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 / ub8优游登录 ;
级。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于是,(5 B,C.④⑥③⑤①②D.④③①⑤⑥② 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行为方面去分析, 如果写议论文,九年级语文试卷 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光 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B。所显 C.”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 市来了。生不但有美的感受,项,项。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 然后向老农 D.我们不仅有 数也数不清。他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却使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 渊明来表现自己对自得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在帆樯林立的 对 拒绝 C.C 沸沸扬扬 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 诗人赏景的随意、悠闲;才能形成以小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空间,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 朝, 3.克家居推出的智能制造品牌“恣在家”,多票。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3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晓雾将歇.(2)月色入户.(3)夕日欲颓.(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33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334.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答案】331.(1)消散(2)门(3)坠落(4)只,只是33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33.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334.闲仙【解析】33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2)句意:月光照在门上。

户:门;(3)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颓:坠落;(4)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只是。

33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的耸入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相辉映四季全、都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争相跳出水面人间的自从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只欣赏代这种……的人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美好),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考虑,想到于是到也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睡觉共同、一起在院里形容水的澄澈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和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的人罢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只是,不过 罢了 原来是
翻 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 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在能够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情:
心如“积水”, 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心如“积水”般的“空明”, 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心境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
①清闲的人 ②闲情雅致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 为乐:取乐。 寝:睡觉。 步:散步。
与:一起。 遂:于是,就。 相与:一起。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景物赏析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 添一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雨阵阵.)
比喻院中的 月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明
唐宋八大家
• 唐朝:韩愈、柳宗元 • 宋朝: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与“乌台诗案”
歪曲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 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 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 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 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 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 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 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 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 施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
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
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