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

合集下载

臀筋膜挛缩

臀筋膜挛缩
臀筋膜挛缩

对臀大肌挛缩症, 通常采用大粗隆后上方斜 对臀大肌挛缩症 , 通常采用 大粗隆后上方斜 形切口, 显露臀大肌挛缩带后, 形切口 , 显露臀大肌挛缩带后 , 在大粗隆的上方 2cm处用大弯钳将挛缩带挑起并切断,然后将大粗 cm处用大弯钳将挛缩带挑起并切断, 处用大弯钳将挛缩带挑起并切断 髋关节内收和屈曲, 隆表面的挛缩带切除。 然后将髋关节内收和屈曲 隆表面的挛缩带切除 。 然后将 髋关节内收和屈曲 , 进一步松解探层的挛缩带, 进一步松解探层的挛缩带 , 尤其松解臀中肌和臀 小肌内的挛缩带, 小肌内的挛缩带 , 直到髋关节内收和屈曲活动无 受限为止。 如术中发现臀肌挛缩严重, 受限为止 。 如术中发现臀肌挛缩严重 , 应在大粗 隆和坐骨结节之间先显露坐骨神经, 然后再松解 隆和坐骨结节之间先显露坐骨神经 , 挛 缩 带 , 可 防 止 损 伤 坐 骨 神 经 。

用刀由浅入深分层横断挛缩组织、 用刀由浅入深分层横断挛缩组织、切断 时可听到紧张组织断裂声音。 时可听到紧张组织断裂声音。有时浅层挛缩 组织厚度可达l cm以上 以上, 组织厚度可达l cm以上,阔筋膜张肌也常伴 挛缩。该切口在拉钩牵引协助下, 挛缩。该切口在拉钩牵引协助下,能在直视 下完成松解挛缩组织的切断操作, 下完成松解挛缩组织的切断操作,深层的挛 缩组织如臀中肌等亦应彻底切断。 缩组织如臀中肌等亦应彻底切断。

切口以挛缩为中心部位,通常在髂 切口以挛缩为中心部位,通常在髂 前上棘后2.5cm处至大转子的稍后方, 2.5cm处至大转子的稍后方 前上棘后2.5cm处至大转子的稍后方, 做一长约5 6cm的弧形切口 的弧形切口, 做一长约5-6cm的弧形切口,便于充分 暴露挛缩组织和兼顾前后侧。 暴露挛缩组织和兼顾前后侧。术中将 患儿髋关节屈曲 内收和内旋, 屈曲、 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和内旋,使臀 大肌、髂胫束等挛缩组织被动紧张, 大肌、髂胫束等挛缩组织被动紧张, 能在手术野中通过视触诊正确辨认。 视触诊正确辨认 能在手术野中通过视触诊正确辨认。

臀肌挛缩的护理

臀肌挛缩的护理

臀肌挛缩的护理一、护理评估:神志、面容、表情、营养及精神状况。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范围:骼前上棘到大腿上 1/3 处,包括整个臀部,会阴部。

(6)术前肌肉注射不宜选臀部,应选上臂三角肌。

2、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肌力、温度、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5)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定时局部减压,预防压疮发生。

(6)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并记录引流量。

(7)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渗血多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1、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2、功能锻炼(1)术后将双腿置于三脚架上,保持髋关节屈曲。

(2)术后 2-3 天协助患者下床,指导功能锻炼:双手叉腰,双腿双膝并拢尽量伸直身体“一”字行走,并保持身体平衡,不要左右摇晃。

拔除引流管后可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项目。

下蹲运动:双腿双膝并拢,双手握紧床档下蹲——站立——再下蹲——再站立,3 天后增加“跷二郎腿”坐立,如有骨盆倾斜,患者应重视双下肢的交替上下活动,短侧肢体用力下蹲,长侧肢体尽量上提,反复进行带动两侧骨盆肌肉收缩,使之重新平衡,部分患者还可以结合下肢皮牵引,短侧肢体牵引重力大。

四、注意事项术后下床活动不宜空腹,要先练习床上坐,如无不适再下床锻炼,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循序渐进,如出现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伤口剧痛应停止,伤口渗血较多时,根据医嘱决定锻炼方式,必要时可暂停锻炼。

臀肌挛缩症护理查房

臀肌挛缩症护理查房

●(1)术后当日麻醉清醒后可行踝泵运动和踝关节旋转运动、股四头 肌收缩运动。
●(2)术后第2天开始至拔除引流管前,可在床上做双下肢交叉运动、 屈曲内收髋关节、练习起坐以及床上引体向上。
●(3)引流管拔除后,即可下床活动进行半蹲训练、并膝下蹲训练、 直步行走训练和跷“二郎腿”训练,直至功能恢复良好。
●辅助检查 髋部X线检查结果示双侧髋外翻,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入院诊断 双侧臀肌挛缩症。 ●主要的护理问题 焦虑、疼痛。 ●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 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术后功能锻炼康复
治疗。

【护士长提问】
什么是臀肌挛缩症?
●答:臀肌挛缩症是指因臀部肌肉等软组织挛缩(即变短)而导致髋关 节运动受限的疾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常为双侧,单侧少见, 常因反复多次臀部肌内注射药物引起。由于婴幼儿臀部肌肉薄弱,吸 收及修复能力较差,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机械、物理及药物化学等 多种因素刺激使肌肉组织局部出血、水肿、变性、坏死,形成纤维瘢 痕组织,失去弹性。臀部外伤、感染、遗传也是重要危险因素。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步态异常 站立或步行时肢体外侧外旋,呈“外八字” (鸭步)步态;跑步时只能小步幅跑动,大步幅时呈跳跃状。
●(2)双膝不能并拢 站立时,轻度外旋;坐位时,不能翘“二郎 腿”;蹲位时,可出现环圈征、蛙腿症。
●(3)臀部改变 臀部皮肤有凹陷或能扪及条索状硬快,患者站立时 相对显现患侧臀部尖削的外形,称为“尖臀征”。
骨科护理查房精品课件系列
感谢观

精湛的护理技艺,为生命的延续提供保障。

【护理查房总结】
●臀肌挛缩症首先在于预防,应多加强宣教,小儿应尽量避免臀部肌内 注射。本病的恢复重点在于加强术后的康复锻炼,如果康复锻炼没有 引起足够重视,那么手术将功亏一篑;而功能锻炼最重要的是要持之 以恒,且出院后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最后一关,我们应加强 出院宣教、重视出院指导及回访。

臀肌挛缩症ppt课件

臀肌挛缩症ppt课件
• 8、严重的可有驼背、身体歪斜。
#7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六、诊断
• 诊断中同时应具备以下体征:外八字步 态、跑步不快、行走划圈,双下肢交膝, 并拢下蹲试验(+),Obers征(+);臀部可 触及条索状包块物。
• 8 感染因素
#3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三、病理变化
•1 见红色的肌肉纤维被灰白色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股骨大粗隆上更 为明显,增厚之筋膜挛缩,深入臀大肌、臀中肌部分肌纤维,成 灰黄色,可夹杂于正常肌纤维中,严重者较少有正常肌纤维。臀 大肌外上部分可见有纤维挛缩带,宽度不一致,一般为2~7厘米, 累及臀大肌全层,色泽苍白 2 围性,越接近纤维化部位萎缩越明显。肌细胞横纹消失,核皱缩 溶解,部分形成均质无结构物质。肌细胞间及肌束间纤维间隔增 大,形成纤维束,其内可见许多成纤维细胞。肌间血管数目减少, 管壁增厚,管腔小而不规则,有的闭塞,管周可见中性粒细胞及 淋巴细胞浸润。
# 12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九、术后康复锻炼
• 术后康复对于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是一个必需的步骤。康复训练 能牵伸松解挛缩组织,防止再次粘连,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复发。 术后除一般功能锻炼措施外,需加强有针对性的特殊方式。关于开 始进行功能锻炼的时间存在差异,有人认为术后2天即可在床上行 屈髋屈膝锻炼,4天即可下地行并膝下蹲和走一字步练习。

臀肌挛缩演示课件

臀肌挛缩演示课件
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
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选择微创手术,年老体弱者宜选择 开放性手术。
医生经验和技术水平
经验丰富的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法。
术后处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措施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防止感染。
根据疼痛情况使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术后处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臀中肌
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的深面,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于股骨大转子。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起于髂嵴外侧, 止于股骨大转子。
神经血管分布及功能
臀上神经
01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
02
支配臀大肌。
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
03
分别营养臀上、下区域的组织。
挛缩对周围组织影响
1 2
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臀肌挛缩会导致髋关节内收、内旋受限,进而影 响步态和姿势。
神经损伤预防及应对措施
术前评估
充分了解患者的神经分布和走行 情况,避免手术过程中误伤神经

术中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对重要神经进行 保护,避免牵拉、压迫或损伤。
术后观察与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情况,如发现神经损伤症状,应 及时进行营养神经、理疗等对症
治疗。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THANK YOU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
家属参与,共同促进康复进程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 治疗和康复过程,提 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 生活照顾。
定期组织家属座谈会 ,分享经验和心得, 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努 力。

臀肌挛缩综合症

臀肌挛缩综合症

本病例辅助检查
腰臀部彩超示: 腰臀部彩超示:右侧腰部肌肉组织内距体表 18mm深度可见一类椭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大 深度可见一类椭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 深度可见一类椭圆形实性占位性病变 小为72*34mm,内回声不均匀,以中等稍低回声 小为 ,内回声不均匀, 为主,以边界可见,后方回声稍增强, 为主,以边界可见,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多普 勒检查: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勒检查 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双侧臀部 肌肉组织可见椭圆形中等稍低占位性病变, 肌肉组织可见椭圆形中等稍低占位性病变,其中 较大一个位于右侧距体表9mm深度为囊实性占位 较大一个位于右侧距体表 深度为囊实性占位 性病变,大小为90*37mm,内回声不均匀,可见 性病变,大小为 ,内回声不均匀, 钙化灶及可流动性的点状强回声,边界可见, 钙化灶及可流动性的点状强回声,边界可见,清 后方回声稍增强,多普勒: 晰,后方回声稍增强,多普勒:病灶内未见明显 彩色血流信号。 彩色血流信号。 提示:右侧腰臀部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提示:右侧腰臀部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不排除脓肿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 不排除脓肿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 腰椎MRI:腰部深部脓肿。 :腰部深部脓肿。 腰椎
临床表现
本病例:下蹲足跟不着地, 本病例:下蹲足跟不着地 臀肌挛缩综合症: 臀肌挛缩综合症: 双膝可并拢,无划圈征 双膝可并拢, 下蹲活动时轻者蹲 时双膝先分开, 时双膝先分开,然 后下蹲后再并拢(划 后下蹲后再并拢 划 圈征)。 圈征 。重者只能在 外展、外旋位下蹲, 外展、外旋位下蹲, 蹲下时双髋关节呈 外展、外旋姿势, 外展、外旋姿势, 双膝不能靠拢, 双膝不能靠拢,足 跟不着地, 跟不着地,呈蛙式 样。
病理变化

臀肌挛缩症

臀肌挛缩症
三、髋内收受限
1. 站立时双膝并拢困难 2. 坐位时双膝分开或不能架二郎腿 3. 侧卧睡眠不适 4. 下蹲时双膝分开
下蹲时双膝分开
临床表现
四、髋屈曲受限
1. 下腰双手不能触现
五、下肢假性不等长
若双侧臀肌挛缩程度不同可出现 1. 站立位一侧足跟不能着地,伴脊柱侧弯 2. 坐位双膝前后不一致 3. 卧位双侧足跟不等高,但下肢骨测量等长
1. 股骨大粗隆部有弹响,屈髋屈膝位先做髋内收 内旋,再伸直下肢可引发弹响
2. 患者主动引发的弹响有时更明显 3. 严重臀肌挛缩、髋关节不能内收内旋的患者可
无弹响
大粗隆部弹响引发试验
临床表现
二、步态异常
1. 外八字步态,跑步时明显,上台阶时身体左右 晃动幅度大
2. 跛行:双下肢明显不等长时
临床表现
目前治疗情况
经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后,定于7月23日在应 外麻醉下行臀肌挛缩松解术。
定义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 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 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弹响髋又称为髂胫束摩擦综合征。髂胫束因某些 原因导致肥厚或紧张,或大转子过于突出,或有 滑囊炎,就可以造成髋关节活动时两者相互摩擦 产生弹响。还有一种弹响髋是因为髋关节先天性 脱位或关节囊松弛,造成髋关节过伸外旋时出现 弹响。
坐位双膝不等长
X线表现
双髋正位X片见髋外旋表现,小粗隆明显可见
治疗
一、手术适应症
1. 一般青少年、对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无明显影 响可不做手术
2. 弹响、疼痛明显,日常生活感觉不便,体育运 动受碍可手术
3. 运动员患者,一旦其训练或动作质量受到影响, 应考虑手术

臀肌挛缩综合症

臀肌挛缩综合症

病因
2.免疫因素 连接切片法显示挛缩臀肌小血管壁内有免
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可造成血管 壁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导致组织的缺氧 状态,进而肌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 最终引起臀肌纤维化。
病因
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
国内曾报道数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

开放复位、Salter截骨术后3~4月发现臀肌 挛缩。 4. 5.臀部感染 6. 7.遗传因素 8.特发性
分类
1.
③束带型:臀肌筋膜成束状挛缩。
2.
③臀大肌、臀中肌复合挛缩型(包括臀小肌 挛缩)。
分度

既往史:有多次反复的臀肌注射史 1 症状:步态异常(八字、摇摆步态 1 不能翘二郎腿 1 双膝并拢、下蹲受限 1分 体征:屈髋受限或屈髋90°双膝分开 1 Ober征阳性 1 双膝划圈征或髋部弹响 1 骨盆畸形或肢体假性不等长 1分 X线片: 髋臼指数减少 1 股骨颈干角增大 1分 根据评分进行臀肌挛缩分度:轻度:3~4分;中度:5~7 分;重度:8~10分。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可以避免 本病例:
长期挛缩引起的迟发性并发 症,如滑囊炎、膝外翻、骨 关节炎等的出现。 对于肌内注射2周以内发病的 患者,为急性臀肌挛缩综合 症者,可采用手法按摩、热 毛巾外敷,局部涂敷骨友灵 等。还可用红外线照射,每 日3次,并下肢功能锻炼,一 般3周可愈。
腰椎推拿+手指点穴 针灸+电针+红外线 静滴林可霉素、地 塞米松
抗生素应用
经治疗患者 症状加重, 腰部及右臀 部肿胀明显
手术方式
①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 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 松解不彻底,尤其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 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 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评分进行臀肌挛缩分度:轻度:3~4分;中度:5~7分;重度:8~10分。
[编辑本段]
手术治疗
局部解剖
6 1局部解剖
臀大肌肌纤维从内上斜向外下,其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下半部浅层也延伸髂胫束,深层纤维止于肌骨臀肌粗线,其近侧缘与髂胫束相连。股骨大转子内后方即臀大肌上半部纤维延伸入髂胫束深层存在一个与股骨纵轴平行的间隙,可作为松解标志。术时只要切开臀大肌近侧缘和髂胫束相连处即可显露,坐骨神经在其深部偏内筋膜下。在其浅面进行臀大肌松解较安全简便。
辅助检查
4 3辅助检查
X线表现多报道为正常。房论光、韩镜明对挛缩患儿X线研究发现CE角增大(X=36 62),颈干角增大(X=153),股骨头指数下降(X=0 44)。术后随访时早期手术有助于以上继发性改变的恢复。刘瑞林对臀肌挛缩患者术前行CT断层扫描显示早期炎症病变可见密度减低区,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累计多组肌束,肌纤维为结缔组织替代,表现为肌肉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肌筋膜间隙增宽,最后形成瘢痕时呈索条影。扫描可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
镜检
2 2镜检大部分挛缩臀肌可见肌细胞萎缩,多为局灶性或肌束外围性,越接近纤维化部位萎缩越明显。肌细胞横纹消失,核皱缩溶解,部分形成均质无结构物质。肌细胞间及肌束间纤维间隔增大,形成纤维束,其内可见许多成纤维细胞。肌间血管数目减少,管壁增厚,管腔小而不规则,有的闭塞,管周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外伤、感染等因素
1 3外伤、感染等因素
1 3 1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国内曾报道数例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开放复位、Salter截骨术后3~4月发现臀肌挛缩。
1 3 2臀肌筋膜间室综合征后遗症
1 3 3臀部感染
特发性
1 4特发性
[编辑本段]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2 1肉眼观察外观可见患儿臀部有凹陷、肿块或束状带,术中可见红色的肌肉纤维被灰白色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股骨大粗隆上更为明显,增厚之筋膜挛缩,深入臀大肌、臀中肌部分肌纤维,成灰黄色,可夹杂于正常肌纤维中,严重者较少有正常肌纤维。臀大肌外上部分可见有纤维挛缩带,宽度不一致,一般为2~7厘米,累及臀大肌全层,色泽苍白,无弹性,为腱样组织。
2.手术切口
3.手术方式
4.手术治疗方法
术后并发症
1.局部血肿形成
2.感染
3.症状不完全缓解或复发
4.切口疤痕
5.臀中肌无力
6.术中动脉性出血
术后功能锻炼
1.简介
2.步骤
3.出院前指导
疗效评估
臀肌挛缩症病人护理
简介
病因及分类
1.注射因素
2.儿童易感因素
3.外伤、感染等因素
4.特发性
病理变化
1.肉炼
1.简介
2.步骤
3.出院前指导
疗效评估
臀肌挛缩症病人护理
[编辑本段]
简介
臀肌挛缩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症候群。自1970年Valderrama报告以来国内外已有众多报道,但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连接切片法显示挛缩臀肌小血管壁内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免疫复合物可造成血管壁损伤,引起血管内凝血导致组织的缺氧状态,进而肌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活化最终引起臀肌纤维化。
1 2 2疤痕体质
1 2 3遗传因素。
国外报道1例患儿为双侧三角肌挛缩和臀肌挛缩,而其母也有双侧三角肌挛缩,单纯用肌注无法解释,可认为与遗传有关。
体检可发现臀部外上部有皮肤凹陷,髋内收时凹陷更明显,臀部可及紧缩感,下肢呈外展外旋位,髋内收、内旋受限,下肢中立位屈髋活动受限,必须患髋外展、外旋,使患侧髋向外划一半圆形方能再回入原矢状面完全屈曲。股骨大粗隆弹跳感。Ober征阳性。
骨盆变型
4 2骨盆变型
病程长程度重者可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Otto氏骨盆。臀中小肌挛缩的患儿有大转子骨骺肥大。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儿可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严重侧髂前上棘较轻侧低,重侧脐踝距离长于轻侧,而两侧大转子到踝部距离相等。
[编辑本段]
病因及分类
注射因素
1 1注射因素
多数学者认同该病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有关,肌注后局部形成硬块即为肌纤维炎表现。Lloycl-Roberts和Thomas提出在肌肉注射的患儿病理组织检查中发现注射部位有水肿和出血,这些地方可能发生纤维化,以后疤痕收缩导致挛缩。1968年Williama报道动物实验注射抗生素部位产生炎症反应,以含2%苯甲醇稀释的青霉素注入肌肉的反应最大,为变性坏死,而致纤维化。
儿童易感因素
1 2儿童易感因素
1 2 1免疫因素。大量儿童接受肌肉注射,但发病者仅为少数。研究发现儿童臀肌挛缩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S细胞显著低下,导致TH细胞相对亢进;患儿在接受苯甲醇注射后对药物半抗原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不能及时中止,容易引起免疫损伤。同时观察到患儿血清IgG升高、C 3降低为此提供间接证据。
[编辑本段]
术后并发症
局部血肿形成
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欠佳有关。血肿形成后局部隆起并持续疼痛,易导致感染;血肿压迫可致切口缘皮肤缺血坏死。因而术中应彻底止血,术毕旋转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术后使用必要的止血药物。发现血肿形成及早处理。
感染
与术中无菌原则处理不好及术后血肿形成有关。
症状不完全缓解或复发
手术方式
6 3手术方式
可简单分为以下几种:
①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该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损伤坐骨神经,术后残留空腔,松解不彻底,尤其重型病例,臀大肌挛缩带范围大,在切除内侧挛缩带时因担心损伤坐骨神经而切除不彻底,影响疗效。故现已少用。
②臀肌挛缩带切断术:手术简单,创伤小。对重型病例因大粗隆臀大肌腱板紧张部分未松解,疗效常不满意。
④松解程度:活动范围达到:在内收和内旋各约10°位,髋关节由伸直位屈曲到120°以上
。或者查Ober征时屈髋90°位,髋内收大于30°;伸髋位时髋内收大于10°,极度内收内旋位时作屈髋试验无弹跳可结束手术。可以手指伸入切口组织中探查是否仍存在挛缩束带并相应地予以切除。
⑤术毕处理:经彻底止血,旋转胶片引流或负压引流管,缝合皮下浅筋膜、皮肤。术后切口局部纱布垫加压固定24~48小时。术后2周予以拆线。
术中动脉性出血
较少见,但需特别注意。在松解大转子后下方臀大肌筋膜时,很容易碰到来自臀下动脉的小分支,仔细分离可避开,或作结扎处理。不慎切断应可靠地缝扎止血。
[编辑本段]
术后功能锻炼
简介
挛缩松解术后可因臀肌再粘连而复发,故术后采用主动运动及功能锻炼以克服弹响征及蛙腿征、延长残存的挛缩组织、改善肢体不等长障碍,防止浅层阔筋膜张肌髂胫束断端再粘连,
2.镜检
临床分型
1.临床外观不同
2.涉及的肌肉
临床表现
1.髋关节功能障碍
2.骨盆变型
3.辅助检查
臀肌挛缩分度
1.Fernandez分度法
2.武汉儿童医院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分度
手术治疗
1.局部解剖
2.手术切口
3.手术方式
4.手术治疗方法
术后并发症
1.局部血肿形成
2.感染
3.症状不完全缓解或复发
4.切口疤痕
③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采用大粗隆后上方弧形切口,能够暴露阔筋膜后缘、臀肌挛缩带的下缘及臀大肌腱板的下部,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在术野能够充分解决致病因素,疗效满意。
手术治疗方法
6 4以大转子后上方弧形入路为例介绍臀肌挛缩手术治疗方法
①消毒铺单:患儿仰卧,提起双下肢,使臀部离开手术台,按双侧臀部手术消毒铺单。铺好单后患儿应能在手术台上左右翻转、屈伸髋关节而不污染手术野。
人红细胞膜具有受体,该受体是一种糖蛋白,红细胞可通过其膜上的受体的粘附作用而识别、捕捉体内的免疫复合物。循环血中95%的受体位于红细胞膜上,因此人们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主要细胞是红细胞。试验显示臀肌挛缩症患儿红细胞受体活性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提示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及时有效地粘附和清除药物注射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
[编辑本段]
臀肌挛缩分度
Fernandez分度法
5 1Fernandez分度法
按屈髋90°外层挛缩角分度:轻度:<15°;中度:15°~30°;重度:>30°。
武汉儿童医院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分度
5 2武汉儿童医院采用以下标准进行分度
臀肌挛缩临床评分内容
既往史:有多次反复的臀肌注射史〖JY〗1分
症状:〖ZK(〗步态异常(八字、摇摆步态)〖JY〗1分
②麻醉:以氯胺酮基础麻醉。
③手术松解:患儿半侧卧位,手术侧在上,中度屈曲并内收患髋关节,使纤维条索紧张。大部分病例都存在臀肌上半部纤维、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及不同程度的阔筋膜张肌前面臀筋膜挛缩,此为本病的主要松解部位。环大转子后上2厘米作弧形切口,长约4~8厘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可显露切口深面挛缩增厚的变性纤维组织。切开臀中肌表面之髂胫束,向后
不能翘二郎腿〖JY〗1分
双膝并拢、下蹲受限〖JY〗1分〖ZK)〗
体征:〖ZK(〗屈髋受限或屈髋90°双膝分开〖JY〗1分
Ober征阳性〖JY〗1分
双膝划圈征或髋部弹响〖JY〗1分
骨盆畸形或肢体假性不等长〖JY〗1分〖ZK)〗
X线片:〖ZK(〗髋臼指数减少〖JY〗1分
股骨颈干角增大〖JY〗1分〖ZK)〗
术后48小时,协助患儿下床走一字步:挺胸抬头双肩水平,双下肢交叉直线行走。3次/天,30分钟/次。
术后3~4天,在走一字步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紧臀外展并膝下蹲练习:双脚并拢,双手平举,
足跟不能离地,腰背部挺直。3次/天,重复运动200次。
臀肌挛缩
目录[隐藏]
简介
病因及分类
1.注射因素
2.儿童易感因素
3.外伤、感染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