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遗址专题介绍
夏朝的文化遗址与考古发现

夏朝的文化遗址与考古发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自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存在。
虽然夏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仍存在争议,但其丰富的文化遗址以及经由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历史细节为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本文将介绍一些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1. 扬州石头城遗址(江苏省扬州市)扬州石头城遗址位于扬州市区,经考古学家的调查,确认为夏朝晚期城址。
这一遗址呈现出巨大的规模和完整的城墙结构,表明夏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能力。
在遗址的挖掘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文物,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夏朝的存在和发展。
2. 二里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遗址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1999年至2001年期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一遗址的密集居住区、宫殿、陵墓、制陶作坊等多个部分。
出土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其中部分青铜器上刻有的文字,有助于研究夏代文字和社会制度。
3. 红山文化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红山文化遗址是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的考古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这一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夏朝在北方地区的存在,并提供了大量关于早期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证据。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陶器、兽面陶罐、石器等,其中的装饰图案和图腾象征等元素,对于研究夏朝早期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4. 范县板林庙遗址(河南省焦作市)范县板林庙遗址是夏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境内。
这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等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座巨大的土兽面陶俑。
这些文物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关于夏代文化的了解,也为研究夏朝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线索。
通过对夏朝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夏代社会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然而,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说时期,虽然有很多文物和考古发现,但对于夏朝的确切始末,依然有很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烟云!

盘点中国十大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烟云!中国历史悠远,吹过了唐风宋烟,亦且换了明脸清庞。
而今,走到了现代,时间流逝,那些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的历史遗迹,凝结了无数先辈们的智慧,无不透露着他们曾经生活的痕迹。
本期,我们一起来盘点下中国十大历史遗址。
秦始皇兵马俑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
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始建于1976年,建馆缘起可追溯至1974年秦兵马俑的发现。
1979年10月1日,以一号坑遗址保护大厅为主陈列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展厅对外开放,1994年10月1日,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展厅对外开放,1999年10月4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落成开放。
故宫博物院故宫位于北京市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先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统治中国。
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
故宫博物院绝无仅有的独特藏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结构宫殿建筑群。
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拉萨的红山之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宫堡式古建筑群,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布达拉宫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宫殿,而是一种信仰的化身、精神的象征,相传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佛门的意识里,它的存在,有如菩萨亲临(藏语布达拉,意即观世音菩萨居所),朝拜布达拉宫,可以改变未来。
长城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长城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长城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八个省、市、自治区,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此前,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朝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土遗址加固与保护

土遗址加固与保护土遗址是指以土壤和岩石为主要材料的古遗址。
这些遗址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同时它们也面临各种威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
本文将探讨土遗址加固与保护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常用的技术方法以及应用实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土遗址加固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遗址本身的特点使其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
例如,土壤的侵蚀、风化、溶解和人为的挖掘、建筑活动等都可能对土遗址造成损害。
此外,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会对土遗址造成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土遗址加固与保护的常用技术方法包括物理加固、化学加固和生物加固等。
物理加固方法主要有加固支撑、充填加固、喷射加固等。
化学加固方法主要包括灌浆、涂层加固等。
生物加固方法主要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来加固土壤,增强其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各种技术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例如,物理加固方法见效快,但可能会改变土遗址的原有结构。
化学加固方法对土遗址的破坏性较小,但成本较高,且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生物加固方法绿色环保,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来分析这些技术在土遗址加固与保护中的应用。
以某大型土遗址为例,我们采用了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使用物理支撑结构对土遗址进行加固,然后再使用化学灌浆方法进一步加固。
经过这些处理后,该土遗址的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结来说,土遗址加固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环境条件,采取适合的加固与保护技术。
同时,也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探索更有效、更环保的加固方法。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保护土遗址的重要方面。
只有全社会共同和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建议以下几点:首先,开展更深入的基础研究,理解土遗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发展更加适应土遗址特点的加固技术。
其次,注重跨学科合作,汲取土木工程、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土遗址保护工作的科学性。
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河南郑州二里头古墓群考古探秘

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河南郑州二里头古墓群考古探秘河南郑州二里头古墓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这个古墓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距离郑州市中心约15公里,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二里头古墓群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里头古墓群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当时,一位农民在耕地时发现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葬着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
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随后对古墓群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二里头古墓群被确认为商代晚期的遗址,距今已有约3800年的历史。
古墓群内共有约200座墓葬,其中包括大型墓葬、小型墓葬和祭祀坑等。
这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为研究商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里头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展示了商代晚期的高度文明和工艺水平。
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被称为“二里头大盂”的青铜器,它是中国青铜器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这件青铜器高约133厘米,重约875公斤,造型庄重大气,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除了青铜器和玉器,二里头古墓群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文物。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商代晚期的生产技术和艺术水平,还为研究商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例如,古墓群中出土的陶器中有许多是用来盛放粮食和酒水的,这说明当时的商代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和物质文明水平。
二里头古墓群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世界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为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之,河南郑州二里头古墓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中国著名的十大历史遗迹博物馆

中国著名的十大历史遗迹博物馆1.秦始皇兵马俑。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为秦朝历时39年修建而成。
1974年3月被发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一号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内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
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也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2.北京故宫。
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
在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
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拉萨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
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水洞沟,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素材

水洞沟: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长城脚下水洞沟,一泓清泉入河流。
断壁崖前观古址,石器文化遗千秋。
山岭遍是沙丘布,鸦鹊羊群埠上走。
若非地下藏物证,焉知史前山河秀。
这首今人写的古体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亦梦亦幻的境界。
走过水洞沟,从两万多年前的史前社会一下子走到了明朝的长城边。
几乎没有跳跃,时空就在这么不经意间一下子从远古拉到了现实。
人们常说,穿越时空的河流。
那么眼前这些地穴、断壁和长城之外的荒漠,又是怎样一条被岁月遗弃的河流?水洞沟人已经神秘地消失了,但他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却依然在顽强地存活着。
直至目前,水洞沟依然是宁夏已知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研究的持续深入,新的发现仍将层出不穷。
“地窝子”水洞沟遗址位于宁夏银川市东南28公里,最早由法国古生物和史前考古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于1923年发现并进行了发掘。
该遗址与内蒙古的萨拉乌苏遗址被并称为中国最早发现和进行正式发掘的两大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水洞沟村是一个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
在古老的水洞沟村里,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留着北方先民们创造的窑洞式和半地穴式的居室。
银川市文化局有关研究者告诉记者,这种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居室,往往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水洞沟村继承了这种古老居住方式,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边缘上,用土坯垒起矮墙,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
“这种居室建筑极其廉价,是远古人类居住方式的最佳选择。
我国北方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地窨子’。
它产生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伴随着人类生存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销声匿迹,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了解,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
据水洞沟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他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城址)、夏代(岳石文化城址)发掘地点: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城子崖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考古学家发现、发掘和出版考古报告的古城址。
城子崖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堆积层分为三层,上层为周代文化层,中层为岳石文化层,下层为龙山文化层,出土了大批各时代的文化遗物。
下层的龙山城址南北最长处530米左右,东西宽约430米左右,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城址内文化层堆积丰富,有房基、水井、窑穴等遗址。
陶器以黑陶、灰黑陶为主。
石器多为磨制。
还有骨器。
1928年和1930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
此外,在遗址的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板筑夯土围墙遗迹,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岳石文化的城址直接叠压在龙山文化城址之上,面积为17万平方米。
城垣夯层规整,夯土坚实。
1990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城址重叠而成,澄清了60年来有关城子崖遗址时代的争论。
其中龙山文化城址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为这一时期古城址之最;岳石文化城址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夏代城址。
这一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中国文明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由此揭示出来的龙山文化,对于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为中国史前城址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城子崖及其周围的古代遗址,形成了一个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的基本完整的古代文化区。
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具有早期城市的雏形,说明当时它已经成为一个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城市考古的空白。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的资料重新整理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的资料重新整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的资料重新整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址、名胜和古迹。
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旨在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址、名胜和古迹进行资料重新整理,带您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观。
1. 长城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防御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横跨中国北方的山脉和平原,全长超过21,000公里。
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的防御工事,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2.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故宫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拥有数以千计的房间和庭院,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生活的典范。
3. 兵马俑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秦朝的陪葬品。
兵马俑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
这些兵马俑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工艺水平。
4. 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一座雪山,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
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是中国最著名的高山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冰川之一。
这里的景色壮丽,有多个海拔不同的雪峰,吸引着大量的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
5.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的峨眉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之一。
这座佛像高达71米,建于唐代,远观如天人合一,令人叹为观止。
乐山大佛所在的峨眉山还有许多其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6. 泰山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的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泰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上的朝圣胜地。
登上泰山的顶峰,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宏伟的古建筑,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7.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莫高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土遗址病因分析
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土遗址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现的破坏,在这些破坏原因 中,风化起主导作用。其中化学风化又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而几乎所有的化学风化的进行都离不开 水的参与,水通过参与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及氧化作用等使土遗址形貌发生改。
•
3. 1 溶解作用
6.详细施工过程举例
• 6.1土坯衬砌加固 针对墙体根部掏蚀凹陷的 情况,多用土砌块支护加固。 土坯加固可以在基本不改 变原貌,改善墙体稳定性、 防止坍塌,并有效的阻止风 对墙基的掏蚀,且对生物病 害亦效果明显。不足之处 是外观略显臃肿,砌筑时不 可补砌过量,维持稳定的情 况下,尽量少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裂缝加固
• (1) 化学加固法 考虑与土体结构尽量相容,加固中多选用化学溶液对加固体进行类似于 灌浆法的处理方法,即化学加固法。目前此法应用最广,既可用于裂隙 加固,也可用于表面剥蚀等加固保护。 • (2) 物理加固法 即土木工程中的锚固法、相夹法和支护法等机械加固方法。在土遗址 中裂隙很多,对小裂隙可采用化学溶液灌浆进行处理,对有可能造成失 稳、坍塌的裂隙用物理加固就比较有效。在秦俑坑土遗址裂缝治理中, 采用“U”型和“H”型支架对裂缝严重的部位进行了临时支撑防护,对 巨大裂块,采用网状钢架进行了加固。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有碍观瞻, 影响土遗址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 • (3) 化学锚固法 如上所述单用化学加固有可能达不到加固目的,而单用物理加固有时又 不能很好地发挥土遗址的价值,于是自然而然想到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 方法。即先置入构件或锚杆等结构元件,后灌注化学浆液,这就是化学 锚固法。李最雄在破城子加固保护和河仓城锚固试验中分别采用薄壁 钢和白蜡杆做结构元件,后用浆液进行灌浆。可见化学锚固技术以其独 特的魅力受到土遗址加固保护工作者的青睐,在土遗址加固保护领域有 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墙体化学喷涂
中国古代土遗址专题介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主讲人:高大峰教授
一.定义 定义
• 土遗址是在古代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代表着特 定历史时期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 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关对土遗址加固 保护的理论研究及工程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 土遗址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的高昌故城、长城大部分、交河故城、楼兰古城 等均是以黄土夯筑为主的重要土遗址。 • 土遗址的特点首先是遗址规模比较大,其次是破 坏情况很严重。由于风蚀、雨蚀、微生物以及人 畜践踏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致使土遗址墙体开裂、 坍塌、表面剥落碎裂、冲沟发育、基础掏蚀,破坏 严重。
长城上的窑洞
定边长城
三.土遗址保护措施及分析 土遗址保护措施及分析
• 1.定义:土遗址保护,是指为保存土遗址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而进 行的全部活动。从技术方面讲,就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 者其相互结合的方法,增强土遗址的本身抵抗不良外在环境的能力及 改善土遗址的保存环境,使土遗址能长久保存,为当前及将来利用; 从管理方面讲,就是制定土遗址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法令及原则, 加强对土遗址文物的管理,延长土遗址的寿命。 • 2.土遗址加固保护原则 迄今国际社会已形成普遍共识,遗址保护“保持原状或现状”是最基本 的原则,这也是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推崇的作法。这样可以最 大限度地保存土遗址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这也是今人保护加固土遗址的 目的所在。为了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在加固时应尽量保存甚至使 用原始材料,运用传统工艺,这就要求对土遗址的文化底蕴、土体自身 结构组成、建造工艺有全面了解。其次,加固保护不能影响后人的再次 加固保护。我们知道任何材料都有使用寿命,若材料老化后对土体结构 产生负面影响,将与初衷背道而驰,这就提醒我们材料使用应尽可能与 土遗址土体结构相近,以做到材料匹配。
•
3. 2 水化作用
水泥的水化是大家熟悉的,土壤中有些物质和水接触后,也会形成新的含水物质,改变矿物原有的分子 式。水化过程通常会引起体积膨胀,会对原结构产生巨大的膨胀压力,促进了风化的进行,使土体发生 破坏。
•
3. 3 水解作用
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的成分起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这种作用包括分解矿物、析出某些元素、 与氧离子组合以及水化作用。在水解过程中,矿物的原生晶体结构被破坏、改造,并且可能完全遭到 破坏和被完全不同于原始物质的新生成的表面风化矿物结构所替代。
款贡城
• 3.陕北长城定边段 • 定边县周边不远就是明长城,它不象是北京长城那样险峻 那样难以攀登,唯一剩下的轮廓就是长长的一条龙型,色 彩与周边没有多大差距,与这里的大沙漠融几乎融为一体, 低矮的地方不走到近处是不易察觉的。这里的长城为沙土 质地的,仅在墩台马面处可以见到少量的砖石,经历600 多年的风吹日晒依旧挺立在那里。 • “三五九”旅窑洞:位于定边县城北15公里,盐场堡乡东 北1公里处。一九四零年秋,“三五九”四支队两千多名 指战员奉王震旅长之命,赴定边县盐场堡一带驻防;为了 解决住宿困难,自已动手在紧靠盐湖的古长城上打175孔 窑洞,开展了自力更生打盐生产,支援革命战争,粉碎蒋 对经济封琐的阴谋。一九八二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现在这些窑洞已经破损不堪,对长城的安全形成 很大的威胁。
• 6.4墙顶封护处理 • 由于温差、开裂变形等造成的 泥坯的破裂、破碎、不稳定,这 一现象在墙顶尤为显眼。墙顶 酥裂、散落土坯也对游人的安 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采用土工 织物可以有效的使墙顶原本的 酥裂、散落土坯与墙体加固成 一体,俗称“戴帽子”,从而起到 防止雨水下渗,破坏墙体,消除安 全隐患,保护文物的目的。 • 6.5表面防风化化学处理 • 国内外土遗址的防风化处理基 本都采用化学喷涂加固的处理 方案,尽管化学加固材料有所不 同,但施工过程基本完全相同。
• 4.土遗址加固保护应用技术 • 4.1化学技术手段 为了详细准确地了解遗址土体破坏程度、结构特征、加固 前后土体内部结构差异,定性了解加固效果,已应用多种化 学技术手段进行了测试分析。如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用于 研究遗址或试样表层和内部形貌的差别或直接观察加固前 后土体内部形貌的改变,为加固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 据;X —射线衍射分析、傅立叶红外分析、差热一热重分析 等用来确定土体风化程度或遗址分子间的脱水程度;利用 超声波信号探测岩土的裂隙情况,帮助评价保护处理的效 果。随着土遗址加固研究进展,会有更多更好的技术手段 应用到加固保护各个环节。 • 4.2土遗址加固保护方法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岩土加固技术迅猛发展,由于土 遗址的特殊性以及古建筑加固保护的原则要求,借鉴胶结 和引入筋材构成复合体这两种土的加固方法,形成土遗址 独特的加固方法,即化学加固法、物理加固法和化学锚固 法。
•
3. 4 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常与水化作用相伴进行。在自然界中低氧化合物、硫化物和有机化合物最易遭受氧化作用。 尤其低价铁,常被氧化成高价铁。常见的黄铁矿( FeS2 ) ,在水溶液中可发生氧化,变成硫酸亚铁 (FeS04 ) 和硫酸( H2 SO4 ) ,硫酸亚铁进一步氧化成褐铁矿( Fe2O3 ·2H2O) 。黄铁矿在风化过程中 还会析出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除水之外,温度、湿度等亦可引起风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引起 风化破坏更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土遗址损坏原因多种多样,相同的原因可能引起不同的病害特征,同一病害特征也可能是由不同 的原因引起的。对土遗址的保存现状的分析,尤其是病因的分析是土遗址加固保护的重要内容。
溶解作用是指水直接溶解岩石矿物的作用,它将使岩土体遭到破坏。最容易溶解的是卤族盐类(钠盐、 钾盐) ,其次是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 和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 。溶解作用一般进行得十分 缓慢,但当水中含有侵蚀性CO2 而发生碳酸化作用时,水的溶解作用就会显著增强,或当水的温度增高 以及压力增大时,水的溶解作用同样得以加强。
高昌故城
2.款贡城 款贡城
榆林镇北台东即为款贡城,它和镇北台建于同年,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 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敬献贡物、赠送礼品的场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长城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端,曾经是阻碍风沙南进的一道屏障,也正由于此几年 前款贡城几乎整个被厚厚的黄沙掩埋,最深处达十二米之多。为了让其重见天日,对 其进行必要的修缮,今年当地政府部门与文物部门在全面勘测之后,将上层黄沙清除。 款贡城依红山山势而建,地势西高东低,为长方形城池, 东西长约210米,南北宽约 175米,占地面积约33000平方米。其中北墙与长城共用,并设有两道城门,在两道城 门之间的城台顶部还有一座城楼遗址,款贡城的南面只有一道城门,宽2米,高3.2米, 门额石刻“款贡城”三字。而西墙与东墙不设门,其中东墙的地势最低,为城内流水 的汇聚处,因此也是几年前被沙掩埋较深的地方。 款贡城城墙与本地区长城城墙一样是由黄土直接夯筑而成。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数百 年风雨剥蚀以及长期无人看管款贡城已几近湮灭,只剩下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墙。 根据考古调查发现,款贡城残墙高度在6.5~8.4米之间。北墙与南墙的破坏最为厉害, 城墙土体在风吹雨打中严重流失,导致墙体低矮,顶部变成圆滑的土包包,而且在雨 水侵蚀下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冲沟 ,严重危害墙体的安全。东墙由于地势低,是城 内雨水的汇聚地,在雨水的冲刷下,导致城墙产生两处坍塌,同时由于东墙曾经被黄 沙掩埋,这也很好的保护了墙体,使得东墙除了坍塌部分外保存较为完整。西墙保存 较好,但墙顶风化剥蚀也较为严重,还有部分当地人通行造成的缺口。
二.举例介绍:
• 1.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位 于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高昌古城规模宏大,十分壮观。总面积 200万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1961年高昌古城被列 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 全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布局可以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城 垣保存较完整。 外城略呈方形,周长约五公里,占地面二百万平方米。城墙为夯筑,墙基厚 约12米,高11.5米,周长约5公里;夯土筑成,夯层厚8-12厘米,间杂少量 的土坯,有清楚地夹棍眼;城垣外侧有突出的垛台一“马面”建筑。 高昌故城外城西南角的一所寺院,占地近一万平方米,由大门、庭院、讲经 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从建筑特征和残存壁画上的联珠纹图案分 析,其建筑年代约在公元六世纪。寺院附近还残存一些“坊”、“市”遗址, 可能是小手工业者的作坊和商业市场。外城的东南角也有一所寺院,保存有 一座多边形的塔和一个礼拜窟(支提窟),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 方。从壁画的风格和塔的造型分析,为回鹘高昌后期(公元12-13世纪)的建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