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西南石油学院)

2
4 5
叠前属性反演 弹性阻抗反演
一、叠前反演技术研究现状
Aki近似(1980) (1980); 1. Aki-Richards 近似(1980); -密度与速度 近似(1985),首次提出了反射系数的 2. Shuey近似(1985),首次提出了反射系数的AVO 截距、梯 Shuey近似(1985),首次提出了反射系数的AVO 截距、 度的概念, 其研究奠定了AVO处理的基础,并使AVO技术 度的概念, 其研究奠定了AVO处理的基础,并使AVO技术 AVO处理的基础 AVO 开始成为一项实用的地震技术; 开始成为一项实用的地震技术; -泊松比 Smith和Gidlow(1987)提出的CMP道集的加权叠加AVO反演 提出的CMP道集的加权叠加AVO 3. Smith和Gidlow(1987)提出的CMP道集的加权叠加AVO反演 方法,引入流体因子概念,提出近似公式; 方法,引入流体因子概念,提出近似公式; Mallick(1993)提出用射线参数表示反射系数的近似 提出用射线参数表示反射系数的近似; 4. Mallick(1993)提出用射线参数表示反射系数的近似; 郑晓东、杨绍国(1991 1994)幂级数展开法近似 (1991\ 幂级数展开法近似; 5. 郑晓东、杨绍国(1991\1994)幂级数展开法近似; Fatti(1994)提出相对波阻抗近似 6. Fatti(1994)提出相对波阻抗近似 ; Goodway(1997)拉梅常数(λμ/λρ)分析 拉梅常数(λμ/λρ)分析, 7. Goodway(1997)拉梅常数(λμ/λρ)分析,突出了弹性 参量对碳烃化合物的敏感程度 。
泊松比(σ) ——
介质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关 ; 介质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 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关); 与纵横波速度比有关
叠前反演技术

叠前反演技术,与叠前弹性反演技术、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和定量AVO都是指同一概念。
该技术是利用叠前CRP道集数据(或部分叠加数据)、速度数据(一般为偏移速度)和井数据(横波速度、纵波速度、密度及其他弹性参数资料),通过使用不同的近似式反演求解得到与岩性、含油气性相关的多种弹性参数并进一步,用来预测储层岩性、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的叠前反演呢?首先,由于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是多炮多道的观测系统,每个CDP点或CMP点记录的不同道具有不同的炮检距,每道上的反射振幅随炮检距不同而变化。
叠后反演基于常规处理的水平叠加数据,以自激自收为假设条件,即每个CDP或CMP道集经动校正后,把不同炮检距的记录道动校正为零炮检距位置,之后进行水平叠加。
这样,叠加剖面无法反应野外采集所记录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性,并损失了与炮检距关系密切的大量横波信息。
其次是叠后波阻抗反演是不随入射角发生变化,仅与纵波速度、密度有关,而叠前反演的弹性阻抗与入射角密切相关并与纵波、横波速度、密度4项参数有关。
由于同时利用了纵横波速度,其计算产生的弹性参数远较叠后反演丰富,可区别岩性与含油气性,为钻探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依据。
技术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进行叠前反演时,要注意资料条件及处理解释的结合。
一是地震资料的采集必须针对目的层深度,有足够大的炮检距来记录大量信息,并在处理中,对振幅进行补偿,严格保持相对振幅关系,避免虚假振幅信息的产生。
二是在地震资料道集进行部分叠加时,炮检距或角度范围的选择要针对目的层深度,使不同炮检距范围能明显反应用振幅的变化。
三是至少需要3个以上的子波,子波振幅谱对应于不同炮检距部分叠加数据。
四是在纵横波资料分析中,当岩石中含有油气时,纵波速度会降低,有时会出现含油气砂岩的速度接近泥岩速度,在声阻抗上无法区分岩性,但横波阻抗受油气影响很少,因此,两者的交汇图分析对划分岩性及含油气意义深远。
五是弹性参数综合分析,其物理意义不同,有的反应弹性模量,有的反应剪断模量,必须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解释。
多尺度约束的叠前叠后联合反演方法和应用

多尺 度约 束 的叠前 叠后 联 合 反 演 方 法和应 用
郎 晓玲 ,彭 仕 宓 ( 石油大学 ( 中国 北京)资 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 29 4) 0 2 康 洪 全 ( 石油 ( 国)有限公司北京 中海 中 研究中心, 北京102) 06 0
凌 勇 ( 科麦奇中国 石油有限公司, 北京102) 0 0 8
隙流体性 质 的新 方法 。
1 方 法原 理
1 1 叠后 波 阻抗 反演 的基本原 理 .
叠后地 震波 阻抗反 演的基 本原理 是假定 地震 剖面上 的法线 入射道 ,即地震 入射 射线 与岩层分 界 面垂 直 ,则可得 到法线 入射 反射系 数公式 r 。反演 就是估 算一个 子波 的一逆 反子波 ,用 反子波 与地震 道进行 5 ] 褶积运 算 ,通 常称 为反褶 积 ,从 而得 到反射 系数 。然 后 由反射 系 数可 逐层 递 推计 算 出 每一层 的波 阻抗 ,
[ 键 词 ] 叠 前 叠 后 联合 反 演 ; 关 AV0;角度 叠加 ;泊 松 比 ;颜 色 编 码 交 汇 ;流 体 识别 [ 图分 类 号 ] P 3 . 4 中 6 1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1 0 9 5 (0 0 1 0 1 一 5 文 0 0— 72 2 1 )0 — 2 8 O
石 油 天然 气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 1 年 2 江 00 月 第3卷 第1 2 期
J u n l f i a dG s eh oo y ( . P ) F b 2 1 V 1 2 N . o r a o l n a c n lg J J I O T e. 0 0 o 3 o 1 .
第3 2卷第 1期
郎晓玲等 :多尺度约 束的叠前叠后联合反演方法和应用
叠前AVA地震纵横波阻抗同步反演技术研究

叠前角道集示意图 AVA:振幅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一、叠前反演基本原理及特点
2、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特点
②多属性信息约束
在叠后资料构造层位解释基础上,建立多属 性信息约束模型,结合迭前资料,加强反演约 束,这样可以减少叠前反演的多解性。
③得到纵、横波阻抗多种参数成果
有效降低单纯纵波阻抗反演的非唯一性,提 高储集层岩石物性参数预测的精度。
H
(V0
)V0
V0 H g (V0 )G(V0 )
H g (H T H CnCm1 )1 H T
G和H两个重要矩阵
二、叠前AVA同步反演方法研究
3、叠前AVA地震反演技术流程研究
反演实现分为两部分
反射系数迭代反演 (目标函数1)
纵、横波阻抗迭代反演 (目标函数2)
目标函数中包含了地震、反射系数、各种反演约束关系 及各种岩石物理约束关系,通过这种处理设计,反演成 果精度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
分
角
度
进 行
小角度合成记录标定
合
地震道 合成记录
成
地震道 合成记录
记
录
标
定
中角度合成记录标定
大角度合成记录标定
3、叠前反演子波估算
四、叠前反演处理 及解释应用实例
结合合成记录标定,提取子波。
4、叠前 多信息约束模型建立
纵波阻抗
四、叠前反演处理 及解释应用实例
横波阻抗
泊松比
纵横波速度比
叠后地质模型基础上,建立多属性约束模型,模型中断层结构和属 性空间分布符合测井资料和地质情况
2、迭后反演只能进行纵波阻抗反演,储层描述 多解性强。叠前AVA同步反演利用迭前角道集地 震数据,将纵、横波阻抗,密度数据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进行同步反演,有效地提高了反演的精度, 增强了反演处理的稳定性。
叠前叠后联合反演技术在油气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3井区为例

叠前叠后联合反演技术在油气藏精细描述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3井区为例慎国强;汤婕;王玉梅;钮学民;陈松莉【摘要】不同的地震反演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叠前和叠后反演成果在单独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永3井区地质情况复杂,油气藏精细描述过程中的储层发育特征难以识别的问题,在岩石物理特征分析、约束模型和算法应用、叠前及叠后成果综合解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叠前及叠后反演在储层预测和流体描述方面的不同侧重点,选用统一的地质约束模型和反演算法控制2种反演方法的关联性,加强了叠前及叠后反演处理成果的一致性和可对比性.开展叠前叠后联合反演技术的研究,实现了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流体特性的精细描述.在永3井区沙二段复杂断块油气藏精细描术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沙二段5砂层组的油层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叠前叠后联合反演;岩石物理特征;约束模型;地质统计学;油气藏精细描述【作者】慎国强;汤婕;王玉梅;钮学民;陈松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地震反演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油气藏描述技术,可分为叠前和叠后2种反演。
其中,叠后反演侧重于对储层的识别,而叠前反演则更多地应用于对流体性质的判别。
理论上二者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融合性,但是由于资料不充分、反演算法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叠前反演和叠后反演往往被作为2种独立的反演方法分别加以应用,从而影响了反演的实际效果。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由地震信息得到地质信息的过程。
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的基础在于:地下不同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当地震波传播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地震反射波。
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法向入射发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已知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分布,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反射波的分布,即地震反射剖面。
即由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正演,反之,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反演。
叠前反演主要是指AVO反演,通过AVO反演,可以获得全部的岩石参数,如:岩石密度、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阻抗、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与叠后反演的根本区别在于叠前反演使用了未经叠加的地震资料。
多道叠加虽然能够改善资料的品质,提高信噪比,但是另一方面,叠加技术是以东校正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等特征不随炮检距变化的假设为基础的。
实际上,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反射振幅在不同炮检距上是不同的,并且反射波形也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种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特征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很复杂,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炮检距的地震波经过的地层结构、弹性性质、岩性组合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叠加破坏了真实的振幅关系,同时损失了横波信息。
叠前反演通过叠前地震信息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岩性和油气的关系。
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
理论上讲,利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全部岩性参数的反演,提取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岩石密度、泊松比、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参数。
叠后地震剖面相当于零炮检距的自激自收记录。
与叠前反演不同,叠后反演只能得到纵波阻抗。
虽然叠后反演与叠前反演想必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技术方法成熟完备,到目前为止,叠后反演仍然是主流的反演类型,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
介绍几种叠后反演方法:1)道积分: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速度)的直接反演方法。
地震反演的类型

地震反演的类型1.1 反演的分类1)从所利用的地震资料来分可分两类:叠前反演和叠后反演;2)从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可分为四类:地震直接反演,测井控制下的地震反演,测井—地震联合反演和地震控制下的测井内插外推;3)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三类:直接反演、基于模型反演和地震属性反演。
4)从反演模型参数来分主要有:储层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反演、岩石物性反演、地质结构反演、各向异性参数反演、阻抗反演以及速度反演等;5)从使用的数学方法可分为:最优化拟合反演、遗传算法反演、蒙特卡罗反演、Born近似反演、统计随机反演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反演等。
1.2几种主要反演方法的概述叠前反演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而叠后地震反演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技术。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反演方法:直接反演(递推反演和道积分反演)、基于模型反演、地震属性反演、测井约束反演和叠前AVO反演。
1.2.1直接反演两种基本做法:递推反演和道积分反演。
1)递推反演:递推反演是一种基于反射系数递推计算地层波阻抗的直接地震反演方法。
它完全依赖于地震资料本身的品质,地震资料噪音对反演结果敏感,影响大,地震带宽窄会导致分辨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储层描述的要求。
典型的有Seislog,Glog,稀疏脉冲反演(实现方法又有MED,AR,MLD,BED方法等)等;Seislog,CLOG等使用测井信息后,只获得剖面上关键点的低频分量,整个剖面上的低频信息要靠内插来求得。
优点:计算简单,递推列累计误差小。
其结果直接反映岩层的速度变化,可以以岩层为单元进行地质解释。
缺点:由于受地震固有频率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应薄层解释的需要;其次,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阻抗和绝对速度,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储层参数。
这种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不能用地质或测井资料对其进行约束控制,因而其结果比较粗略。
2)道积分反演:是以反褶积为基础的地震直接反演法。
道积分是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相对波阻抗的直接反演方法,它无需测井资料控制,计算简单,其结果直接反映了岩层的速度变化,但受地震资料固有频宽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应薄层解释的需要,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阻抗和绝对速度,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储层参数。
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

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一、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的原理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是一种基于地震波场模拟和反演的理论方法,它通过将地震波场的正演模拟与反演算法相结合,实现对地下介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准确描述。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建立地震波场正演模型,然后将正演结果作为初始模型输入反演算法中,通过不断优化初始模型,最终得到符合实际的地质模型。
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的核心在于利用多波信息进行联合反演,以充分利用不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信息互补性,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该方法采用非线性反演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反演结果的抗干扰能力。
二、叠前多波联合反演的技术流程叠前多波联合反演的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利用适当的地质模型和地震波传播方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出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生成合成地震记录。
2.初始模型建立:根据已知的地质信息和地震数据,建立一个初始的地质模型。
该模型可以是基于地质统计学、地球物理测井或先验知识的结果。
3.反演算法优化:将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通过非线性优化算法不断调整初始模型中的介质参数,使反演结果逐渐接近实际地震数据。
4.模型验证与解释:对优化后的地质模型进行验证和解释,确保其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和需求。
如果反演结果不满足要求,需要重新调整初始模型和优化算法。
5.成果输出与应用:将最终得到的地质模型进行可视化处理和成果输出,为后续的矿产资源勘探、油气藏开发等提供决策支持。
三、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的应用实例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实例:1.油气勘探:在油气勘探领域,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储层描述、油气藏监测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等方面。
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识别油气藏的位置、形态和储量,提高勘探成功率。
2.矿产资源勘探: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叠前多波联合反演方法可以用于确定矿体的位置、埋深、规模和产状等关键信息,为矿床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Wave Impedance Reflectivity
S波阻抗变化率 P波速度变化率:Δ Vp/Vp
Is Vs Is Vs
P-Wave Velocity Reflectivity
S-Wave Velocity Reflectivity
AV0反演工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
Vision for Energy
汇报提纲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二、AVO叠前反演工作流程 三、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2
汇报所涉及关键技术
叠前道集质量控制(Fastvel)
叠前道集AVO反演(Probe) 叠前/叠后弹性波阻抗联合反演技术(Vanguard-IFP) 井资料解释、岩石物理分析技术(Geolog) 三维可视化体解释技术(voxelgeo)
观测系统
17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覆盖次数平面图
Near offset
Mid offset
Far offset
18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不同偏移距覆盖次数
19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振幅恢复是否合理??? Migrated Gather Synthetic Gather
第I类:P>0,G<0,
第II类:P±0,属“暗点”型
第III类,P<<0,属“亮点”型, 第IV类:P<<0,G>0,
IV
I III
I I
AVO叠前反演工作流程
输入数据
分析测井曲线
测井数据
CRP数据 AVO可行性分析
计算泥岩基线
计算Gardner关系
生成合成地震记录 AVO控制质量、资料准备 直接反演并生成AVO属性体 子波提取 选择道集 生成角度叠加剖面 观察入射角 AVO反演结果分析 角度交会-交汇区域颜色编码 反演属性体交会分析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No-preprocessing 梯度叠加效果分析 Un-stretch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远角叠加效果分析
Gradient Spectrum
after un-stretch no un-stretch
问题的提出
Stretch Amplitude Recovery Velocity error – gather flatness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分析时窗
300 150 200 250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Effect of window : 250 msec
效果对比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Effect of window : 300 msec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Wavelet un-stretch处理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No-preprocessing 近角叠加效果分析 Un-stretch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No-preprocessing 远角叠加效果分析 Un-stretch
非零偏井震标定、模型正演
Near Angle Stack
纵 向 上
20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振幅恢复是否合理???
非零偏井震标定、模型正演 Near Angle Stack
Migrated Gather
Synthetic Gather
横 向 上
21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振幅均衡
t an sin sin
2 2
2
56
R ( ) NI G sin 2
AVO反演理基本原理简介
利用A & R近似式可以得到如下反演结果
基于Aki-Richards近似的AVO属性反射率意义
P波阻抗阻抗变化率变化率
Vp 1 Vs Vs P 波阻抗变化率: 伪泊松比变化率: S 流体因子: Vp Vp Vs P-Wave Impedance Reflectivity F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速度平滑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校正前 校正后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速度平滑校正后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校正后
速度平滑校正后
校正前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问题的提出
Stretch Amplitude Recovery Velocity error – gather flatness
子波拉伸 振幅恢复 速度误差-道集拉平
4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子波在传播过 程中高频成分被吸 收,造成子波拉伸, 使得远偏移距道集 频率较低。 四类砂岩异常??
效果对比
No Smoothing
Smoothing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Customizing Parameters:
Internal smoothing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Effect of sparse Picking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Smoothing residual stacking velocity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Updated Stacking Velocity
b.
Offset
c.
Offset
III类异常 e.
Ⅳ类异常
Ⅳ类异常 f.
d.
AVO response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自动剩余速度延迟校正
Automatic NMO correction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自动剩余速度延迟校正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自动剩余速度延迟校正
均衡前
均衡后
22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Small Bin Large Bin 振幅均衡参数
23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振幅恢复问题
Input Gather Output Gather 振幅均衡效果
24
问题的提出
Stretch Amplitude Recovery Velocity error – gather flatness
基于Shuey近似的AVO属性反射率意义
变化率:
Normal Incidence Reflectivity
NI或R0,入射角为零时的反射系数, 所以又称零炮检距剖面
Gradient (G) Sign(NI)*GR Poisson Reflectivity Lambda*Rho Reflectivity Mu*Rho Reflectivity Elastic Impedance Reflectivity
子波拉伸 振幅恢复 速度误差-道集拉平
25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速度误差
Automatic Residual Moveout correction,
Hale Waihona Puke Automatic Gather Flattening
26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速度误差
a.
Amplitud e
Offset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道集拉平问题
FastVel 剩余速度校正参数
效果对比
Stack, with and without smoothing
Demo……………
道集质量控制(Preconditioning)
Stretch Amplitude Recovery Velocity error – gather flatness
Pseudo-Poisson Reflectivity
S波速度变化率:Δ Vs/Vs
伪泊松比变化率
q Vp Vs Vp Vs
Fluid Factor
流体因子
F Vp 1 Vs Vs Vp Vp Vs
AVO反演理基本原理简介
利用Shuey近似式可以得到如下反演结果
53
汇报提纲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二、AVO叠前反演工作流程
Avo叠前反演基本原理简介 Avo叠前反演工作流程
三、叠前-叠后联合反演
54
AVO反演理基本原理简介
AVO是一种通过分析CDP道集中反射系数随入射角 (炮检距)而变化来研究地下岩性及含油气性的地震方法。 借助于Zoeppritz方程或近似式,对CDP道集反射振幅的变化作最小平方拟合,直到理论与观测值很好的拟合为止。最终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远道子波拉伸问题
Near Far Far – after un-stretch
一、叠前数据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