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跨文化活动,是通过语言转换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随着世界日趋全球化,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需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翻译理论是从学术层面对翻译现象进行分类、解释和分析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提供各种公式、方法、原则和规则等,以便于进行准确、标准和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翻译理论主要包括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等。
等价理论是翻译理论中比较主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在翻译中需要寻求同等意义或近似意义,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语用上达到一定的匹配度,从而使译文意义不失真、不失真实、不失健康和不失文采。
等价理论的核心是翻译中需要双重转换:语言之间的转换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相对于等价理论,功能理论则更加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它通过考虑翻译对读者的影响和作用来决定翻译取舍。
即使在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某些方法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实践的实效性成为评价翻译品质的核心标准。
文化转换理论是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通过翻译者的思维活动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相转换。
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不仅需要翻译者有优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还需要有转换的思维观念和技巧。
翻译实践是通过词汇、语法、语义、上下文等多种手段将原文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实践上,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技术素养、翻译规范等。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实践并不等同于语言的传递,因为翻译的本质是作为中介创建并解决两个文化或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翻译需要翻译者结合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进行切实可行的操作。
因此,好的翻译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通过翻译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适合自身的方法和技巧。
值得一提的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是相互交织着的。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翻译理论(汉译英)

六、表示谚语的无主句英译时可译为无主句,
亦可译为人称句,要视情况而定 a)三思而后行。 First think,then speak. b)入乡随俗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c)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deep.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翻译理论(汉译英)
第一章汉语单句句型的翻译(一)
第一节 无主语的译法 无主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主语的句子。
英语中除谚语外,只有省略了主语的祈使句为 无主句。而汉语中无主句却比比皆是,一般用 来表示自然现象、命令、谚语、存现、叙述等 意义。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时常采用下列方式: 一、表示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一般 译作英语的无人称句 英语的无人称句由“代词it”作主语,其表意 功能与汉语表自然现象、时间、距离的无主句 相同,翻译时常可对译。如:
汉语的动词无词形变化,而英语的非限定动词有不 定式与分词的区别,翻译英中必须注意宾补动词形式 的运用。“使、令”类兼语式的宾补多为不定式, 有的动词只能用分词作宾朴,有的不定式,分词皆 有,意思不同,须加区别使用。 如: a)不要让你妈一直等你。 Don't keep your mother waiting. b)这话使我们都笑了。 The words set us all laughing c)他觉得房子在摇动。 He felt the house shaking 1)当动词是“keep,catch,set,feel”等时。宾补 动词应用现在分词以表进行中的动作。
翻译理论(英译汉)

❖ (1)When the boy came back, the old man was asleep in the chair and the sun went down
❖ 孩子回来的时候,老头儿已在椅子上睡着,太阳已经西 沉了。
❖ (2)He was bending his head down,his right hand tightly clenched upon the edge of the bench.
❖ 再比如“past”这个词: ❖ (1)The days are past when Jewish blood could be
shed with impunity. ❖ 可以不受惩罚地屠杀犹太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 (2)The old man sitting in a chair is a past president. ❖ 坐在椅子上的那位老人是一位卸任的总统。 ❖ (以上两例中past是形容词) ❖ (3)There was no question that Chrysler had a
(8)Time appears to run more slowly for a moving clock than for a clock at rest.
对于正在运动的时钟来说,时间似乎过得比静止的时 钟慢些。
(9)A fifty foot navy boat was waiting at the dock,its diesel motors running.
现在一切取决于我们打这手牌时是否冷静而审 慎。
(6)The clock hands pointed to ten minutes after five.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它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效果,翻译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求。
目的论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往往与交流、理解、传达和表达相关。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目的论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例如,商务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流和合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和专业化;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神和思维跳跃。
翻译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此外,目的论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目的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习惯和偏好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沟通。
总之,目的论翻译理论通过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效果的观点。
翻译者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功能和受众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I.翻译的分类:
按语言分类: 语际翻译intralingua translation(外来语 → 本族语;本族语→外来语;)语内翻译 interlingua translation, 按工作方式分类: 口译interpretation(同声传译,交替口译, 视译)和笔译translation
II.翻译的标准criteria
2.我把底交给你了。 译文一:I hide nothing from you. 译文二:I have given you the bottom line. 3.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译文一:一箭双雕 译文二:一石二鸟
中国翻译历史:四个翻译高潮
3. “五四”运动---建国:西学翻译: 马大力:《资本论》 鲁迅:“宁信而毋顺”翻译了14个国家200部作 品 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 郭沫若: 林语堂: 许渊冲: “三美” 音美、形美、意美“三化” 等化、浅化、深化
中国翻译历史:四个翻译高潮
4.建国----改革开放:文学翻译、政治作品翻译。 傅雷:“神似”,翻译如同绘画。 钱钟书: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 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露出牵强生硬的痕迹, 又能保存原作的风味。 杨宪益:《红楼梦》 5. 改革开放后:全方位
Lecture One
Some Definitions about Translation
I.翻译的定义Definition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辞海》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沟 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 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
IV.中国翻译历史:四个翻译高潮
1.东汉----唐宋:佛经翻译 支谦: “循本旨,不加文饰”,本西域月支人,后归化为 三国东吴人。 释道安(314-385)“五失本、三不易”:梵语尽倒而使
从秦,一失本也;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适合)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 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梵有义说,文无以异,或千、五百, 划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旁及,反腾前辞,已乃后 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不可及),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 末俗,二不易也;阿南出经,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三不易也。
III.翻译的分类:
按译材分类: 科技翻译 文学翻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政论作品翻译(论文、报告、演讲) 应用文体翻译(新闻、电报、文件、信函、 广告等)
III.翻译的分类:
按处理方式分类: 全译 摘译 编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II.翻译的分类:
按翻译技巧分类: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音译(transliteration) 按翻译原则分类: 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 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
翻译是技巧skill 翻译是语言活动language activity 翻译是交流communication 翻译是科学science 翻译是艺术art
Appreciation
Gates Street families carried their pails to the well at the roadside. 住在盖茨街的家家户户都提着水桶到街边的井里去提水。 From there I can the whole valley below, the fields, the river, and the village. It is all very beautiful, and the sight of it filled me with longing . 从这里望下去,整个山谷一览无余。只见那田野、河流和村庄, 全都美不胜收,真叫我心驰神往 The air war heats up as the air war heats up. 空袭一开始,媒体大战也就登场了。
II.翻译的标准criteria
1.信(faithful)达(expressive)雅(elegant) 2.信(faithful)达(expressive)切(close)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original work;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英 Alexander F. Tytler)
《佛经》四大译师
鸠摩罗什(后秦):充分照顾汉语语言习惯, 又不失梵文原意,使汉语和外来语有相互调和 之美。 真谛(南朝) 玄奘(盛唐)“五不翻”:秘密故,含多意故, 无此故,顺故故,生善故。 不空(唐末)
中国翻译历史:四个翻译高潮
2.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徐光启(利玛窦合作)《几何原本》(欧几里 德) 严复《天演论》《原富》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子复仇记》
翻译的标准criteria Exercises
1. The years have obscured the name of this professor, but not the lesson he taught. 译文一:岁月已经模糊了教授的名字, 但是 却没有模糊掉他所教的课程。 译文二:多年后,我已经忘了这位教授的姓名, 但却牢牢记住他的教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