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笔记——1.教育学

合集下载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理论提纲归纳精简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隋唐时期的教育;三教并重;科举选士;六学二馆组成中央官学主干。

宋元明清时的教育:程朱理学产生;四书五经成为科举依据;书院盛行;明代八股文成为科考格式;1905年光绪废除科举。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2017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化。

(1)教育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化(3)教育方式、教育容等的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1] 2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完整word版)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教育学基础笔记

(完整word版)山香教师招聘教育理论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C后期:教育的终身化。

(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全球化。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孟子: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

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墨翟:兼爱非攻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道法自然”《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等(教育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苏格拉底:雄辩和问答法助产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注意儿童心理,进行分阶段教育。

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论》《雄》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对班级授课进行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名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教育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适应自然。

班级授课制。

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坚定的“性善论”者,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先后四次在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a. 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b.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教育学教学原则。

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d. 教学四阶段论。

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在西方,通常把他的教育思想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

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论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论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

“从做中学”。

五个步骤: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主要流派:实验教育学:19C末20C初(德)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19C末出现于德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兴起于美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凯洛夫《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我国杨贤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C70年代(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布厄迪尔《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瓦﹒根舍因(德)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20C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经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4.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主要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他认为个性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主要影响因素:遗传:“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教育(学校教育)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

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顺: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不: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互: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因材施教。

6.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