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 杨红 书籍引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

龙源期刊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
作者:
来源:《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06期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组织国内优秀学者历时2年编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第一批3种4卷面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2012年经中国文联出版社立项,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出版。
全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盘点、梳理,并吸收和借鉴了最新的学术成果。
该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非物质文化研究专家冯骥才担任总主编。
第一批出版的包括《史诗卷》、《传承人卷》、《代表性项目卷》(上、下)3种共4卷。
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利用互联网思维让该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时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样式,这套全书展示了一片非遗文化之海,将激发人们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
同时,该书对于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建议将纸质图书和电子版结合起来,以方便查阅,增加其容量,更大限度地发挥该书的作用。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表示,用百科全书形式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影响,标志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的成熟,因为百科全书要求记载的是权威、准确、全面的知识和稳定、成熟的学科研究,这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相信该书对弘扬中华文化,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都很有意义。
会议还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第二批民间文学卷选题与出版计划。
此卷预计出版3~4卷,约300~400万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1.《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主编),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2. 《真文大武》(编著,1/3),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3. 《中国艺术民俗学》(1/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4. 《中华文学精要》(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1/1),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 《中国家族教育》(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 《艺术民俗学》(1/1),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8. 《时尚指标》(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9. 《家书抵万金》(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0.《竞智斗趣话灯谜》(1/1),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1.《文学教程》(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潘鲁生艺术文论——艺术随笔编著:潘鲁生出版:山东美术出版社时间:2007年12月2.匠心独运(设计大讲堂)编著:潘鲁生出版:重庆大学出版社时间:2009年1月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2004,第46页。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笺注,孟元志撰,中华书局2006年。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语言与神话》卡西尔,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
《广告创意学》金定海、郑欢,高教出版社2008年。
[美]贝弗林《艺术设计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徐恒醇《设计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高丰《中国设计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邵宏《西方设计》湖南科技出版社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郭廉夫《中国设计理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李砚祖《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造物之美》,李砚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技术史》,辛格等著,王前孙希忠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西方艺术批评史》,文图里著,迟轲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城市发展史》,(美)芒福德(Mumford Lewis)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黄鸣奋著学林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荷兰)约翰?德?穆尔著麦永雄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7版;《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三)

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三)一、基础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了初二,丘成桐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对数学的兴趣yǔ rì jù zēng。
1966年,丘成桐考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启了他aó yóu “数海”的壮美航程,他的数学才华开始璀璨耀眼。
①当斯博士来校任教.时,让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丘成桐的数学天赋也令老师()。
1969年,②大约20岁左右的丘成桐赴美,师从微积分几何巨擘陈省身教授。
他在这里(),大量地学习数学经典著作,揣摩前代大师们的奇思妙想,找到了喜欢的方向——几何学。
③他觉得能否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关键在于和其他学科建立密切的联系。
2020年,丘先生被聘.为北京某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他说,作为数学家,④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更不是权力,我们追求的乃是简朴的真理。
(摘编自钟秀斌《几何无双士奔腾有余音》,《新华文摘》2022年2月5日出版)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jiāo pìn B.jiào pìn C.jiào pìng D.jiāo pìng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日俱增熬游B.与日具增邀游C.与日具增熬游D.与日俱增遨游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叹为观止如鱼得水B.惊叹不已如梦初醒C.惊叹不已如鱼得水D.叹为观止如梦初醒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①处修改为“使丘成桐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数学”。
B.②处修改为“大约20多岁的丘成桐赴美”C.③处修改为“他觉得是否学好这一门深刻的学问”D.④处修改为“我们追求的不是财富,也不是权力”5.综合性学习你们班打算举行以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策划者参与其中。
推·阅读之文化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图书推荐

I
营造技 艺的研 究 , 填补 了传 统建筑 营造技 艺领域 的学术 空白 , 对传
统建筑 营造 技艺和非物质 文化的传 承起到 巨大的促进 作用。
系以及保护的措施。
出 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 版社
读
; _
名篇推荐:
田 阳壮族 舞狮的 表演形式
年 画起 源于 汉 代 , 发 展 于唐 宋 , 盛行 于 明清 。 清 末至 今 , 社 会变 革 巨大 。 传 统 年俗 逐渐 式微 。 木 版年 画也随 之衰落 .目前全 国只有 十几 家还保 留
《 川剧 》 为“ 中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 代表作 丛书”
之一 , 着重反映 川剧的基本面 貌、 表现形态 、 美学或 工艺上 的主要 特点 、 历史 。 以及 目前 有代 表性 的主 要传 人 ,同 时也介绍 了 当地政府 为继 承与保 护这
一
■
中 ,选 择部分 具有 视觉 美感 的传 统美 术和手 工艺作 品 ,对构 成其
前驱 和开山之祖。 本书能够让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认识其珍贵而又独特的价值。
/
本 书依托作者 的研究 , 将节气等 自然时空与置身 其中的人格规定做 了说明, 依次说明人在时 间中的使
命、 义务和人格成就 。 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 , 都从一 个侧面 切入中国的历史、 习俗和 生存 之道 。 对二十 四
认 识其珍贵 而又独特 的价值。 这些 美好的传 统 艺术 蕴含 了
- . I ~
《 中国最美 皮影》 讲述 了中国 非物质文化 遗产 皮 影的有关 内容 。 皮影是 中国古 人的伟大创 造 。 它是 巧 妙地 利用光与影发明和创造的一种 融绘画、雕 簇、 文
人们 的创 造智 慧 ,表达 了中华 民
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以下是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系》
这套书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官方出版物,共分为七个卷,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民俗七个方面,让读者全方位地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非遗大观》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现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魅力,全书分为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五个部分,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揭示了非遗的人文内涵、历史渊源、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味道》
该书以食物为突破口,记录了释然肠胃、润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美食、各地特色饮食、中饭文化等,读来让人既垂涎欲滴又抚今追昔,感受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
4.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这套书是一部非常重视地方文化、民俗、手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论著,内容涵盖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等各个方面,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
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而非单一化。
5. 《非遗中国》
作者游志鹏在本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历史、传承、现状等方面的情况,用直观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让读者一眼了解非遗的魅力所在,也让每个读者都可以发现属于自己所喜欢的非遗项目。
民族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

民族艺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民族艺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推荐: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由中国文化部编纂,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个民族的艺术形式、传统工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
2. 《民族艺术与传统民俗学》(作者:杨诗元):该书探讨了中国各个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戏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同时结合了传统文化与民俗学的研究。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者:苏文和):该书从学科层面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4.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册》(作者:刘清渊):该书以少数民族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字、民间故事、节庆习俗等。
5. 《传统艺术的存续与变迁》(作者:杨瑞娟):该书以中国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和变迁过程,旨在揭示文化变迁对于传统艺术的影响。
这些书籍涵盖了民族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多个方面,有助于了解中国各民族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有关讲述非遗故事的书籍

有关讲述非遗故事的书籍
有关讲述非遗故事的书籍有:《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北京绢人》、《南京云锦》和《非遗寻宝记》。
1.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这本书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手艺的专注、执着和热爱,是对成败得失的淡然,是对薪火相传的笃定。
它记录了黔东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当地的手工艺和文化的独特之处。
2. 《北京绢人》:北京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以中国丝绸人型的艺术形式问世,具有中国手工艺术独立的艺术语言和个性,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从容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3. 《南京云锦》:云锦的“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组合。
南京云锦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精妙绝伦的工艺和丰厚深邃的文化。
这本书由王宝林所著,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工艺、丰厚深邃的文化、手工技艺的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南京云锦与《红楼梦》等。
4. 《非遗寻宝记》:这是国内首部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幽默生动的漫画形式,系统性讲述全国各地非遗特色的图书。
“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京族独弦琴艺术网络传播研究作者:肖文朴万蓉来源:《歌海》2020年第05期[摘要]独弦琴,被称为“一弦琴”、独弦匏琴,在广西防城港及邻邦越南广为流传。
作为我国京族特有的弹拨弦鸣乐器,独弦琴艺术具有声音易逝、强调演奏者个性等特征,这与它的自身形制和生存环境有关。
但在全球化趋势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网络环境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独弦琴艺术要拥有持续流传的生命力,就应充分利用网络对独弦琴艺术进行广泛的传播。
通过对独弦琴艺术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以及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众对独弦琴文化的认知程度,并对受众的文化需求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综合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网络场域,走年轻路线,能有效传承和弘扬独弦琴艺术文化;紧跟社会潮流,注重跨国传播,扩大国际影响,以迅速塑造独弦琴艺术的民族文化品牌。
[关键词]独弦琴艺术;一带一路;网络传播独弦琴,又称“独弦匏琴”,是我国京族代表性特色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防城港地区①和越南京族广大地区。
关于独弦琴的文字记录,我国的历史典籍《新唐书》载:“獨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②此外,民间的口头文学有关独弦琴的起源富有神话色彩,相传是北部湾海龙王的七公主为了救济遭遇困境的京族百姓,而用自己的头发制成独弦琴的琴弦。
独弦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因此,在探究独弦琴艺术的传播过程时,不能只着眼于独弦琴这一传统乐器的形制变化③和地域特点,更要注重以独弦琴为载体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播样态。
正是独弦琴艺术作为京族器乐文化的代表,它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2011年5月23日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独弦琴艺术的发展与变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独弦琴发展脉络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梳理,对其当前的网络传播现状和传播效果以及受众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如何利用这一有利的“外环境”因素对独弦琴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以期实现保护和传承,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杨红书籍引用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的前沿,引用了杨红的相关著作。
杨红在其著作《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创造的,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财富”,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珍贵体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杨红认为,要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做得更好,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才能更好地展示和传播它的魅力。
二、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
传统的展示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媒介,创新展示与传播方式。
三、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保证其本身的完整性和纯粹性,不能随意改动或扭曲。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培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培育是展示与传播的基础,必须注重培养传承人和传承队伍。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与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它,为保
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