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对比

合集下载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新变化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新变化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新变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一些新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与现代春节的新变化,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家庭聚会的方式1. 传统:传统的春节,通常是全家人集中在一起,围坐在年夜饭桌前,共同享受美食和团圆时刻。

长辈会对晚辈给予红包,并共同观看春晚。

另外,全家人也会合力打扫房屋,贴对联和窗花。

2. 现代: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外出旅游来度过春节。

有的人选择出国旅行,体验异国风情,有的人选择国内游,探索自己的国家。

此外,也有一些人选择留在城市里,但是和亲朋好友一起去参加饭店的年夜饭。

二、传统习俗的改变1. 穿着:传统上,中国人会在春节期间穿戴盛装,特别是喜庆红色衣服来庆祝新年。

然而,现代人的穿着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人更倾向于穿着时尚、舒适的服装。

2. 红包:在过去,长辈给晚辈红包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然而,现代社会中,红包金额、个数和收红包的对象已经发生变化。

有些人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而不仅仅是红包的金额。

三、春节的商业化1. 购物狂欢:与传统的买年货不同,现代的春节变得商业化。

电商平台和实体商店大力促销,各种打折活动、年货特卖会吸引着消费者。

许多人将春节当做购物的好时机。

2. 关注度:现代春节在媒体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

许多公司和品牌都推出了特别的春节广告活动,以此吸引消费者。

春节成为商业营销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传统文化的弘扬1. 文化表演:传统的舞龙舞狮、京剧、杂技表演等在春节期间依然非常受欢迎。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的文化表演形式也已经出现。

例如,春节晚会中的创新节目和现代艺术形式。

2. 农历新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历新年的文化与传统。

许多年轻人通过学习农历新年的习俗和历史来弘扬传统文化。

五、节日氛围的改变1. 火车票难求:春节是全国性的民众迁徙高峰期,人们会很早就开始订购回家的火车票。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变化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变化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变化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从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变,春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传统与现代的春节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变化既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春节习俗的变迁从古代到现代,春节的习俗有着显著的变迁。

在古代,人们过春节主要是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祈求丰收。

而现在,春节已不只是传统的庆祝活动,更成为了人们团聚、欢庆和休息放松的时刻。

此外,新的习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比如拜年送红包、观看春晚、放鞭炮等。

这些新的习俗丰富了春节的庆祝方式,使得春节更具活力和浓厚的喜庆氛围。

二、传统与现代对待年味的态度传统的春节注重家人团聚,这种传统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影响,人们对待年味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传统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画、写春联、挂灯笼,营造浓厚的过年氛围。

而现代春节,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出行旅游,或选择与朋友聚会,这样的方式似乎更加时尚和新颖。

传统与现代对待年味的态度并不对立,而是多样化的表现,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三、春晚在传统与现代的春节中的地位春晚作为春节的重要节目,是传统与现代春节中共同存在的一部分。

春晚在传统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联欢晚会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新春佳节的欢乐氛围。

而在现代春节中,春晚更多地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观看春晚已不再局限于家庭的小屏幕,而变得更加开放、全民化,呈现出更多元化的形式,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变化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春节习俗代代相传,让人们了解和记住自己的文化根源,体会到传统的魅力和深刻。

而创新则是推动春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春晚的改革、春节文艺演出的多样化等。

传统与现代春节的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以前过年和现在过年的区别三年级写话

以前过年和现在过年的区别三年级写话

一、以前过年和现在过年的区别三年级写话以前过年,都是等着家长精心准备一桌好吃的年夜饭,儿时的年夜饭是最香的。

现在过年,人们更多的是选择去饭店吃,省事省力,吃完也不用打扫,便使过年丢了一些年味。

以前过年还有压岁钱,还会跟小朋友比赛谁的压岁钱最多,压岁钱大多数都进了妈妈的口袋,说好的长大了给我至今杳无音信。

现在长大了,也没有压岁钱了。

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十分欢迎,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感觉很开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走访亲戚朋友也只有见面笑笑打声招呼。

二、以前过年和现在过年有什么区别曾经过年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为了准备过年,必须要一大家子的人都动员起来,而且还得提前好几天。

一方面是要打扫卫生,把屋子里的蜘蛛网什么的都划拉掉,还有其他各种平日里打扫不到的地方,都要弄干净。

然后则是开始准备“年货”,那时候不像现在,超市里什么都有,所以许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做。

比如,比较常见的是“粑粑”。

这个东西是正月间必备的零食,只需要在火上面一烤,就能吃了。

口味则不一而足,有的人爱放糖,有的人爱放辣椒有的人爱放肉,可以说每一家的“粑粑”都是每一家独特的口味。

而这个活也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几个年轻力壮的壮丁,然后一家人围起来做。

还有像炒米这样的零食,现在多半也是买了,而那时候则需要提前自己做。

包括其他地方性的特色小吃、甜点,大多在过年之前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办起来。

那时候人们常年吃不饱,过年一下子办了这么多零食,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所以老人们每逢说孩子开心的时候,就往往是“跟过年一样”。

为了环保起见,现在的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禁止放鞭炮了。

不过人们想要看放鞭炮的场景还是很容易的,只要打开电视或者手机,什么样热闹的视频都能看得到。

人们大多都是在平静当中开始吃年夜饭的,也不要祭祀了,或者草草走个过场,家里人也天各一方,然后就是吃着从各个超市买来的大餐了。

吃完年夜饭,也不必像曾经那样走街串巷的拜亲戚了,只要走几乎平日里比较亲近的人,便算是把年过完了。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差异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差异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差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许多变化。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无论是在庆祝方式、饮食习俗还是文化氛围上都有明显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差异。

一、庆祝方式的变化传统春节的庆祝方式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宗、拜年等。

这些庆祝活动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春节的庆祝方式日益多样化。

如今,人们可以选择在家庭聚餐、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或参加大型文艺晚会等形式来庆祝春节。

除了传统的庆祝方式外,现代春节还结合了现代科技和娱乐元素,比如网络祝福、手机红包等,这些丰富了春节的庆祝形式。

二、饮食习俗的变迁传统春节饮食习俗一直非常重要,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

传统的年夜饭一般会有鱼、肉、豆腐、年糕等食物,寓意着富贵、团圆和好运。

然而,现代春节的年夜饭渐渐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

中西结合,中餐、西餐、日餐甚至是异国风味都可以成为年夜饭的菜肴。

人们更注重菜品的美观、营养和健康,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家人共享美食的快乐。

三、文化氛围的变化传统春节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人们通过传统的庙会、花灯、龙舞等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现代春节的文化氛围逐渐多元化。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放松和休闲,可以选择在春节期间享受电影、音乐会、话剧等文化活动,或者选择在家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春节期间的旅游也成为现代人喜爱的方式之一,人们可以选择国内外的景点进行旅行,丰富自己的节日体验。

四、传统节俭与现代消费传统春节注重节俭和节约,在过年期间多数家庭都会进行过年购物和备年货的准备。

然而,随着现代消费观念的变化,现代春节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人们在春节期间不仅追求物质享受,还注重于体验和情感交流。

购物中心和商家也会借此机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特别优惠,吸引消费者前往购物。

综上所述,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反思

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反思

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与反思春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春节古代习俗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

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在古代,春节被视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提前收拾房屋,进行祭祀,以招财祈福。

而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许多年轻人不再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他们更关注事业和个人发展,对于春节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二、从面对面的交流到互联网祝福在古代,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会亲自拜访,以表达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人们在一起聚会、赏月、猜灯谜等,增进彼此感情。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微信等社交媒体来发送祝福和问候,这种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逐渐减少了。

三、过年的方式与习俗的改变在古代,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走亲访友,还会举办龙灯、舞狮、划船等传统活动,非常热闹。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者出游旅行,以逃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

四、食物的变化古代人们过年时,注重食物的丰盈与寓意。

比如,团圆饭、饺子、年糕等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而现代人在选择食物时更加多样化,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摆脱了旧有的限制,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五、价值观与文化认同的转变在古代,人们过春节时更多地注重家庭、情感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越来越盛行,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忽视了传统价值和文化认同。

对于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代之以新的方式和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总而言之,春节古代习俗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转变。

传统与现代对比传统春节和现代春节的差异

传统与现代对比传统春节和现代春节的差异

传统与现代对比传统春节和现代春节的差异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现代春节则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影响,差异逐渐显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差异进行对比。

一、节日氛围1. 传统春节:传统春节的节日氛围非常浓厚,人们通过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方式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春节,传统的庙会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2. 现代春节:现代春节的节日氛围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城市中,过年的氛围不如以前浓烈。

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而不是守在家中过年。

此外,现代社会的生活快节奏也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春节的庆祝不再那么重视。

二、习俗传承1. 传统春节:传统春节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如除夕团年饭、守岁、舞龙舞狮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现代春节:现代春节的习俗传承逐渐淡化,一些传统的习俗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取代。

比如,现如今很多人选择外出旅游,取代了守岁和家人团聚的传统习俗。

三、消费观念1. 传统春节:传统春节注重家人团聚和互相拜访,互相送礼物。

人们更注重的是团圆和心意,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

2. 现代春节:现代春节的消费观念逐渐突显,人们开始购买昂贵的礼物和奢侈品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

商家也趁机推出各种节日促销和打折活动,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四、娱乐方式1. 传统春节:传统春节期间,人们的娱乐方式主要是庙会和舞狮等传统表演。

同时,人们也会借助烟花爆竹营造节日气氛,欢庆新年的到来。

2. 现代春节:现代春节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庙会和舞狮,人们还可以选择观看电影、购物、上网等更加便利的娱乐活动。

五、社交方式1. 传统春节:传统春节期间,人们会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这是人们增进感情、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2. 现代春节:现代春节由于交通的改善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通话等方式进行祝福,不再需要亲自前往走访亲友。

综上所述,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在节日氛围、习俗传承、消费观念、娱乐方式和社交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对比

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对比

过去和现在过年的对比
过去的春节和现在的春节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过去,人们过年要求使用舌苔,但是现在这种风俗已经改变。

在过去,舌苔是
为了祝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而如今,它已经不再是礼节了。

现在,大多数人在新
春佳节的时候发短信或发电子贺卡来祝人们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快乐的节日。

另外,过去,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安排相亲活动,安排男孩子和女孩子们的婚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男孩子和女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得到更好的未来。

但是现在,
相亲活动不再流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另一半,而不是
过去那样一味排挤陌生人。

此外,从礼仪上来说,过去,人们在过年期间时常必须穿着比较正式的衣服,如马甲,但现在,大多数人只是穿便装,或穿舒服的休闲服装。

总的来说,过去和现在过春节的区别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正在慢慢发生
改变,而且,现代人也更注重健康、快乐的生活,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习俗。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对比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对比

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的对比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家庭团聚、祭祖、迎接新年的重要时刻。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传统的春节庆祝方式逐渐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呈现出了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进行对比,探讨二者之间的变化和特点。

一、传统春节的特点1. 祭祖习俗:传统春节始终保持着祭祖的重要习俗,人们会祭拜祖先,烧香祈福,感恩祖先的养育之恩。

2. 传统美食:传统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丰盛的年夜饭,包括饺子、鱼、年糕等,意味着团圆和富贵。

3. 贴春联:家家户户会在门口贴春联,写上吉祥的寓意,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和好运。

4. 放鞭炮:传统春节上,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恶,带来祥和和繁荣。

二、现代春节的特点1. 旅游热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更倾向于利用春节假期去旅游,探索和体验不同的地方和文化。

2. 亲子活动:现代春节更加注重家庭亲子活动,例如一起制作手工,参加亲子游戏等,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

3. 网络红包:现代春节兴起了网络红包的风潮,人们通过手机红包软件相互赠送红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年夜饭更新:在现代春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餐馆预订年夜饭,或者享受外卖服务,减少了家庭主妇的厨房负担。

三、传统与现代春节的异同1. 传统春节注重祭祖、家庭团聚,而现代春节更注重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

2. 传统春节重视尊重传统、礼仪和习俗,现代春节更加注重个性化,适应年轻人的喜好和时尚需求。

3. 传统春节更加注重物质的丰富和贴近,现代春节更加注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满足。

4. 传统春节强调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现代春节更注重社交和与朋友的交流。

综上所述,传统春节与现代春节在庆祝方式、习俗和价值观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传统春节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现代春节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庆祝方式。

无论是传统春节还是现代春节,都是中国人民欢度新年、祈求幸福和美好未来的重要时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去过年和现在过年的对比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名族最隆重的和中国人最期待的节日。

在过去,无论高高朝堂,还是僻野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小民百姓,对于春节是十分重视的。

古时候过年的情景如何呢?如唐朝诗人周弘亮的诗句所言,“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描写出了故乡除夕的浓浓年味。

又如王安石的一首著名的七绝诗所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出了我国古代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

中华文明已有5000年,而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足见春节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之重。

传统的春节有很多习俗,人们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事”,每隔几天就有特别的含义和仪式:吃“腊八粥”、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扫尘、杀猪弄肉、祭灶神,蒸馒头、饮屠苏酒、吃年夜饭,守夜、放爆竹、给压岁钱、接神、祭祖、送财神、拜年……。

总之,过去那种人神共享的中国年,尽展各式各样的民俗,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有着强烈的农耕文明时代的胎记。

现在很多农村依然保留着过去的习俗,但是在大城市里,这些习俗反而见得少了。

大城市里,高楼林立,尽管邻居间门挨着门,但是却很少串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随着这些生存环境的变化,“年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虽然春节的花样越来越多,拜年的方式也越来越时尚,而一些人却觉得现在的春节不如过去热闹了,对春节淡漠了,甚至一些人直抒感慨:过年没什么意思了!不少人对春节的新鲜感变得麻木,只是在毫无目的的搜寻着“年味”。

过年时的七彩缤纷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新鲜,而唯一剩下的永存不变的就是与家人团聚的那份感觉,这或许是人们心中恒久不变的“年结”吧。

春节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小时候的我们期盼快快长大,到现在岁月如梭,犹记那时“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除夕的记忆。

然后,这些都已成为了过去的故事。

现在过年时的“年味”是浓是淡,已经争论了许久。

但是,我认为不变的是人们对于春节过年回家的期盼。

不管“年味”是浓是淡,当家人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中,共享除夕夜,欢度春节,这对人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年味”在一些人眼里变淡了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过年的吃。

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平时吃得都比较简单,无非是一些粗茶淡饭,肉类可能都很少见,一年中也仅有少数一些日子才会打打牙祭,给一家人吃顿好的。

而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所以,不论平时日子过得怎样拮据,除夕那晚的年夜饭还是很重视的。

鸡鸭鱼肉都会尽可能的备齐全,特别是鱼,因为鱼的寓意是“年年有余”,人们希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生活上能够更好一点。

很多地方的人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会尽最大努力在过年的时候吃上一条鱼。

另外,像腊肠、腊肉之类的,也基本只在过年的时候才会进门。

越是物质匮乏,生活艰难困苦,人们对春节就越发的盼望,对“年味”品味的也越深。

所以,过去人们对过年的吃还是很期待的。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相比于过去,人们的购买力也增强了不少,以前是买不起,现在是随意买。

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超市里买到几乎所有以前在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

而且现在平时吃的和过年也没多大的区别了,对于一些普通家庭而言,也能做到天天有鱼有肉。

我们对过年时的吃也已经不再抱有多大的期望,所以,这方面的热情也减淡了。

无论怎样,过年我们都绕不开这顿等了一年的年夜饭。

年夜饭讲究的就是团圆,一家人辛勤劳动了一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着自己做出的饭菜,一家人老少贤集、四世同堂,这恐怕是中国人最大的幸福。

中国人自古追求着“妈妈的菜”,这让在家吃年夜饭成了最大的精神支柱,同时喜于团聚的中国人也在饭店里找到了大团圆的方式。

无论如何,年夜饭是中国人永远都解不开的情结。

再来说说“行”。

余光中在《乡愁》里写到“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放到现在就是“乡愁是一张难买的火车票”。

对于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过年回家成为了最迫切的需求,但这两座城市之间最远的距离就是一张火车票。

试想,古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

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人能够在过年时团聚,解除亲人间的相思与牵挂,该是多么让人庆幸又欣喜的事!在过去那种生产力水平的时代,人们一年到头,日夜为生活操劳,少有休息,亲友间也少有相互走动,如果有长期出行在外经商的,一年之中也难有几日在家中度过,更不用说是大团圆了。

而过年时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让所有的人都能坐在一起聊聊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的艰辛,分享一年来的快乐,一起在长辈前尽尽孝心,长辈们这时也可以尽享天伦之乐。

这么难得的机会当然人人都会去珍惜,去用心度过每一分钟。

而现在想聚会是再也简单不过的事了,几通电话下来,约好时间和地点,想什么时候聚就什么时候聚。

在飞机、火车、汽车的帮助下,距离再远也不是问题,12小时都可以从地球的一边飞到另一边。

当机会不再难得,人们心态也就会发生了变化,不会再刻意的去珍惜这片刻的温馨。

再来看看“穿”。

过去对于多数家庭来说,过年里能穿上新衣是件很让人高兴的事,鲁迅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里,那些增产却没增收的农民,说什么也要扯两匹布做新衣服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白毛女》中的喜儿的爹,虽然没钱给喜儿买上件新衣,但他也扯了根红头绳送给喜儿。

可见穿新衣也是过去过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至少一些大城市里,已经很少再有过年穿新衣的习俗了吧。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新衣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盼望的事了。

再加上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的服装的第一作用,已经从保暖转为展现个性,时尚是他们的追求,而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地区来说,春节时节冬装已经穿老,潮流已经过去,而春装尚未到穿着的时机,时尚的人们也没有兴致去为春节添加衣服。

虽然这时依然时服装企业的黄金季节,销量依然不错,但对很多人来说,意义已经变得不同。

所以,这一层也就变淡了。

再接着我们来说说小孩子们拿的“压岁钱”。

说到过年,包红包几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过去我们会准备上一封封纸质的红包,在里面包上给孩子的压岁钱、给老人的孝敬。

在面对面递出红包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开心的笑脸,老人安慰的面容,真情在这一刻传递。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或是支付宝,将红包用一种虚拟的方式送出并乐此不疲。

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够在一瞬间将红包送出,再写上几句祝福的话,看上去很高科技也很实用。

但是不得不说人们越来越图省事儿的将原本过年的礼节当成了一种应付。

再看看最近微信和支付宝钱包的年底“大撕逼”,这样的红包真的包裹着一颗红心吗?没有了过去亲手收到的实体红包,难免不觉得年味“变淡”了信息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春节的交往方式也带来很大变化,虽然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节日气氛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春节传统的上门拜年人减少,有的在电话里给亲人和朋友们道一声新年的问候,表达一下自己新年的祝福;依靠发短信拜年更是一种时尚,千篇一律的内容游走在不同的手机号码之中,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只要一机在手,瞬间搞定;打开电脑通过邮件发、接贺卡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拜年的行列之中。

但是这些时尚拜年,虽然语言真诚、短信动人、贺卡精美,却不会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也会很快被“删除”。

这种拜年方式,看不到打电话者或者散发短信、发送贺卡者的面部风景,省了笑容,也省了面对面的真诚,冲淡了人们成群结队上门拜年的那种热闹的节日气氛。

然而,作为新兴的交流方式,短信也发挥了传统交流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

与登门拜年相比,电话拜年和发短信拜年成为高效的拜年工具,可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人们在拜年时显得更为主动、自由。

比如,很长时间没联络的人,利用春节机会,打一个电话、发一个短信,成为了最好的拜年方式,可以使人减少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友情也因此得到了维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现在的你们还会像以前一样,和家人团座在一起看春晚吗?我想,这个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答案。

自从1983年第一届播出以来,春晚几乎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项基本传统,尤其是对8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几乎从记事起就是每年伴随着春晚过年的。

尽管骂春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在年三十晚上打开电视,就算是听个响儿也得调到春晚的频道。

当然,现在的娱乐方式日益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看春晚了,有出门找朋友去玩儿的,也有自己继续上网打游戏的,还有每天固定的追电视剧的。

但是总觉得缺了些过年的味道。

就说我老家所在的南方,打麻将、摸字牌几乎是整个过年最大的娱乐活动,包括年三十在吃完年夜饭之后,就会支起牌桌,一家人打上几圈,玩上几轮,电视里放着春晚。

其实打牌为辅,在牌桌上的闲聊才是一家人的乐趣所在。

其实发展到现在,春晚里到底在放些什么很多人都不太在意了,春晚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它是“春晚”本身。

这就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你不去在意它,但如果突然没有了,你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前大家团坐在一起讨论春晚的节目,现在大家都不在意了,等等这些,虽然春晚依然每年都有,但是“年味”却变淡了。

春节,是中华名族最隆重。

最能拨动中国人情感之弦的一个节日。

经过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春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其他外国节日所不能撼动的。

不管“年味”或浓或淡,人们依然年年盼望过春节,这个节日不仅属于物质层面,更属于精神层面。

春节期间,人们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排队购票、等待回家过年的情景,成为中国人“春节情结”最强势的一道风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对于春节的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用旧的模式框定今天如何过春节。

过年,辞旧迎新,一年过去,一年又来,持久的生生不息。

过年,过的是全家快快乐乐,平平安安。

中国的春节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古老的春节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要克服传统“年味”与我们渐行渐远,要有责任珍惜它,呵护它,经营它,既传承,也发展,使春节不仅有形式上的传统文化,也要有丰富的现代文化内涵。

让我们在好好地品味传统“年味”的香醇的同时,还要在潺潺的文化溪流旁栽下新鲜的花草,收获芳香,让新时代的春节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作者:周莉莎时间:201506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