变形监测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监测方法本年度水库变形监测工作采用了多种监测方法。
传统的监测手段包括使用全站仪、水位计和支点模型等工具进行水库变形观测。
同时,为了提高监测效率并扩大监测范围,还引入了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摄影等新技术手段,增加了监测数据的采集密度和精度。
数据分析本年度的水库变形数据通过专业软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变形趋势分析:根据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水库变形的趋势,了解其变化规律和趋势。
2. 空间分析:将监测数据与水库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以空间关系为基础,深入研究水库各部位的变形情况。
3. 动态变形分析:通过对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水库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探索变形的原因和机理。
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本年度水库变形整体处于较稳定状态,变形趋势较为平缓,但存在一定的变形累积。
同时,通过空间分析发现,在某些局部区域,水库变形较为突出,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
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本年度水库变形状况总体稳定,未发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水库的变形主要表现为轻微的沉降和局部的位移,与周边地质条件和水库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有关。
在水库周边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的区域,变形情况相对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研究。
问题与展望在水库变形监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精度还有待提高。
其次,监测范围和频率有待扩大和增加,以更全面地了解水库变形情况。
另外,需要加强监测结果的应用和及时反馈,为水库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望未来,我们将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更加精细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提高监测效率和可靠性。
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加强对水库变形的综合调研和分析。
变形监测课后总结

变形监测课后总结引言变形监测是在工程施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对结构物变形情况的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总结变形监测课程内容,并对课后学习感悟进行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在变形监测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 变形监测的意义变形监测在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结构物的实际变形情况,比如沉降、位移、挠度等。
只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我们才能避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变形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在变形监测中,我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获取数据。
其中包括传统的测量法,如全站仪、水准仪等,以及电子测量仪器和传感器等现代技术。
通过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和记录结构物的变形情况。
3. 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取到的变形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如MATLAB、SQL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构物的变形特征,发现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学习感悟与体会通过参与变形监测课程的学习,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了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
1. 重视变形监测的重要性在工程施工中,变形监测往往被忽视,人们更关注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变形监测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只有保持对结构物变形情况的监测和关注,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 掌握变形监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多种变形监测方法和技术,并掌握了它们的应用。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测量和记录结构物的变形情况。
掌握这些技能,有助于提高我们在工程实践中的能力和竞争力。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重要性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结构物的变形特征,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我们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桥梁变形监测现状总结(汇总3篇)

桥梁变形监测现状总结第1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确定关键因素,并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等关键因素识别的方法对结构有限元模型加以校正。
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主要通过K-均值法、均方差法、熵权法,对不同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并通过帕累托法实施重要性因素分析计算,再对关键因素加以分析,判断与理论计算或现场试验实测值的差异性。
1.均方差法:即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
某个指标的标准差越大,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高,提供的信息量也更多,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突出,其权重也越大。
2.熵权法:用熵值来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即权重)就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均值法:给定的一个含有n个数据点的数据集X及要预定目标的类别数量UK,选取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指标,按照聚类平方和进行选择。
4.差异分析法: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不同参数可以采用变异系数或者相关系数。
对于不服从正态分布的不同参数可以采用相关系数。
以某连续梁桥和斜拉桥为例,对其结构响应的重要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系统聚类法、灰色关联度法分类重要性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跨跨中节点加速度、0#块单元应力、边跨跨中位移、跨中单元应力和跨中位移。
与K-均值法相比,中跨跨中节点加速度重要性排在首位。
通过对主梁、主塔和索力因素地震时程加速度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三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即拉索因素的重要性均位居榜首。
二、基于优化算法的单参数智能预警技术桥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其运营安全性的因素众多,其中大多数因素不能通过定量的方法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则多是依靠专家的经验或判断。
同时,对于桥梁的损伤评估,如果不加以分析与简化,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处理起来也相当的困难。
通过对结构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可对桥梁进行较为详细的受力分析。
但考虑到桥梁在运营中面临着结构、自然、人为和材料等因素的损伤或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依靠理想化的理论模型的受力分析进行阈值设定,存在一定的分析缺陷。
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变形监测技术总结篇一:变形监测技术总结目录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1)二、观测结果及分析.................................................................................................................. ........................22.1水平位移.................................................................................................................. ......................................32.2变化速率.................................................................................................................. ......................................42.3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52.3.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一)...................................................................................................62.3 .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二)....................................................................................1三、结论.................................................................................................................. .. (2)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二、观测结果及分析自进行第一次观测至进行最后一次观测期间,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见表1,位移变化速率情况见表2。
工程变形监测技术总结

(5)测量的必要精度论证。对主要监测方法的精度论证,并说 明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3
按变形特点分类
• 变形按其特点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类。 • 当作用的荷载在构件的弹性范围内时,其发生的
变形一般为弹性变形,其特点是当荷载撤销后, 变形也将消失。 • 当荷载作用在非弹性体或者荷载超过了构件的弹 性限度,则会产生塑性变形,其特点是当荷载撤 销后,变形没有或者没有全部消失。 • 在实际工程中,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会同时存在。
• 现场巡视检查应按规定做好记录和整理, 并与以往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有无异 常迹象。
18
环境量监测
• 环境量监测一般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量、风 力、风向等。
• 对于水工建筑物,还应监测库水位、库水温度、 冰压力、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等;
• 对于桥梁工程,还应监测河水流速、流向、泥 沙含量、河水温度、桥址区河床变化等。
36
主要内容
(1)技术设计书。测量所遵照的规范及其相应规定;合同主要 条款及双方职责等。
(2)有关建筑物自然条件和工艺生产过程的概述。主要是说明 各部分观测的重要性及可能出现的现象的解释。
(3)观测的原则方案。包括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目的、要求等 的总体说明。
(4)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置方案。包括监测系统布置图、测量 精度要求及说明。
一级
≤0.15
≤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 测
二级
≤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
≤1.50
≤10.0
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 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1)
二、观测结果及分析 (2)
2.1水平位移 (3)
2.2变化速率 (4)
2.3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5)
2.3.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一) (6)
2.3.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二) (1)
三、结论 (2)
一、监测项目各测点的平面布置图
二、观测结果及分析
自进行第一次观测至进行最后一次观测期间,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见表1,位移变化速率情况见表2。
现对此观测过程中基坑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2.1水平位移
2.1.1在观测过程中,5个位移监测点的累计水平位移量在9.6mm~16.2mm 之间。
位移变化速率为0.0mm/d~0.6 mm/d,均未达到报警值。
2.1.2随着基坑土方开挖,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逐渐增加。
在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时,水平位移累计量最大为16.2mm(SW5监测点),最大速率为0.6mm/d(SW3监测点)。
2.1.3在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后的监测过程中,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变化均呈收敛趋势,在最后几次观测中,各点变化值接近0.0mm,表明工程基坑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2.2变化速率
各监测点的变形速率比较小,且变形速率比较稳定,从表格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点。
底板完成以后,变形量明显减小,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
部分监测点位已经接近报警值这一事实。
2.3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2.3.1
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一)
2.3.2
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二)
表2
三、结论
本次监测工作方法适当,较准确的反映了基坑和周边环境变形情况,所有资料真实准确。
基坑的监测工作,可以根据实时的变形位移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基坑及周边环境使用过程中的土体位移,采取有效措施,达到保护基坑和周边环境的目的。
本次监测项目经过检查监测资料准确、可靠。
在监测期间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均在有效期内,监测工作按监测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