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物理力学讲义

物理力学讲义

初中物理力学基本概念一、测量⒈长度L:主单位: ;测量工具: ;使用时应先观察和,让刻度尺紧贴被测长度,读数时视线应与,测量时要估读到;测量结果包括和。

⒉时间t:主单位: ;测量工具: 。

⒊质量m:叫质量。

主单位:;其他单位还有。

测量工具:。

使用步骤:应先将天平放置,然后调节使天平的平衡,然后在盘中放被测物体,盘中放砝码,再结合调节,使天平再次平衡,则所测物体质量等于加读数。

二、密度⒈密度ρ:(1)定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2)公式:,变形公式。

(3)国际单位:,常用单位:两者关系:(4)ρ水=;表示。

⒉密度测定:基本原理:用测质量,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三、力⒈力F:(1)定义:。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单位:。

(3)测量力的仪器叫;实验室使用。

(它的原理是)(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或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或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1)定义:。

(2)方向:。

(3)计算公式:;变形公式:(4)g= ,表示。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1)物体平衡时的状态:或。

(2)条件:。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合力F= ;合力方向与方向相同;(2)方向相反:合力F= ,合力方向与方向相同。

⒍摩擦:(1)定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时,产生的阻碍的力。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与有关。

探究实验的方法是。

(3)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②③;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②③④。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其内容是:。

8、惯性:性质叫做惯性。

其大小只与有关。

解释惯性现象时,应分析清楚物体的前后状态。

如车子突然启动人易后仰:当车突然启动时,脚由于与车一起运动,而上半身由于保持,从而后仰。

四、浮力1.浮力及产生原因:(1)浸在(或)中的物体受到向托的力叫浮力。

初中物理的力学内容

初中物理的力学内容

初中物理的力学内容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本文将介绍初中物理中常见的力学内容,帮助读者对力学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它有速度和方向两个基本要素。

在力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相等;变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相等。

二、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引起物体产生运动或变形的原因,它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常用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有大小和方向两个特点,可以用矢量表示。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产生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力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三、平衡和非平衡力平衡力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非平衡力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时,会产生加速度。

平衡力是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而非平衡力则是物体发生变速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的原因。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运动时产生的一种力,它可以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的大小受到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影响。

根据滑动状态的不同,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运动前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多个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六、重力重力是地球和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种力,始终指向地球的中心。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是地球所特有的一种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体的运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核心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核心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核心总结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含了很多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学科,它可以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

静力学研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力与力的平衡,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与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静力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静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静力学中常出现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弹力是指弹簧等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成正比。

摩擦力是物体间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力,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滑动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推力平衡,超过推力时物体开始滑动;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滑动时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成正比。

静力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力的平衡。

当物体受到的各个力平衡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要么保持静止,要么以匀速直线运动。

力的平衡分为平行力的平衡和转动力的平衡。

平行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各个平行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转动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

其中最基本的概念是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它也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正值表示加速运动,负值表示减速运动。

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力的作用和运动的规律。

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它包括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合外力与物体加速度正比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这三个定律。

根据牛顿三定律,我们可以解释许多物体的运动现象。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一个物体时,我们会感受到物体对我们的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它就会产生加速度,即运动。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测量:可以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6.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7. 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受力与否无关。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9.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等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于功和时间的比值。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建议查阅教辅资料或教材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整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初中物理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体受力、运动、力的效果等概念。

以下是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整理: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N),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物体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必须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

(2)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a。

(3)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动量(1)动量的定义: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2)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外力的大小和方向。

即 F = △p/△t。

(3)动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系统中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适用于碰撞、爆炸等实际问题。

4. 转矩和力矩(1)转矩的定义: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力臂与力的乘积称为转矩。

转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

(2)力矩的定义:力矩是力和力臂的乘积,也称为“力矩”。

力矩可以使物体旋转,力矩的单位是牛顿·米(N·m)。

5. 静力学(1)物体受力平衡: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它达到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时,称为受力平衡。

受力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零,即ΣF = 0。

(2)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表面接触面上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运动时的摩擦力。

6. 动力学(1)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即 a = △v/△t。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知识归纳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o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⑵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 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 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整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整理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

一、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

2、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N。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比如,推门时,推力作用在门的不同位置,门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4、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就是力的示意图。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常见的力1、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 = mg,其中 g =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 1 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3)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这一特点,可以制成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2)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3、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分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是理解自然界中运动现象的基础。

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是初步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和作用、力的计算、质点运动的描述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随时间的改变。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有速度和加速度两个重要的概念。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而加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是速度的变化率。

2. 力的性质和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造成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有大小和方向之分,可以通过力的矢量来表示。

另外,力的单位是牛顿(N)。

力对物体的作用有多种形式,例如推力、拉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影响。

3. 力的计算在物理力学中,我们还需要学会力的计算。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一定律可以表示为F=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量来计算力的大小,或者根据已知的力和加速度来计算物体的质量。

4. 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它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质量和位置。

质点运动的描述主要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在一维运动中,我们用坐标轴表示位置,并通过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间的运动状态。

而在二维和三维的运动中,我们需要引入向量来表示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5.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的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效果,而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的效果分解为多个力的效果。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利用向量的加法和减法来进行计算的。

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体受到的多个力的影响。

初中物理力学的核心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性质和作用、力的计算、质点运动的描述以及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基本概念
1、长度L:主单位:米(m);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2、时间t:主单位:秒(s);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

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3、速度v:主单位米每秒(m/s) 1米/秒=千米/时
4、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主单位:千克(kg);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5、体积V:物体所占据空间大小。

主单位m3;1 m3=103dm3=106cm3
6、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克/厘米3(g/cm3)
关系:1g/cm3=1×103kg/m3;ρ水=1×103kg/m3=1g/cm3
7、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9、弹力F n: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10、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11、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是物体一种属性,只与质量有关
{
12、摩擦力f:将要或已经相对运动时,相互接触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3、压力F n:垂直作用在物理表面的力,和重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力
14、面积S:主单位平方米(m2)1cm2=1×10-4m2,1mm2=1×10-6m2。

1dm2=10-2m2
15、压强p:单位面积所受压力大小,主单位帕斯卡(pa)
16、液体压强p;液体由于重力和流动性产生的压强。

测量仪器,U形管压强计。

17、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时,液面总是相平
18、大气压强p:空气由于重力和流动性产生的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值,大气压测量仪器,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19、流体: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0、浮力F浮: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理受到的向上的力
21、功W: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该力就做了功。

主单位焦耳(J)
22、功率P: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即功率大的物体做功快。

主单位瓦特(w)
23、能量(E):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单位焦耳,符号J

24、动能(E k):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m和速度v
25、重力势能(E p):由于被举高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m和高度h
26、弹性势能(E p):由于弹性形变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大小
27、机械能(E):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大小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之和
28、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9、支点(0):绕其转动的点,
30、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支点O在中间,动力F1与阻力F2方向相同,支点在一端,两力方向相反)
31、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支点O在中间,动力F1与阻力F2方向相同,支点在一端,两力方向相反)
32、动力臂(L1):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即过支点做F1作用线的垂线)
33、阻力臂(L2):从支点O到阻力F2的距离,(即过支点做F2作用线的垂线)
,
34、定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不省力、不费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35、动滑轮:和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省力,费一倍距离,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6、斜面:与水平方向有不为零的夹角的平面叫做斜面,费了距离,省了力。

37、有用功(W有):必须要做的,我们最终目的做的功。

38、额外功(W额):不是我们需要的,额外多做的功。

39、总功(W总):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40、机械效率(η):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