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上生物第四章,第五章的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生物知识点,让我们逐一来看。

第四章主要涉及“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遗传基因的概念,包括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2. 遗传的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和遗传的分离定律;
3. 变异与进化,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
4. 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等;
5. 生物进化的模式,包括渐变进化和突变进化。

第五章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内容。

这一章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生物的分类和物种的多样性;
2. 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如形态分类和进化分类等;
3. 生物分类的层次,包括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分类单位;
4. 生物分类的意义,如便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5. 生物分类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分类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分类
学的特点。

以上是我对八年级生物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两章的内容。

如果你还有其
他问题,欢迎继续提出。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课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课件

0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环境
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如形态、生 理和行为等。
影响环境
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如呼吸、排泄和繁殖等,对环境产生影响, 如改变土壤性质、影响气候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温度、光照、水分、空气等非生 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影响。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同时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 组织、器官和系统。
组织、器官和系统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 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的,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 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 能的结构,如心脏、肺、肾等 。
系统是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 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 或多项生理功能的整体,如消 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等。
03
02
根据观察记录,总结所观察生物的基本特征 。
04
数据分析
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特征的 平均值、标准差等。
05
06
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生物特征的分 布规律和变异情况。
06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重点内容回顾
生物的基本特征
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 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 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
器官
由多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 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 结构。
系统
由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 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 生理活动的结构。
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概念
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物质代 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能量代谢
生物体对能量的储存、释放和转移过程,如ATP 的合成与分解等。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试讲教案
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一、什么是生物?
生物是指所有生长、发育和能够自主运动的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生物是
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 营养:生物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能量,并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2. 增长:生物在有限的时间内逐渐发育成熟,体积增大。

3. 繁殖:生物能够通过性繁殖或无性繁殖产生新的后代。

4. 反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够感知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5. 运动:生物能够在一定空间内移动,以适应环境和获取资源。

三、生物的多样性
1. 动物:动物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包括哺乳动物、
鸟类、爬行动物等。

2. 植物:植物是一类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分为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大类。

3.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有机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列举三种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加深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结语:生物是地球上最为神奇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研究生物资源,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愿大家从现在开始,
关爱生命,珍惜环境!。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 2.稳定状态感染
• 有些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过程中, 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细胞暂时不出现溶解和死 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 以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细胞融合或细胞表面出 现新抗原等多种变化。
• 3.包涵体形成
• 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 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 2.内毒素 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 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菌细胞死亡、自溶或人 为地破坏菌细胞时,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 素在毒性、化学组成、耐热性及抗原性等方面不 同。 • 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 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 (1)发热反应 • (2)对白细胞的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生物,通过适当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病原 微生物是感染发生的首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
感染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
力和数量,才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向组织扩 散;病原微生物还必须经适当途径侵入易感动物 体内,到达特定部位,才有可能在体内生长繁殖 并引起感染。
2.易感动物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感受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易感 性。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非常易感,但禽类在 正常情况下对炭疽杆菌则无感受性。马骡等单蹄 动物,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而牛、猪等偶蹄动 物则易感性强。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 属于动物的种属特异性,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 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④磷脂酶 ⑤卵磷脂酶 ⑥激酶
⑦凝固酶 ⑧脱氧核糖核酸酶
4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 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 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作用,才 能建立感染。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 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 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精简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六单元复习知识点(精简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腔肠动物1.代表动物:水螅(身体内外两层细胞- 内胚层和外胚层、外胚层有刺细胞在触手处较多)2.共同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3.其他动物:水母、海葵、海蛰、珊瑚虫扁形动物1.代表动物:涡虫(自由生活,其他大多是寄生生活)2.共同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其他动物:华枝睾吸虫(先寄生在纹沼螺等淡水螺内再感染草鱼、鲫鱼以及虾类)、日本血吸虫(幼虫在钉螺内发育)线性动物1.代表动物:蛔虫(寄生,有的自由生活)2.共同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其他动物: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环节动物1.代表动物:蚯蚓(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有相似的环状体节,前部有环带,肌肉与刚毛配合运动,体壁呼吸)2.共同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3.其他动物:沙蚕、蛭软体动物(动物界第二大类群)1.代表动物:缢蛏(双壳类,贝壳由肉质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通过身体后端入水管吸入水,摄食水中食物颗粒,经出水管排出残渣,由鳃呼吸)2.共同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3.其他动物:石鳖,蜗牛,乌贼,鱿鱼,章鱼,钉螺节肢动物(动物界第一大类群,目前已命名的120 万种以上,占动物种数80%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1.代表动物:蝗虫(昆虫的特征: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

头部有感觉器官,胸部有运动器官,腹部有气门,体表有外骨骼,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2.共同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3.其他动物:蚊,蜘蛛,蝉等鱼1.运动器官:尾鳍——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2.呼吸器官: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1、腔肠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3)与人类的关系:①海蜇加工后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成珊瑚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③珊瑚礁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④珊瑚礁可烧制成石灰,制作工艺品;⑤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可形成石油。

2、扁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3)扁形动物中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这些寄生虫的消化器官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

3、线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3)与人类的关系:多数寄生在人和动植物体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危害、损失。

秀丽隐杆线虫营自由生活,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4、环节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实验时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的目的:保证蚯蚓的呼吸。

(3)与人类的关系:①食饵:沙蚕、蚯蚓一种优良的蛋白质饲料;②药用:蚯蚓中药称为“地龙”,活血化瘀、溶栓降压、平喘止咳;蛭可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治疗心血管病;③改良土壤(疏松、提高肥力):蚯蚓。

5、软体动物(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代表动物: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和章鱼等。

(3)与人类的关系:①可食用、药用,如鱿鱼、牡蛎、鲍鱼,海螵蛸、珍珠粉;②有些可制成工艺品,如贝壳;③有些能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生物的特征教案ppt

生物的特征教案ppt

调节气候
文化价值
生物多样性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如森林和海洋通过碳储存和温室气体 排放等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文化价值,许多动植物 物种具有观赏价值、文化意义和宗教象征 意义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 物种栖息地和遗传资源
详细描述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吸收营养、进行呼吸等过 程,将外界物质转化为自身组成成分,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它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生长、发育、 运动、繁殖等。
生长与发育
总结词
生长与发育是生物体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详细描述
生长是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表现为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而发 育是指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和功能完善,最终成为成 体的过程。
疾病诊断和治疗
利用生物技术诊断和治疗 疾病,如基因检测、抗体 药物、细胞治疗等。
药物研发
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药,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
医学研究
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医学基 础和应用研究,推动医学 科学的发展。
其他方面的应用
环保领域
利用生物技术处理环境污染,如 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固废资源
化等。
能源领域
05
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农业上的应用
01
02
03
作物种植
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 种,提高产量和抗逆性, 满足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病虫害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和天敌防治 农业病虫害,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和人 类健康。
土壤改良
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改良土 壤,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 能力,促进作物生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

诺贝尔奖获得者贡献
Ernst Ruska和Max Knoll因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的发明于20 世纪50年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突破使得电子显微镜技术 得以广泛应用。
05
常见病毒种类及危害
动物病毒及症状
01 病毒基本特征
动物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它们通常由蛋 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形态多样,病毒 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复制, 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合成自身所需 的物质。
02 伊万诺夫斯基实验验证
1887年,伊万诺夫斯基通过田间实验和 实验室分析,确认烟草花叶病是由一种 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引起的。他的《论 烟草的两种疾病》一文为烟草花叶病的 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04 霍姆斯重要观察
霍姆斯在研究文献中注意到,将患病烟 草叶汁接种到某些烟草属植物上,会导 致该植物叶片出现局部病斑。这一发现 暗示了烟草花叶病的传染性,并为后来 的病毒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病毒分类依据
形态结构分类
病毒的形态结构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病毒颗粒的形 态,如球形、杆状或蝌蚪形,可以将病毒分为球菌、杆状病毒 和蝌蚪病毒等类别。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毒的类型 。
宿主特异性分类
病毒主要通过感染特定宿主进行繁殖,因此宿主类型成为分类 的关键标准。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如 噬菌体)和真菌病毒等,每种病毒都有其特定的宿主范围。
病毒结构组成
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其核心成分,包括 DNA或RNA。这些核酸分子携带病毒的 遗传信息,指导病毒进行蛋白质合成和复 制,对病毒的生命周期起决定性作用。
包膜结构
部分病毒具有包膜结构,包膜由蛋白质、 多糖和脂类组成,有助于病毒在宿主细胞 内外的转移。包膜病毒通过包膜与宿主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瓶颈
在越冬种群中● 基因频率为50% ●在越冬种群基 因频率为100%
遗传瓶颈
在原种群中 ●基因频率 为80%
●在第三年种群中基因 频率就变化为100%
在第二年种群中●基 因频率就变化为50%
● 100%
:
=5:1
:
=5:2
5.2.4 迁移活动及非随机交配
• 迁移活动
– 迁入/迁出导致基因流动,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有迁入的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率=迁入率×(迁入个 体和原种群个体频率差值)
种群增长因子
世代
20 40 60 80 100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20 40 60 80 100 世代
A1A1纯合个体具最高适合度的假设条件下, 种群中A1基因频率和种群指数增长因子随世代的变化
隐 性 基 因 频 率
预测值
观察值
0
思考题
• 1. 比较分析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对种群进化的作用特点。 • 2. 按照选择的结果划分,自然选择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并举例说明。 • 3. 物种的形成为什么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哪些 形式和方式? • 4. 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 5. 什么是多态现象? • 6. 种群的质量与种群的数量相互关系是什么?
本章结束
谢谢谢 谢!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鸟类的适应辐射
鸟类 的适 应辐 射
本章小结
• 生物种、种群的概念 •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相关 概念和理论 •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 物种形成过程 • 物种形成方式
本章主要概念
• 物种、物种形成、基因库、遗传漂变、
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配子选择、亲属 选择、群体选择、性选择、渐变群、地理 亚种、工业黑化、适应辐射、
虽有基因交流的可能 但生境食物等习性阻止了交流 生境选择差异 食物选择差异 宿主选择差异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物种形成的4种模式
类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初始分化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生殖隔离完成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生殖隔离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种形成模式 重叠模式
不重叠模式
相邻模式
11 12 13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不重叠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相邻 分布区重叠 布区不重叠
不重叠-相邻模式
适应辐射
• 共同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分化为各种类型适应多种生活方式
如: 分别在 生境、 食性、 取食方式、 取食时间、 取食空间、 取食大小 …… 多方面 产生差异
1
2
3
4
5 6 世代
7
8
9
10
果蝇试验种群的进化。隐形致死基因随时代而逐渐减少
5.2.3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遗传瓶颈(Bottleneck Effect)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 变异的下降

经过瓶颈后的结果

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

建立者种群 建立者效应
纯合、杂合,显性、隐性、共显性,多基因形状


基因库 (gene pool)
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和基因型频率 (genotypic frequency) 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 Law)


巨大、随机交配、无其它因素干扰的种群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世代保持稳定 遗传平衡状态
5.3 物种形成 (speciation)
• 5.3.1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 地理隔离 • 独立进化 • 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生殖隔离机制的种类 • Tab5-1 P95 • 5.3.2 物种形成的方式 • 异域性物种形成 • 邻域性物种形成 • 同域性物种形成 • 适应辐射
3 近代的物种概念
形态和遗传结构相似的种群构成,种类个体间存在差 异
4 现代的物种概念(Mayr,1982)
由许多群体形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 离),占有一定的生境位置
生物种的特点

由个体联系起来的的集合 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集合 生态系统的功能单位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岸巴 ,西 绢亚 猴马 的逊 两河 个流 种域 群西 被部 分的 隔 形 成 遗 传 差河 异两 Rio Jurua
图片:物种形成实例
异域性物种形成A
• 大范围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异域性物种形成B
• 处于分布区边缘的小种群因建立者效应产生差 异
本章建议读物
• 1.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娄安如. 2002. 基础生态学. 高等教学出版社, 87-98 • 2. 孙儒泳, 李博, 诸葛阳, 尚玉昌编. 1992. 普通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3. 李博主编. 1999. 生态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4. Barbour M. G., Burk J. H., Pitts W. D., Giliam F. S. and Schwartz M. W. 1999. Terrestrial Plant Ecolog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

变异、个体间存活能力、生殖能力是自然选择的基


适合度、相对适合度和选择系数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

遗传漂变现象 遗传漂变的产生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进化的动力
A1基因频率
2.0 1.9 1.8 1.7 1.6 1.5 1.4 0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 生物种的概念 5.2 物种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5.3 物种形成

5.1 生物种的概念
1 传统生物学家的物种(species)概念
真实存在、形态相似、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不变、中间无亲缘关系
2 达尔文的物种概念
人为分类单位,亲缘关系密切的个体群 物种可变、个体差异在种间渐变
• 非随机交配
– 自然种群的个体交配几乎总是有选择的,故自然种群 的基因频率很难保持稳定
– 性选择例是典型的非随机交配例子
5.2.5 表型的自然选择
• 表型的自然选择 • 自然选择的生物学单位
–个体选择 –配子选择
• 表型自然选择的种类
– 稳定选择 – 定向选择 – 分裂选择
–亲属选择
–群体选择
–性选择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邻域性物种形成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部分的地理隔离 存在基因交流屏障
生殖隔离
如生物的运动能力及 繁殖体传播能力差
扩展 分布区 独自 进化 形成2个 物种
同域性物种形成
无地理隔离 但生态位产生差异
生殖隔离
即使相遇 已经不能 相互配育

5.2.1 5.2.2 5.2.3 5.2.4 5.2.5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迁移活动及非随机交配 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相关概念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基因(gene)、等位基因 (allele)、座位(locus)
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
遗传漂变

种群大小的作用 奠基者效应 瓶颈效应


迁移
自然选择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变异

遗传物质的变异 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 (结构/数量)



多态座位比例、平均杂合性 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酶)的变异 凝胶电泳技术识别同工酶(别构酶) 表现型数量性状的变异 形态、结构、功能的差异 地理变异 渐变群 (cline) 地理亚种 (subspec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