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共84页文档
翻译理论—笔译

• 6-5(Passabl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adequately reflects most of the original passage with occasional errors of vocabulary, syntax, spelling or punctuation. The translation is, for the most part, readable.
• 英译汉项目要求应试者运用英译汉的理论和技巧, 翻译英、美报刊杂志上有关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等方面的论述文以及文学原著的节录。速度 为每小时约250-300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 言流畅。
题型
• Section A: A项由一段300词左右的汉语短文所组成,其 中有一段150词左右的段落被底线划出。 要求 根据上下文将此段译成英语。(10分)(半小 时)
• On the temple wall were written three
characters“ River Center Ode”. As soon as he saw these, he turned round hurriedly and began to run, shouting, “There are river-center thieves here. We should not tarry!” “Don‟t be frightened”, his companion said, “This character is „ode‟, not „thief‟.”[1]
Lecture 6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heories (Principles)
初级翻译理论整理

茅盾主张直译,同时又提倡保留“神韵”。
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
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第二类是照字面译。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
许渊冲: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9.尤金·奈达主张着重考虑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使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他的结论是,要是译文保持原作的内容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改变。
7.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教授以翻译英诗为主,兼及散文和戏剧。他还曾将曹禺的《雷雨》译成英文。
关于风格,王佐良说适合就是一切。关于直译和意译,他说最好的检验标准是译文本身的质量。
8.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
林纾:他不懂外语。他的译作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等。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外国作品。
钱钟书对林纾的译文作了很高的评价。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他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第三,英语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汉语则没有这么多表达方式。因此英语句子主从关系多,汉语则多用并列谓语或并列分句。
4.佛经翻译: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lecture 1 中国翻译理论

1935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 之手翻译到中国;1947年,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 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 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 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 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 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 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 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 采。《<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 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 特色和成就。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 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 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 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 断代结合;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 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
真谛
印度人,在南北朝时代,应梁武帝之聘, 来中国译了49 部经,其中最值称道的是 《摄大乘论》, 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很 大。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印度 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并将75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汉译 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 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上,他提倡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 佛教学三大翻译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 • • • • • •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释迦牟尼 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 教义: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2、因果报应是必然的。 佛教的传入时期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身有毒 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魏书•释老 志》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鸠摩罗什(344-413): 后秦僧人,汉语名 字是“童寿”,祖 籍天竺,本人出生 于西域龟兹(今新 疆库车一带),十 几岁就便因为精通 佛经而出名。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译经 大师。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三)
•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 善。凡觐国王,必有赞 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 尊。经中偈颂,皆其式 也。但改梵为秦,失其 藻蔚,虽得大意,舒隔 文体,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五失本” (five deviations) “三不易” (three difficulties)
• 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 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 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 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 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 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 • 三不易,即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 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 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三不易也。
翻译理论基础

• 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7-419或420)早 期西方教会中学识最渊博的教父,将《圣经》 译成拉丁文,此译本后称通俗拉丁文本。他对 古典著作以及《圣经》和基督教传统有过人的 理解。他的通信对史学家、圣经学者和神学家 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他的《论最优秀的翻译》 一文中,他强调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孤立的 词。(I have always aimed at translating sense, not words.)
• 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英 国人,长期在江南制造局任翻译。 • 其理想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清楚写出: “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 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 及。”他一生翻译了大量科学、科技书 籍,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为科学普 及在中国的发展出了不少心力。
傅雷:他是一位勤奋的译者。他研究法国 文学,翻译的作品达30余种,其中包括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 )和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 朵夫》。为向中国读者介绍法国文学, 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是一位严肃 的译者。他对译文精益求精,不满足于 自己已出的译本,有些书还要重译,出 新的的译本。《老实人》的译文前后改 过八次。他是一位有见地的翻译家,他 提出了译文应 “重神似不重形似”。
传教士的主要任务是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但为了叩开远东古老中华帝国关闭的大门又不使中国人感到他们有侵略扩张的意志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等人逐步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了学术传教的方针通过大量翻译活动主要以传教为宗旨
Some Questions on Translation
1. Have you done any translation before?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ranslation? 2. Do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or the West? 3. Do you know som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4. How about translators in the West?
汉译英讲义

越人歌译文
今夕何夕兮? 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垢耻。 心儿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秦汉之际,北方匈奴崛起。秦汉与匈奴外事频繁,于是,周之“象胥”遂为 “译”所代替。“翻”字也起用于东汉。“翻译”二字,在南北朝时期的佛 经译著中已开始使用。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译”的训诂为“传译四夷之言者”。
钱钟书:“化境”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 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 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 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 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译学曾伴随外国文化与 思想的三次大规模输入而形成三个发展高峰。
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隋唐的 彦琮为佛经翻译者提出了八条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八备”,在我国 翻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 的问题。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 大批著名译者。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唐太 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成为印度众所仰慕的 高僧,“名震五天”,历十七年载誉回国,并带回梵文经典650余部。 回国后他谢绝的皇帝要他还俗做官的好意,全身心投入到了译经事业 中。20年间,他先后共主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占唐代新译佛 经总数的一半以上。据说他还把我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等 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印度学者柏乐天认为,玄奘“是有史以来翻译 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玄奘的翻 译达到了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他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 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另外 他在对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文称他曾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实际这是梁启 超在评述道安的翻译时总结的八个字。
翻译理论与基础

什么是翻译?1.《牛津英语词典》和《韦伯斯特第三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为。
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
2.《英汉词海》的定义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或实例,把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译成另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
道出了最基本的属性。
3.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Fedorov )提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地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强调了内容和形式同译。
4. 斯坦纳(Steiner)提出“理解就是翻译”。
5.从宋代高僧范云的“夫翻译者,唯翻梵天之言转成汉地之语”,6.王宗炎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7.吕俊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
8.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忠实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Horace)曾提到“忠实的译者”。
两千多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初译《法句经》时文、质两派的争论就已提出了关于“信达雅的问题”。
此后,忠实就成为“翻译界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被无数翻译者们崇拜的图腾”。
然而,古今中外译界都围绕着译者应忠实于“形”还是忠实于“意”的问题展开“直译”和“意译”之争。
•忠实于谁?•1、作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2、文本忠实论受到的质疑•3、读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4、译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一、忠实的标准)•一、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译事三难:信、达、雅。
二、傅雷的“神似”,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三、钱钟书的“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宇转变为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二、翻译目的论)•徐光启(1562-1633)译书目的在“裨益民用” ,抓“急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