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食品的味觉相关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领域中涉及风味化学的资料,重点探讨食品中的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

正文内容:一、香味物质1.香味物质的分类香味物质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

天然香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包括花草植物的挥发油、树脂、香脂等。

人工香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改性天然香料得到的,分为单一香料和复合香料两种。

2.香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和分离香味物质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方法包括蒸馏、萃取、萃取剂等。

蒸馏是将含香味物质的食材加热,通过蒸气冷凝得到香味物质。

萃取是使用溶剂从食材中提取香味物质。

3.香味物质的影响因素香味物质的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氧气、酶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香味物质的影响,可以优化食品的味道和储存条件。

二、味觉物质1.味觉的基本类型人类的味觉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甘、酸、苦、咸和鲜。

每种味觉基本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如糖对应甘味,柠檬汁对应酸味等。

2.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是味蕾中的感受器与味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味觉物质分子与味蕾感受器结合后,会触发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两种。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类感官进行味觉感知,如舌尖试尝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味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例如,使用香草精提高面包的香气,使用咖啡因增强咖啡的苦味等。

2.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味觉物质的应用广泛,可以在食品加工中调整食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例如,添加甜味剂调节饮料的甜度,添加酸味剂增加果酱的酸味等。

chapter 8风味(一) 食品化学

chapter 8风味(一) 食品化学

Content
8.1 Introduction 8.2 Odor and structure of compound 8.3 Formative approaches of food odor 8.4 The flavor of plant food 8.5 The flavor of animality food 8.6 Aroma potentiation 8.7 Analysis of flavor
(2) 酱油
酱类利用曲霉、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 酱油香气的主体是酯类,甲基硫是构成酱 油特征香气的主要成分。
(3)食醋
是酵母菌和醋酸菌发酵,乙酸含量高达 4%,
香气成分以乙酸乙酯为主。
8.5 动物性食品的风味 The flavor of animality food
1.水产品的气味(Flavor of aquatic product )
Chapter 8
Flavor Chemistry
风味化学 (一)
食品的气味化学
Odor chemistry of food
本章提要
重点:
掌握食品中香气形成的几种常见的途径;化合 物的类别与气味;常见香味增强剂及其在食 品中的应用;食品中不良气味的抑制。
难点:
气味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气味的形成机理; 风味物质的分析检测。
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产物为C6和C9的醇、醛类以及由C6、C9脂肪酸所 生成的酯。
例如:己醛是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和 桃子中的嗅味物;2t-壬烯醛(醇)和3c-壬烯醇则是 香瓜、西瓜等的特征香味物质。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
14
11
8
2 COOH
O2
LOX

食品化学知识点

食品化学知识点

食品化学知识点第一章水1、在冷冻食品中存在4中主要的冰晶体结构:六方形、不规则树枝状、粗糙的球形和易消失的球晶以及各种中间状态的晶体。

2、冰的特性—过冷A】食品中水的蒸汽压和该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

3、【水分活度W4、水在食品中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状态存在的。

5、结合水的特性:①在-40℃不会结冰;②不能作为所加入溶质的溶剂;③在质子核磁共振试验中使氢的谱线变宽。

6、各种有机分子与水之间的作用以氢键为主要方式。

7、【吸湿等温线(MSI)】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与它的水分活度之间的关系图。

8、吸湿等温线:Ⅰ区:水的主要形式是化合水。

Ⅰ区和Ⅱ区分界线之间:水的主要形式是化合水和单层水。

Ⅱ区:水的主要形式是化合水+单层水+多层水。

Ⅱ区和Ⅲ区分界线之间:出现游离水。

Ⅲ区:游离水。

9、滞后现象:理论上二者应该一致,但实际二者之间有一个滞后现象,形成滞后环。

在一定时,食品的解吸过程一般比回吸过程时含水量更高。

【简答】10、简述水分活度与食品保存性的关系。

(一)、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不同类群微生物生长繁殖的W A 最低范围是:大多数细菌为0.94~0.99,大多数霉菌为0.80~0.94,大多数耐盐细菌为0.75,耐干燥霉菌和耐高渗透压酵母为0.60~0.65。

在低于0.60时。

绝大多数微生物就无法生长。

细菌形成芽孢时的W A 阈值比繁殖生长时要高。

(二)、水分活度与酶水解的关系:当降低到0.25~0.30的范围,就能有效地减慢或阻止酶促褐变的进行。

(三)、水分活度与化学反应的关系:①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进行。

降低水分活度,食品中许多化学反应受到抑制,反应速率下降。

② 发生离子化学反应的条件是反应物首先必须进行离子的水合作用,所以要有足够的游离水。

③ 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都必须有水分子参与。

降低水分活度,减少了参加反应的水的有效数量,反应速率下降。

④ 当W A <0.8时,大多数酶活力受抑制;当W A 在0.25~0.30之间时,淀粉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就会丧失活力或受到强烈的抑制。

食品化学第九章 食品风味

食品化学第九章  食品风味

第二节 味觉
一、味觉基本知识
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 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 日本:酸、甜、苦、辣、咸(五类) ➢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六类)。 ➢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
正常味 ➢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7类)。
0.25-0.4nm
0.3nm
味受体
➢此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各种单糖的甜度为何存在差异; ✓D-、L-氨基酸有不同味觉; ✓有些具有这两类基团的物质(多糖和多肽)为何
无甜味却有苦味; ✓没有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2)三点接触学 说(Kier)(补充)
❖ 是对夏氏学说的 补充
(3)诱导适应的甜味受体学说 我国学者曾广植1980年提出。
✓香精得率非常高,且纯度好,无溶剂残留。 缺点:
✓设备成本高。
✓LCO2 实际使用温度0-10℃,压力0.88MPa,为非极性溶剂,能有选择萃取具 有特征香气的轻馏分(MW低于400)。 优点:无溶剂残留;无异味生成;低温 下萃取头香更丰富;特征香气尾香更饱 满;萜类得率比较低。
✓看表9-2两种方法的比较。
➢ 柑橘类水果含有很多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
➢ 柚皮苷使果皮带有苦味,被柚皮苷酶切断鼠 李糖和葡萄糖间的1,2键,可脱除苦味。
➢ 工业上制备柑橘果胶时,可以提取柚皮苷酶, 并用固定化技术脱除含过量柚皮苷的葡萄柚 果汁中的柚皮苷。
❖ 氨基酸与多肽类
➢ 氨基酸有多种官能团,能与多种受体作用, 味感丰富。
若在负离子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将减弱其亲 脂性,使酸味减弱,相反,若在其结构上加 入疏水性基团,则有利于负离子在脂膜上的 吸附,使膜增加对H+的引力.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创造新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饮料的口感,使其 更加丰富多样。例如,果汁饮料中的 果味香精、碳酸饮料中的柠檬酸等。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感,开发出 新的饮料品种。例如,茶饮料中的茶 味香精、咖啡饮料中的咖啡味香精等。
掩盖不良口感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饮料中的不良口感, 提高接受度。例如,用甜味剂掩盖药 味。
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增强肉香味
风味物质可以增强肉制品的肉香味,提高其品质和接受度。例如, 在火腿、香肠等肉制品中添加的香辛料、调味料等。
掩盖不良气味
风味物质可以掩盖肉制品中的不良气味,提高接受度。例如,用香 辛料掩盖猪肉的腥味。
创造新口味
风味物质可以创造新的口味,开发出新的肉制品品种。例如,各种口 味的火腿、香肠等肉制品。
05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与安全问题
风味物质的摄入量
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含量通常较低,但过量摄 入可能导致不适或中毒。例如,某些香料和 调味品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等防腐剂,过量 摄入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
限量标准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各国政府和国际组 织制定了食品中风味物质的限量标准。这些 标准基于风险评估和科学数据,以确保消费
食品化学7风味物质
• 风味物质概述 • 风味物质的主要种类 • 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 • 风味物质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风味物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
01
风味物质概述
风味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味物质是指能够影响食品风味的化 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是食品本身含 有的,也可以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
分类
风味物质可以根据其化学性质、来源 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如脂肪族、芳 香族、含硫化合物等。

第八章 食品风味

第八章 食品风味

第八章食品风味一、概述风味: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Hall.R.L提出的,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二、味觉1、味觉的概念与分类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2、味觉的生理基础A味觉产生的过程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

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B味蕾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依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比视觉13-45s,听觉1.27-21.5s,触觉2.4-8.9s都快。

3 味的阈值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 肉类的气味
v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 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 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 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 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 含硫化合物等。
v 3. 乳及乳制品的气味
v 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 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 脂肪酸、醛、酮等。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v 一、甜味和甜味剂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 v (1)山梨糖醇 v (2)甘草 v (3)甜叶菊苷 v (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v (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 v (6)甜蜜素
形成香气成分。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4. 加热分解 v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
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 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 v 1.水果的香气成分 v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 v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v 1、相互作用类型 v (1)、味的对比 v (2)、味的相乘 v (3)、味的拮抗 v (4)、味的变调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 v (1)咸味和酸味 v (2)咸味和苦味 v (3)咸味和鲜味 v (4)咸味和甜味 v (5)甜味剂和甜味剂 v (6)甜味和酸味 v (7)其他:甜味和苦味;甜味和鲜味;酸味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v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

浅谈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是食品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食品的质量和美味程度都取决于食品中的风味物质。

因此,对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有效测定和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而且还可以用来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口味。

本文将重点介绍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食品工业提供参考。

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主要分为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可以用于测定食品中的氨基酸、糖类、烯烃、芳香族物质等成分,如颜色变化、热分析法和光谱分析法等。

其原理是根据样品中物质的特征指标,如色素变化、重量变化、溶解特性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溶剂、试剂、检测仪器和技术,对样品中物质进行快速、准确、准确地测定。

物理分析法包括气相色谱分析和气谱分析,它可以用来测定食品中的气体、挥发性物质和沉淀物。

气相色谱分析是现代食品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来测定同类物质的组成比例、活度、浓度等。

气谱法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分析方法,可用来测定食品中的气体组成比例、活度和浓度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测方法,如生物技术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超声波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有机污染物和其他物质。

生物技术方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电化学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和细菌,而超声波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悬浮物、游离性酸、游离性碱等。

总之,以上各种方法都有助于检测和分析食品中的风味物质,从而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口味。

不过,由于风味物质的种类繁多,准确的检测和分析风味物质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食品行业需要不断努力,加强研究,提高食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本文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品风味物质分析测定方法,从而改善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8
风味物质
18
2. 香气值(发香值):指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 香气值(发香值):指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 ): 起作用的数值。 起作用的数值。 FU(香气值)= FU(香气值)= 呈香物质的浓度 阈 值
当FU<1,人们的嗅感器官对这种呈香物质不会引起嗅觉。 FU< 人们的嗅感器官对这种呈香物质不会引起嗅觉。
8
风味物质
8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缓冲效应 等有关。 等有关。酸味强度与酸强度以及阈值的大小不呈 正相关关系。 正相关关系。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 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酸味强于无机酸。 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酸味强于无机酸。 主要的酸味剂:食醋、乳酸、 主要的酸味剂:食醋、乳酸、柠檬酸和葡萄糖酸等 (见教材P250表8-4) 见教材P250表 P250
8 风味物质 20
8.4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 酶直接作用; 酶直接作用; 酶间接作用; 酶间接作用; 高温分解; 高温分解; 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作用。
(教材P258 ) 教材P
8
风味物质
21
食品中香气形成途径的类型
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合成形成的香味成分。 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合成形成的香味成分。 以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 以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 甜瓜、香蕉中的香味物质。 甜瓜、香蕉中的香味物质。 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香味成分(指单 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香味成分( 一酶与前体物直接反应产生香气物质)。 一酶与前体物直接反应产生香气物质)。 蒜酶对亚矾作用形成洋葱香味( 蒜酶对亚矾作用形成洋葱香味(葱、蒜、卷心菜等香气 形成)。 形成)。
8
风味物质
13
咸味和咸味物质: 4. 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咸味是人类的最基本味感。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咸味是人类的最基本味感。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
8
风味物质
14
5. 涩味和涩味物质 涩味机理: ⑴ 涩味机理: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 生沉淀或聚集而引起。 生沉淀或聚集而引起。 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质) 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质)与唾液 中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中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涩味可使口腔有干燥感觉,同时能使口腔组织粗糙收缩。 涩味可使口腔有干燥感觉,同时能使口腔组织粗糙收缩。 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 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这是因为许多单宁和酚类可同时 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 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
教Hale Waihona Puke P 时则起增强其他物质风味的作用(教材P253)。
8
风味物质
17
8.3 嗅觉和嗅感物质
1. 嗅觉:指食品中挥发性的物质微粒悬浮在空气中,经鼻腔 嗅觉:指食品中挥发性的物质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刺激嗅觉细胞, 刺激嗅觉细胞,然后传至大脑的中枢神经引起的一种感 觉。 食品的香气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是多 食品的香气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 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 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
8
风味物质
4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加突出,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加突出,更协调可口的现象 例如:醋中加一定量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 例如:醋中加一定量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味精中加盐使 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 鲜味更鲜,蔗糖溶液中加一定比例的盐可使甜味更加突出。 鲜味更鲜,蔗糖溶液中加一定比例的盐可使甜味更加突出。 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呈味物质共同作用, 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呈味物质共同作用, 其味感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 其味感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 同效应。 同效应。 例如:味精与核苷酸;甘草苷与蔗糖。 例如:味精与核苷酸;甘草苷与蔗糖。
8
风味物质
7
2.酸味及酸味物质: 2.酸味及酸味物质: 酸味及酸味物质
(P250)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酸味:由质子( 酸味:由质子(H+)与存在于味蕾中的磷脂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味感, 而产生的味感,是由舌黏膜受到氢离子的刺激 而引起的。 而引起的。
8
风味物质
15
涩味物质: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 ⑵ 涩味物质: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 其中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质。 其中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质。
常用脱涩方法:焯水处理、 常用脱涩方法:焯水处理、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使单宁 沉淀、提高原料采用时成熟度。 沉淀、提高原料采用时成熟度。
8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9
3.苦味及苦味物质: 3.苦味及苦味物质: 苦味及苦味物质 呈苦机理: 呈苦机理: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 基。如果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苦味的可能性加大。 如果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苦味的可能性加大。
8
风味物质
10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化合物):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化合物): 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 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苦味是这类饮料中的重要 风味特征);见教材P251风味特征);见教材P251-252 );见教材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柑橘中的苦味物质(糖苷) 柑橘中的苦味物质(糖苷) 盐类(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 盐类(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 离子直径之和小于6.5A的盐呈纯咸味,随离子直径之和↑ 离子直径之和小于6.5A的盐呈纯咸味,随离子直径之和↑, 6.5A的盐呈纯咸味 盐的苦味逐渐↑ 盐的苦味逐渐↑。
8
风味物质
2
食品风味包括四要素: 食品风味包括四要素: 味道:即食物对口腔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 味道:即食物对口腔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酸、甜、苦、 咸是四种基本味。 咸是四种基本味。 嗅觉: 嗅觉:食品中各种微量挥发成分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 激。如芳香、豆腥味、鱼腥味等。 如芳香、豆腥味、鱼腥味等。 触觉:如软、 触觉:如软、硬、脆等。 脆等。 心理感觉:受习惯与文化传统制约的感觉, 心理感觉:受习惯与文化传统制约的感觉,与物质本身的 特性相关性不大。 特性相关性不大。
8
风味物质
12
肽类的苦味还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Q=∑△ 肽类的苦味还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Q=∑△g/n Q: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n:氨基酸残基数 Q: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n:氨基酸残基数 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g: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贡献; 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贡献; Q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低于1300的肽无苦味。 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低于1300的肽无苦味。 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 1300的肽无苦味 上式中n值越小,Q值越大,苦味可能性就大。 上式中n值越小, 值越大,苦味可能性就大。 因此,利用蛋白酶制备水解蛋白质时, 因此,利用蛋白酶制备水解蛋白质时,蛋白质的水解程 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见教材P 苦味肽) 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见教材P237苦味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