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

知识创造未来
马氏温灸法
马氏温灸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上点
燃艾条,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效渗透入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马氏温灸法是由马国霖先生创建的,通过对经络的深入研究,发现温灸能够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
马氏温灸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改善气血不足,增强免疫力。
温灸的原理是通过艾草的温热作用,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
灸可以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机
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缓解病痛。
马氏温灸法操作简单,可在家庭自行操作,一般每次温灸
20-30分钟,一周1-2次,持续6-12周。
温灸时,要保持体位舒适,艾条离皮肤约1-3厘米,根据个人体感调节温
度和距离,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温灸适用范围有限,对于某些疾病
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在使用马氏温灸法时,应先咨询专业
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避免不适或不必要的风险。
1。
艾灸,让阳气在体内做理疗

艾灸,让阳气在体内做理疗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民商》 2021年第4期艾灸是几千年的中医瑰宝,它集中了中医的药疗、穴位刺激、热疗、芳香疗法等于一体,是一种操作简单、实效的医术。
马氏温灸的特点就是穴位精准,能帮助人体实现上通下达的阴阳平衡文/《中国民商》记者江珊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艾灸越来越成为养生之道。
艾灸是几千年的中医瑰宝,它集中了中医的药疗、穴位刺激、热疗、芳香疗法等于一体,是一种操作简单、实效的医术。
古医书记载它可以治疗400多种疾病,几乎覆盖了养生所有的领域。
让正能量的气味“温经散寒”中医讲求阴阳平衡,人生病大多是情绪引起,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失调。
而现代人身体普遍营养过剩,许多物质堵在体内出现超负荷。
这与古人的营养缺乏,也早已形成天翻地覆之变。
而艾叶,有弱碱纯阳之性,能宣血,温中逐冷,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
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崩漏带下;外用,则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可以很好地改善现代人酸性体质,从而改善亚健康。
艾灸正是让气味透过毛孔进入到人体的经脉里面去除浊气。
气味是能量的载体,可疏解经脉中的淤堵。
温灸的核心是“温经散寒”,不只对局部起到作用,更是对人体进行整体规划。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整体的疏通。
艾灸是治疗疼痛较快的一种方法,比如扭伤、摔伤等,还有就是一些慢性病。
明白了为什么疼,就能够了解为什么艾灸能够快速地治疗疼痛。
疼痛有两种,一种是寒,就是受凉,另一种是热,就是发炎。
艾灸就是通过气味驱寒消炎。
寒症中医叫做痹症,寒气进入关节,而关节是经脉较多的地方,经脉就是在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空隙之间,寒气进去之后就阻塞了经脉,造成器官疼痛。
受寒不解决的话就会形成寒凉积聚,就像人体交通堵塞一样,越不及时解决,拥堵得就越厉害,成了死结之后就很难打开。
艾灸恰恰能将这些寒气进行疏通,并排出体外,使人体气血运行通畅无阻。
马少群:小火循环长期灸,慢性肝病灸到病除

马少群:⼩⽕循环长期灸,慢性肝病灸到病除2017-12-23 脉脉艾灸马少群天津名⽼中医马少群先⽣(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式从浙江宁波“东马⽒温灸法,⽅针灸学社”学习⽇本温灸术,马少群改进了⽇本温灸术,⾃成⼀体创马尔后九年,为⼈治病,虽然每每获效,尚不知温灸可治难病⼤症。
⾄1943年,相继患美尼尔⽒病,⾼⾎压,神经衰弱,胃部不适,求治于中西医,服药达⼗⼆年之久,终归乏效,⼏乎丧失治疗信⼼。
在坐以待毙之际,经夫⼈启发,再度研究温灸以图⾃治,实不得已⽽为之,不想,仅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年后体健,寿享九旬。
并且在以后数⼗年⾥,马⽼在临床治病屡获奇效,治愈⼤量疑难杂症。
最后岁⽉⾥,在学⽣帮助整理下出版了《马⽒温灸法》。
不少灸友在后台留⾔咨询肝病的艾灸疗法,本平台曾发过数篇,特别是谢锡亮⽼先⽣的直接灸治疗肝病的案例和⽅法。
今天,再节选《马⽒温灸法》⾥关元温灸治疗肝病的经验和案例,以供⼤家交流和借鉴。
⼀套多组⽳位配合长期循环灸的⽅法治疗各种肝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马⽒总结出了⼀各种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功能异常以及中医辨证为肝⽓旺盛等。
在诊病,包括各治时,如果患者的病症没有兼症、急症,则利⽤常规灸⽳配⽳组合,多⽇循环灸。
灸治肝病的常规配⽳有 9组 ,每天灸治 1组 ⽳位,9天后循环往复灸,且每天灸完本⽇神阙或者关元30分钟,以利于培补元⽓并引⽕归源。
⽳位组后再灸神9天循环灸第1⽇:中脘、⾜三⾥;第2⽇:期门、太冲;第3⽇:下脘、⽓海、天枢;第4⽇:肝俞 、章门;第5⽇:乳根、⽓冲;第6⽇:膈俞、膻中、巨阙;第7⽇:脾俞、三阴交;第8⽇:胃俞 、不容;第9⽇:肾俞 、照海。
注意事项1、每次灸⽳不宜多在治疗各种肝病的灸法中,马⽒虽然主张多组⽳位配合长期循环往复灸,但马⽒主张每天灸治的⽳位不宜多,按⽳名来定(1个⽳名算1个⽳),每次灸治⽳位不超过 4个 ,这样功效专⼀;艾⽕易⾏,防⽌灸量过⼤。
马氏温灸法

马氏温灸法--------冰台很用又很方便--------马氏温灸法冰台马氏温灸疗法创立者马少群先生(1903--1992)于1934年入浙江宁波方针灸学社函授学员,学员证号1797号。
时该社《温灸学讲义》由张俊义编于1935年铅印本,介绍日本国温灸术,马少群改进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研究并广泛免费诊治病人,并印《温灸疗法简介》向全国义务传授温灸法,该疗法六十年代影响扩由天津传播行至全国,根据全国各地患者和医生回馈信息,收集掌握量临床实线经验,曾在60~70年代编写过《温灸实践》《国温灸》《温灸治疗脏病》《温灸研究与实验》等油印本资料内部出版,记载六十年代全国温灸疗法治愈量各种病例,其《温灸研究与实验》一书详尽记载全国各地使用马氏温灸治疗量病例治疗过程,包括对肿瘤、白血病灸治探索治疗经验。
《温灸治疗高血压及脏病》一文曾在《国针灸杂志》 1981年第三期刊印出版。
曾有一本《马氏温灸法》1994年4月由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至今全国部分地方以及港澳台和国外部分国尚有少数人仍在研究运用此温灸法。
值得一提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脑血管病,经医治疗效果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已流传七十余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从事针灸年医者甚至还从未曾听说过。
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根治效果,打破医可根治神话。
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子宫肌瘤)等。
有良治疗效果。
对癌症、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细菌、病毒感染引传染性疾病也有较效果。
该方法效果比较明显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肌炎。
动脉粥样硬化,绞痛,肌梗塞,冠病,率失常,风病,肺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治疗都适用。
本人根据马氏温灸法方法做些改进,改进后温灸法有三优点:(一)美观看产生视觉美;(二)不会烫伤病人;(三)固定拆卸方便;(四)只有气味没有烟雾。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 灸,间接灸则是将艾炷放在姜片、盐 等物品上施灸。
艾灸的特点在于其温热刺激能够激发 人体正气,增强脏腑功能,适用于多 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艾灸的治疗作用
温经散寒
艾灸借助温热刺激,温经通络 ,活血散瘀,尤其适用于寒凝 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疼痛、 麻木、寒湿痹痛、中风偏瘫等
中医适宜技术-艾灸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艾灸简介 • 艾灸的作用与功效 • 艾灸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艾灸的科研进展与学术研究 • 艾灸的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01
艾灸简介
艾灸的定义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它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艾灸的历史与文化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医疗保健中,并流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等。
艾灸的文化内涵丰富,与中医理论、哲学思想等密切相关。
艾灸的分类与特点
艾灸根据操作方法、穴位选择、治疗 目的等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直 接灸、间接灸、悬灸等。
悬灸则是将艾条悬空施灸,不接触皮 肤。
施灸时应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 行艾灸。
禁忌
对于实热证、阴虚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等特殊部位不宜施灸。此外,对于有 严重心脏病、肺部疾病及传染病的患者也不宜进行艾灸。
04
艾灸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分析
艾灸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消化系统疾病
艾灸可以用于治疗胃痛、 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 系统疾病。
艾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艾条的制作方法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
选用野生向阳处5 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 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
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 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 厘米、长约25 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 厘米,直径约1.5 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
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
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 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
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二、艾灸的方法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艾灸简介

艾灸简介艾灸是一种自然疗法,有三位一体和四效合一的特点。
所谓艾灸疗法,是利用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三位:有病治病半病寻病无病养生四效:去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艾灸方法:1直灸法2间灸法1直灸法:将艾绒捏成绿豆大小,点燃进行“发泡”疗法。
注:艾绒时间不宜过长,2~3分钟即可。
2间灸法:(常用)1)温和灸:点燃艾条,施术于穴位,艾条离穴位2~3厘米,感到有温度即可。
2)回旋灸:来回旋转3)雀啄灸:类似麻雀啄食,忽高忽低。
4)隔姜灸:姜片厚度1.5~2厘米,不宜过薄,姜片上打3~5个孔,利用热气直接通过穴位。
艾灸作用: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
保健灸法: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气海、左侧足三里;第二组,关元、气海、右侧足三里。
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分别对准第一组穴位,每穴悬灸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
第二天用同样的方法悬灸第二组穴位。
如此交替悬灸,连续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休息一周,再继续第二个疗程。
使用时注意力要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
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常见病治疗1)感冒:(主要流清鼻涕)穴位:迎香印堂太阳方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以艾卷作雀啄灸,由距皮肤2.5厘米处及近,以觉灼痛为度,每周1次。
2)冻疮: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处)、足三里穴。
方法:在冻疮局部先揉按5分钟。
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已发或将发冻疮处,各悬灸3~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色为度。
中医灸法简介

中医灸法简介人们平常所见到的针灸,多仅是针刺术,对于灸术,则很少见到有医生应用,不太了解。
其实真正完美的针灸,应该包括针刺和灸法,我曾在网上发过一个贴子:“掌握了扎针、刺血、灸术这三种方法,临床上80%的病都可迎刃而解”,这个帖子在网上受到许多同行的认可。
灸法的治病保健效果是非常好的,然而时下会针灸者却极少有善用灸法的,古人云“灸治大病”,其实对于现代社会里的人来说,对于针灸一术,灸法的疗效往往比扎针更好,大家更应该重视灸法。
艾灸有六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灸法在我国古代就用于延寿健身,被称为长寿健身术,《灵枢经》记载:“灸则强食生肉。
”指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之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公元5世纪,这种长寿健身术东传日本,在汉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步推广,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
灸法就是用艾炷、艾条或其它灸料置于人体一定的部位施灸,用以预防疾病和健身养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持之以恒,能够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推迟衰老的到来。
为什么灸法能健身养生呢?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比如,灸法不仅能够降低肺气肿病人气道的阻力,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还可以纠正消化性溃疡和胃炎病人胃液分泌紊乱状态,甚至对癌细胞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中医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灸法跟药物治病的原理虽有相似的地方,但跟药物的单向调节作用不同,更容易恢复到最佳状态。
比如艾灸后,在低血压情况下,有升压作用;相反在高血压情况下,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艾灸对心率,血糖、血小板数目等也具有类似的调整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 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 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 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 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 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 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 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 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 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 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 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 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
该拟方的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 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的温 灸治疗,本拟方都适用。
关于灸疗法的部分书目(仅供参考):
马氏温灸法 温灸研究与实践 温灸术研究法(日) 温灸学讲义 温灸医报 艾草健康法(日)
艾叶 灸法秘传 针灸真髓(日) 中风预防名灸(日) 灸点新疗法(日) 灸术自疗法 灸法自疗学 灸法医学研究(日) 灸法 灸法与保健 实用灸疗 灸绳 实用灸法手册 中医灸疗集要 中国灸法大全 中国灸疗学 中国灸科学 中国灸法治疗学 奇特的灸疗 艾灸养生祛病法 中医天灸疗法 民间敷灸 瘢痕灸 灯火灸疗法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临症录 雷火神针 灸法心传 神灸经论 明堂灸经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采艾编翼 备急灸法
2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辨病施灸(整体同步调节)
1.三焦俞(双) 脾俞(双) 环跳(双) 阳陵泉(双) 中脘、足三里(双) 脐 2.肝俞(双) 胆俞(双) 章门(双) 期门(双) 太冲(双) 患处 脐 3.三焦俞(双) 脾俞(双)风市(双)关元、曲骨、申脉(双) 患处 脐 4.肺俞(双) 神道 命门、大肠俞(双) 尺泽(双) 昆俞(双) 患处 脐 5.三焦俞(双) 脾俞(双) 肩隅(双)曲池(双)三阴交(双) 患处 脐 6.心俞(双) 膈俞(双) 风池(双) 檀中、巨阙 神门(双) 患处 脐 7.三焦俞(双) 脾俞(双) 风池(双) 下脘、气海 绝骨(双) 患处 脐 8.厥阴俞(双) 胃俞(双) 气海俞(双) 不容(双) 少海(双) 患处 脐 9.三焦俞(双) 脾俞(双) 委中(双) 天枢(双) 照海(双) 患处 脐 10.肾俞(双) 膀胱俞(双) 督俞(双) 内关(双) 列缺(双) 涌泉(双) (2) 患处 脐 12.心俞(双) 膈俞(双) 肝俞(双) 天池(双) 间使(双) 患处 脐
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为一个疗程。必须严格按拟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顺序施灸,不得随意改动。 先阳后阴的灸规,先灸背部每次25分钟,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30分钟,再灸四肢穴灸25分钟(足 三里(双)穴、涌泉(双)穴应各灸30分钟)。头部穴灸30分钟。根据具体病情:第十组穴初灸1—5 个疗程可灸上边(1)五穴,待下肢腿部气血已开始活动时即可改灸下边(2)六穴。每个疗程完之 后可休息1—2天。也可不休息,再从第一组开始循环灸治,直到病愈为止。
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 高血压、低血压、 高血脂、 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 心绞痛、 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 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 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 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 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
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马氏温灸法在七十多年来临床上的实践也证明,很多病均适宜 温灸。特别是对免疫性疾病不论急慢性均可施灸,患者首先是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改善,逐渐化验 指标也会相继转阴。如果原先为低血压的能升压;原来血压高的,灸后明显下降。20世纪20--30年 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潮泛滥,国内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人平均寿命仅30岁。据明治19年“卫生局年报” 载,当年死亡人数为18万,传染病肺结核死亡首屈一指。由于传统医学汉医几乎被消灭,日本西医 束手无策。这时一个叫原志免太郎撰文公布出他的发现:独简单的灸法有治疗的特效。犹如被注入 兴奋剂的政府近卫首相立马接受并鼓励其推广,于是从阵地、工厂到学校掀起了国民三里灸运动。 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得结核病的士兵已经很少。在日本,灸疗法为一种主流医疗保健手段,有 很多专门从事灸法治病保健的人,并有很多日本人写的灸疗著作被翻译传入中国。可叹的是,在灸 疗的发源地中国,中医界普遍只见汤药针刺治病?/cc>
“艾叶”和“艾灸法”简介: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 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 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 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 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 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 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叶用于灸法非常安全可靠,艾灸法比药物内服治病的范围更广,更方便,但是没有药物服用不当 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独到之 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就单用灸法治病,古代我国和日本还有专门的灸师,与 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 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而且对于畏具针者,尚可避免针刺的痛苦 及可能引起的感染。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灸法的好处,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 灸法,是中医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是人类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的体系,艾灸的温热刺 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 作用。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 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 见灸法效力之大。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