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案((全册))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二节 脊椎动物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二节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第一课时鱼课时目标1.能够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归纳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4.知道鱼类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鱼类的合理捕捞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

学习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学习难点:鱼类的呼吸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前面已经学过的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引出脊椎动物的类群。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出示淡水鱼和海水鱼的图片。

教师讲解: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鱼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鱼类的多样性。

探究鱼的呼吸特点。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鱼鳃鲜红,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每一片鳃由又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鱼离开水后,鳃丝黏结在一起,鳃相互覆盖,减少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鱼会窒息死亡。

探究鱼的外部形态,认识鱼的身体结构。

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形有利于减小鱼在水中游动时遇到的阻力。

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①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②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③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④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分析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鱼类养殖业和捕捞业都是国家的重要产业;②鱼为人类提供了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融入了人类的文化;③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86年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目前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生物科普书籍,参加生物兴趣小组,提高生物素养。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动物园,让学生亲近自然,增强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板书设计。
5.作业设计。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6.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细胞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生物的营养与呼吸。
4.生物的排泄与调节。
5.遗传与变异的原理。
6.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列举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
(2)简述细胞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3)解释生物的营养与呼吸过程。
(4)说明生物的排泄与调节机制。
(5)阐述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
(6)论述生物的进化与多样性。
(7)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方法。
五、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下是对作业设计的详细说明:
1.作业题目: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涵盖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等方面。
2.答案:提供详细答案,便于学生自我检查和纠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应认真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2.了解细胞与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根据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7页完成练习)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二、课堂助学1、情景引入:举例:选一生物和非生物的标本和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一般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提出疑问?什么是生物?非生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3、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_______;观察要_______、_______和______,并及时做好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3图片,分析生石花、钟乳石、机器人、珊瑚和珊瑚虫等,是否是生物?①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②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明理由。

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生物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生物呢?(2)认真阅读教材P3—7结合图片完成下列问题①生物的生活需要,举例②生物能进行,举例③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举例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举例⑤生物能和,举例⑥生物都有和,举例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三、诊断评价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观察工具观察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2. 仔细分析图片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3.请挑出一句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古诗A 一行白鹭上青天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在生活中不需要呼吸 B.动物在生活中能自己制造有机物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 D.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任何反应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A.遗传和变异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活需要营养D.生长和繁殖6.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章 藻类与植物的类群

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中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涵盖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大概念: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①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②从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到种子植物,逐渐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植物繁殖过程逐渐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③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分析不同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同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包括《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节内容。

藻类、苔藓和蕨类是生物圈中比较低等的生物,但其分布广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藻类、苔藓和蕨类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第二节《种子植物》在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之后,体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为学好后面其他章节的内容做好铺垫。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上对各种各样的植物有过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

已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植物是学生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观察到的,学生对植物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学习有一定帮助。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有着独特的结构,这些结构都是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从而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1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1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1篇一: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设计作业:教学反思: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重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设计篇二: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致同学们》教案(1课时)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

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学案(全册 共50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学案(全册 共50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学案(全册共50页)目录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课时)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二节植物细胞第三节动物细胞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四节单细胞生物第三单元生物圈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第二节种子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第二节植株的生长第三节开花和结果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年级:七年级班级:姓名:___________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4.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5.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预习案阅读教材《致同学们》和2—7页,完成: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 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

4.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观察要、和,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和;观察室需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

3、生物的特征:生物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生物能生长和,生物都有遗传和的特征。

在结构上,除病毒外,其他的生物都是由构成,它也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行课案一、自主学习口述、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六个基本特征。

生物生活需要生物能生物的特征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都能二、合作探究1.我认识很多的生物。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教案如果做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人教版(一)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教学过程: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

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提出问题: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

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资源目录1.1.1生物的特征 (1)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2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3、4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4、5、6、7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7、8、92.1.1练习使用显微镜…………………………9、10、11、122.1.2植物细胞…………………………13、14、15、162.1.3动物细胞…………………………17、18、192.1.4细胞的生活…………………………19、20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21、22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23、24、25、262.2.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26、27、282.2.4单细胞生物…………………………29、30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0、31、323.1.2种子植物…………………………33、343.2.1种子的萌发…………………………35、363.2.2植株的生长…………………………36、373.2.3开花和结果…………………………38、39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39、40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41、42、43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43、44、453.5.2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45、46、47、483.6爱护植被,绿化祖国…………………………49、50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技能目标:(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三、教学难点: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知识难度不大,抽象容较少,主要靠观察和讨论获得。

因此,课堂通过多媒体材料和藻类等植物的实物材料一道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等植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并关注其生活状况形成爱护植物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三、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四、教学媒体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五、课时分配2课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藻类植物1.特征2.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二、苔藓植物1.特征2.苔藓植物与人类关系三、蕨类植物1.特征2.蕨类植物与人类关系重点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难点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容一、观察种子(1)菜豆种子的结构;(2)玉米种子的结构;(3)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三、裸子植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

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出示课件物和被子植物1,二者异同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得出答案。

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课件,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组织好学生,指导学生观察识别。

课题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30.推断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种子的自身条件。

31.举例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2.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33.学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4.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指导,交流,引导,设疑评价,鼓励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

⑵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⑴能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蒸腾作用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板书设计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什么是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3、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课题: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一)光合作用的原料1、想一想,议一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1页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学生阅读教材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3-33。

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二)光合作用的产物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

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

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

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

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4页,并结合图3-34回答问题:(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气叶绿体(储存着能量)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