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谈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会 有 灵 敏 的 感 觉 。 这 种 感 觉 通 常 语 。这 ■ 叫 做 ‘ 感 ’” 是 我 国 关 于语 感
周 的 最早 解 释 。
语感能 力 是在 长期 体 验 、 训 薇 蓉 练 、 践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对 语 言 文 实 字 的领 会 和 感 悟 能 力 , 一 种 较 是
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 知 , 既要 入乎 其 内 , 评点 分析 , 品味语句 , 又要 出乎其外 , 合相 关 内容 , 系写 作 综 联
二、 创设情境 , 引发学生想象 。 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 , 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 的。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 的参 与。形 象思维 能力 是语言感受能力 的重要成 分 , 因而在 教学 中对联 想 和想象应予 以足够重视 。叶圣 陶先生 曾以读 王维的 “ 大漠孤 烟直 , 长河 落 E圆” l 为例 , 分析说 :给 ‘ “ 孤烟 ’
对阅读 内容和 形式 的感 受性 , 启 发 、 导 学 生 感 受 课 文 的言 语 , 文 质 兼 美 的 课 文 言 引 把 语 转化为 自己的语感素质 。 语感不 是先 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 言刺激和 内 在 知识 能力 迅 速 交 融 的产 物 。 它 的 获得 是 建 立 在 对 语 言 现象 条 件 反 射 般 熟 悉 的 基 础 之 上 的 , 有 直 觉 具
画 就 显 现 在 眼 前 了。 同 时也 就 接 触 了作 者 的 意 境 。 ”
、
联想和想象是语 感腾 飞的翅 膀 , 因此教 师必 须创设 情境 , 引发学生想象 。如温庭筠 的《 望江南》 笔者在 , 教学 时, 引导学生反 复地 朗读 , 借助 丰富 的想象 , 学 生能体会到这样 的一 种境界 : 一位女子独 自在 楼上 , 凭 栏 远 眺 , 望 所 爱 的 人 归 来 , 眼 欲 穿 , 太 阳 落 盼 望 而 山 , 念 的 人 儿 不 见 踪 影 , 脉 脉 , 悠 悠 , 对 江 水 思 水 思 面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新课标的颁行,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新课标下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素质呢?一、激发兴趣1.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
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2.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平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培养语感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很重视培养和训练语感能力的。
贯彻新课标和传统教学并不矛盾,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浅谈语感能力的培养

教 育 探 索 2 0 1 4 年1 月 第1 期( 下 )2 0 1 4 , J a n u a r y , N O . 1 ( u n d e r
( 三) 自学探究能力。 所 谓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它是一个人多种 智 力因素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 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 天尤 为重要。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当前学习尤为重要,而且对后的学习更 有着 不可忽视 的意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很快 。这要求科学教 师积极 学习,努 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 ,需要科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获 取新 知识、新信 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 日常善于读书看报 ,收听和收看 无线 电广 播、电视及电影,会利用互联网等吸收和消化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用 的“ 营养 ”,经 过分析筛选 加工后,成为 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在教学实践 中加 以灵活运用 。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第一 、确定 自学方向原则:确定 自学方向。实际是个优选法问题。方向 对头 ,少走弯路 ,容 易成功 。 第二 、优势积 累原则:根据 社会的实际需要和 自己的实际情况,确 认 自 己的优势和长处 ,然后 ,熏 点发展 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需要注 意的是,你 自 己最擅长 的未必就 是你 的优势 ,还要看社会现实和社会 发展 的实际需要 。相 对 的高起 点和优势积 累,有利 于短线成才 。 第三 、 量力而行原则 : 自学不怕起点低,但也不要好高骛远。应该着 眼长 远 ,立足 当前 。争取春有耕耘 ,秋有收获。硕果既可以给你 带来喜悦 ,鼓舞 你的斗志 ,又往往会改变你 的境遇 ,使你从泥泞 的土道走上柏油马路。 如果不 考虑自己缒郏确 I 而选I 翠 i 筐 澡瓯 结果往往 是望着天上 的星星 ,却搏进了 地下 的坑里。这就好像用 一只蜡烛去烧一壶冷水 ,直 到蜡炬成灰泪流尽也难 以沸 腾。 总之 ,科学课我们应着眼于学生 “ 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如何上好它, 值得深究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课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 ,同时要结合科学课 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 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在实验教学 中,要坚持 以学生为 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和 激情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如 何 培 养 》 明确提 出: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 引导学生 多读 书 , 充分利用 机会 让学生 通过 朗读 、 默读 、 复读、 赛 爱祖 国语言 的思想感情 , 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 这个语 言 , 读、 整体读 、 部 分读 、 引读 、 分角色 朗读 、 范读 等多种形 式 , 从 读 中 丰富语言 的积 累, 培养语 感。 ” 可见 语感 能力 的重要 。语 感是 指 得到感悟 , 训练语感 。 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 感知 和迅速 领悟 的能力 , 是 对语 言文 字直 初读感悟句子 的连贯性 。通过 自由朗读 , 让 学生 做到 正确 、 觉的 、 整体 的把握 , 是构成一个人语文 素质 的核 心因素 。语 文教 连贯 , 力求不添 、 不漏 、 不错 、 不破 句。 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 语感 在语 文学 习 中具 有无 法取代 的重 要 再读感悟课文 大意 。通 过反 复 的个 人 朗读 , 让 学生 感 悟每 作用 , 新课标 明确 提 出了要积 累 、 体验 、 培养 、 发 展语 感 的要求 , 个小节讲什么 内容 , 整篇 文章 讲什 么 内容 。这遍要 求 学生做 到 为小学语文教师语感教学提供 了依据 。语 感教学对 改变 当前 忽 口到 、 心到 , 敏锐地发现文章 的主要段落 、 句子 , 把握 文章 的主要 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 写能力 , 忽视 学生 对语 言 的独 特感 悟和 体 内容 。最后读感悟文章 的中心和 。通过互 相对读 、 指名 朗读 , 要 验的教学现状 , 有着积极 的作用 。因此 , 在教 学活动 中要 注重 运 求学生读书时能合 理调 动 多感官 参 与 , 目视、 口诵 、 耳闻、 心惟 、 用语言 , 培养语感 , 让 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在具体 的教 学实 践 边读、 一边 快速 检索贮 存 在 记忆 中 的“ 心 理词 典 ” , 联 系上 下 中, 我经常是通过 以下一些途径来培养学生语感 。 文, 对课文进行语义 的疏通与整合 , 引导学 生敏锐地 觉察课 文的 在教师声情并茂 的范读 中。 培养语感 主要话题 , 发 现 中心 句、 中心段 , 从 而从整 体上感 悟课文 的 主要 在 阅读 教学 中, 教 师的范 读可 以起 到 “ 传 染语 感 ” 的作 用 。 内容。感悟文章的深刻 的含义 , 把握文章 的中心 。 教 师声情并茂 的范读是对 学生语感有效 的训练 。它 能激 起学生 三、 在学 生展 开想 象与联想 。 培养语感 读 的兴趣 , 让他 们在 听 中获 得语 感 的熏 陶 、 协调 , 注意 重 音 、 停 形 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因而 , 启发 顿, 把握 节奏 、 语气等 , 促进对语 言 的感受 力。在教学 中 , 教 师 面 学生进行想 象与联 想是 培养语 感 的重要 手段 。在 语感 教学 中, 带笑容 、 精 神饱满 地走上讲 台 , 那 悦耳 动听 的嗓音 、 抑扬顿 挫 的 想象和联想是触 发学生 感悟 言语 的媒介 , 是 培养 学 生对 言语作 语调 、 绘声 绘色 的话 语、 逼真传 神的动作 , 能 不激起 学生求 知 的 品有较深感 知力 和较高鉴赏水平 的有 效途径 。学生丰 富的想象 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 魄的效果 ?如果 教师能按不 同文章 的风 过程 , 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 、 情感不断 丰富 的过 程。语文 教学 中 格, 采用 不同的朗读 风格 , 或高亢或沉 缓 , 或激 越或悲伤 , 把作 者 的丰 富想象 能有效激 发生命的悟性 、 灵性 , 有效 激发对 真、 善、 美 创作时 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 出来 , 恰到好处 的音量 、 充沛浓郁 的 的热烈追求 。语感 的产 生是 以“ 感” 为主 , 它离不 开具 体生 动 的 氛 围、 笼罩心 头的情感 , 展示 和延 伸 了作 品的意韵 , 在 身临其 境 想象 。因而 , 要得 到敏锐 、 丰富、 深切 的语 感 , 应 让学 生运用 形象 的情感体验 中, 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 品的意境 之 中, 从 而与作 品 思维 , 品味语 言文字 , 启发想象 , 让学生感 悟课 文的意境 , 获得 丰 中人物一起 喜怒哀 乐 , 在意境 中体 验到真 正 的情 感 。从 而培 养 富的语感 。 学 生的语感 。 总之 , 语感培养有 着丰富的 内容 和方 法 , 朗读是培养 学生 语 二、 在学生反复朗读 中。 培 养语感 言感 悟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 的方 法 , 只有经过反 复朗读 , 在反 复 篇好作 品 , 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 透彻 。要理解 透彻 , 必须 读 中 , 对语音 、 文字 、 词语 、 句 子等 的品 味与啄 磨 , 更是 一种 不 知 揣摩 。只有多读 , 才能解决问题。因此采用了“ 多读 ” 的办 法 , 取 不 觉的语感 训练 。朗读可 以有效地 提高听 、 说、 读、 写的能 力 , 也 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是语感 最初 形成的基本手段 。因此必 须从小学 阶段就要 加强对 新课程标准强 调 : 小学各 学段都 要重 视 朗读 和默读 。加 强 学生 的朗读 指导。 对 阅读方法 的指导 ,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 、 略读和浏览 。读 是学 ( 作者单位 : 四川省会理县新发镇 中心小学 6 1 5 1 0 0 ) 习语文 的一扇窗 口, 也是感 受语 言 , 训练语 感 的基本 方式 。“ 读 书百遍 , 其 义 自见” , 所 以在课堂 中留给学 生充分 的时间和空 间 ,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 文 是 一 门 重 要 的学 习 科 目 , 在 中考 、 高 考 分 数 中 占有 较
大 的 比例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感 能 力 能 够 直 接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文 成 绩: 再 者 在 新 课 改 的背 景 下 , 提 高 学 生 的 语 感 能 力 有 助 于 扩 展 学 生 的语 文 学 习 思 维 , 改变传统 的学习思 维 , 有 助 于 其 提 高 其 自主 学 习 能 力 ; 对于学 校而言 , 通 过 开 展 语 文 教 学 第N o . 1 0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d a nd Ⅵ恤 e Pe r i odi c al
2 0 1 4年 1 O月 Oc t ob e r 2 01 4
浅 谈新课标 下如 何培养 学生 的语 感能 力
周 培 化
能 力 的具 体 策 略 : 2 . 1加 深 生 活体 验 . 在 生 活 中 培养 语 感
辞方式和表达方式 , 同时 根 据 语 文 语 境 来 理 解 语 文 内 容 , 并 把 语 文 内容 中 的语 言 和 生 活 中的 语境 相联 系 ,这 不 仅 有 助 于 提 升 学 生 的语 感 能 力 , 同 时也 有 助 于 扩 展 学 生 的 语 文 思 维 能力 。 此 外 要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 在 语 文 课 文教 学 的 同时 , 让 学 生 在 脑 海 中呈 现 相 关 的 画 面 , 从 而激 发 学 生
学 生 的语 文 语 感 能 力 , 不断提升 教学质量 , 有 助 于 学 校 提 高 其
教 师 在 预 感训 练教 学 中 . 要 注 重 侧 重 于课 文 材 料 的 束 缚 . 适
当的 扩 展 其 阅 读 材 料 范 围 . 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 。 并 加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核心是语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情境是阅读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教者用课件播放解放军战士抗洪的多幅画面,再配上《为了谁》这首歌曲,学生被这些感人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读起书来入情入境,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
二、引导想象想象是阅读的活力源泉。
通过想象可以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学习,抓住主要语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描绘的景象再现眼前,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
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读词句、看画面,想象翁媪如何喝酒交谈,谈了些什么?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他们的心情如何……想象辛弃疾的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体会出这首词蕴涵的和谐美。
三、体会情感“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
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曲,包含十分丰富的情感,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

新课标下学生语感能力培养的汇报人:日期:•引言•语感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学生语感能力评价•教师角色与能力提升01引言良好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更流畅地表达思想,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从而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
语感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重要性定义强调实践与应用语感能力与文化和情感紧密相关,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和表达语言时,充分考虑文化和情感因素。
结合文化与情感多元化教学资源新课标对语感能力培养的要求结构本PPT将按照“引言-语感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新课标对语感能力培养的要求-培养策略与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的结构进行展开。
主要内容在详细介绍语感能力的定义、重要性及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如何结合实际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并通过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语感能力培养经验。
最终,将对语感能力培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本PPT的结构和主要内容02语感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听力训练口语练习阅读训练写作实践听说读写全面覆盖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语言特点,增强语感的细腻度。
创设真实语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等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感的实用性。
情感体验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情感认同,提升语感的质量。
情境化教学跨学科整合引入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元化教学资源03学生语感能力评价笔试评价口试评价实战评价03020101020304语音能力词汇运用句子结构语境理解教学反馈学生自评家长参考学校决策评价结果的应用04教师角色与能力提升设定明确目标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创设环境反馈与指导教师能力提升THANK YOU。
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语感

浅谈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语感摘要:在义务教育七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
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理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试图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到对语感的认识与理解,且对语感培养的一些途径、方法进行粗浅的探讨,从而达到及时有效地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关键词:语感;语言积累;诵读;朗读熏陶;生活体验一、语感的定位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是一种心理行为能力,指言语主体能够在当下顿悟般的理解言语形式并能创造性的生成新的这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
叶圣陶把语感从对文字的敏感扩大到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在语文研究中王尚文李海林等专家坚持语感中心说,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都要围绕语感来进行的。
这种能力是在长期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
《语文课标(2011年版)》中解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二、那么,作为初中起始阶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七年级的新生刚迈入初中学校,新鲜刺激,表现欲望强,记忆力好。
处于心智正在成熟的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在七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
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理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试图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感培养的一些途径、方法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从而达到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1.在语言积累中感悟语言语感能力是一种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安徽省含山县张公初级中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
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
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
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
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
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
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
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叶老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
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
当然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
”(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揣摩、品味语言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
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
”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
例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似乎”表示“我”不能完全肯定孔乙己的死,“确凿”是完全肯定的语气。
这有矛盾吗?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就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
具体做法有:1、依据语境,解读语意。
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
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
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叶老还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
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
夏中义教授也说:“在我看来,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
”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为此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如朱自清笔下的“春”只有他才“真正感受过”。
但中学生又不同程度地有过对春的盼望、春来的欢欣,有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回味,这无疑是学习《春》所不可缺少的经验基础。
又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在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
3、驱遣想象,意会言语。
夏丐尊曾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
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
”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
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他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
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像《望天门山》、《岳阳楼记》等诗文,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二、整体感知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
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
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
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
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功业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难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
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
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
”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名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