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理论史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简述

目 小 结
总而 言之 ,一名 优秀 口译 员需要 长期 的 自我 练 习与 实战 , 以不 断提 高 自身 素质 与素养 。在 译 前 、译 中 、译后译 员需 做的上 述工 作 内容 也只是
笔者 根据 自身经 验对 口译 准备所 做 的 一些 总结 ,
“ 达 信 ” 是 最 重 要 的 , 最 基 本 要 求 是 做 到“ 意 义 则 不 倍 本 文 ” ; 就是通达、明达 ,就 是把 原文 的内容 ( 意义 、信 息、精
8
务。
口译 任 务 完 成 后 , 译 员 应 对 口 译 任 务 进 行 总
园 核 心 论 点 阐 释
( 1 )善译 : 译者必 须对 两种语言有深入 的研究 ,翻 译时要 充分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简繁、文体 的变化 ,透彻地理解 原文 ,还要深入领会原文的神情和语气,然后准确地表达 ,力 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丝 出入 ,而且使读者读 了译文后 能达 到 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 ( 2 )信达雅 :在 《 天 演论・ 译 例 言》中 ,严 复首次 系统地 提 出 了 翻 译 标 准 ,将 之 概 括 为 “ 信” 、 “ 达” 、 “ 雅 ”三 字 ,其 中
小结要使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既不能轻视传统也不能抗拒或者贬抑西方译论应在梳理和继承传统译论精华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超越既定认知模式的局限性扩大研究视野辨证地对待特性与共性的关系加强实证考察和微观分析使研究方法更为科学化多样化在与国际译学各体系的互动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手 他 中 临 时 。 当 告 时 诉 笔 , 有 者 一 说 位 要 外 增 加 国 友 演 人 讲 上 内 台 容 发 , 遇 言 , 到 上 这 台 种 后 情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翻译理论(1) 严复及其翻译理论

二、隋-唐-宋时期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 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代表人物: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 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 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 可信,不惹旁人讥疑);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 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 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 求益,不可武断固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 名利,不想出风头);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 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 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 代表人物: 曹靖华(1897—1987), 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梁实秋(1902--1987), 著名学者、翻译家、散文家,现 代中国文坛巨匠,北京人。 强调“信”“顺”统一, 主张以句译为基础的直译, 反对“转译”,既对原文作者负责, 也对译文读者负责。
秦符时代;代表人物:释道安,鸠摩罗什
主要活动:佛经翻译 翻译特点: 释道安主张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 译者署名,以示负责。如《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 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 (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 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 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中国翻译史[1]
![中国翻译史[1]](https://img.taocdn.com/s3/m/68a5cfc4da38376baf1faec8.png)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翻译史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
;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佛经 翻译) ; 三、明清两代时期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 四、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活 动(文学翻译) ; 五、改革开放至今的翻译活动
一、从周代到东汉桓帝
(一)周代
;
(二)秦汉时期
二、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 (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四个时期
: (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末年到西晋); (二)发展时期(东晋到隋) ; (三)全盛时期(唐代); (四)基本结束时期 (北宋)
三、明清两代时期 (科技翻译)
在这一时期,首先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 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 教三柱石”(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 提要》) “臣等愚心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 通之前,先须翻译。” (徐光启) “信、达、雅”(严复)
五、改革开放至今
黄龙:《翻译学》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几十年心 血的结晶,也是目前我国大陆惟一标明“翻译学”的专 著。 许渊冲:《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中认为:无论直译、意 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中,指出原作意象的隐 或显、婉或直、艳丽或质朴、庄重或谐谑都是可译的。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认为:“翻译必须随文体之 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 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与文化繁荣》 大大拓宽和加深了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 。 与前三次翻译高潮相比,这一次涉猎的领域之广,从事 的人数之众,译著的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为国 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翻译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批忧国忧民的先进人物面对民 族危亡,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西方自然科 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早期科学人才,在近代翻译 史上开创了西学翻译的高潮,使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求真 理的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建忠、梁启超 、严复 、林纾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中国翻译史和翻译思想史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 五四” 五四 现当代
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苏联:建国初期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翻译理论的语 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翻译思想引入我国翻译界和教育界。代表人 物有费道罗夫、巴尔胡达罗夫等。 西方: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表字的现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代表 人物有雅可布逊、奈达、卡特福德、威尔斯等。20世纪80年代中 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现代翻译研究的主要是以语言学研究为中 心。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从1972年 霍姆斯发表《翻译的名与实》至今。对我国翻译思想产生较大影 响的学派有“翻译研究派”、“多元系统派”、“综合学派”、 “解构主义学派”等。
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一. 从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活动 二. 从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148—316)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317—617) 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618—906) 佛经翻译的第四阶段(954—1111) 三. 佛经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 • • • • • • •
Five Don’ts (transliteration in the five cases) 1)What is mysterious; 2)What is polysemantic; 3)What is too alien to be accepted; 4)What is hereditary; 5)What is philanthropic [filən'θrɔpik] . 博爱的;慈善的;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
•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 译 •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 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 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 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 (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 -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国的太子, 将王位让与叔叔,出家修道,后到达洛 阳,译出许多经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脉络关于理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传统观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无用的。
是理论就一定要解决实际问题。
申报基础理论项目一定要回答“该项目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
现代观点: 理论“虚用”说。
“理论实用”论使得许多有前途的基础理论研究搁浅。
翻译界同行拿不出与国外同行挑战的实力的理论来,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论实用论禁锢,他们认为是理论就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目前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大理论总是出不来。
中的翻译理论从总体上看是注重“实用”的,是解决翻译具体问题的,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相比,在体系上相对较弱。
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理论当然应该受到鼓励,但对理论的要求不应该以是否有实用价值为前提。
在科学史上,有些重大理论在一开始并不表现出实用性,后来才引起大规模的应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问世时人们看不到它的实用价值,在部分理论得到应用后,甚至在新的理论出现后(霍金),其余部分的实用价值还未显现,但他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成熟的理论总是在等待着实用出现的契机,或者它引导出一种是用契机。
我们不能因等不到这种契机就指责这种理论无用。
许多翻译工作者不愿阅读翻译理论文章,因为他们发现这些理论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当有外在要求时才勉强看一些理论,比如职称要求。
翻译工作者要有理论意识。
人们主动认识规律的倾向就是理论意识。
又有些理论可能永远找不到实用契机。
这种空头理论具有不显形的性质,但能使我们学会思考,是我们的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
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也是理论。
对理论的首要要求应是该理论能不能逻辑的认识和解释对象。
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派上用场,那不是它们的事。
“用”有“实用”也可有“虚用”。
翻译理论既鼓励“实用”也鼓励“虚用”,实用理论的威力自不待言,虚用理论可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放飞我们的心智,使其抵达极限之极限。
关于翻译理论翻译学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概念构成。
我们在第一讲关于翻译学的框架中可以看到,翻译理论是构成翻译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霍姆斯、图瑞将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和应用理论;杜建慧将翻译理论分为翻译理论的科学基础即外部结构(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文化学、心理学)和翻译理论的本体系统即内部结构(原理、程序、技巧、风格、批评和美学);罗新璋用“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来概括我译论及其发展历史;刘宓庆将翻译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跨学科理论;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3)将翻译理论分为内篇与外篇。
内篇(内部研究)即本体研究,为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如翻译的基本理论模式,翻译的实质,翻译的思维方式,可译性问题,原理,标准,翻译的方法论(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程序论,翻译美学,翻译的艺术,风格,技巧,等等。
外篇(外部研究)研究翻译与外界的关系。
如翻译在横断学科网络中的位置,翻译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关系,还包括对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建设,翻译工作者队伍的建设,翻译工作者修养问题,翻译工具书和教材的编写,中外专家合作问题等等的研究。
从以上关于翻译理论的划分,我们可以了解该讲座涉猎的我国历史上有关这样内容的翻译理论。
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为叙述方便,我们中国译论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翻译理论。
我们重点介绍翻译理论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议论并努力清理出其间一脉相承的译论传统。
古代译论主要包括六朝至宋的佛经翻译和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两个高潮中的有关译论。
近代译论起于鸦片战争后,止于五四运动前。
主要内容是维新派人士的译论,洋务派的翻译议论等。
现代译论起于五四运动,止于新中国成立。
列述《新青年》、《新潮》、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二十年代新文学著名社团代表人物的译论,鲁迅、瞿秋白以及林语堂等三十年代各种不同倾向的代表人物的译论,以及三四十年代艾思奇、贺麟等哲学家关于翻译的理论等。
当代译论为建国后至今的译论,其中又以“文革”为界分为两段,列述若干有代表性的译学家的译论。
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让学习者理清翻译理论发展脉络,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重要的译论作介绍和评述,尽量显示史的连贯与动态发展,画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理出其流变线索,凸显某一译论的首发者和对前一译论的超越,并预测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向。
建立翻译学,首当其冲的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开放的翻译理论体系,而翻译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需要横向的引进、纵向的继承。
我们首先要研究中国翻译理论史,摸清家底,谋求发展。
古代译论:我国虽然译事记载较早,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很难找到有关翻译的论述。
关于佛经翻译以前的翻译论述,我们已在第二讲中较为详尽的论述过,主要是关于翻译及其机构名称的记载,如:象胥、舌人、寄、象、狄鞮、译等。
孔子亦曾有过对翻译的议论(陈福康:1996:12-13):公曰:“寡人欲学小辨以观乎政,其可乎?”子曰:否,不可!……天子学乐,辨风,制礼,以行政。
……士学顺,辨言,以遂志。
……如此犹恐不济,奈何其小辨乎?”公曰:“不辨,何以为政?”子日:“辨而不小。
夫小辨破言,小言破义,小义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简。
是故循弦以观其乐,足以辨风矣;尔雅以观古,足以辨言矣;传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谓简矣。
”(《大戴礼记. 小辨》)孔子认为鲁哀公贵为“天子”,不必去躬亲那些小道,只须学学礼乐之类就可以为政了。
至于如有外交事情,也只须唤翻译来“传言”,是再简单不过了。
孔子关于翻译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他认识到翻译能够迅速沟通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隔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视翻译为“小辨”的轻视态度。
《春秋谷梁传》桓公二年有云:“孔子日:‘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昭公元年又云:“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这里将“主人”与“中国”对举,显然“主人”除了指诸侯小国、少数民族以外,当然也包括绝域异国。
因此,孔子这里虽然主要说的是撰写史书时记载事物名称的方法,同时也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
过了二千多年,周作人等在讨论译名的音译间题时,仍然毫无异议地将“名从主人”作为一条总的原则,钟述孔先生在《英汉口译手册》也将其作为一名的原则之一,可见孔子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在初期佛典翻译中,常用“质”与“文”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
“质”与“文”,即硬译与意译。
在这一时期内,支谦在《法句经序》中便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不少理论家认为他是直译派代表。
而在我国古代首次提出较完善的翻译理论的是东晋的道安,他主张直译,并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说,明确了忠于原文,并注重艺术效果的原则。
这一时期的鸿摩罗什在我国译论史上第一个全面主张意译。
唐至清初,翻译理论有了新发展,玄奘提出了“求真”与“喻俗”的原则,在继承了“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通达的标准,是翻译理论史上的一次飞跃,即从注重原文到兼顾读者,也就是译文的表达效果。
元末明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期间,也有些零星的译论。
支谦的译论支谦被认为是佛经译论开篇者。
今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当推《法句经序》。
序中云:诸佛典皆在天竺。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
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
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进于质直。
仆初嫌其辞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胡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
……支谦此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有三:其一,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
此序指出翻译的困难,对后来的进而才提出翻译的方法,有很大的先导作用。
其二,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我国译经史上始终存在着“文”、“质”两派。
这篇序其实记载了千数百年前两派的一场论争,不过“文”派的观点没有充分展开。
其三,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维祗难等人用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不仅有“佛言”而且有中国古代的老子与孔子的言论。
他们的这些论述,又与古代传统文论息息相通,从而又使此序本身也成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一篇。
钱钟书指出:“严复译《天演论》弁例所标:‘译事三难:信、达、雅’,三字皆已见此。
(《管锥编》)由此可见我国译论之一脉相承,亦可见此序在我国译论史上的开篇意义。
道安论五失本三不译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此序作于382年,时距《法句经序》已一百五十余年了。
钱钟书认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而支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而已。
(见《管锥编》)序中云: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指佛三明),覆面(指佛舌出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不可及);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指第一次集结),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五百罗汉),迭察迭书(相互审查校写);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乎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所谓“五失本”是:一、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的,汉译时被改从汉语语法,二、经文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广大读者,译文作有一定的修饰,三、经内论述,往往不厌其烦,尤其颂文更是反复再三,翻译时被删简,四、经文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内容重复,译时被删去,五、经文中讲完一事,告一段落,要转说他事时,又将前话重提,然后再往下说,这些话也被删除。
所谓“三不易”是:一、“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而今时代不同,要改古以适今,很不容易,二、‘圣人”的智慧本非凡人可及,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三、释迩牟尼死后,其大弟子阿难等人出经时尚且反覆斟酌,兢兢业业,而今却要由平凡人来传译,更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