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式

合集下载

资产评估师 cpv 《评估实务二》-分章节讲义-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具体形式

资产评估师 cpv 《评估实务二》-分章节讲义-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具体形式

第06讲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具体形式(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具体形式1.基本公式其中:EV——股东全部权益价值;R e——权益回报率;FCFE t——第t年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上式是基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是在每期的期末产生。

如果假设企业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在年度中差不多是均匀产生的,则需要将分母中的折现年数减去半年,这种做法可称为年中折现法。

按年中折现法进行修正后的基本公式如下:2.基本公式的演化(1)资本化公式与股利折现模型中的稳定增长模型类似,如果企业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以一个不变的增长率持续增长且收益期无限,那么就可以用稳定增长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评估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即资本化公式如下:其中:FCFE 1——评估基准日之后第一期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C——资本化率;C=R e-g,g为固定增长率。

(2)两阶段模型。

如果被评估企业的未来收益预计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波动,然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且稳定发展阶段的收益期是无限的,则适用于两阶段模型。

两阶段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其中:FCFE t——预计第t年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FCFE n+1——第n+1年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也可以表示为:【例3-2】A企业预计未来5年的预期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为100万元、120万元、150万元、160万元和200万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推断,从第6年开始,企业的年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将维持在200万元的水平上,假定权益回报率为10%,试估测A企业的价值。

『正确答案』运用公式=1778(万元)【提示】如果企业从第6年起,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将在第5年的水平上以2%的增长率保持增长,其他条件不变,试估测A企业的价值。

运用公式:=2119(万元)(3)三阶段模型。

按照上述两阶段模型,第一阶段增长率较高而且稳定,然后突然下降到稳定增长阶段,高增长的第一阶段和稳定发展的第二阶段之间没有设置一个过渡期间,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两阶段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过渡期,可形成三阶段模型。

经济利润模型

经济利润模型

1、经济利润的概念经济利润是指经济学家所持的利润概念。

经济利润不同于会计利润。

(1)经济收入: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2)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3)经济利润:是用税后经营利润减去企业的全部资本费用。

经济利润=税后净利润-股权费用=税后经营营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税后经营利润-全部资本费用=期初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期初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期初投资资本×(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2、价值评估的经济利润模型(1)公式:企业价值等于期初投资资本加上经济利润的现值。

企业实体价值=期初投资资本+经济利润现值注意:公式中的投资资本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投入的现金:全部投资资本=所有者权益+净债务=(流动资产-经营流动负债)+(长期资产净值-经营长期负债)。

(2)优点:①经济利润模型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经济利润具有可以计量单一年份价值增加的优点,而自由现金流量法却做不到。

②经济利润之所以受到重视,关键是它把投资决策必需的折现现金流量法与业绩考核必需的权责发生制统一起来了。

企业价值评估的现金流量折现法(通常也称之为收益法)是基于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估价方法,它根据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通过收益还原(或称为资本化处理)来估测企业的价值。

长期以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种评估方法,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

在应用中,现金流量折现法有许多途径,但主要有企业折现现金流量模型(enterprise 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和经济利润模型(economic profit model)两种,其中企业折现现金流量模型在实践中运用最广。

但经济利润模型也日渐普及,它的优势在于能突出地显示公司是否在赚回其资本成本。

我国在利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实践中,主要是利用企业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模型,经济利润模型很少使用。

(完整版)中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完整版)中国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

1 自由现金流量总论§ 1.1 自由现金流量的提出自由现金流量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Alfred Rappaport)、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如今它在西方公司价值评估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简单地讲,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

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为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的提出开思想先河的是美国学者莫迪格利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r Miller)。

他们(1958)提出的关于资本结构的MM理论重新诠释了企业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并非新古典经济学所述的“利润最大化”。

他们(1961)还首次阐述了公司价值和其他资产价值一样也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思想,并通过建立米勒——莫迪格利尼公司实体价值评估公式对公司整体价值(Business Valuation)进行评估。

受益于他们的思想,西北大学的拉巴波特教授(1986)构建了拉巴波特价值评估模型(Rappaport Model),并通过创办ALCAR公司将其价值评估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

在其模型中,拉巴波特确立了五个决定公司价值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销售和销售增长率;边际营业利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营运资本;资本成本。

并通过这些价值驱动因素而对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预测。

现金流入来自于企业的经营,是税后现金流量,但是在支付融资借款利息之前(即不扣减利息费用)。

现金流出是因为增加了固定资产和营运资本投资。

在扣除现金流出后的税后现金流量净值被称之为公司自由现金流量。

然后通过对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贴现得出目标公司价值。

(1.1)(1.2)式中:FCF—自由现金流量S—年销售额g—销售额年增长率p—销售利润率T—所得税率F—销售额每增长1元所需追加的固定资产净投资(即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折旧)W—销售额每增长1元所需追加的营运资本投资—t时刻目标企业的连续价值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预测期内某一年度TV—目标企业价值詹森教授(1986)则是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Free Cash Flow Theory),用来研究公司代理成本(Agency Cost)的问题。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概念、理论、方法和体系,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拉巴波特、哈佛大学詹森等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经历20多年的发展,特别在以美国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之前在财务报告中利润指标完美无瑕的所谓绩优公司纷纷破产后,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健全的指标,美国证监会更是要求公司年报中必须披露这一指标。

自由现金流量,就是企业产生的、在满足了再投资需要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部分现金流量是在不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企业资本供应者的最大现金额。

简单地说,自由现金流量(FCF)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扣除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s,CE)的差额。

即:FCF=CFO-CE。

自由现金流是一种财务方法,用来衡量企业实际持有的能够回报股东的现金。

指在不危及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额。

[1]自由现金流在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基础上考虑了资本型支出和股息支出。

尽管你可能会认为股息支出并不是必需的,但是这种支出是股东所期望的,而且是一现金支付的。

自由现金流等于经营活动现金.[1]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可以给予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那些支出。

因此,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供长期使用的、其经济寿命将经历许多会计期间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都要作为资本性支出。

即先将其资本化,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

而后随着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效益,在各个会计期间转销为费用。

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1]延伸与资本性支出相对应的是收益性支出,又叫期间费用。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

公式1: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优先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公式2: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息税前利润⨯(1-税率)十折旧与摊销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
公式3: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一(资本性支出十营运资本追加额一折旧与摊销)
公式4: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一净投资=息税前利润⨯(1-税率) 一净投资
公式5: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毛流量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公式6:
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一资本性支出
1。

资产评估实务(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模型、经济利润知识点

资产评估实务(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模型、经济利润知识点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模型的具体形式【知识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一)企业自由现金流量1.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也称为实体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可理解为全部资本投资者共同支配的现金流量。

全部资本提供者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和付息债务的债权人。

2.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1)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2)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偿还债务本金-新借付息债务【注意】当企业的资本投资者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和付息债务的债权人时,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普通股股东的自由现金流量+优先股股东的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3)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例3-3】设A企业在2016年12月31日(评估基准日)的付息债务账面余额为2000万元,2016年度A企业的营运资金为2642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A企业在2017年至2019年的预测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A企业2017年至2019年的预测情况表单位:万元A企业2017年至2019年的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和债权现金流量计算过程及计算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A企业2017年至2019年自由现金流量单位:万元3.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对比(1)在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过程中,不论是以净利润还是以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为基础,均需要计算债权自由现金流量,才能得出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2)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过程中,若是以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只需在净利润基础上加上税后利息费用和折旧摊销金额,再减去营运资金增加额和资本性支出,即可得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这一过程并不需要计算债权自由现金流量。

(3)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均是企业收益的一种形式,但两者归属的资本投资者不同。

资产评估实务(二)收益法知识点

资产评估实务(二)收益法知识点

收益法的常用公式第一部分重要考点一、收益法的运用二、市场法的运用第二部分次要考点一、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假设、特点与程序二、企业价值评估的宏观分析、行业分析、企业自身分析三、资产基础法的运用【考点1】收益法一、要求收益法是重点,要特别关注收益和折现率的计算以及匹配选择的问题。

(1)收益的常用公式:①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税后净营业利润-(固定资产增加+营运资金增加)②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税后利息+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③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税后利息费用-偿还付息债务本金+新借付息债务④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及摊销-资本性支出-营运资金增加-偿还付息债务本金+新借付息债务⑤经济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的成本⑥经济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⑦经济利润=投入资本×(投入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⑧经济利润=净利润-股权资本成本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永续价值(2)折现率的常用公式:①股权资本成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

无风险利率、β系数(直接告知,或可比公司β调整)、市场平均收益率。

②债务资本成本采用税后计算。

③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收益法的评估思路二、评估思路1.根据评估目的,选择价值类型,选用评估方法(收益法)2.选择收益法采用的模型选择收益额和匹配的折现率3.收益期的确定4.识别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负债,进一步识别经营性必备资产和溢余资产5.预测期详细收益的预测(以基期为基准,进行适当的调整)6.预测期现值的计算7.永续期价值的计算8.整体价值的计算(包括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评估价)(其中经济利润现值+评估基准日投入成本)【例·单项选择题】选择什么口径的企业收益作为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基础,首先应该服从()。

股权现金流量的三个公式的理解

股权现金流量的三个公式的理解

公式1:股权现金流量=净利润-股东权益增加公式2:股权现金流量=股利分配-股票发行+股票回购公式3:如果负债率不变,则:股权现金流量=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增加×(1-负债率)第一个公式可以联系实体现金流量=净经营利润-净经营资产增加、债务现金流量=税后利息-净债务增加来记忆,公式中出现的净利润即是管理用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净经营利润-税后利息),也是通常意义上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两者一致。

第二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净利润=留存收益(公积金+未分配)+股利分配,股东权益增加(变动)=留存收益(内源融资)+ 股票发行(外源融资)-股票回购(外源融资),结合公式1,两者一减,就可以得到2。

第三个公式可以联系剩余股利政策记忆,为了维持目标的资本结构不变,净经营资产增加×负债率为债务融资额,净经营资产增加×(1-负债率)为权益融资额,结合公式1,能够很好记忆。

此外,股权现金流量为正,现金流向股东,表现为股利和回购;为负,现金流向企业,企业需要外源融资配股或者增发。

其实这些公式表达的意思都是一致的:净利润是股东的,视同都到了股东的口袋里,但是相应的要去掉股东又掏出的钱,就是股权净流量。

如果不分配股利相当于全部净利润都留存了,不发行或回购股票,股权资本就不会增加。

那么就没有股权现金流量了。

也意味着股东权益增加全部来源于净利润(未分配股利)。

根据股权现金流量=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增加,也可以看出股权现金流量为零。

我理解的是把握一个原则:看挣来的钱是归谁的,要是税后经营利润,那就是股东及债权人两人合伙挣的;要是净利润,就是股东的;要是税后利息就是债权人的。

先看能归他多少,扣除他又外掏的,就是他的净流量。

股东得股利,要是有股份回购就还有股份回购款,往外掏是是增加的投资,债权人得到税后利息,还有收回借款,往外再掏的就是又给人家增加借款了。

他俩合一块就是实体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式
股权现金流量与实体现金流量的区别,是它需要再扣除与债务相联系的现金流量。

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偿还债务本金+新借债务
=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债务净增加
股权现金流量模型也可以用另外的形式表达:以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基础扣除股东的净投资,得出属于股东的现金流量。

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税后经营利润+折旧与摊销-经营营运资本增加-资本支出-税后利息费用+债务净增加
=(利润总额+利息费用)×(1-税率)-净投资-税后利息费用+债务净增加
=(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投资-税后利息费用+债务净增加
=税后利润-(净投资-债务净增加)
如果企业按照固定的负债率为投资筹集资本,企业保持稳定的财务结构,“净投资”和“债务净增加”存在固定比例关系,则股权现金流量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股权现金流量=税后利润-(1-负债率)×净投资
=税后利润-(1-负债率)×(资本支出-折旧与摊销) - (1-负债率)×营业流动资产增加
该公式表示,税后净利是属于股东的,但要扣除净投资。

净投资中股东负担部分是“(1-负债率)×净投资”,其他部分的净投资由债权人提供。

税后利润减去股东负担的净投资,剩余的部分成为股权现金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