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状态》无答案学案

合集下载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4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学案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衡(第一课时)一、预习目标:1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2平衡的概念二、预习内容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正反应:____________,逆反应:_____________2可逆反应:_________下,既能向______________又能向________方向进行。

3可逆反应的特征:“两同”是指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二平衡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_____反应里,_______和_______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________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简称平衡。

它的建立与反应途径_______,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都可以建立平衡状态。

平衡的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提出疑惑同们,通过你的自主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案一、习目标1解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了解平衡标志。

3了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平衡状态的特征;2难点:是平衡状态判断和平衡的影响因素。

三、习过程(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正反应:,逆反应:2可逆反应:下,既能向又能向方向进行。

3可逆反应的特征:“两同”是指①②。

注意:可逆反应的重要特征是转率永远不可能达到100%,也就是反应一旦开始,那么,就不可能只存在反应物,或只存在生成物。

(二)平衡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里,和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简称平衡。

它的建立与反应途径,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都可以建立平衡状态。

平衡的前提:实质:标志:。

练习: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由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18O存在于()A、只存在于氧气中B、只存在于和SO3中、只存在于SO2和SO3中D、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练习: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内充入N2和H2合成氨,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课题:第三节化学平衡(一)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与方法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从日常生活、基本化学反应事实中归纳化学状态等,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通过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重点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特征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溶解平衡的建立开始时v(溶解)>v(结晶)平衡时v(溶解)=v(结晶)结论: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二、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入]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化学反应,有的能进行到底,有的不能进行到底。

请同学们思考并举例说明。

[讲]化学反应速率讨论的是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但是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既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成物,同时又希望反应物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生成学生举例化学反应存在的限度。

物。

例如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后者所说的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讲]如果对于一个能顺利进行的、彻底的化学反应来说,由于反应物已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就不存在什么反应限度的问题了,所以,化学平衡主要研究的是可逆反应的规律。

[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思考]大家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在一个盛水的水杯中加蔗糖,当加入一定量之后,凭大家的经验,你们觉得会怎么样呢?开始加进去的很快就溶解了,加到一定量之后就不溶了。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V 正V 逆 V 逆V 正V ′正V ′逆【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 3++3SCN -Fe (SCN )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 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2步骤(1) 滴加饱和FeCl 3溶液滴加1 mol/L KSCN 溶液现象步骤(2) 滴加NaOH 溶液滴加NaOH 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2.3化学平衡第四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2.3化学平衡第四课时
高二化学教案(选修四)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授课班级
课时
第四课时




知识

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等基本概念。
2、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形成的条件、适用范围、特征。
过程

方法
1、用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从而提高判断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的能力。
2、利用化学平衡的动态特征,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平衡
③υ(A)∶υ(B)∶υ(C)∶υ(D)=m∶n∶p∶q,υ(正)不一定等于υ(逆)(平衡与否该式都成立)
不一定平衡
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 B的同时消耗了qmol D,均指υ(逆)
不一定平衡
压强
①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平衡
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不一定平衡
混合气体的平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分子质量
①当m+n≠p+q时
平衡
②但m+n=p+q时
不一定平衡
温度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
平衡
气体的密度(ρ)
密度一定
不一定平衡
颜色
反应体系内有有色物质时,颜色稳定不变
平衡
教学回顾
与反思
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含量
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一定
平衡
②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
平衡
③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
不一定平衡
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
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 A,同时也生成了mmol A,即υ(正)=υ(逆)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提纲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正(向)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作逆(向)反应。

例如:SO 2和H2O可表示为SO2+H2O H2SO3(3)特征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且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忽略,把几乎完全进行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SO42—==BaSO4↓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如果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装入密闭容器,其反应过程如下:(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的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3)最终在某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

上述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如下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特征(1)“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2)“等”——v(正) =v(逆)>0。

(3)“定”——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一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

(4)“变”——当条件改变时,平衡一般要发生改变。

4.影响因素(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Word版含解析

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王玉峰,江苏省淮州中学从容说课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学生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完全(达到反应的限度)这样的疑问。

教学中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

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弹性、有潜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伸缩性。

这样,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都是经过改组的,目的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再用颇具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使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达到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教科书列举了H2(g)+I2(g)2HI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对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师应精心准备实验,最好以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进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应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而推及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总是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变化幅度最大,从而得出温度变化导致平衡移动的方向;要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从中分析总结规律。

对K而言,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影响,不必进一步推导说明。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自然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完全(达到反应限度)这样的疑问。

本节课在学完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可逆反应分析化学反应限度,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是绝对的,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特点,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同时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影响平衡的因素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储备作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蔗糖溶解为例指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再以可逆反应为例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这样采用探究式教学层层引导并通过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联想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并为下节的影响平衡的因素做好铺垫。

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讨论、分析:前面学习过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
率却是同样倍数的提高和降低。

结论: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反应类型条件改

改变条
瞬间
v正v
对任意加入催增大增大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可逆反应(1) 正向反应:由反应物得到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2) 逆向反应:由生成物得到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3)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 ________ 方向和 ______ 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4)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连接而不用“===”。

2Hz + Q 点燃==H0和2H2O====2H f + Qf 是可逆反应吗?2.在一定条件下,将 1 mol N 2和3 mol H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能否得到2 mol NH ?可逆反应的特点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 ,错误的打“X” )。

(1)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逆反应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可达到100%()催化剂I(2) SO 2和Q 的反应可写为 2SQ + 02隹△==2SO()咼温(3) CaO + CO===CaC 卸口 CaCQ 高===CaO+ CO f 属于可逆反应() 2.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占燃 电解① 2H 2+ O 点燃==HO 与 2WO 电解=2HJ + O f② H b SQ (浓)+ 2HBr===2HO+ B 「2 + SQ f 与 Br 2 + SQ + 2fO===2HB fr H 2SQ ③2NO N 2O 与 20 2NOA. ①② C.③④D .①④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根据要求填表:(5)实例: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 2+___ 咼温咼压催化剂2NH 。

④ 2SQ + Q催化剂2SQ 与 SO催化剂2SO + Q B.②③2.用速率一时间(v—t)图像表示出以上过程:知识总结:(1) 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 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_______ 或______ 保持恒定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 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①逆: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 。

②等:化学平衡的条件是v正和v逆_。

③动:化学平衡是一种_______ 平衡,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④定: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为一__________ ⑤变: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能________ ,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例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错误的打“X”)(1) 只有可逆反应才存在平衡状态()(2) 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3)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 )(4)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5)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与方法1.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特征之一是v正二v逆工0。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 + 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____________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3n mol B②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③ 3 v 正(A) = v 逆(B)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C2. 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另一特征是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A(s) + 2B(g) =C(g) + D(g)。

当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时,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②B的物质的量浓度③容器内气体的压强④混合气体的密度知识总结: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1) 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v正=v逆。

①对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②对不同物质,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的速率。

(2)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N2(g) + 3H(g) 二2NH(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证明反应( )A.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B.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C. 3个H-H键形成的同时,D. 1个N^N键断裂的同时, 有3个H- H键形成有3个H- H键断裂有6个N- H键断裂有6个N- H键形成[例3]—定温度下,在某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s) + 3B(g) =3C(g),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 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再改变B. 密闭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C.密闭容器内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D.密闭容器内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例4 一定条件下,将NO与SQ以体积比1 :2置于恒压容器中发生反应:NQ(g) + SO(g) =SO(g) + NQ(g) △ H=- 41.8 kJ • mol,下列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 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B.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C. S Q3和NQ的体积比保持不变D. 每消耗1 mol SQ 3的同时消耗1 mol NQ 2课堂小结: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练习一A.所有反应都存在平衡状态B.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C.正反应与逆反应停止进行D. 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2. 14CQ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14CQ + C — 2CQ达到化学平衡后,平衡混合物中含14C 的粒子有()A. 14CQC.14CQ、14CQ 14C B.14CQ、14CQD.14CQ3.下列关系中能说明反应Na(g) + 3f(g) = 2NH(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3 v 正(N2) = v 正(H2)B. v 正(N2) = v 逆(NH3)C.2 v 正(H2) = 3v 逆(NH3)D. v 正(N2) = 3v 逆(H2)4.工业上常用煤和水作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制得氢气,其中一步反应的原理为=CO(g) + H2(g),下列选项的条件中可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2 mol的CO同时生成2 mol的COCQ(g) + "0(g)B.两个H-0键断裂的同时有一个H—H键断裂1. 下列关于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C. 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D.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发生变化 5. 已知N 2O (g)= 2NO(g)△ H >0,现将1 mol N 20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6. 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2S0(g) + Q(g)= 2S0(g),已知反应过程某一_ 1 _ 1 _ 1时刻SQ 、Q 、SO 浓度分别为 0.2 mol •L 、0.1 mol •L 、0.2 mol •L ,达到平衡时浓度可能 正确的是()A. SQ 、Q 分别为 0.4 mol •L _: 0.2 mol •L _1B. SQ 为 0.25 mol •L _1—1C. SQ 、SQ 均为 0.15 mol •LD. SQ 为 0.24 mol •L _1, SO 为 0.14 mol •L _1巩固练习1.下列反应中,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厂、 催化剂 催化剂① N+ 3f =====2NH ,2NH =j====3Hb + Nb△② 2NaHCO====Na 2CO + "Of + CO f, N^CO + HbO+ CO===2NaHCQ厂、 浓硫酸 .③ CHCHOH —―g CH===CHf + HO,CH===CH + H — OH —―P CHCHOH I 、p ④ 2Na+ Cl 2=====2NaCl,2NaCl=电解=2Na + Cl 2? A.只有①A. 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2.(2019 •郑州高二月考. 18)可逆反应2SO(g) + O 2(g) --------- 2SO(g),充入由 0组成的氧气•段时间后,18o 存在下列物质中的()A.多余的氧气中B.生成的三氧化硫中C.氧气和二氧化硫中D. 二氧化硫、氧气和三氧化硫中3.(2019 •武汉高二测试 )可逆反应N 2 + 3H^^=2Nh l ,在容积为 10 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 开始时加 入 2 mol N 2 和 3 mol H 2,达平衡时,NH 的浓度不可能达到( )—1A.0.1 mol •L—1B.0.2 mol •L一 1C.0.05 mol •L_1D.0.15 mol •LC.①②③④D.①③④4.在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g) + Q(g) =2SO(g),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B.①②③C. 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D.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5. N2 + 3f=2NH在密闭容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2、f不再化合B.N 2、f、NH浓度不再变化C.N2、H2、NH的质量相等D. 改变条件,2、f、NH的浓度也不再变化6. 密闭的烧瓶里盛放气体A,在25 C时建立平衡:2A(g) B(g) △ H<0,把烧瓶置于100 °C 的沸水中,在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烧瓶内混合气体的物理量始终不变的是()A.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密度C.容器内的压强D.物质的量7. (2019 •厦门高二月考)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2A(g) = B(g) + 3C(g),在下列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8.可逆反应H(g) + 12(g) ---- 2HI(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B. 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C.H2、丨2、HI的浓度相等D.I 2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不变9. 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 = Y(g) + 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13. 一定温度下,在 2 L 的恒容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中 M N 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