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侵蚀
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冰川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1)冰川侵蚀地貌冰蚀地形是由冰川的侵蚀作用所塑造的地形。
如:角峰、刃脊、冰斗、冰窖、冰川槽谷和悬谷。
1)冰斗冰斗是在冰川发展初期阶段,冰雪利用自然洼地,塑造的斗状地面形态。
由于冰斗冰川位于雪线以上,冰蚀作用以冰冻风化作用为主,冰斗围壁的基岩在冰劈作用下不断地后退,冰斗被不断地拓宽,而在冰斗的底部,则由于巨厚冰层的冰体运动所产生的磨蚀作用,把冰斗的底部不断地磨探,同时在冰斗的出口处形成陡峻的冰坎。
因此,冰斗的形态有三个明显部分:冰斗壁、盆底和冰坎。
2)刃脊、角峰在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的发育过程中,斗(谷)壁不断后退,结果使相邻两个冰斗或冰川谷之间的分水岭愈来愈窄,最后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尖背山脊,称为刃脊。
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构成的尖锐山峰称为角峰。
3)冰川谷冰川谷,又称冰川槽谷、U 谷、幽谷等。
冰川谷一般起源于冰期前河流切割谷地或线性构造负地形。
4)悬谷在支冰川汇入主冰川人口处,有一明显的陡坎称为谷口台阶。
这是因为支冰川的侵蚀能力远远小于主冰川,因而支冰川谷底常高于主冰川谷底,当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悬挂在主冰川谷之上,称为悬谷。
5)冰川三角面、羊背石在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川所携带的岩石碎块不断地对槽谷两侧的岩壁进行锉磨、刨蚀、使两壁小山脊形成一系列的冰川三角面或冰溜面。
在这些面上则留下了冰川作用的痕迹冰川擦痕。
在槽谷的底部,由于冰川的磨蚀和挖掘,则使一些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形成微微突起的一系列基岩小丘,称为羊背石。
羊背石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两边坡度不对称,朝向冰川上源面坡度平缓,表面光滑,另一面则呈陡坎,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2)冰碛物及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融化使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冰碛物。
冰碛。
冰川地貌知识点

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运动和侵蚀形成的地貌特征。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存库之一,也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下面就来逐步介绍冰川地貌的知识点。
1.冰川的形成与分类冰川是由积雪堆积而成的,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的寒冷地区形成。
根据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以将其分为冰帽冰川、山地冰川和冰川舌。
2.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主要分为滑动和流动两种方式。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上部积雪的堆积和下部冰体的塑性变形所致。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会带动周围的岩石和土壤,对地表进行侵蚀和改造。
3.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蚀和冰碛作用。
冰蚀是指冰川通过滑动和流动,携带着岩石和碎屑颗粒对地表进行磨蚀和刮削。
冰碛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将悬浮物和沉积物沉积在地表,形成冰碛。
4.冰川地貌的特征冰川地貌的特征包括冰碛地貌和冰蚀地貌两类。
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冰碛湖和冰碛平原等;冰蚀地貌包括冰蚀山谷、冰蚀盆地和冰蚀岩石等。
5.冰川沉积物的特点冰川沉积物主要由冰碛物质组成,具有一定的特点。
冰川沉积物呈现出冰碛层、冰碛石、冰碛土等形态。
冰川沉积物在地质学中有重要的应用,可以用于研究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问题。
6.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冰川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可以反映出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和消融,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影响非常重要。
7.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冰川地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冰川的消融和退缩对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冰川地区的保护和管理。
总结:冰川地貌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冰川的运动、侵蚀和沉积过程密切相关。
了解冰川地貌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
冰川地貌的研究对于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冰川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冰川侵蚀形成地貌的特征

冰川侵蚀形成地貌的特征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运动中,冰川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磨蚀作用。
其形成的地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冰川谷地:冰川侵蚀可以形成深刻的冰川谷地,这些谷地通
常很宽,两侧被高耸的山峰所包围,地势陡峭。
冰川谷地中的河流流向通常沿着谷底流动。
2. 冰碛丘: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运输大量的石头、砾石和泥沙
等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会在冰川流动缓慢或停滞的地方堆积成冰碛丘。
冰碛丘通常呈现出圆形或长形的丘陵,高度不一,表面被覆盖着厚厚的碎石和泥土。
3. 冰川湖:冰川侵蚀还会形成冰川湖,这些湖泊通常位于冰川
前缘或侧缘,是由于冰川融化而形成的。
冰川湖的水质通常很清澈,湖水中常常可以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冰块。
4. 冰川河流:冰川侵蚀形成的河流通常很宽,水流湍急,水量
巨大。
这些河流经常穿过冰川谷地,流经陡峭的峡谷,水流的磨蚀作用会使岩石表面呈现出光滑的面貌。
总之,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特征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和科学价值,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6分钟了解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对地表和地形的影响。
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和融化,对地形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冰川作用的一些基本知识。
冰川作用可以改变地形。
冰川可以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磨蚀和切割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沉积是指冰川通过运输和沉积作用改变地形。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山谷、冰碛丘、冰川湖等地形。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可以通过融化和蒸发作用影响水文循环。
冰川融化可以增加水源,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冰川蒸发可以影响气候和降水分布。
第三,冰川作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水源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生态系统。
冰川融化可以改变水源和土壤湿度,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地。
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改变土壤质量和营养成分,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食物链。
冰川作用可以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可以通过提供水源、水力能源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影响人类活动。
冰川融化可以提供水源和水力能源,促进农业和工业发展。
冰川景观可以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发展。
冰川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地形、水文循环、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冰川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地球的演化和环境变化。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_冰川侵蚀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
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
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
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
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
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冰川湖泊是指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通常位于山脉中的冰川融水汇集而成。
了解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和气候变化。
本文将从冰川形成的过程和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包括冰川侵蚀、冰川磨蚀和冰川融水汇集三个主要阶段。
1. 冰川侵蚀阶段:冰川侵蚀是指冰川通过巨大的压力和摩擦力,将周围的岩石和土壤剥蚀并运输到其他地方。
在侵蚀过程中,冰川会携带大量的岩屑和碎石,形成冰川物质。
2. 冰川磨蚀阶段:冰川磨蚀是指冰川通过冰块和冰川物质的碰撞和摩擦,对地表进行刮削和磨损。
这种磨蚀作用使得地表产生地形变化,例如形成冰川槽、冰川山谷等。
3. 冰川融水汇集阶段:当冰川融化时,融水会聚集在冰川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冰川槽和冰川山谷。
这些积蓄了大量融水的低洼地区就会形成冰川湖泊。
二、冰川湖泊的形成原因冰川湖泊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 冰川融化:冰川融化是冰川湖泊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气温升高,冰川开始融化,形成大量的融水。
这些融水流入冰川槽和冰川山谷,最终形成冰川湖泊。
2. 冰川运动:冰川的运动也是冰川湖泊形成的原因之一。
冰川的推移和流动会改变地表形状,形成低洼地区,这些低洼地区积蓄了融水,逐渐形成了冰川湖泊。
3. 地壳抬升:地壳的抬升也会促使冰川湖泊的形成。
当地壳抬升时,冰川槽和冰川山谷会被抬高形成低洼地区,积蓄的融水逐渐形成了冰川湖泊。
4. 冰川磨蚀:冰川磨蚀过程中,冰川对地表的削蚀和刮削会改变地貌,形成冰川槽和冰川山谷。
这些地形低洼的地区是冰川湖泊形成的良好条件。
总结:冰川湖泊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主要包括冰川侵蚀、冰川磨蚀和冰川融水汇集三个阶段,以及冰川融化、冰川运动、地壳抬升和冰川磨蚀等原因。
了解这些过程和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地质学和气候学有重要的意义。
冰川湖泊是地球表面地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水资源的重要储备之一。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冰川侵蚀是指冰川作用下对地表物质的磨蚀和搬运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冰蚀槽。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携带着巨大的压力和磨蚀物质,对地表岩石进行剥蚀和磨损,形成了冰蚀槽。
冰蚀槽通常呈U形或V形,具有明显的纵横交错的特点。
冰蚀槽的壁面光滑,且有明显的磨蚀痕迹,是冰川侵蚀地貌中最典型的形态之一。
第二,冰蚀盆地。
冰川在山谷中蚕食侵蚀,形成冰蚀盆地。
冰蚀盆地通常由一连串的冰碛石簇和融水堆积卵石形成,其形状呈碗状或圆形凹地。
冰蚀盆地有时还会与冰碛石形成的堰塞湖相结合,增添了其美观。
第三,冰川悬崖。
冰川削蚀山体的同时,还会形成冰川悬崖。
冰川悬崖指的是冰川侵蚀形成的陡峭岩壁,通常位于山谷的两侧。
冰川悬崖多为垂直或近乎垂直的陡坡,其高度可达数十到数百米。
冰川悬崖的岩层常常呈现出清晰的切割痕迹,是冰川侵蚀地貌中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四,冰碛丘。
冰川搬运来的磨蚀物质会在冰川前缘或冰川的侧面堆积形成冰碛丘。
冰碛丘通常呈丘陵状,由冰川搬运的碎石、砾石、粗砂等混合物质组成。
冰碛丘通常呈现出起伏的波浪状形态,其中的碎石和砾石常常呈现出一定的分选现象,形成不同的层次。
总的来说,冰川侵蚀地貌的主要形态包括冰蚀槽、冰蚀盆地、冰川悬崖和冰碛丘等。
这些地貌形态的形成与冰川的剪切、搬运和磨蚀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冰川的运动规律和地表物质的演化过程。
冰川侵蚀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态复杂多变,具有明显的地质意义和科学价值。
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冰川对地表的作用不同于流水、风等处营力。
冰川冰是粘塑性体,它的运动是靠滑动与蠕变,其对地表的侵蚀靠冰内、冰下和底床上的岩屑,有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水—冰冻结融化过程来实现。
侵蚀过程中,形成微形态和大的侵蚀地貌。
许多被侵蚀的物质,经过冰川搬运而停积在不同部位,也形成各种堆积地形。
通过这些正、负地形可以进一步了解冰川的动态和过去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是通过磨蚀和拔蚀两种方式进行的。
磨蚀是对地表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是对地表的垂直方向的破坏。
不同的侵蚀方式所塑造的冰川地形或微形态是不一样的。
有些则是两者共同塑造形成的。
一、冰川的磨蚀与拔蚀冰川的磨蚀是满载岩屑的冰川底层与岩床之间的侵蚀过程,包括对基岩河床和岩屑的磨光和磨平。
冰川运动时,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与岩床及其上的岩块作相对运动,产生互相磨擦,磨削侵蚀,它一方面改造了岩屑的形态,另一方面也改造了河床形态。
被巨大冰体重力压碎的岩屑和细颗粒物质都具有尖锐的棱角,特别是这些细小颗粒往往是一些稳定矿物或重矿物,在磨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石英颗粒等则是主要的磨蚀“工具”。
当冰川底层在滑动过程中遇到大障碍物(如漂砾岩块或凸起的岩床)时,在障碍物的迎冰坡面上因磨蚀而产生薄层水膜,当冰体流到背冰流坡面上时,由于压力减小,该水膜又冻结起来,使岩屑聚集起来,这就是一些文献中常说的复冰作用。
同时,在背冰面产生拔蚀和空腔(参见图50)。
图50冰川的磨蚀与拔烛冰川的拔蚀作用,是冰川底层松动和移动岩床上大岩块的破坏过程。
当冰体超过岩床上凸起部分或大障碍物时,在背冰面上因减压而产生卸载节理、膨胀节理,岩石发生破裂拔蚀,一些岩块或岩屑暂时停积在坡脚下,在冰体继续滑动时,这些岩块或岩屑又被“吸附”在冰川底层,成为磨蚀的“工具”。
所以,拔蚀比磨蚀的破坏性大,是冰川侵蚀的主要方式。
二、冰川侵蚀的微形态冰川的磨蚀与拔蚀过程可以产生许多微小的形态,也可以产生若干大的侵蚀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冻融侵蚀及冰川侵蚀防治
7.3.1 防治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2)分类处理原则 对于冰川危害,多在下游灾害区采用各种工程措施, 拦截、排导,变水害为水利,固定冰碛物不使其流 失。 7.3.2 主要防治措施及其应用 冻胀危害的防治、冰锥与冻胀丘的整治、输水管道及 排水管道防冻、热融危害防治、冰川湖溃决洪水防 治、冰川泥石流防治、雪崩工程治理。
7.2.1.2 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类型
在雪线以上的积雪,积累 到一定厚度并转化成冰川 冰后,如地面或冰面有一 坡度,冰川冰就会沿坡向 下移动,形成各种冰川。 现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 所选的地形条件,把冰川 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岳 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 川、山麓冰川。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 冰川侵蚀
7.2.1 冰川分布与类型 7.2.2 冰川运动 7.2.3 冰川侵蚀过程
7.2.1.1 冰川分布
• 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550万平方 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总体积约 为2600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高山和南 极、北极地带。我国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约 为5.7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 原及西北高山地带。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 冰川分布最多的地区,全部青藏高原及边 缘山地的现代冰川为94554平方千米,其中 国境内现代冰川占49%。
(二)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 及坠落冰面的风化物 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 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 到冰川的前端,称为 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推移、载 运。
(三)冰川堆积作用
冰川的堆积作用发生在它消融的时候,堆积位置多半在雪线 以下冰川的前端和大陆冰盖的边缘地区,雪线以上冰川局部 融化时,冰碛也可以暂时堆积下来。 冰川的堆积作用按其性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可分为冰川堆积和 冰水及冰湖堆积两大类。
(一)冰川侵蚀作用 拔蚀作用:在冰川运动的过程中冰体将与其冻 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拔起并带走的过程。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 动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谷地及两 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的过程。 冰蚀作用的产物:冰蚀谷、冰斗、角峰与刃脊、 冰溜面、条痕石、羊背石。
冰蚀谷
角峰与刃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