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复习
【免费下载】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1. 基本概念(互译)补偿compensation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等效原则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等值翻译equivalent translation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 for translation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 /full )correspondence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 procedures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风格style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改变说法rewording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 translation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ing解码decode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流畅fluency乱译/胡译excessively free translation明析化explicitation模仿imitation目的论skopostheorie诗学poetics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死译/硬译mechanical translation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通顺smoothness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透明(度)transparency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伪译pseudotranslation文本text文本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文化沟(空缺/非对应)cultural gap误译mis-translation信/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形合hypotaxis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雅/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 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 translation 译本/译著translated text/translational work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 translation)译文target text, translation, target version, rendering, rendition译语/译入语target language(TL), receptor language, receiving language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 reader/TL reader/receiving audience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 culture/target culture/receiving culture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译者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意合parataxis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译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音译法transliter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境context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原文/原著source text (ST), SL text, original text, original version/original work原作者SL author, original author源语/译出语source language(SL), original language源语读者source-language reader/SL reader源语文化source-language culture/source culture约定俗成convention再现reproduction/representation赞助patronage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direct translation逐字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word-to-word substitution/verbatim translation注释性翻译annotated/commented translation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转换transformation自然naturalness /idiomaticity综合法mixture of methods2. 翻译理论家及其理论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长期被我国广大译者视为翻译标准。
2014-2015(1)翻译理论入门

2014-2015(1) 翻译理论入门复习题Part I True or False Questions.(20%,2 point each)Part II Short Statements.(20%,5 point each)Directions: Please make short statements to the following items.1. Nida’s science of translating.In Nida’s opinion, translating is neither a science nor an art and it is not proper to view translating as either of them. Nida’s “science of translating’’ is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n a scientific manner just as linguistics can do. Nida defines his “science of translation”as “the scientific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The actual translating of a text reflects a highly developed skill, but the study of translating as a type of human activity can, of course, be done in a scientific manner. Nida objects to taking translation as a science or an art in a simple way.2. Catford: Translation shiftCatford is the first one to introduce the term “shift” into translation. He followed the linguistic model and analyzed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perating functionally in context and on a range of levels and ranks. Shift is defined as deviation which corresponds with form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of source language into target language. And then he divided shifts into two kinds: level shifts and category shifts. By a shift of level, we mean that a SL item at one linguistic level (phonology, graphology, grammar and lexis) has a TL translation equivalent ata different level. Category shifts are 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 Shift of category can be subdivided in4 kinds: structure shift, class shift, unit/rank shift and intra-system shift. Catford said that structural shifts are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shifts and involve mostly a shift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3. Three variable elements of register theory and their metafunction meanings.Register includes: 1.field: what is being written about; 2.Tenor: who is communicating and to whom ; 3.Mode: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The field of a text is associated with ideational meaning, which is realized through transitivity patterns (verb types, active/passive structures,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etc.) The tenor of a text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personal meaning, which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patterns of modality (modal verbs and adverbs such as hopefully, should, possibly, and evaluative lexis such as beautiful, dreadful). The mode of a text is associated with textual meaning, which is realized through thematic and information structures (mainly the order and structuring of elements in a clause) and cohesion.4. Newmark: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ttempts to render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5.Reiss’s text type approach and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suggested by her.Plain communication of facts — InformativeCreative composition — ExpressiveInducing behavioral responses — OperativeAudiomedial textsThe TT of an informat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full referential of conceptual content of the ST.The TT of an expressive text should transmit th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form of the ST.The TT of an operative text should produce the desired response in the TT receiver.Audio-medial texts require the “supplementary” method.6. Three major cases when translated literature occupies the primary position:1) when a “young” literature is being established and looks initially to “older” literatures for ready-made models.2) when a literature is “peripheral” or “weak” and imports t hose literary types which it is lacking.3) when there is a critical turning point in literary history at which established models are no longer considered sufficient, or when there is a vacuum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untry. Where no type holds sway, it is easier for foreign models to assume primacy.7. Tytler翻译三原则(译作完全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质/具备原作通顺):(一) 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 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三)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

一、翻译的基本理论复习题(一)列举至少三种翻译标准(中、西均可),并指出是由谁提出的。
中国的:严复,信雅达三字标准; 林语堂: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傅雷,神似;茅盾:意境论;钱钟书:化境秀明:韵味说外国的:泰特勒的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费道罗夫的等值论:等值即译文和原文等值,表现在读者看了原文和译文之后,其感受的等值性。
奈达的等效理论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观点,提出“最接近的,自然的等效翻译”概念,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服务为中心,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对译文作相应调整。
(二)翻译的主要方法有_直译_和_意译_。
“直译”就是忠实的再现原作思想容,并尽量保存原作语言形式的表现方法。
原文如在形、义上与译语全同或是基本相同的可以直译,原语中的比喻或形象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有时也可以采用直译。
“意译”是忠实传达原作思想容而放弃原作形式。
多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表层次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中的对应。
不是主观臆断,是以不背离原文为限度,注意翻译时对原文结构的调整,用规的译语表达。
(三)列举你所掌握的翻译技巧。
技巧是翻译的具体策略,在直译和意译两大类翻译方法之下,具体的翻译技巧有分切、转换、转移、还原、阐释、融合、引申、反转、替代、拆离、增补、省略、重复、重组、移植等。
再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增、减、移、换四大策略。
(四)列举中、西翻译史上著名翻译家至少十位。
傅雷,季羡林,草婴,鲁迅,绛,朱生豪,谷若,诺思,查普曼,费洛里欧,何兰德,阿瑟伟利,弗兰茨库恩,玄奘、义净、徐寿、善兰、元益、卞之琳、叶水夫、黄龙、茅盾;乔叟、西塞罗、哲罗姆、阿尔弗雷德国王、波伊提乌、诺思(五)谈谈翻译的困难(至少两点)。
首先理解的困难。
汉语和英语都是很发达的语言,以表达丰富细致著称,要理解的准确必须处处细致。
Eg:in the seventh heaven不可按表面译为“升天”本意是“非常高兴”: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另一困难。
翻译学概论复习提纲

1、解释翻译、翻译学概念、描述翻译学体系;2、解释以下所讲各翻译学流派的观点,并作简单评价:语言学流派:采用语言学途径研究翻译,认为翻译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重点是比较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成分,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以及源语和译语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别,即在语音结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比关系,如英语与汉语的明显不同之处,有复数、时态、词形变化等,英语是圆周句,形合,等等。
这样两种语言在语码转换中就必须按照两种语言的对应规则进行。
文艺学派:文艺途径,文艺学派翻译理论,是运用文艺理论研究翻译、解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翻译的文艺学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前较盛行,是再现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中所反映的艺术真实,侧重从原文的文学特征着眼,特别是比较原文和译文的主题结构、风格特色和艺术效果,多照顾原文及原文作者方面的因素。
这种翻译的关键是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内容信息,其争论的焦点是:在不可调和的情况下,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哪个更重要? 是忠于原作的内容而不顾读者能否接受,还是变通原文而迁就读者?翻译的核心不是讲求字面意思的真实,而是要体现艺术真实,即精神上的真实,所以在翻译时抵制字对字的死译。
这种途径的具体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域、作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的创造力等方面的问题交际翻译:交际理论学派把翻译看作交流活动,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比较原文和译文在各自语言里的交际功能,并重点从研究信息源、信息和信息接受者、媒体等方面研究翻译问题,认为应该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强调信息交流而非语言对等,其代表人物包括德国莱比锡学派的卡德和纽伯特等。
在任何交际场合里,信息的内容都会包括三个因素:言语因素即言语表达形式、副语因素即非言语表现的语言相关因素、超语因素即非语言的文化和场合等因素。
交际性翻译的特点是必须使译文在译文读者身上产生出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那种反映,译者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因为必须把外来的东西译成地道的译文,搬进译语文化,而不使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辅导 - 萧山电大讲解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开放专科)《英语翻译基础》期末复习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1题,共10分。
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3.改译句子:10题,共30分。
3. 段落翻译(英译汉):2段,共4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 ---的翻译。
A. 佛教经典B. 文学作品C. 科技著作D. 哲学著作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 ---”的翻译观点。
A. 善译B. 化境C. 神似D. 信、达、雅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 ----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C. 林语堂D. 梁实秋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 ----的形式。
A. 词句B. 词句和比喻C. 各种修辞手段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5. 翻译是一种()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 --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B. 多后置定语C. 多新词汇D. 多常用词汇8. 鲁迅曾提出过“------- --------”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B. 宁信而不顺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D. 忠实、通顺、得体9.“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可以翻译为:__ _____。
A.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绿颜色吗?B.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C. 你从我的眼睛里看到嫉妒的感觉吗?D. 你以为我在嫉妒你吗?10. “Last night I heard him driving his pigs to market.” 意思为( )。
翻译理论与实践 (文稿)

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应英081班痞子第一章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原则一、翻译的定义1.Translation is the art of recomposing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without losing its original flaver.( Columbia Encyclopedia)2.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e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3.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
(孙致礼 2003:6 )二、翻译的原则1. Yan Fu (1854-1921)In translation,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difficult to bring abou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It is no easy work to realize “faithfulness”! If there is only faithfulness without expressiveness , the translation doesn’t amount to translation. From here we can see expressivenes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Faithful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Expressiveness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expressive and coherent without anything awkward. Elegance means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keep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① Japanese army killed millions of innocent people during the war。
翻译复习大纲

翻译复习指南:一、词义的选择和引申□英译汉时,大量的工作是从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来表达英文中的意思。
英国的语言学家Firth 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林语堂针对汉语有过类似的论述:“字义是活的,每每因在文中的用法而变化。
”□翻译时不能拘泥于原词的表面意义,或英汉词典中所给的意义,而要根据上下文悉心揣摩这个词在原文中的特定含义,选择符合汉语习惯的对应词,这是确切忠实地用汉语表达原文的一个基本环节。
一、词义的选择和引申根据词类确定词义A They are as like as two peas.他们相似极亍。
(形容词)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
(动词)A Wheat, oat, and the like are cereals.小麦、燕麦等等皆系谷类。
(名词)一、词义的选择和引申1.1根据词的搭配习惯确定词义英语和汉语词的搭配习惯不同,主要是动词和宾语,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
汉译时需要用汉语的搭配习惯处理。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to make a dress 做一件衣服to make trouble 惹麻烦to make a fire 生火to make a living 谋生A形容词和名词的搭而a strong man强壮的人;果断(有魄力)的人a strong case有力的主张a strong faith坚定的信仰a strong contrast 强烈的对照一、词义的选择和引申1.2根据词的使用场合确定词义A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他是最后来的。
A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A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怎么也不该怪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 它包括“高雅的”( hig h) 、“经典的”( canonical)文学形式, 如诗歌等; “通俗的”( low ) 、“非经典的”( non- canonical ) 文学形式, 如儿童文学、大众小说等。
在创建自己的文学理论的过程中, 佐哈尔不仅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术语, 而且把它发展成“多元系统论”( Polysystem theory ) , 试图用它解释所有书写的功能, 从中心的( central) 、经典的文本到边缘( periphery) 、非经典的文本[ 1] 。
多元系统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应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于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 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任何多元系统, 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 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
一个系统的行为模式,有时与它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有关。
以翻译文学为例,它处于中心时,往往参与创造一级模式,不惜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处于边缘时,则常常套用本国文学中现成的二级模式。
前者的翻译策略,着重译文的“充分性”,后者则着重“可接受性”。
3. 论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提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鼻祖。
他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这一思想将翻译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
劳伦斯·韦努蒂,作为翻译理论家,他高举解构主义大旗,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异化思想,率先对归化翻译的诸多弊端提出严厉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或抵抗式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
他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他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其目的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
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处理翻译中常见的语言问题,而且把文化和政治纳入了“异化”与“归化”旷日已久的争论之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有助于抵抗文化霸权现象。
长期以来,英美文化一直被提倡流畅翻译的归化理论所支配。
韦努蒂认为,目前在大多数英语语境下,形成了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标准的非英语文学范式。
这种非英语文学范式盛行主要与欧美的翻译传统,即推崇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有着很大的关系。
韦努蒂用“隐身”一词指出了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地位。
他指出译者的隐身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
这一过程中,流畅的归化式翻译掩盖了译者所付出的努力,使译者“隐身”。
他分析了归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结果。
为了迎合接受者的口味,归化式翻译往往将原文的陌生感淡化,使得译作变得透明,读起来不像译文。
这就意味着译者必须“按照目标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原文进行我族中心主义式的分解,把原作者潜回“家”,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
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让读者在文化他者(cultural other)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沦为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
因此,韦努蒂主张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在试图遏制种族中心主义这个层面上,异化翻译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作为一种战略上的文化干涉,用来反对拥有霸权的英语国家,反对它们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卷入其中的不平等文化交流,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
但是韦努蒂忽略了翻译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也有局限性。
韦努蒂的异化策略仅适用于文学文本翻译,正如他自己所说::“The emphasis is on‘literary’translation in a broad sense(mainly poetry and fiction but also including biography,history,and philosophy,among other genre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 sciences),as opposed to ‘technical’translation (scientific,legal,diplomatic,commercial).”(Venuti,1995:41)在文学翻译中,异化翻译策略可以通过向目的语读者展示源语的文化而实现交际的目的。
但是对于其他文本类型,如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其目的旨在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知识和交流信息,因此这类文本读者对于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关注度或敏感度也会较少。
所以在谈到异化翻译的使用范围时,必须要考虑到翻译的文本类型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关于异化和抵抗式翻译的规定性主张适用于美国等西方强国,不适用于经济和文化地位处于弱势国家的翻译。
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非英语译为英语的翻译过程,他认为从弱势国家语言译为强势国家语言,应保留源语语言的特色及其差异性。
但弱小国家如果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将英语译为非英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帮助强势国家入侵弱势国家,势必导致弱势文化独立和文化地位的进一步瓦解,因此韦努蒂的异化观也具有一定意义的局限性。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韦努蒂的异化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两个国家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所蕴涵的异域文化特色,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域民族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感受异域文化,领略异域风情。
同时,异化翻译还能极大地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读者扩大视野,吸收新鲜养分,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不过,这种异化翻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
当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文本类型、读者需求和社会情境,不能盲目跟风,尽量避免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情结。
思考题:1. 中国近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林纾、严复、鲁迅、钱钟书、傅雷、林语堂等的翻译理论与思想是什么?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鲁迅的”直译”2. 尤金•奈达的相关翻译理论是什么?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sourc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3.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四大翻译家是谁?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4、国外的翻译流派有哪些?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分为三个学派:文艺学派,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
文艺学派主要指二战以前的翻译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比较零散,讨论的焦点是直译和意译,形式和内容,注重翻译的效果,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由于文艺学派缺乏系统的理论,在此背景下语言学派应运而生。
语言学派建立在索绪尔、乔姆斯基、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之上,其开山之作是雅格布森的《翻译的语言观》,此文第一次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研究中。
语言学派注重分析原文本,强调译文与原文的等值。
六七十年代,语言学派日渐成熟,出现了奈达、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