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市是中国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州市独特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广州市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制定了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录了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便后人了解和学习。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了各个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表演、传统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广州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传统工艺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如广彩、葡萄花雕、陶艺等。
广彩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陶瓷工艺,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葡萄花雕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雕刻工艺,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雕刻而受到广泛赞赏。
陶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陶瓷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而备受推崇。
在音乐舞蹈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音乐舞蹈,如广东音乐、广东曲艺、粤剧等。
广东音乐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曲调而闻名。
广东曲艺则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而深受观众喜爱。
粤剧是广州市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以其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而备受推崇。
在传统节日方面,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许多具有广州市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广州花市、广州灯会、广州庙会等。
广州花市是广州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盛大花卉市场,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购买花卉。
广州灯会是广州市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灯饰展览,各种精美的灯笼和灯饰点缀着广州的夜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广州庙会是广州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举办的传统庙会,各种传统的游戏和表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的参与。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记录了广州市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不仅可以传承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促进旅游和经济发展。
广州非遗项目

广州的非遗项目非常多,其中包括:
1. 广州醒狮: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2. 广州版画:广州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3. 广彩:广州传统的陶瓷艺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4. 广州话剧:广州话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地方戏剧之一。
5. 广州音乐:包括广东音乐、粤曲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6. 广州木偶:广州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7. 广州剪纸:广州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以上只是广州非遗项目的一部分,实际上广州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包括各种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日期: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1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梅州市群众艺术馆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广东音乐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4 台山市台山市文化馆5潮州音乐潮州市潮州市民间音乐团6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7 广东汉乐大埔县大埔县文化馆8民间舞蹈龙舞湛江人龙舞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文化馆9 汕尾滚地金龙汕尾市陆丰市文化馆10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11 遂溪县遂溪县文化馆12 广州市番禺区沙溪镇文化站13英歌普宁英歌揭阳市普宁市文化馆14 潮阳英歌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15传统戏剧潮剧汕头市广东潮剧院16 潮州市潮州市潮剧团17 正字戏陆丰市陆丰市正字戏剧团18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19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20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1 广州市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22 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23传统戏剧西秦戏海丰县海丰县西秦戏剧团24 白字戏海丰县海丰县白字戏剧团25 花朝戏紫金县紫金县花朝戏剧团26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汕尾市陆丰市皮影剧团27木偶戏高州木偶戏高州市高州市文化馆28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29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区文化馆30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31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32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33 潮州市潮州市群众艺术馆34粤绣广绣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35 潮绣潮州市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36 象牙雕刻广州市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37 潮州木雕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文化馆38 灯彩(东莞千角灯)东莞市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39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40 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肇庆市端砚协会41凉茶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43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44民俗瑶族盘王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45 小榄菊花会中山市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46 瑶族耍歌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1民间文学雷州歌雷州市2 谜语(澄海灯谜)汕头市澄海区第一批扩展项目3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惠州市4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5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6传统舞蹈麒麟舞海丰县7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市8 禾楼舞郁南县9 蜈蚣舞汕头市澄海区10 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11 龙舞埔寨火龙丰顺县第一批扩展项目人龙舞佛山市荷塘纱龙江门市蓬江区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醉龙中山市12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3 傩舞(湛江傩舞)湛江市麻章区第一批扩展项目14传统戏剧广东汉剧广东汉剧院15 潮剧揭阳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6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7 曲艺歌册(潮州歌册)潮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8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蔡李佛拳江门市新会区19传统美术石雕(雷州石狗)雷州市20 玉雕广州玉雕广州市荔湾区阳美翡翠玉雕揭阳市21 核雕(广州榄雕)增城市22 彩扎(佛山狮头)佛山市23 灰塑广州市24 镶嵌嵌瓷汕头市嵌瓷普宁市25 新会葵艺江门市新会区26 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英德市27 内画(广东内画)汕头市第一批扩展项目28 潮州木雕揭阳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汕头市29 泥塑(大吴泥塑)潮安县第一批扩展项目30 灯彩佛山彩灯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潮州花灯潮州市湘桥区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31传统技艺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市枫溪区32 广彩瓷烧制技艺广州市33 香云纱染整技艺佛山市顺德区34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江门市35 龙舟制作技艺东莞市36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东省安琪食品有限公司37 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38 传统医药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广东省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广州陈李济制药厂39 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 深圳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40 民俗灯会(泮村灯会) 开平市 41庙会(佛山祖庙庙会)佛山市 42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中山市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市 吴川飘色 吴川市 河田高景陆河县 43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珠海市 44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市45中秋节(佛山秋色)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多个项目,例如:
1. 五羊传说:越秀区的代表性项目。
2. 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增城区的项目。
3. 萝岗香雪:黄埔区的项目。
4. 金花娘娘的传说:海珠区的项目。
5. 从化温泉传说:从化区的项目。
6. 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花都区的项目。
7. 盘古王传说、郑仙传说、白云山传说、珠江传说、素馨花传说、纯阳观传说、北帝诞、天河区挂人灯、龙洞民谣、凤凰石、百步云梯、走马山宝马的传说、大灵宝金鸡的传说、简佛祖的传说、林碧仙的传说、炮打瘦狗岭、拜北帝为何要不用鸭、甘棠树下的美梦、棠下陂头与郝公和尚、社坛为何无瓦遮头、吊丝丹竹笋、忠勇将军显灵救难、掘尾龙拜山、龙母传说、猪王石的由来番鬼望波罗传说等:这些都是广州市各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

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摘要:一、引言二、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背景与意义三、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具体内容四、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市作为我国南部的大城市,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近日,广州市公布了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进一步丰富了当地的非遗文化体系。
二、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背景与意义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共计收录了48个项目,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项目的入选,不仅是对非遗传承人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广州市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肯定。
这一批非遗项目的公布,对于传承和发扬广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具体内容此次公布的非遗项目中,包括了多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项目。
如南沙区的“南沙天后诞”,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花都区的“炭步芋头扣肉制作技艺”,展示了广州市独特的饮食文化;越秀区的“广州粤剧”,代表了广州市的戏曲艺术水平。
四、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建议面对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我们应当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首先,政府应给予非遗项目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让非遗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最后,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参与度,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贡献力量。
五、结论广州市第五批非遗项目名录的公布,是对广州市非遗文化的肯定和鼓励。
天河区 非遗项目

天河区是广州市的一个行政区,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以下是一些关于天河区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
1. 凉茶制作技艺:广州的凉茶文化源远流长,凉茶制作技艺也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碌鹅制作技艺:这是一项与美食相关的传统技艺,可能指的是在特定地区流传的独特烹饪方法。
3. 糕点制作技艺(广式马拉糕传统制作技艺):马拉糕是一种传统的广式糕点,其制作技艺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 传统香制作技艺(龙涎香制作技艺):龙涎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香料,这项技艺涉及了从原料采集到成品制成的复杂过程。
5. 广式家具制作技艺(天河):广式家具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闻名,这项技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6. 广式腊味煲仔饭制作技艺:煲仔饭是广东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这项技艺涵盖了选材、烹饪技巧等多个方面。
7. 布拉肠制作技艺:布拉肠是广东的一种早餐食品,它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8. 牛骨牛杂煲和溏心萝卜制作技艺:这两项美食技艺都反映了广州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手艺传承。
9. 天后习俗(石牌村娘妈诞):这是以石牌村为背景的民俗活动,与当地的信仰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10. 广州茶艺(天河):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它包括茶叶的选择、冲泡技巧以及品茶礼仪等。
11. 鸡仔饼、乱针绣等入选天河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鸡仔饼是一种广东的传统小吃,而乱针绣则是一种精细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
此外,还有一些未具体列出的非遗项目,如珠村的龙舟、醒狮、北帝游神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天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
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35名)。
广州最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都有哪些

广州最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都有哪些广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蕴藏着众多令人着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广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让人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广彩”。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亦称“广东彩”“广州织金彩瓷”。
它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
在广彩的体验项目中,你可以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广彩作品。
从挑选颜料、勾勒线条,到填充色彩,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当你专注地在瓷器上描绘出精美的图案,仿佛能感受到数百年前广彩工匠们的匠心独运。
而且,完成后的作品无论是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还是作为礼物赠予亲朋好友,都极具意义。
其次,“牙雕”也是一项令人称奇的非遗技艺。
广州牙雕以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在体验牙雕的过程中,你可以近距离观察牙雕师傅们如何运用各种工具,将坚硬的象牙雕琢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你甚至有机会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简单的雕刻技巧,感受那份细腻与专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牙雕大多采用猛犸象牙等合法材料,以保护野生大象。
再者,“岭南古琴艺术”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岭南古琴的演奏风格古朴、刚健、爽朗、明快,有着独特的韵味。
参加古琴体验项目,你可以学习古琴的弹奏指法,聆听老师讲述古琴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悠扬的琴音中,仿佛穿越回古代,与文人雅士一同抚琴弄弦,感受那份宁静与超脱。
还有“广州榄雕”,这是一种以乌榄核为材料的雕刻艺术。
榄雕工艺精巧细致,所雕人物、车船、鸟兽等形象栩栩如生。
在体验过程中,你可以尝试用特制的工具在小小的榄核上雕刻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
虽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当你看到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型,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广绣”同样极具魅力。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针法多变、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为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沙妈祖信俗粤与闽连疆,是妈祖信仰重要的传播地。
自宋代始,妈祖信仰就开始随闽人入粤。
广东沿海及海岛陆续兴建了天后宫或妈祖神祠,祭祀妈祖。
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期间,民众到天后宫朝拜进香者络绎不绝,形成了以南沙妈祖祭祀为核心的民俗文化圈,集中反映了妈祖文化在广东的传播。
南沙妈祖信俗是在福建妈祖信俗的基础上融合南沙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包括搭炷夜香、祭祀仪式、乐舞、演粤剧、妈祖巡游等内容。
南沙妈祖信俗是当地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沟通闽台粤港澳妈祖信众的重要桥梁。
黄阁麒麟舞黄阁麒麟舞是来自民间的纯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中山市黄圃横档村。
据史料记载,黄圃的麒麟舞始于明代,正宗的麒麟舞套路是由已故老艺人蒋润峰传授的。
“麒麟”造型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做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做工精细,生动传神;舞动时是一头麒麟独舞,由两个舞者分别舞动头、尾,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舞动,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以展现麒麟舞的生动、活泼。
象牙雕刻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远在秦汉时期,广州牙雕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时期,广州牙雕的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
刀法见棱见角,品种齐全,华丽美观,豪华名贵,以其镂空、透深的技法,在全国牙雕工艺中独树一帜。
广州牙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灰塑广州灰塑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
做工方面,广州灰塑精致细腻,色彩艳丽。
用材方面,灰塑艺人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广州炎热而潮湿的气候的雕塑材料石灰。
它耐酸、耐碱、还耐温。
制作流程方面,广州灰塑必须到待雕塑建筑的现场,于常温下制作,不需烧制。
制作过程中,在景物之中或每组图案之间,巧妙地留出装饰性通风孔,从而减轻台风对脊饰的猛烈冲击。
最值一提的是,灰塑学艺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出师,独立施工。
核雕(广州榄雕)广州榄雕工艺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细腻精微,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
广州榄雕工艺是我国榄雕工艺三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派,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载体,保存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蕴含了岭南风物的古老神韵,是文化广州的一个精彩体现。
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座件中的一大类)这几种分别。
其中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榄雕中的传统题材,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流传。
砖雕广州砖雕在选料方面,以建筑用砖作为原材料,充分体现了砖雕艺术为建筑服务的实用性特征;在技法方面,将高浮雕、浅浮雕及线刻艺术互相穿插应用,手法自然生动,刀法明快、干脆,并秉承了岭南雕刻艺术细腻为主的艺术特征,讲究刀工、注重精雕细刻,线条清细玲珑;在题材方面,多表现繁花似锦、龙凤呈祥、仙子献瑞等内容,也善于将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入画,表现出热闹非凡的盛世景象,这也正是岭南特色工艺美术风格的体现。
讲究造型和层次,图案紧凑、层层叠叠,立体感强,形成了以挂线雕为代表的雕刻技法。
粤曲粤曲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曲艺品种,流行于广州市、珠三角洲地区及其他粤方言地域,并流传到东南亚、美洲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地区。
粤曲与粤剧关系密切,音乐曲调、板式等方面和粤剧基本相同。
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
近百年来,粤曲紧跟时代而发展,它善于吸收,能够兼融并蓄,不断丰富创新,拓宽了唱腔音乐,将粤剧的“梆、簧”,广东的曲艺龙舟、南音、粤讴、木鱼歌,乃至广东音乐均拿来填词演唱。
伴奏除高胡、扬琴为主奏乐器外,还加入了萨克斯风、小提琴、电子琴等等。
咸水歌“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区。
由于长期同大海打交道,故又称“咸水歌”,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海珠区滨江街是水上居民的发祥地之一,在广州地区素有“咸水歌之乡”之称。
1966年滨江街2600多户水上居民全部迁到陆上新居,也将咸水歌带到了陆地。
岭南古琴艺术岭南古琴在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
南宋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
明代时,广州府著名琴人辈出,藏琴丰富,有琴曲流传至今。
岭南古琴的演奏营造了清、微、淡、远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岭南琴派的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沙坑醒狮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的沙坑醒狮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亦称“南狮”,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造型夸张,粗犷威武,形神兼备,活泼生动。
分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顺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
技巧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
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流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广府方言区的中国传统丝竹乐种,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以其轻、柔、华、细、浓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岭南风采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
自明清以来,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鳌鱼舞鳌鱼舞是番禺区特有的民间艺术,由沙涌江氏的祖先在元末明初洪武年间从浙江奉化县丹桂乡金鳌村带到沙涌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鳌鱼舞是鱼灯舞中的一种,鳌鱼雄雌各一,在舞蹈的表演情节和道具制作上均显示出水乡特有的色彩。
鳌鱼舞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
鳌鱼作为鳌鱼神、渔民保护神,是沿海一带渔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形成的早期自然崇拜的产物;鳌鱼舞所表现的魁星与两鳌鱼的故事,是对祖先与家族图腾的一种附会,有很浓郁的家族信仰色彩。
舞貔貅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
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
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
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
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
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
粤剧粤剧早期称本地班、广东大戏、广府大戏。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美洲、澳洲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明代弋阳腔、昆腔相继传到广东,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盛行,于清雍正年间吸收各剧种特色,汇合南音、粤讴、龙舟、木鱼等形成粤剧,角色分类原有净、生、旦、丑等十大行当,后演变为生、旦和文武生、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独特的行当,是广州的主要剧种。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我国木偶戏自汉代发轫,唐代形成之后,结合各个朝代的戏曲及其他艺术而发展。
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是在元朝时从浙、闽传入。
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
广州成为岭南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岭南木偶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特显其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岭南派木偶艺术特色而成为独特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享誉国内外。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崇尚繁复,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纵深,除大面积雕刻外,广式家具更注重镶嵌艺术的发挥,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开创一代新风,不但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广州珐琅制作技艺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画珐琅(俗称广州珐琅)。
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大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后,其技术也随之为中国工匠所接受,并很快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
广州画珐琅以淡雅取胜,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
广州珐琅的大幅彩画如书法淡雅、古朴、细致、生动。
中彩珐琅是近几十年来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它将传统广州珐琅工艺融合在掐丝珐琅工艺里面,是两种珐琅工艺上的结合。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广州戏服属岭南刺绣服饰之一,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一批手工艺人聚集在状元坊一代,从事戏服制作。
戏服的制作工艺复杂,需投入的制作成本很高。
一套戏服一般至少要七八米布料,同时需要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
戏服款式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有男大蟒、男大靠、文武袖、海青、女蟒裙、小宫装、女披裙、反宫装等。
戏服上的图案制作也需要很长时间,图案内容丰富,花纹精美,融合了独特的广绣艺术,使得戏服上的图案花纹繁褥、构图饱满、装饰性强、对比强烈、繁而不乱。
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二百多年来,敬修堂恪守创始人钱树田倡导的“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以发展医药造福人民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敬业修明”出自孔子的《论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修明者,积极进取发扬其业也。
”可见开创敬修堂的先驱们,他们在开办敬修堂的时候并不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价值,而是把培养致力于发展医药事业造福人民的正人君子列在首位,这就是敬修堂的核心价值。
敬修堂“以人为本、济世救人”的医训和“敬业修明、广施妙药”的经营宗旨,是我国中药文化的精髓,是岭南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
西关正骨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
西关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手法理伤、杉皮夹板和百年名药被誉为“西关正骨三宝”,是岭南名医何竹林、李广海后裔李家裕等名医的经验结晶。
“西关正骨三宝”治疗各种骨折,脱臼、筋伤、骨质疏松症,具有无创伤、愈合快、后遗症少等优点,为广大群众所乐意接受。
西关正骨名医大部分集医武一身,对各类创伤骨折救治经验丰富,家学深厚,传承有序。
沙湾飘色沙湾飘色是戏剧人物造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综合体。
番禺沙湾飘色据传是从邻村员岗飘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员岗飘色又传是在明代从江西省传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