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三字经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通用)

能够将所学的《三字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 知行合一。
05 教学资源与建议
推荐阅读书目及网站链接
《三字经》原文及注释
01
提供《三字经》原文及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经典内容。
《三字经》相关背景资料
02
介绍《三字经》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增加学生对经
典的认识。
国学入门读物
03
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国学入门读物,如《弟子规》、
要意义。
《三字经》以其简洁易懂的文字 和深刻的道理,成为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 背景、意义和内容,掌握 其中的基本知识和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 背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
重点解析
针对《三字经》中的重点、 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掌握其核心思想。
文化背景介绍
介绍《三字经》产生的历 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练习环节: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朗读练习
让学生大声朗读《三字经》,培 养他们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书写练习
让学生书写《三字经》中的部分 内容,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对 文本的熟悉程度。
德育渗透与拓展
挖掘《三字经》中的德育元素, 如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友爱兄
弟等,进行德育渗透。
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将 《三字经》中的道理应用于实际 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
行为习惯。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 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 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及含义。
2.能够背诵《三字经》的部分内容。
3.能够运用《三字经》所传达的道理进行简单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字经》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2.背诵《三字经》的部分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三字经》中的古文词语。
2.背诵《三字经》的整篇内容。
四、教学准备1.课文《三字经》的文本材料。
2.PPT 展示教案内容。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利用PPT展示《三字经》的封面,并简单介绍《三字经》的内容。
2.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引出《三字经》的重要性。
第二节:学习和理解1.逐段讲解《三字经》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古文词语及含义。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三字经》,并解释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第三节:背诵和运用1.分段进行背诵练习,让学生记住部分内容。
2.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体会其中的道理。
六、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中的一段内容,并进行口头测试。
2.让学生总结自己对《三字经》的认识和感悟,写成一篇短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是以《三字经》为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教师应当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品德和修养,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字经》,了解《三字经》里面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三字经》课本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2、这个故事,在我们今天学习的《三字经》里也有记录,你们能找出来吗?会读吗?二、师随机评价,简介《三字经》:《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
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
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
《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三字经》。
三、诵读训练1、播放《三字经》的朗读视频,感受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注意订正字音:窦燕山的“燕”读一声,教五子的“教”读一声,择邻处的“处”读三声。
4、学生齐声朗读。
5、学生分小组朗读。
四、学文释义。
1、把学生分四组,以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2、出示灯片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人的本性原本是相类似的,但是由于后天的教育不一样,他们的本性就会逐渐远离。
(问:第一组同学有什么想法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其他的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老师:讲“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3.出示灯片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释义: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一致。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字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 掌握三字经的内容。
3. 能够通过朗读三字经,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三字经。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箱等。
3. 教具: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中国古代教材的重要性,以及三字经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三字经的兴趣。
2. 介绍三字经(10分钟):讲解三字经的作者、成书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字经的特点和内容大致分类。
3. 朗读三字经(1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三字经中的每一句诗句,并注意语调和节奏。
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三字经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4. 分组朗读(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三字经进行集体朗读。
教师可以提前指定分段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每个小组通过反复练习,积极准备排练,力争朗读得更加准确、流利。
5. 合课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按照顺序进行朗读展示,全班同学鼓励并进行评价,互相借鉴,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6.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三字经中的经典句子,以及这些句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经典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化素养。
7.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里再次读一读三字经,并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对其中某一句诗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整篇三字经的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朗读三字经,学生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借助小组朗读和合课展示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讨论和总结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字经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写读后感作业,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安排分组朗读时,要注意学生的分组合理性,避免水平差异过大的情况。
《三字经》第一学期第2课时教案,内容“人之初—名俱扬”

1
4 直接导入学习。师:同学们,“孟母”在课文哪里说到?(请学生说)“人之初,性本 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 名俱扬。”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段韵文。 二 、初读韵文,读准字音。 1 学生打开书本找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 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听录音范读 韵文。 2 师:刚才听到的是古人的吟诵。我们一起跟读好吗?(请学生说:好)。 3、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再读。(教师领读 ) 4 自己用手轻拍桌面,找着自己的节奏,自己读。 5 同桌互检。 6 个别检读,正音。注意:“苟”读 gǒu;“杼”读 zhù;“窦”读 dòu 读。 7 齐读韵文。 8 小组合作朗读韵文。 小组内各成员接力读韵文,每人一句。② 小组接力读完后,小组集 体齐读韵文一遍。 9 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10 请学生评出读音准确、畅顺的小组。(全班掌声鼓励。) 11 全班模仿胜出小组的读法朗读。 三 、合作,诵读经典。 1 师生合作读韵文。具体做法:老师读每句韵文前半句,学生就快速读后半句。例如:师: 人之初。生:性本善。师:性相近。生:习相远。①教师与集体接力读;②教师与个别学生 接力读。 2 生生合作诵读韵文。男生读每句韵文前半句,女生就读后半句。然后换过来。 3 开展小组之间合作模仿接力诵读韵文比赛。 四、“我最棒”背诵经典。 1 明确要求。师:在两分钟内看看那位同学背得有节奏、流畅。 2 “我最棒”背诵比赛。 3 全班共同评比胜出:谁最棒。 (然后掌声鼓励,“棒——棒——棒” ) 五、感知韵文。 (一) 1、 PPT 展示句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

一年级三字经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三字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三字经的内容。
2. 学生能够理解三字经的意义,并能简单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三字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三字经中较复杂的词语和句子,并能简单解释其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三字经,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教学准备:1. 三字经的教材和课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三字经的背景和作用,激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三字经(20分钟)1. 教师逐句朗读三字经,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段解释三字经中的生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 师生互动,进行问答,确保学生理解三字经的意义。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三字经进行深入学习。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解释所选择的三字经段落。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个人总结(10分钟)1. 学生个人总结所学的三字经内容,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并互相评价。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三字经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拓展材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拓展对三字经的理解。
六、课堂结束(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三字经。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和意义,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全集

三字经教学设计及反思全集教学设计: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启蒙读本,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孩子们传授好的道德伦理观念。
以下是一份关于三字经教学的设计方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三字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的内容。
- 掌握三字经中的重要道德观念和价值。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勤学好问、尊师重教的品格。
2. 教学内容:- 介绍三字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析三字经中的关键词汇,例如“人民”、“诚实”、“勤学”等,了解其义理。
- 分段逐章读诵三字经,并展开讨论,深化学生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编写三字经的现代版或自编谚语,让学生通过创作来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念。
3. 教学活动:-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三字经的绘本、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 集体朗读:师生共同朗读三字经,培养孩子们听、说的能力。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字经中的道德观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 互动游戏:设计与三字经相关的游戏,如猜词游戏、填空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 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分组编写现代版的三字经或自编谚语,展示他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创造力。
4. 教学评估:- 逐段测试: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进行测试,让学生逐段背诵并解释三字经中的关键词汇和道德观念。
- 创造性评估: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评价他们编写的现代版三字经或自编的谚语是否能准确地表达道德观念。
- 反思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三字经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于课堂设计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次的三字经教学,我获得了以下的反思体会:1. 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教具和教学活动,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在分组讨论和创作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创意,并从中获取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三字经》教学设计9-10课时

(二)读第二句
1、出示“马牛羊……人所饲”
2、男生齐读
3、师点拨:读得好,这里的“马牛羊,鸡犬豕”都是我们人类饲养的六种动物,称六畜,你知道其中哪几种?
学生:“马、牛、羊、鸡、狗”
师:好,这里的“豕”指的是什么?你猜出来吗?
生:猪
师:对,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畜,是我们人类所饲养的(投影六畜图及相关内容:“马牛羊……人所饲”)
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内容,并熟读成诵。
2、引导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语言节奏和韵律美。
3、进行爱惜粮食等相关教育。
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内容,熟读成诵。
⑤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懂得爱惜粮食,尊重人们的劳动。
⑥
课型
精读课。
⑦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故事讲解、点拨法。
⑧
教具准备
有关“六谷”及“六畜”的图片,《锅巴救命》故事资料,录音磁带。
《三字经》教学设计第九课时
要素
说 明
①
课题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②
教材分析
本组选文向我们介绍了“六谷”及人有七情六欲等常识,告诉我们稻子、谷子、豆子、麦子、高梁、粟米等谷物是人类重要的日常食物。马、牛、羊、鸡、狗、猪是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高兴、愤怒、悲哀、恐惧等是人天生的情感。以及我们目之所及的五种基本颜色。
2、老师范读,帮助正音;
3、老师带读(两遍)
4、逐句指导读
(1)诵读第一句
a出示第一句: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b指名读,同学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三字经教学设计
一年级三字经教学设计
诵读经典之——《三字经》
1、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
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2)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编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2、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
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3、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
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
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
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
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
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
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
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
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4、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5、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
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
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
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
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