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2015
色谱分析法第十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级),柱过程阻力小,可采用细长色谱柱以增加柱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超临界流体的扩散系数在气体和液体之间,具有较快的传质速
2
度,使分析速度加快(低于GC),峰形变窄,增加检测灵敏度。 ④通过变更流动相压力等参数可改变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即可改变 它的溶解能力、粘度和扩散系数,因此可以程度不同地改善色谱分 离效能。在SFC系统中,设定变更流动相压力程序是SFC分离分析工 作特点之一。 ⑤可作流动相的超临界流体的物质较多,易得,便宜,优于HPLC流 动相的选择。 ⑥SFC系统中既可使用GC的检测器也可以使用HPLC的检测器。 10.1.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发展 10.1.4SFC系统流程图 SFC系统流程图见图10.1,流动相有两种情况输送:(1)常压
聚乙二醇齐聚物等,由于SFC的流动相能较好地溶解它们,因此可
以用SFC进行分析。实例如图10.23。
24
图10.23 CSFC 分析Triton-100
图10.24 CSFC对农药的分离
25
10.7.4甾族化合物
甾族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羟基的极性异构体混合物,性质很相 近,极难分离,利用CSFC,采用选择性强的固定液可直接进行分
选用CO2比用NH3好,但常采用的是CO2和正戊烷作流动相,操作起
来更加方便。表10.1列出了一些化合物的临界物理性质。
4
10.2.2固定相 10.2.3柱压力
图10.2 恒温改变柱压力时正构烷烃的分离
5
图10.3 SFC法程序升压分离聚苯乙烯(M=2 100)
图10.4 裂解石脑油族分离SFC图
时为气体的流动相,可将高压气瓶中流动相减压至所需压力或用泵
增加压力输送到色谱柱;(2)在室温常压下时为液体的流动相, 采用无脉动注射泵来输送。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柱效:是指色谱柱保留某一化合物而不使其扩散 的能力。
柱效能:是一支色谱柱得到窄谱带和改善分离的 相对能力。 色谱柱的有效塔板数越大或有效的塔板高度越低, 色谱柱的柱效越好,类似于每个塔板的分离效率相 同,有效塔板数越多,最终得到的物质越纯。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分类 根据所用的色谱柱分类 ① 填充柱超临界流体色谱(填充柱) ② 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柱) 根据色谱过程的用途分类 ① 分析型SFC:主要用于常规的分析 ② 制备型SFC:常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流动相。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工作原理
超临界流体色谱的流动相和改性剂 (一)流动相
SFC的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的主要特点是在不 同压力下对各种样品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其溶解度随超临界 流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两组分的溶解度常数越接近时,, 其互溶性就越好。几种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在相同 的压力条件下顺序是乙烷<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三氟甲烷, 在相同条件下其分离能力是:<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三氟 甲烷≈乙烷。 除溶解性能外,还要与检测器相适应,CO2是最常用的流动 相。其临界温度低、压力适中,容易操作,相对便宜,无毒 无嗅,安全性好,且在190nm以上无紫外吸收。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
从色谱图中可以看出EPA与SFC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应用 化妆品中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SFC分析 分离模式:填充柱SFC 柱系统:ACQUITY UPC2 2-EP(2.1×100 mm,1.7 μm) 分析条件:A.二氧化碳,B.异丙醇 洗脱梯度:0 min,1% B,0.5 min,1% B,4 min,5% B 备压:2000 psi 柱温:50 ℃ 检测器:紫外,263 nm 说明: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由于结构上极为相似,因此是HPLC 分离的难点,目前主要采用正相HPLC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采用 SFC的检测方法能获得比正相HPLC方法一致或更高的分离度, 而且分析时间仅为3.9 min左右,效率很高。
第九章__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015

三、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超临界流体的特点 (1)密度类似液体,因而溶剂化能力 很强,压力和温度微小变化可导致其密度显 著变化 (2)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均可改变相变 (3)粘度和扩散系数接近于气体,具 有很强传递性能和扩散速度 (4)SCF的介电常数、极化率和分子 行为与气液两相均有着明显的差别
三、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一)超临界CO2流体的基本性质 • Tc=31.06℃ • Pc=7.39 MPa • 临界密度ρ(0.448 g/cm3)
1.超临界CO2流体的传递性质
• CO2密度ρ、黏度η、自扩散系数×密度 (D11×ρ)值与压力P的关系(40℃)
2.超临界CO2流体的P、V、T关系
沸腾线(饱和蒸气曲线): 从三重 点(K=216.58K,P=0.5185MPa)到临 界点(K=304.06K,P=7.38MPa)为止。 熔融线(熔解压力曲线):从三重 点出发随压力升高而陡直上升。 升华压力曲线:对超临界萃取无多 大意义。(干冰-气体)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超临界萃取
超 临 界 聚 合 反 应
SCF
超临界中化学反应
超 细 颗 粒 及 薄 膜 材 料 制 备
• 最早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 是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之后法、英、德等国也很 快将该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中 • 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产业化 工作,发展速度很快。实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 术从理论研究、中小水平向大规模产业化的转变 ,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用已同国际接轨, 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 目前,超临界流体萃取已被广泛应用于从石油渣 油中回收油品、从咖啡中提取咖啡因、从啤酒花 中提取有效成分等工业中
第九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物质有三种状态: 气态、液态、固态 流体状态 物质的第四态:超临界状态
超临界流体色谱

超临界萃取联用技术
SFE-TLC
01
SFE-HPLC
02
SR
05
SFE-MS
06
SFE-AAS
07
SFE-ICP
08
SFE-NMR
09
SFE-TLC
Stahl等首先将SFE-TLC联用技术用于天然产物(例如咖啡、种子、叶子、姜粉、花、胡椒粉、辣椒、蛇麻草、大麻、维生素油和生物碱)的分析。
SFE-HPLC
SFE-GC
Hawthorne和Miller首先将SFE与GC在线联用,成功地定量分析了收集在Tenax上汽车尾气中的有机物。从那时起,关于在线 SFE -GC的文献数目就不断增加。SFE-GC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高压泵及萃取池,切换阀及接口部分,GC系统及控制系统。
当组分在基体中含量较高,如从肉制品中萃取脂肪时,该公式对于预测萃取条件是很有用的。但是因为此公式考虑的是组分在SFs中的最大溶解度,对于萃取痕量组分就不再适用。对基体中的痕量组分,一般不考虑最大溶解度问题,只要组分在SFs中有足够的溶解度即可。King建议将组分有最大溶解时的压力和有显著溶解时的压力联系起来,选择合适的压力范围。同样,温度的选择也很重要,因为升高温度溶质蒸气压也升高,有利于溶解,同时也影响萃取过程的动力学。从动力学观点来看,升高温度可加快脱附速度,从而提高萃取效率和速率。但是当压力恒定时,升高温度将减少SFs的密度,而不利于萃取。目前,对于萃取低含量和痕量组分的样品时,选择合适的萃取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凭借经验,这是因为对于萃取中组分溶解分离的动力学过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超临界流体(SFs)的选择
在萃取强极性的组分时,用单纯的CO2会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有三种: 选择更强溶剂力的流体或混合流体代替CO2; 在萃取时加入少量有机改性剂; 对组分进行衍生化,降低其极性. 因为将极性流体如 NH3用于 SFE有实际困难,所以常常在CO2中加有机改性剂来提高CO2极性。改性剂可以用第二个泵加入,使其进入萃取池前与CO2混合,或者在萃取前直接将改性剂以液体形式注人样品.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2015

5.2 SFC仪器结构
典型的分析及半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流程(Thar)
1 流动相输送装置
室温常压为气体的流动相:可将高压钢瓶中 的流动相减压至所需压力或用升压泵增压。
室温常压为液体的流动相:采用无脉动注射 泵输送。
2 进样系统
一般采用HPLC进样部件——六通进样阀
3 色谱柱
填充柱:HPLC柱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中的开管柱(交联柱)
1. 流动相
流体名称 二氧化碳
水 氨 乙烷 乙烯 二氧化氮 丙烷 戊烷 丁烷
临界压力(MPa) 7.38 217.6 112.5 48.1 49.7 71.7 41.9 37.5 37.5
临界温度(℃) 31.1 374.2 132.4 32.2 9.2 36.5 96.6 196.6 135.0
5.1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1 定义
使用超临界流体(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 流体)作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相图
超临界流体与气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比较
物质状态
密度(g/cm3) 粘度(g/cm/s)
扩散系数 (cm2/s)
气态
(0.6-2)×10-3 (1-3) ×10-4 0.1-0.4
液态
0.6-1.6
基,二醇基等)。 对选择性因子有很大影响。同时固定相的选择
也要考虑流动相的性质。
11 Apr 2005 5
5.5
6 5.0
4.5 4
O OH
4.03.5ຫໍສະໝຸດ Ibuprofen, 布洛芬
2
R esponse
3.0
OJ
1
3
2.5
C h iro V
2.0
TBB
1.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结构与流程
instrument structure an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SFC
1.结构流程
2.主要部件
(1)SFC的高压泵 SFC的高压泵
无脉冲的注射泵;通过电子压力传感器和流量检测器, 计算机控制流动相的密度和流量;
(2)SFC的色谱柱和固定相 SFC的色谱柱和固定相
(二)改性剂。 改性剂。 在SFC中,弱极性或非极性超临界流体流动相如CO2,对于一些极性化 合物的溶解能力较差。为了加强其对极性溶质的溶解和洗脱能力,常常向其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称为改性剂,加入的量一般为1%-5%,以甲醇 最常用,其次是其他脂肪醇,表中列出了部分适于二氧化碳的改性剂及应用 特性。 表 常用CO2改性剂 CO2改性剂 甲醇 检测方法 UVD MS FIDC(用量应少 于1%) 脂肪醇 四氢呋喃 2- 基乙醇 UV MS UV MS UV CO2改性剂 脂肪 二甲基亚砜 乙 二氧甲烷 甲醇 二氧化碳 水 检测方法 UV UV UV MS UV MS UV MS FID UV MS FID UV MS FID
可以采用液相色谱柱和交联毛细管柱; SFC的固定相:固体吸附剂(硅胶)或键合到载体(或 毛细管壁)上的高聚物;专用的毛细管柱SFC;
色谱柱 ①填充柱 填充柱与HPLC柱相似,基于分配平衡实现分离,柱长可达 25cm,分离柱内径0.5-4.6mm。使用粒径为3-10m的填料 填充。如硅胶、-NH2、-CN及C18、C8等化学键合相均可用 于SFC。其中以极性填料的分离效果更好。SFC在手性化合 物的分离上效果优于HPLC。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压力变化而产生较大的柱压降,使 柱入、出口处的保留时间有很大差异,所以一般采用高于超 临界压力20%左右的压力以减小影响。在填料的选择上也要 注意与所分析的样品相适应,如分析极性或碱性化合物时, 填料覆盖度小,会产生不对称峰。若使用“封端”填料则会 得到改善。
色谱分析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二)改性剂 在SFC中,弱极性或非极性超临界流体流动相如CO2,对于一些 极性化合物的溶解能力较差。为了加强其对极性溶质的溶解和洗脱 能力,常常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称为改性剂,加入的量 一般为1%-5%,以甲醇最常用,其次是其他脂肪醇,表中列出了部 分适于二氧化碳的改性剂及应用特性。
色谱分析 超临界流体色 谱法
超临界流体的定义:
纯净物质根据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呈现出液体、气体、 固体等状态变化,如果提高温度和压力,来观察状态的变化 发现,如果达到特定的温度、压力,会出现液体与气体界面 消失的现象,该点被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附近,会出现流体 的密度、粘度、溶解度、热容量、介电常数等所有流体的物 性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当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临界温度, 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该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
程序升压;
2.甘油三酸酯的分析
四种组分仅双键 数目和位置不同,难 分离;
色谱柱:DB-225 SFC毛细管柱;
流动相: CO2 ;从 15MPa程序升压到 27MPa;2.5hr完全分 离。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23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的特点与原理 principle and character of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1.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对于某些纯物质来说,具有三相点 和临界点,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 看出,物质在三相点,气、液、固 三态处于平衡状态,当处于临界温 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则不论施加 多大压力,气体也不会液化,此时 即非气体,也非液体,而是以超临 界流体形式存在。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超临界流体色谱法色谱是用于样品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组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一相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流动相。
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涂于固体上的液体,而流动相可以是气体、液体或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就是以超临界流体做流动相依靠流动相的溶剂化能力来进行分离、分析的色谱过程。
它是集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的优势而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色谱分离技术。
超临界流体色谱不仅能够分析气相色谱不宜分析的高沸点、低挥发性的试样组分,而且具有比高效液相色谱法更快的分析速率和更高的柱效,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1.1概述1.1.1超临界流体及其特性自从1869年Andrews首先发现临界现象以来,各种研究工作陆续展开,其包括1879年Hannay和Hogarth测量了固体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1937年Michels等人准确测量了二氧化碳临界点的状态等等。
对于某些纯净物质而言,根据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呈现出液体、气体、固体等状态变化,即具有三相点和临界点,纯物质的相图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在温度高于某一数值时,任何大的压力均不能使该纯物质由气相转化为液相,此时的;而在临界温度下,气体能被液化的最低压力称温度即被称之为临界温度Tc为临界压力P。
在临界点附近,会出现流体的密度、粘度、溶解度、热容量、c介电常数等所有流体的物性发生急剧变化的现象。
当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临界温度,压力大于临界压力时,该物质处于超临界状态。
温度及压力均处于临界点以上的液体叫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SF)。
图 1-1 纯物质的相图超临界流体由于液体与气体分界消失,它的流体性质兼具液体性质与气体性质,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中的数据可知,超临界流体的扩散性能和粘度接近于气体,因此溶质的传质阻力较小,能更迅速地达到分配平衡,获得更快速、高效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SFC可选用GC和HPLC的检测器,与MS、FTIR等联用也 然而,SFC没有象预想的一样飞速发展,why?
较方便,从而使其在定性定量方面有较大的选择范围。
新进展
合相色谱UPC(waters) SFC+超高效色谱柱,取代正相色谱 用于疏水化合物、手性化合物、脂类、热不稳 定样品以及聚合物分析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中的开管柱(交联柱)
4 检测器
原则上可利用LC和GC的检测方法。 实际过程主要考虑不同的流体和 检测方法的匹配问题。 HPLC检测器,如UV、ELSD,
但在高压下要进行相应改进。 GC检测器,如FID,经毛细 管减压并加热成气体。
限 压 阀
5.3 色谱操作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流动相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因此它有强溶解性,对分离 具有选择性。 流动相的黏度近于气体,可减少柱的过程阻力,适合采用细 长色谱柱,提高柱效。或使用更高的流速,提高分析速度。 溶质在流动相的扩散系数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具有较快的 传质速率,使分析速度快于液相色谱,峰形变窄,灵敏度提 高。 改变流动相压力参数即可改变超临界流体的性质,改善色谱 分离。(程序升压法) 流动相便宜、绿色、易除去,可用于制备。 SFC既可用GC中的检测器,又可用HPLC检测器。 适合于分离分析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物质。
流动相,改性剂,添加剂
固定相
温度 压力 流速
1. 流动相
流体名称 临界压力(MPa) 二氧化碳 水 7.38 217.6 临界温度(℃) 31.1 374.2 临界密度(g/cm3) 0.433 0.332
氨
乙烷 乙烯
112.5
48.1 49.7
132.4
32.2 9.2
0.235
界温度。
流速可远大于液相色谱流速
5.4 应用
1.齐聚物的分析
2. 甘油三酯
3. 手性对映体
4. 制备
……
色谱柱:DB-225 SFC毛细管柱; 流动相:CO2 ;从15MPa程序升压到27MPa
从理论上讲,SFC既可分析GC中不适用的高沸点、低 挥发性样品,又比HPLC有更高的柱效和更快的分析速
5.2
SFC仪器结构
典型的分析及半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仪流程(Thar)
1 流动相输送装置
室温常压为气体的流动相:可将高压钢瓶中 的流动相减压至所需压力或用升压泵增压。
室温常压为液体的流动相:采用无脉动注射
泵输送。
2 进样系统
一般采用HPLC进样部件——六通进样阀
3 色谱柱
填充柱:HPLC柱
0 0 1 2 3 4 5 6 7 Retention Time (min) 8 9 10 11 12 13
固定相对分离的影响 流动相:CO2+MeOH + 10 mM NH4OAc
3. 其他参数的影响
柱压力是重要参数,必须与温度配合将流
动相控制在超临界态的单相区。
温度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大于或等于临
(0.6-2)×10-3 (1-3) ×10-4 0.6-1.6 0.2-0.9 (0.2-3)×10-2 (1-9) ×10-4
扩散系数 (cm2/s) 0.1-0.4 (0.2-2)×10-5 (2-7)×10-4
在临界点附近,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可导致 超临界流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显著改变。
2 特点
第五章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FC)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5.1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1 定义
使用超临界流体(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 流体)作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相图
超临界流体与气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比较
物质状态
气态 液态 SCF
密度(g/cm3) 粘度(g/cm/s)
基,二醇基等)。
对选择性因子有很大影响。同时固定相的选择
也要考.0
O OH
4.5 4
4.0
3.5 2
Ibuprofen, 布洛芬
1 3
R espo nse
3.0
OJ
2.5
C h ir o V
2.0
TBB
1.5
OD
1.0
A S -H
0.5
AD
0.203 0.218
二氧化氮
丙烷 戊烷 丁烷
71.7
41.9 37.5 37.5
36.5
96.6 196.6 135.0
0.450
0.217 0.232 0.228
最常用的流动相为二氧化碳,加入改性剂甲醇、乙醇、乙腈、 异丙醇等可改变分配系数K(容量因子k),从而改善分离。
2. 固定相
化学交联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 硅胶或硅胶键合色谱固定相(c18,苯基,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